回覆列表
-
1 # 電鰻清道夫
-
2 # 紅楓財俠
這兩天看了兩篇有關小米公司的新聞,一則是小米公司內部檢查發現的索賄等腐敗行為,另一則就是小米公司進入美國“財富”雜誌評選的世界500強。
作為一家成立時間只有九年的的新興公司,成為世界500強公司中最年輕的一家。這說明小米公司的成長速度是飛快的,同時也說明現在的小米公司體量不一般。
在小米公司剛剛成立時,小米的產品只做線上銷售,要得到一款小米手機只能選擇“搶”。小米產品當時的火爆程度不亞於蘋果手機。小米公司的銷售策略,迅速讓“飢餓營銷”成為流行詞彙。雷軍的那句“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成為無數創業者掛在床頭的名言。
2018年7月,小米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但這家明星公司的股價並不盡人意,社會上對小米的質疑聲此起彼伏。
這次小米公司入選世界500強,是對小米公司的一種肯定。希望小米公司在雷軍的帶領下,不但創造速度,也要積累厚度,希望小米公司在此基礎上,再創輝煌。
今年小米第一次進了‘財富’雜誌評的世界500強。小米創立於2010年,今年才9歲。這有可能是個世界紀錄。
史上所有進過500強的公司太多,我沒有精力去一一篩查。最可能比小米更快的是中美兩國的網際網路企業,另外有參照價值的是小米橫跨的中國製造業。來看看這兩類企業。
第一次進世界500強的時間。谷歌和亞馬遜都是2009年,當年谷歌11歲,亞馬遜14歲。Facebook是在2017年,當年13歲。蘋果是在2001年,25歲。京東是2016年,18歲。阿里和騰訊都在2017年,一個18歲,一個19歲。
另外看製造業的幾家。華為是2011年,24歲。聯想是2008年,也是24歲。吉利是2012年,26歲。美的是2016年,竟然已經48歲。海爾是2018年,34歲。格力是2019年,28歲。 小米9歲進世界500強即使不是世界最快,至少是中國最快了。阿里9歲時,淘寶還沒太掙錢,支付寶準備起飛。騰訊9歲時,遊戲飄紅,商業模型才站住腳。京東9歲時,第一筆融資剛到位。何況小米跨硬體、網際網路、新零售三個領域,享受網際網路的紅利,但也要受物理世界的約束。
這個速度背後是什麼勢能?
一個2013年加入小米的老朋友給我說,這是三股的合力:智慧手機普及,電商基礎設施完善,社交媒體的流量紅利。三個東西缺一樣,都不可能有這個速度。 智慧手機普及,這股勢能最沒有懸念。2009年中國3G使用者1000萬,2010年到8000萬左右。這一年開始,千元上下的智慧手機開始連續翻番往上走。小米的增長曲線就是智慧手機的增長曲線。
不過有一點。小米一上來是極致價效比,把價格一下打下來,這讓一大群人比如學生買得起智慧手機。所以這個勢能不僅僅是借外面的,小米自己也促成了這個勢能。勢能起的越快,時間視窗短,準備好了的人越能吃進紅利。
電商基礎設施完善,是容易被忽略的一點。北上廣深的人覺得早已經網購了。可在三四線城市不是這樣。以支付為例子,2013年支付寶實名使用者衝破3億,流水9000億,人均3000。北上廣深加起來不到1億人,3億人口才大概算是滲透進了三四線城市。3000正好是兩部手機的錢。更多人開始網購大件了。2013年淘寶發報告說“中西部崛起”,安徽黃山市人均消費居然超過北上廣深。 小米在那幾年是隻走電商不做線下。小米的極致價效比,正好跟電商的向下普及會師。那幾年順豐送到大學樓下的快遞,常常有三成是小米手機。京東2012年跟蘇寧打價格戰,開始把線下市場硬搶到線上來。幾家老手機商陸續模仿小米推“網際網路手機”,這些爆品無疑幫京東們充實了彈藥,兩廂得益。
社交媒體紅利,這股勢能基本等同於微博的興起。微博2010年是現象級的產品,當時業內一度認為微博會跟騰訊一起統治社交這個領域,BAT三家的格局會變成四家。小米的崛起跟這一波勢能同步,微博是“粉絲熱情”最大的承載池。 當時小米還出了米聊。有個上市公司CEO給我說,那時雷軍發了條微博公佈了自己的米聊號,轉眼有幾萬人去米聊加好友。說米聊的種子使用者就是這麼來的。
這三樣勢能並非獨立,而是相互支撐。沒有3G和智慧手機普及,社交媒體不會爆發,電商不會爆發。用電腦購物和發微博,門檻太高。電商爆發,社交媒體所代表的內容爆發,反過來又吸引更多人去買智慧手機。自我迴圈,乘數效應,雪球越滾越大。
雷軍是人不是神。當時有沒有完美預見到這三點。我們不知道。不過小米切切實實撞上了至少十年一遇的三股勢能。
好風憑藉力,送爾上青天。
想要看得再深一點。我又算了另一個數據。企業第一次進世界500強的時候,創始人多大了。 華為2011年,任正非67歲。聯想2008年,柳傳志64歲,接班人楊元慶44歲。吉利2012年,李書福49歲。美的2016年,何享健74歲,接班人方洪波49歲。海爾2018年,張瑞敏69歲。格力2019年,朱江洪74歲,接班人董明珠65歲。 京東2016年,劉強東42歲。阿里巴巴2017年,馬雲53歲。騰訊也是2017年,馬化騰46歲。今天的雷軍還在49歲,再有幾個月就是孔子說的“知命之年”。 這個指標,雷軍不算快,尤其跟網際網路這幾個人比。如果往後再看幾年,等TMD這些小鯊魚也進世界500強,他們生於80年前後的創始人也就40出頭。雷軍比起來算是大器晚成。
有趣的是,大器晚成和快速成功,這兩個事本質上是通的。這個邏輯雷軍自己解釋過:苦逼半生,才學會了順勢而為。苦逼半生,於是只能等到大器晚成。順勢而為,才有了快速成功。
雷軍出道是很早的。1998年29歲做金山總經理。當時丁磊馬化騰都是小弟。早年做wps幹微軟,逆勢而為。做毒霸,被網際網路革了命。半路出家做遊戲,還拖家帶口,翻不過騰訊這座大山,也做不過網易。雖然2007年也上市了,可市值只有網易和騰訊的零頭。看到丁磊和馬化騰這些小輩藉著網際網路一飛沖天,不可能不回家面壁反思。
雷軍從金山離職,三年裡拿著小本本到處找人請教,最後說想通了。不要逆勢,要順勢。把自己當成豬,不是說雷軍真的自認是豬,而是承認“形勢比人強”。換個詞,叫有“敬畏心”。
對比楊元慶跟雷軍會很有趣。兩個人都是60年代的人。都是大學畢業入的傳統IT業。都錯過了網際網路第一波。都是二把手轉正,2001年楊元慶做了Quattroporte,是柳傳志最放心的人,1998年雷軍做了總經理,求伯君拱手。不同的是,楊元慶一直扛著聯想往前走,一直在尋求轉型,左衝右突。雷軍說了一句“順勢而為”,跳出來了。
所以小米9歲進世界500強。這算是事實證明了,雷軍當年說的大實話。把勢佔住,才會快。
不過雷軍學會“形勢比人強”這個事,不是天生會的,是苦逼二十年換來的。這印證了一個事:連續創業者在網際網路中後期是主流。 網際網路早期的時候,沒人有這個經驗,跑出來的自然是一幫愣頭青,比如丁磊、張朝陽、馬化騰。到了中後期,有經驗的就比愣頭青強,吃過虧的就知道繞道走。不止雷軍,就算張一鳴、王興、黃崢、宿華這些年輕十來歲的人,個個都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
王興2010年之前。做校內,輸在資金上。做海內,產品不如人。做飯否,卡在政策上。於是有了美團。這樣的人,吃盡苦頭,如屢薄冰,他再看準一股勢,就自然起來了。
最後還有個問題要回答。趁勢而上的人,會不會隨勢而衰。武行有句話:得師父的容易,有自己的就難了。這個最有趣。 當年小米借到的三股勢,今天已經消逝,或者大家都會了。智慧手機出貨量在萎縮,競爭白熱化。電商和社交媒體早已成型。歷史上有兩個案例:亞馬遜比谷歌發力晚,但現在公認比谷歌強壯。華為跟聯想也是類似。磨刀不誤砍柴工。穩定的烏龜會跑贏一時興起的兔子。
問題歸結到:借勢狂奔這9年,小米有沒有建立內在的核心能力,能不能借到下一股勢。比如華為強大的組織力和因之而來的核心技術,比如亞馬遜的沒有邊界的擴充套件力,比如接下來家家都垂涎三尺的物聯網。
當然可以說,小米在生態鏈、物聯網、以及線下門店已經成型。分別看數字:小米投資孵化200多家相關企業,總收入接近300億,有兩家已經上市。物聯網平臺連結裝置數超過1.7億臺,不包括智慧手機和筆記本。大陸已經有500多個小米之家,坪效僅次於蘋果,另外授權店1300多家。三項都是領先。
不過能決定勝敗的勢能,並非是眾所周知的那一種,而是世人皆醉、唯我獨醒的那一種。小米領先的這些領域都有可能迅速成為紅海。如果9年前智慧手機和電商、社交媒體三大勢能在當時是眾所周知,那崛起的不該只有小米一家。
還是我那位2013年就加入小米的朋友說的好:企業的變革,還是要看雷軍本人。
多次創業的雷軍有穿越週期的經歷,也有跨行業跨領域的經歷。不過同在這個較量場裡的人,75歲的任正非甚至有穿越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大週期的經歷,王興、張一鳴這樣的後來小輩也同樣有穿越從有線到無線兩個小週期的經歷,他們也有跨領域創業的經歷。
雷軍的勤奮和聰明是不用說的。變通也是不用說的。比如當年只走線上的小米如今滿世界開店。比如小米強調專注卻同時用產業鏈孵化來擴張。不過在世界500強這個戲臺上的,勤奮、聰明、變通都只是標配。在這之上還有什麼?
聰明之外是不是還有守拙?勤奮之外是不是還有灑脫?變通之外有哪些是不變的?雌雄同體,才能看到一股勢能的兩面?才能用其所長而不必被其所傷?
未來想必還是屬於能不斷進化且超越自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