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口水雜談

    當俄羅斯還只是個莫斯科公國的時候,只能蝸居在東歐平原上,誰曾想到,經過幾百年的對外擴張,一舉將領土擴大了好幾倍,鼎盛時的蘇聯其領土範圍高達2200萬平方公里,就算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現在的領土也高達1700萬平方公里。而俄羅斯佔領北亞這片高達130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對其國土擴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過,在北亞這片土地還不屬於俄羅斯的時,在地緣關係上,中國似乎更佔優勢。想想1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現在中國領土的1.35倍,再看如今,隨著石油資源的開採,這片原本看似荒蕪的地方也成為了一個香餑餑。很多華人不免感慨:要是這1300萬土地是中國的,那中國就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而且有了豐富的石油資源,哪還用得著大規模進口石油!

    在俄羅斯未佔領北亞時,這片土地從未真正的納入某個文明勢力統治,不過,在中國政權強盛時,對這裡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對當地一些土著部族,也能透過羈縻的方式,建立起朝貢體系下的名義管轄。

    早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中俄透過尼布楚、恰克圖等一系列條約,便已明確劃定,中西伯利亞高原與東西伯利亞山地的絕大部分歸俄羅斯所有。不過,那時工業革命尚未爆發,就算歐整體的文明發展水平上已超過了華夏文明,但領先的程度也並不深,而當時的俄羅斯屬於歐洲文明體系中的邊緣落後部分。較於俄羅斯,中國有絕對的優勢,就算如此,中國也只是透過談判的方式放棄北亞。

    不少人會問:既然中國佔據更大的優勢,為什麼卻拱手讓給了俄羅斯呢?

    雲石君將從以下三點進行分析。

    第一、農耕文明的天然侷限性。

    一方面,在農耕文明條件下,農業種植能力是判斷土地價值的最主要標準。很顯然,苦寒之地的北亞並不適合農耕,在農耕文明時代,這裡的價值非常低。

    另一方面,農耕時代,技術發展水平有限,全球各板塊間交流不暢,所以呈現出孤島格局,海洋、荒漠、山脈等天然地緣屏障,阻斷了各板塊地緣勢力之間交流融合的同時,也有效阻止了各方勢力發生利益衝突的可能。

    17、18世紀,人類對地緣屏障的突破能力有限,雖然,人類對海洋的征服力度加強,單北亞依然是有效的地緣屏障。

    這就比較容易理解,當時的中國的認知體系中,除了要 駕馭還較適宜遊牧勢力生存的蒙古高原外,再向北,環境更惡劣的北亞中、北部,只適合零散規模的漁獵部族生存,對自己的威脅可以忽略。

    於是,中國便放之任之,這大片沒多大用,又威脅不大的土地。

    不過,按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傳統觀點來看,中國也不會完全放棄北亞,再說,好歹也有些漁獵收益,總比寸草不生的好。

    中國完全放棄北亞,還有其它原因。

    第二,北亞的價效比不高。

    對天朝無所不有的中國來說,北亞的開發價值不高,收益也會很低。另外,因地形氣候等自然原因所致,從中國向北亞輸送影響力的難度十分大。綜合權衡之下,中國願意用朝貢模式,從中獲取一點比如動物皮毛、海東青、東珠等的好處。

    而俄羅斯的介入,打破了這種傳統平衡。一則,俄羅斯的實力遠強於北亞當地土著,二來當時不如中國的俄羅斯,對北亞收益的渴望程度,也在中國之上,所以對北亞的征服欲會更強。

    俄羅斯的進入,使得中國繼續維持對北亞的羈縻,面臨更強的外部挑戰。雖然,以當時中國的實力足以抵禦俄羅斯。但問題是,挫敗俄羅斯,要比駕馭北亞小部落的難度要大,投入的資源也相應增加。可是,就算挫敗了俄羅斯,北亞能給中國的,要多久才能抵消自己投入到爭奪北亞的消耗呢?這樣一算,顯然不合算。

    於是,清朝更願在用武力喝阻俄羅斯侵犯中國本土的圖謀後,用合約來維護北方邊境的安寧。這才是符合當時中國國家利益的做法。

    第三,內部統治的考慮。

    出身滿族的清朝政權,決定了其在漢人心中的道德合法性先天不足。再說,當時滿族不過百萬、漢族人口上億,這給滿洲親貴維護自身統治出了一個大難題。

    而清廷的對策有二:一、主動融入華夏文明,爭取漢人的認同;二、拉攏蒙古各族,透過給予高於漢人的特殊政治地位,以及豐厚的物資補貼,換取他們的支援。

    蒙古高原的遊牧勢力很強大,因其土地貧瘠不能生產足夠的糧食,而劫掠中國成為了他們的財富獲取方式,以此來維持生存。當然,中原漢族政權自古都會全力反擊,蒙古民族的危機也大。

    而蒙古人效忠清朝當局,不用打仗就能獲得財富,還有較高的政治地位。

    但是,滿蒙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族群,再加上蒙古遊牧勢力是中原農耕文明的天敵。作為中國的統治者,清廷既要依靠蒙古的軍事力量威懾漢族反抗勢力,鞏固自身統治,但又要防範蒙古坐大後反噬自己。清廷需尋找一個利用和防範的平衡點。

    這便有了針對蒙古的減丁政策,以此來確保蒙古各部維持一定的戰鬥力的同時,又不至於尾大不掉;同時,也避免了蒙古各部因過度膨脹,超過草原承載力,使其重操舊業,劫掠中原財富。這是對內政策。

    而之於北亞,若清廷欲在與俄羅斯爭雄,從軍事上、地緣上來看,清廷都必須高度仰賴蒙古各部的力量。而且,鑑於俄羅斯的強大實力,以及其已佔據西西伯利亞平原,並對其初步開發的現實,會導致較大規模和長期的對峙和較量。

    一旦如此,這對清廷來說是很危險的:長期在軍事上倚重蒙古各部,必然會造成各部尾大不掉,重蹈安史之亂覆轍。而就在沙俄進入北亞的同時,蒙古準噶爾部便已跟清朝翻臉,讓清朝西北邊疆長期動盪,這導致清朝對蒙古各部的防範程度明顯加深。

    從長遠來說,清朝籠絡蒙古是要借其力來威懾中原漢人。一旦蒙古跟俄羅斯長期糾纏,一則消耗了清廷的資源,二則也喪失了威懾漢人的一支重要力量,到那時諸如反清復明之類的大規模民族起義,清朝還可以依賴誰去鎮壓?

    相比之下,北亞只是一點蠅頭小利,而損耗了蒙古力量,或是漢人起義,到那時清廷的統治也是風雨飄搖。

    北亞的貧瘠不適合農耕開發、與俄羅斯爭鬥的低價效比,以及維護內部統治的考慮,共同決定了清廷“不要”北亞1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而讓俄羅斯撿了個大便宜。

    沒了中國的牽絆,俄羅斯也無需束手束腳,迅速佔了了北亞、甚至中亞的廣袤土地。並一舉奠定了超級大國的地緣基礎。只不過,在取得西伯利亞的頭幾百年裡,這片廣袤的土地,並沒有給俄羅斯帶來巨大的收益,當時的俄羅斯,依然是歐洲列強中的二流國家。不僅弱於老牌的英法,就連後起的德國,也比它強大的多。直到蘇聯時代,俄羅斯才一躍翻身,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

    為什麼俄羅斯在擁有了超級大國的地緣基礎後,卻依然會潛伏如此之久才能上位呢?其實這與時勢,有著巨大的關聯。

  • 2 # 弱國無外交

    在這裡先說一下北亞具體指那一塊:指的是我們常說的俄羅斯亞洲部分,也就是中西伯利亞和東西伯利亞,以及遠東地區,包括東至庫頁島,南直外興安嶺,外蒙古,西南至阿爾泰山,西至烏拉爾山,北至北冰洋。學過地理都知道,這裡屬於極端大陸性氣候,冬季非常寒冷,最低達零下50度左右。

    北亞最早進入史冊是漢代北方匈奴,蘇武牧羊,蘇武就是被囚禁在貝加爾湖一帶,他們建立的匈奴王國曾把這一塊納入範圍。後來陸續有鮮卑族,突厥,回紇等都曾把這一塊納入版圖。直到蒙古族起來,憑藉強大的騎兵實力,才把北亞真正納入到版圖。後來元朝滅亡,出現了西伯利亞漢國,但是實力太小,基本上很小提及。這個時候沙俄主要勢力範圍還很小,元朝曾把勢力掃到多瑙河流域,那個時候就沒聽說過沙俄。直到十六世紀,沙俄才崛起,東突西擴,逐步兼併了西伯利亞也就是現在北亞地區。這個時候中國正處於明朝後期,當時明朝正處於內憂外患,根本無暇顧及北亞局面。女真族統一東北後,迅速南下,進入中原。時間進入十七世紀,當清朝剛清理完南明勢力,才發現北方還有一個巨大的隱患,而清朝是馬背上的民族,對火藥,火炮研究並不深(後金在對付明朝時,多次吃到這方面的虧),多次武力都不能有效解決,著名的雅克薩之戰,本來清朝勝了,代表清朝的索額圖堅持把地圖擴大到貝加爾湖和勒拿河,但是最後清朝沒有堅持,放棄了這一堅持,他們認為北亞屬於人煙稀少的地方,統治需要更大的人力物力,卻回報很少。而且作為遊牧民族,更傾向於中原文化,最後他們把疆域定到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北亞被沙俄收入囊中,面積達25萬平方公里。清朝以為放棄了北亞就可以解決這一大北患,但是,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成為沙俄入侵中國,進貢東北亞的前方根據地,沙俄以此為跳板,一步步滲透在華勢力範圍,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還和日本爭奪遼東半島爆發了著名的日俄戰爭。

    現在北亞成為了俄羅斯重要的礦產資源基地。

  • 3 # 歷史觀察哨

    清朝當時沒有往北亞發展既有內部原因,也外在影響。

    北亞當時苦寒之地,沒有現代技術開發石油天然氣,又不能帶來稅收,不適宜人居住,不然滿人怎會拼命和明朝死磕,中原以及南方的富庶才是未來根本之地。

    外部環境雖然當時平定三藩,但是西部的葛爾丹可是縈繞康熙祖孫三代的大患,乾隆時期才徹底剿滅,葛爾丹也是草原帝國!

    和沙俄的雅克薩之戰清朝出動了一萬五千人,康熙穩定龍興之地,此戰勢在必得,可是沙俄才一千多人第二次偷偷返回才八百人,沙俄敢一戰也是仗著自己裝備先進,當時沙俄已經裝備了火繩槍,和燧發槍,清朝的裝備還是弓箭,要不是人多且勢在必得,才保住龍興之地!再進軍北亞統治者沒有那個想法,估計也不現實!康熙雄才偉略,怎麼沒有察覺到火槍的威力,還信奉馬背弓箭!

    清朝西進的戰略,成功的剿滅葛爾丹,控制新疆西藏,奠定了祖國版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向波蘭增兵,是否違反俄羅斯和北約簽署的禁止北約向前華沙組織成員國駐軍的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