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太平洋白海豚

    重複實驗的難度在院士本人對“科學”的認知!

    造成今日乃至整個中國科技界尷尬局面的根源在於:

    最令人恐怖的是身為校長、院士,連起碼的對科學認識基本常識一點都沒有!

  • 2 # 天高雲淡10769

    被質疑的院士自己不會操作大機率的,指望學生,可能不太行。這不僅在生物學方面,在航空發動機方面,院士不太懂最重要的動平衡機,2019年跟他們的學生爭了一通,後來不知哪裡弄到用上了高空實驗臺(低壓氣壓動平衡實驗臺),透過動平衡,徹底解決了核心機高速振動幅度太大造成早期損害,這回看看沒航空發動機院士伸頭領獎了吧?後面還有問題呢。

  • 3 # 同輝老劉

    重複實驗的難度不在於實驗本身,而在於如何面可能出現的預料之中的“出乎預料”的結果。不做重複實驗,透過問話調查,“誤用圖片”的結論,似乎是更容易被上面各方接受的結果,不貪大事!

  • 4 # 賞心樂石

    科學研究成果需要大量實驗,實驗方法設計很多是具有創造性的。那樣才會新有的發現,然後變為科技成果,後人如果重複去做,在具有裝置條件下,不存在有難度。如無法重複驗證,實驗過程中或結果分析肯定存在謬誤。至於是存心還是無意,只有成果發表者自己心裡清楚,當然,專業學術委員會透過調查,是可以知道當事者是否存在造假行為的,如果被質疑者對這個委員會的影響力又足夠大,那才是重複實驗的真正難度。

  • 5 # 村長155

    科學實驗可重複應該是基本的常識,當然萬物不能絕對化,除非捕獲引力波或獲取某種稍縱即逝的放射性新元素等少數極小機率的科學發現,還有什麼科學實驗何不可重複?如果有,那就說出點令人信服的理由,如果調查說出什麼理由,那不僅是汙辱公眾的智商,簡直是在玷汙科學。

    要求科學重複實驗難在哪裡?依我看,難在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怎麼自證清白?即使自證清白了,又有多少公信力?

    我不禁聯想到幾年前的韓春雨論文造假事件,在《自然》雜誌發出撤稿韓春雨論文之前,雖然韓春雨飽受質疑,但依然風光無限,受到科學界大佬的追捧,獲取鉅額的科研經費。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時間是真相的篩子。但願裴剛的論文沒有造假,目前唯一能令人信服的自證清白是重複實驗,有什麼難度呢?

    也許在裴剛院士兼道德委員會主席的眼裡,饒毅教授不是院士,根本沒有資格要求他做重複實驗。依據饒毅教授的性格,可能會不依不饒的,那是不是非要把事情搞大了,等到所發表的國際學術期刊要求重複實驗,裴剛大人才願意放下架子做重複實驗?我們這些吃瓜群眾,難道就願意看到科研界哪個人出醜嗎?我想不全是。科學是聖堂,科學允許質疑和挑戰,正因為如此,科學才如此聖潔,請還願科學的純潔吧。

  • 6 # 老狼2601112

    難度在院士的圈子裡,重複實驗肯定是不會成功的,所以一定不能讓實驗重新開始,否則豈不是自扇耳光,自證造假了嗎?

  • 7 # 徐劍南京

    重複實驗的社會成本過高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區別在於,自然科學沒有主觀價值的判斷,尋求的是自然規律;而社會科學以價值判斷為主,尋求的是真理。由此可以得出結論,通常情形下,自然規律沒有爭議,可以由實驗驗證;而真理需要社會實踐驗證。例如,汽車抗撞擊能力是否造假,透過實驗便能得出結論;而社會制度是否合理,需要透過人們較長時間的實踐才能得出結論。

    生物學正是自然科學,論文是否造假,經過實踐便知。生物學論文是否造假與汽車抗撞是否造假不同的是,生物學是否造假可能涉及生物的培育,而汽車抗撞擊能力是否造假瞬間可能完成。中國的院士當選,或者評選並不是自然科學的本身,誰能當選院士也不是完全憑藉院士的學術對社會產生的積極結果,資格可能是重要因素,因此,中國的院士往往年齡偏大,院士也通常也是學科的帶頭人,或者有影響的人物。

    自然科學院士的論文是否造假,透過實驗便知,但結果的真偽對院士的聲譽非常重要,倘若是假,院士聲譽掃地。個別的院士聲譽掃地,甚至於取消了個別院士關係並不大,問題是,人們對其他院士的論文提出質疑即是大事。人們可能對所有的自然科學的院士的論文提出是否造假,驗證的社會成本顯然過高。倘若該院士是學科帶頭人,其論文可能就是學科的骨幹撰寫,院士對論文是否造假可能並沒有把握。對多數的院士論文重複實驗,公眾對院士的科學素養產生懷疑,還是不以重複實驗為宜。

    ▶徐劍隨筆,僅供參考

  • 8 # 基礎教育思考者1

    科學的實驗結果是能再重複的!

    否則,就️造假的嫌疑。

    全世界,只有自己能做出來,別人照你的研究方案就是搞不出來,這與“信,則靈;不信,則不靈”️區別嗎?

    科學的東西是可以被質疑的,作為研究者本人,應該能自證。

    總不能像有人那樣:至於你信不信,反之我自己信。

  • 9 # 亮光博士

    絕大部分生物學實驗都是有protocols,也就是實驗的標準流程。不過完全參照標準流程,很多時候不一定做的出來,因為實驗材料不一樣,實驗室環境也不一樣。不過摸索一下實驗條件,基本都能做出來。而被質疑的裴的論文,是20年前關於GPCR的論文,最主要也就是那個鈣離子流的實驗,如今已經經過好幾代的檢測方法的改進,應該說比20年前的檢測方法先進了很多。透過高精度的鈣成像技術,對於檢測他20年前的實驗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這也是為什麼沒有人follow他們做下去的原因,因為技術更先進了,他的實驗重複不出來,也就沒有必要去重複。可是要再去驗證他的實驗是錯了,也沒有必要。因為證偽需要從很多角度的去驗證,而且還發不了好文章,費時費力。再說那是二十年前的技術,有錯誤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技術在進步,很多早期的實驗結論都是錯誤的。但如果說他造假,卻又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結論就是即使找了第三方來驗證他的結論是錯誤的,也不能說明他就是造假。科學是在前進的,錯誤的結論終究是禁不起實驗的考驗的,沒有人follow他們去做就是最好的驗證,他們自己也沒有第二篇相關的論文,也說明那篇論文是經不起考驗的。不是據說裴還有第二篇相關的論文嗎,如果真發表出來了,是真是假到時候就可以再驗證了,不過我猜測他們也不敢再發相關的論文了。

  • 10 # 距離學霸很遙遠

    謝邀。實驗室研究的重要特點就是試驗結果的可重複性。一個實驗在提出實驗設想,技術路線,和實驗觀測,結果解釋中,難度最大的是實驗設想和技術路線。一旦有了這兩個背景知識準備,實驗的觀測就會變的簡單。院士的生化實驗也是如此,沒有什麼神秘,大學裡有條件的基本都可以按照院士的實驗設想和技術路線驗證實驗的真偽。如果大學裡做不出院士論文實驗的試驗結果,多家大學多次實驗都得不到論文的試驗結果,是可以要求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給出實驗中的細節,或者要求提供實驗指導。這些是科研中的一貫做法。對於院士,並不因為頭銜就能迴避科研的一般慣例。許多具有重大意義的科研,一般都會重複實驗,驗證真偽,這是對科學負責,也是對科學家的讚許。

    作為院士,應該帶個好頭,或者說應該以普通人的心態,接受別的科學家的質疑,畢竟只有真理才能打敗謊言,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樂福簽下4年1.2億的合同,為什麼一些球迷卻反對卡佩拉跟火箭隊索要大合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