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華春秋

    近幾天過年吃餃子的事情突然熱了起來,南北雙方的言辭越來越激烈,開始有些沒當回事,覺得屁大個事也值得爭論,可是慢慢的覺得有些不正常。為什麼以前沒人較勁,而現在卻如此認真不依不饒的,春晚主持人的一句“吃餃子”真的有這麼大的問題嗎?

    其實想想什麼是傳統 ,傳統就是習慣,習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傳統習俗就是一種形式,是證明大家的趨同性,是統一的象徵。當年秦始皇的“車同軌,書同文”就是統一的基礎。

    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很多方面都有著各自巨大的差異,比如說是飲食起居,男女婚假,語言,甚至是信仰等方面。不僅僅是南北差異,在少數民族地區差異更大。

    所以維護一個統一穩定的多民族國家,求同存異是極其重要的。作為各自的特殊信仰和生活習慣,國家採取了尊重的政策,但是像普通話這樣的東西就必須強制推廣這是國家統一的體現。

    那麼國內“吃餃子”這樣的傳統需要統一還是區分呢?個人認為作為一個傳統流傳下來的習慣完全沒有必要較真。

    首先,這不是一個原則問題,沒必要做到完美無缺,讓人挑不出理。這麼大個中國不可能面面俱到,“吃餃子”這句話既然流傳下來了,大家就習慣了而已。

    其次,你要是較勁,那麼中國傳統的東西太多了,有什麼是經得起挑剔的。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還有正月十五鬧元宵,少數民族有自己的民族習俗,有些地區有自己的習俗,還有的人過洋節不過中國節的,真要是認真的較勁,現在中國所有的節日都不能代表所有人的習慣。

    如果太較真個體區域性地區的習慣,那麼整個民族的趨同性活動就會越來越難以組織,最後就是以後各人過各人的。北京人過自己的,上海人過上海的,廣東過廣東的,少數民族也關起門來自娛自樂。

    春晚是這樣,吃餃子也是這樣,以後什麼事情都可以這樣。反正誰也不能代表所有人,所以乾脆就沒有代表了。

    比如現在就有人說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我就很疑惑,那誰代表人民?公知嗎?

    如果傳統習慣不能代表中國文化,政府不能代表華人民,那中國還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嗎?

  • 2 # 少林張無忌

    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元宵節吃湯圓

    但是大年三十和初一北方有北方的餃子

    南方有南方的各種食物(我不想代表別人,廣西的有沙糕,糖糕,粽子等等)

  • 3 # 總動力

    央視春晚在“交子”一刻,一句“吃餃子了”,溫暖人心,燃起中華兒女不盡情思,我們要繼承古人遺志,要繼續把中原文化推向南方。年三十吃餃子的習俗要借央視大年晚會迅速普及全國乃至世界,現在許多西方國家都把中國春節當成自己的節日了,年三十吃餃子這一習俗在海外都越來越引起關注,南方人對年三十吃餃子為什麼這樣糾結和抗拒?從今年開始,年三十也吃餃子吧,改變不了央視的口碑,咱就改變自己,自覺與中央保持統一口徑。

  • 4 # 鳥言夷面

    北方華夏為中心的華夏民族文化來說餃子是過年的象徵美食,元宵吃湯圓也是象徵,端午吃粽子也是象徵,中秋吃月餅也是象徵……

    反觀南方屬於百越百濮文化,光是方言雞同鴨講,更何況是民俗呢?加上自古生產力文明文化的落後,難免不受北方的待見。

    秦徵百越,百越之君俯首繫頸開始。

    西漢的漢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德

    東漢光武帝派伏波將軍馬援平定徵氏姐妹

    唐朝派陳元光平定百越的雷萬興、藍奉高

    宋朝派狄青平定百越的儂智高……

    ……

    百越百濮後裔難免心裡不舒服,現實中歷史上無可奈何,難道也不能用現代鍵盤抒發一下心裡的不快嗎?

  • 5 # 越人張

    南南分歧也大,因為我們南方屬於百越百濮文化傳承。

    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吳越、揚越、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等等眾多越族支系 。《呂氏春秋》統稱這些越族諸部為"百越",其它文獻上也有"百粵"、"諸越"等稱謂。"越"或寫作"粵",因古代"越"與"粵"相通,到近代才較為區別。

    百濮在百越之西北,楚國之西南部。即今重慶南部、四川南部、貴州、雲南等地。《逸周書·王會》:“正南, 甌鄧 、 桂國 、 損子 、 產裡 、百 濮 、 九菌 。” 《華陽國志》記載:“泰始六年 寧州,晉泰始六年初置,蜀之南中諸郡,庲降都督治也。南中在昔,蓋夷越之地,滇、濮 、句町、夜郎、葉榆、桐師、嶲唐,侯王國以十數,編髮左衽隨畜遷徙。”

    廣西、四川有些地方過年吃粽子的。

  • 6 # 掬一捧家鄉水

    我是北方人,端午都吃粽子,農村吃,城市吃,大街小巷都吃,我們單位每年都要發粽子,家裡還要包粽子,平時吃早餐的時候也吃粽子,我們不排斥,也不反對被代表,因為我們認同一切華夏文化,只要是華夏文化,我們都接受。

  • 7 # 布衣吳新建

    吃粽子是南方傳向北方。

    包粽子習俗最初應該是楚國也就是兩湖地區。傳說紀念屈原。湖廣地區麥子少稻米多,粽子裡包的是糯米為主。大一統後漢民族整合各個地區的風俗習慣,粽子流傳的區域不斷擴大。

    吃餃子是黃河中下游向周邊輻射。

    可以肯定的說,吃餃子絕對不是淮河以南的吃食追求。也就是通俗說的“北方人”過年才吃餃子。

    原因是多方面。

    一是作餃子的皮兒必須用小麥磨成的粉,也就是麵粉。黃河中下游種麥子,主糧。大體分界線就是淮河以北。但,淮河以南長江以北也種麥子卻是以磨粉蒸饅頭做餅為主,過年不一定包餃子。

    二是包餃子比較複雜,忙人,要技巧,和麵做餡兒南方人弄不來。

    因此,大體判斷哪些地區把吃餃子當成吃中的隆重大事,非要到逢年過節吃,無論從人口還是區域面積,其實是小眾或區域性區域。

    有個故事,北方人家裡來了南方客人,為顯隆重特意包餃子招待。南方人把餃子當點心,相當於飯。餃子上來了嚐嚐口味,然後等著上菜。結果餃子吃完也沒見菜。

    過年是不是吃餃子南方北方沒有分歧,各過各的年。

    給過年吃餃子更多含義的是北方人。

    隨著吃文化南北相互交融,南方人也接受了過年吃餃子。

  • 8 # 林黛熊79240

    餃子也是南方人首創,不光是粽子,北方人除了麵條,就是窩頭,饅頭,餅子,沒有一點技術含量!餃子在南方原先是用米粉包餡子,米粉要大米磨成粉,很麻煩,然後傳到北方,他們沒米粉,就用麵粉,麵粉很適合包餃子,這樣就在北方紮根了,然後就成了北方人的專力了,然後過年都吃餃子了!

  • 9 # 啥玩意啥名都取不了

    老祖宗從北方去了南方,子孫隨著環境的變化也發生的變化。現在要對老祖宗文化提出挑戰了。

    這就像古代地方上有錢有軍隊了,總想挑戰下中央了。憑什麼中央不照顧到我們的意願。沒看到我們現在有錢有人了嘛。

    看看人家除夕吃火鍋的人就沒有跳出來挑戰餃子文化。為何?人少勢寡唄。

  • 10 # V領188

    我是一個南方人對於吃餃子這件事沒必要爭,喜歡吃就吃不喜歡就不吃。

    餃子作為傳統美食個人也很喜歡吃,平時在逛街看見有有時後也會買來吃,但更多時候作為早餐、點心之類。

    但是過年年夜飯從來沒有吃過餃子但也不反對你們吃,至於y視說過年家家戶戶都吃餃子也就聽聽一笑置之。

    端午節相傳它紀念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日。之後楚國百姓每年的這一天都駕著船,把裝在竹筒裡的米飯,投到江中祭奠屈原,最後來慢慢演變成今日的粽子。

    以前在一電視節目聽到一個名人說都沒有聽講過端午節要吃粽子,可能因為屈原是南方人吧,端午節在南方氛圍可能更為濃郁一些特別是在農村一到這一天包粽子是必須的有些地區還有賽龍舟活動。

  • 11 # 石三公子

    大家別成天為了鹹甜吵了,別為了外婆還是姥姥爭論了,別為了什麼洛陽還是長安吵了,被人家當玩具一樣挑撥,沙不殺?

  • 12 # 一路平安吖

    北方人知道什麼叫傳統,什麼叫包容,什麼叫炎黃子孫,什麼叫祖國一家親。北方人春節吃餃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北方人豪爽,不會像南方人一樣,斤斤計較。

  • 13 # 一把解刨刀一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是古老的漢族傳統麵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是中國東漢時期南陽鄧州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作為藥用。是深受華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

  • 14 # cdcd1cdcd

    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是南北方共同接受的文化。無論誰個人喜歡不喜歡吃粽子和月餅,都不影響這兩樣東西在各自對應節日時南北方的總需求。哪怕最後扔了,但節日時家裡總要存在著那麼幾隻。餃子不一樣,餃子不是個別南方人,個別南方省份除夕不吃,是整個南方大片區域都沒有除夕吃餃子的風俗,只有少數從北方搬遷到南方的家庭沿襲著這一習慣。當然不能說他在整個國家都有代表性的意義。

  • 15 # 說謊的不敢

    大家不要爭!誰無聊的提出這個問題?是不是有什麼陰謀?但是在我中國境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都是華人!因為氣候差異生產的作物不同導致飲食習慣不同,這有什麼可爭論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計算機通訊介面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