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婉婉1392010

    “假如我是一隻鳥”不是詩的名字,而是艾青的詩《我愛這土地》中的一句詩,全文如下;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全文賞析:這首詩歌,全篇十句,用了五次“我”。這裡的“我”並非完全意義上的小我,即所謂我們常常用到的“我”。我想,“我”作為一個主語,人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可以看到不同意義上的我。如何從泛“我”的意境裡把自己撈出來,我想首先是提高自己對於“我”的理解和認知。

    一個通俗的比喻,一個人在作為個體家庭裡,“我”也就是個體的我,也就是自己。但在不同的境遇裡常常會用到“我”,我,有時就是作為華人的個體。從這裡可以看出,我是有著屬性的,也是隨著境遇的改變發生著意義上的轉變。這是客觀世界裡的我,也有主觀世界裡的我,既是我以什麼樣的境遇來禮遇自我,這裡就是精神層面的自我理解。

    有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作為個體上的“我”,對所面對的人和事,以及審視世界的視覺角度,是可塑的。通常我們詩歌的創作,都是以詩人個體的角度,運用自己的知識和對於情感的理解,以詩句的形態呈現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廉潔的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