舫是船的意思,而且常用來泛指小船,畫舫就是裝飾華麗的小船,一般用於在水面上盪漾遊玩、方便觀賞水中及兩岸的景觀,有時也用來宴飲。有時候畫舫也指仿照船的造型建在園林水面上的建築物,做法與真正的畫舫較為相似,但是下部船體採用石料,所以像船而不能動,一般固定在比較開闊的岸邊,也稱不繫舟。 秦淮風光,以燈船最為著名。河上之船一律彩燈懸掛,遊秦淮河之人,以必乘燈船為快。由朱自清名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可領略燈船丰采一二。 秦淮河裡的船,比北京萬甡園,頤和園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揚州瘦西湖的船也好。這幾處的船不是覺著笨,就是覺著簡陋、侷促;都不能引起乘客們的情韻,如秦淮河的船一樣。秦淮河的船約略可分為兩種: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謂“七板子”。大船艙口闊大,可容二三十人。裡面陳設著字畫和光潔的紅木傢俱,桌上一律嵌著冰涼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鏤頗細,使人起柔膩之感。窗格里映著紅色藍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緻的花紋,也頗悅人目。“七板子”規模雖不及大船,但那淡藍色的欄干,空敞的艙,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處卻在它的艙前。艙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頂,兩邊用疏疏的欄干支著。裡面通常放著兩張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談天,可以望遠,可以顧盼兩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這個,便在小船上更覺清雋罷了。艙前的頂下,一律懸著燈綵;燈的多少,明暗,彩蘇的精粗,豔晦,是不一的。但好歹總還你一個燈綵。這燈綵實在是最能鉤人的東西。夜幕垂垂地下來時,大小船上都點起燈火。從兩重玻璃裡映出那輻射著的黃黃的散光,反暈出一片朦朧的煙靄;透過這煙靄,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縷縷的明漪。在這薄靄和微漪裡,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只愁夢太多了,這些大小船兒如何載得起呀?我們這時模模糊糊的談著明末的秦淮河的豔跡,如《桃花扇》及《板橋雜記》裡所載的。我們真神往了。我們彷彿親見那時華燈映水,畫舫凌波的光景了。於是我們的船便成了歷史的過載了。我們終於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麗過於他處,而又有奇異的吸引力的,實在是許多歷史的影象使然了。 遊客雲集之處。“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采風流,甲於海內”。因其得天獨厚的地域人文優勢,古往今來,星移斗轉,在這“江南錦繡之邦,金陵風雅之藪”,美稱“十里珠簾”的秦淮風光帶上,點綴著數不盡的名勝佳景,彙集著說不完的軼聞掌故;曾湧現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又留下了多少可紀可述的史蹟!它既有歷史上的繁華盛況,更有現代再創的燦爛美景,歷代名人為它擊節吟詠,當代志士為它慷慨放歌! 根據文獻記載,秦淮河曾名“小江”,應是與長江這“大江”相對而言。三國時期,孫權曾對劉備說:“秣陵有小江百餘里,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軍,當移據之。”這裡的“小江”就是指秦淮河。“淮水”是漢到隋時的通稱。到唐代才稱“秦淮河”,因相傳秦始皇東巡時,望金陵上空紫氣升騰,以為王氣,下令在今南京市區東南方山一帶,鑿斷連崗,導龍藏浦北入長江,所以才稱此水為“秦淮”。 秦淮河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的一條支流,全長約110公里,全流域面積2630平方公里,是南京地區主要河道。外秦淮河為一千年前斷開的吳楊城濠,為南京古城外南部和西部的屏障,如今又成為城中之河。外秦淮河由通濟門經中華門繞行南城外的東、南、西三面,流經中華門外,過漢中門,草場門、定淮門,循石頭城北流至三汊河入長江。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隋唐以後,漸趨衰落,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弔,詠歎“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到了宋代逐漸復甦為江南文化中心。明清兩代,尤其是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明末清初,秦淮八豔的事蹟更是膾炙人口。金粉樓臺,鱗次櫛比;畫舫凌波,槳聲燈影構成一幅如夢如幻的美景奇觀。但到了近代,由於戰亂等原因,河水日漸汙濁,兩岸建築多被毀壞,昔日繁華景象已不復存在。1985年以後,江蘇省、南京市撥出鉅款對這一風光帶進行修復,秦淮河又再度成為中國著名地遊覽勝地。 在遠古時代,秦淮河就是揚子江的一條支流。新石器時代,沿岸就人煙稠密,經濟發達,這裡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化,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 秦淮風光,以燈船最為著名。河上之船一律彩燈懸掛,遊秦淮河之人,以必乘燈船為快。朱自清名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中可領略燈船丰采。現在 經過修復的秦淮河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包括瞻園、夫子廟、白鷺洲、中華門、以及從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樓閣景觀,可謂集古蹟、園林、畫舫、市街、樓閣和民俗民風於一體的旅遊線,極富感情和魅力。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 從南朝開始,秦淮河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兩岸酒家林立,濃酒笙歌,無數商船晝夜往來河上,許多歌女寄身其中,輕歌曼舞,絲竹飄渺,文人才子流連其間,佳人故事留傳千古。 六朝時,秦淮河及夫子廟一帶更成為文人墨客聚會的勝地,兩岸的烏衣巷、朱雀橋、桃葉渡紛紛化作詩酒風流,千百年來傳於後世。烏衣巷更是六朝秦淮風流的中心,東晉時曾經聚居了王導、謝安兩大望族而名滿天下。 隋唐以後,秦淮河漸趨衰落,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弔,儒學鼎盛,南宋始建的江南貢院,成為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於是秦淮逐漸復甦為江南文化中心。 明清兩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富賈雲集,青樓林立,畫舫凌波,成江南佳麗之地。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元宵節時在秦淮河上燃放小燈萬盞,秦淮兩岸,華燈燦爛,金粉樓臺,鱗次櫛比,畫舫凌波。 早在明代,南京秦淮河的燈船即負盛名。大凡遊秦淮河的人,必乘燈船,這都已相沿成習了。 幼時所見到的燈船,又叫花船。夏季夜晚,泛舟遊秦淮河,是極有趣的。那時的花船,已不到中華門,集中在夫子廟前,文德橋和利涉橋之間。每當炎陽西沉,酷暑稍消,華燈初上之時,遊客就從夫子廟上船。一般的花船,艙裡能放大張藤躺椅、一張圓桌或小方桌。船家備有香茗、乾果,較大的花船,中艙可以擺一桌筵席,後艙還有炕鋪,可以困臥休息。篷角上皆掛有明角燈,有的還招來歌女、樂師,侑酒作樂。雖然唱的都是下里巴人,但歌喉與槳橈撥水之聲,欸乃相和,也別有風味。 秦淮河上燈船之盛況,《板橋雜記》中曾有生動的描繪:“燈船畢集,火龍蜿蜒,光耀天地,揚鎚擊鼓,蹋頓波心,自聚寶門外水關,至通濟門水關,喧鬧達旦。桃葉渡口,爭渡者喧聲不絕。”吳敬梓在小說《儒林外史》中,亦曾寫道:“話說南京城裡,每年四月半後,秦淮景緻漸漸好了……到天色晚了,每船兩盞明角燈,一來一往,映在河裡,上下明亮……夜夜笙歌不絕。”據《秦淮廣紀》記載,描寫秦淮繁華和燈船之盛的書籍,就有《秦淮畫舫錄》、《水天餘話》、《青溪集》、《青溪贅筆》、《秦淮花略》、《石城詠花錄》、《續板橋雜記》等不下一二十種。 歷來描繪秦淮燈船的詩歌極多。如《秦淮燈船曲》中有云:“遙指鐘山樹色開,六朝芳草向瓊臺。一園燈火從天降,萬片珊瑚駕海來。”又云:“神弦仙管玻璃杯,火龍蜿蜒波崔嵬。雲連天闕天門回,鶴舞銀城雪窖開。”從這些詩句中,亦可看出“秦淮燈船甲天下”的繁盛景象了。 明代以來,於秦淮河上之燈船,“守吏有時加以禁束,盛衰靡常,然未能絕也。” 民國以後,仍有燈船泛於秦淮碧波之上。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在《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一文中寫道:“夜幕垂垂地下來時,大小船上都點起燈火,從兩重玻璃裡映出那幅射著的黃黃的散光,反暈出一片朦朧的煙靄;透過這煙靄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縷縷的明漪。在這薄靄和微漪裡,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 在清代江南貢院考區高中狀元者達58名,佔清代狀元總數的52%。明清兩代名人,吳承恩、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翁同龢、張謇等均出於此。 泛舟秦淮河上,您可從2500年曆史的越城遺址、近1800年由東吳孫權建造的石頭城遺址;世界上最長的南京明城牆;世界上儲存最完好、結構最複雜的古城堡式甕城-中華門城堡、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大報恩寺遺址、史學價值可以和《清明上河圖》媲美的《南都繁繪圖》石刻等風景中體會歷史。真正的欣賞美景,回顧歷史。 流入城裡的內秦淮河東西水關之間的河段,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譽。兩岸全部是古色古香的建築群,飛簷漏窗,雕樑畫棟,畫舫凌波,槳聲燈影,加之人文薈萃、市井繁華,構成了集中體現金陵古都風貌的遊覽勝地——秦淮風光帶。 在眾多的南京人和外地人心目中,秦淮似乎是個永恆的話題。她是古城金陵的起源,又是南京文化的搖籃。這裡素為“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更兼十代繁華之地,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秦淮河與夫子廟一衣帶水,由文德橋相連,一邊是貢院書屋的謙謙君子,一邊是閣樓紅帳裡的二八佳人,因了“君子不過橋,過橋非君子”這話,衍生了渡才子過河會佳人的畫舫,想來“擦邊球”古來有之。 秦淮河流淌了千年、也包容了無數朝代裡或沉重、或清淺的失意怠倦,文人騷客、仕人遺老,居廟堂之高的貴人達官,帶著一身的落寞、半世的羈絆,在這十里秦淮上,在微涼卻又飄蕩著迷離的夜色裡,聽聽江南小調,品品香茗佳餚、美人在懷,絲竹猶耳。大抵可以用淺斟低唱揮一揮塵世的浮名、官場的跌宕。 六朝金粉、水洗凝脂的奢華,南宋隅安、晚明落魄的蕭瑟,隔江猶唱後庭花的一段段醉生夢死,與文人政客相互交纏的一腔腔辛酸與無奈,至今已變得遙遠,曾經的十里秦淮唯一不變的、大抵是這喧囂吧、如今你看、各地的遊人、各色的景象、各樣的聲音,而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大抵也成了不同口中不變的談資。 眼前、沒有了彼時的絲竹絃樂、晝夜笙歌、有的只是一水秦淮、承載者千古悠悠多少夢幻。
舫是船的意思,而且常用來泛指小船,畫舫就是裝飾華麗的小船,一般用於在水面上盪漾遊玩、方便觀賞水中及兩岸的景觀,有時也用來宴飲。有時候畫舫也指仿照船的造型建在園林水面上的建築物,做法與真正的畫舫較為相似,但是下部船體採用石料,所以像船而不能動,一般固定在比較開闊的岸邊,也稱不繫舟。 秦淮風光,以燈船最為著名。河上之船一律彩燈懸掛,遊秦淮河之人,以必乘燈船為快。由朱自清名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可領略燈船丰采一二。 秦淮河裡的船,比北京萬甡園,頤和園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揚州瘦西湖的船也好。這幾處的船不是覺著笨,就是覺著簡陋、侷促;都不能引起乘客們的情韻,如秦淮河的船一樣。秦淮河的船約略可分為兩種: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謂“七板子”。大船艙口闊大,可容二三十人。裡面陳設著字畫和光潔的紅木傢俱,桌上一律嵌著冰涼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鏤頗細,使人起柔膩之感。窗格里映著紅色藍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緻的花紋,也頗悅人目。“七板子”規模雖不及大船,但那淡藍色的欄干,空敞的艙,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處卻在它的艙前。艙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頂,兩邊用疏疏的欄干支著。裡面通常放著兩張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談天,可以望遠,可以顧盼兩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這個,便在小船上更覺清雋罷了。艙前的頂下,一律懸著燈綵;燈的多少,明暗,彩蘇的精粗,豔晦,是不一的。但好歹總還你一個燈綵。這燈綵實在是最能鉤人的東西。夜幕垂垂地下來時,大小船上都點起燈火。從兩重玻璃裡映出那輻射著的黃黃的散光,反暈出一片朦朧的煙靄;透過這煙靄,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縷縷的明漪。在這薄靄和微漪裡,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只愁夢太多了,這些大小船兒如何載得起呀?我們這時模模糊糊的談著明末的秦淮河的豔跡,如《桃花扇》及《板橋雜記》裡所載的。我們真神往了。我們彷彿親見那時華燈映水,畫舫凌波的光景了。於是我們的船便成了歷史的過載了。我們終於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麗過於他處,而又有奇異的吸引力的,實在是許多歷史的影象使然了。 遊客雲集之處。“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采風流,甲於海內”。因其得天獨厚的地域人文優勢,古往今來,星移斗轉,在這“江南錦繡之邦,金陵風雅之藪”,美稱“十里珠簾”的秦淮風光帶上,點綴著數不盡的名勝佳景,彙集著說不完的軼聞掌故;曾湧現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又留下了多少可紀可述的史蹟!它既有歷史上的繁華盛況,更有現代再創的燦爛美景,歷代名人為它擊節吟詠,當代志士為它慷慨放歌! 根據文獻記載,秦淮河曾名“小江”,應是與長江這“大江”相對而言。三國時期,孫權曾對劉備說:“秣陵有小江百餘里,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軍,當移據之。”這裡的“小江”就是指秦淮河。“淮水”是漢到隋時的通稱。到唐代才稱“秦淮河”,因相傳秦始皇東巡時,望金陵上空紫氣升騰,以為王氣,下令在今南京市區東南方山一帶,鑿斷連崗,導龍藏浦北入長江,所以才稱此水為“秦淮”。 秦淮河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的一條支流,全長約110公里,全流域面積2630平方公里,是南京地區主要河道。外秦淮河為一千年前斷開的吳楊城濠,為南京古城外南部和西部的屏障,如今又成為城中之河。外秦淮河由通濟門經中華門繞行南城外的東、南、西三面,流經中華門外,過漢中門,草場門、定淮門,循石頭城北流至三汊河入長江。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隋唐以後,漸趨衰落,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弔,詠歎“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到了宋代逐漸復甦為江南文化中心。明清兩代,尤其是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明末清初,秦淮八豔的事蹟更是膾炙人口。金粉樓臺,鱗次櫛比;畫舫凌波,槳聲燈影構成一幅如夢如幻的美景奇觀。但到了近代,由於戰亂等原因,河水日漸汙濁,兩岸建築多被毀壞,昔日繁華景象已不復存在。1985年以後,江蘇省、南京市撥出鉅款對這一風光帶進行修復,秦淮河又再度成為中國著名地遊覽勝地。 在遠古時代,秦淮河就是揚子江的一條支流。新石器時代,沿岸就人煙稠密,經濟發達,這裡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化,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 秦淮風光,以燈船最為著名。河上之船一律彩燈懸掛,遊秦淮河之人,以必乘燈船為快。朱自清名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中可領略燈船丰采。現在 經過修復的秦淮河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包括瞻園、夫子廟、白鷺洲、中華門、以及從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樓閣景觀,可謂集古蹟、園林、畫舫、市街、樓閣和民俗民風於一體的旅遊線,極富感情和魅力。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 從南朝開始,秦淮河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兩岸酒家林立,濃酒笙歌,無數商船晝夜往來河上,許多歌女寄身其中,輕歌曼舞,絲竹飄渺,文人才子流連其間,佳人故事留傳千古。 六朝時,秦淮河及夫子廟一帶更成為文人墨客聚會的勝地,兩岸的烏衣巷、朱雀橋、桃葉渡紛紛化作詩酒風流,千百年來傳於後世。烏衣巷更是六朝秦淮風流的中心,東晉時曾經聚居了王導、謝安兩大望族而名滿天下。 隋唐以後,秦淮河漸趨衰落,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弔,儒學鼎盛,南宋始建的江南貢院,成為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於是秦淮逐漸復甦為江南文化中心。 明清兩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富賈雲集,青樓林立,畫舫凌波,成江南佳麗之地。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元宵節時在秦淮河上燃放小燈萬盞,秦淮兩岸,華燈燦爛,金粉樓臺,鱗次櫛比,畫舫凌波。 早在明代,南京秦淮河的燈船即負盛名。大凡遊秦淮河的人,必乘燈船,這都已相沿成習了。 幼時所見到的燈船,又叫花船。夏季夜晚,泛舟遊秦淮河,是極有趣的。那時的花船,已不到中華門,集中在夫子廟前,文德橋和利涉橋之間。每當炎陽西沉,酷暑稍消,華燈初上之時,遊客就從夫子廟上船。一般的花船,艙裡能放大張藤躺椅、一張圓桌或小方桌。船家備有香茗、乾果,較大的花船,中艙可以擺一桌筵席,後艙還有炕鋪,可以困臥休息。篷角上皆掛有明角燈,有的還招來歌女、樂師,侑酒作樂。雖然唱的都是下里巴人,但歌喉與槳橈撥水之聲,欸乃相和,也別有風味。 秦淮河上燈船之盛況,《板橋雜記》中曾有生動的描繪:“燈船畢集,火龍蜿蜒,光耀天地,揚鎚擊鼓,蹋頓波心,自聚寶門外水關,至通濟門水關,喧鬧達旦。桃葉渡口,爭渡者喧聲不絕。”吳敬梓在小說《儒林外史》中,亦曾寫道:“話說南京城裡,每年四月半後,秦淮景緻漸漸好了……到天色晚了,每船兩盞明角燈,一來一往,映在河裡,上下明亮……夜夜笙歌不絕。”據《秦淮廣紀》記載,描寫秦淮繁華和燈船之盛的書籍,就有《秦淮畫舫錄》、《水天餘話》、《青溪集》、《青溪贅筆》、《秦淮花略》、《石城詠花錄》、《續板橋雜記》等不下一二十種。 歷來描繪秦淮燈船的詩歌極多。如《秦淮燈船曲》中有云:“遙指鐘山樹色開,六朝芳草向瓊臺。一園燈火從天降,萬片珊瑚駕海來。”又云:“神弦仙管玻璃杯,火龍蜿蜒波崔嵬。雲連天闕天門回,鶴舞銀城雪窖開。”從這些詩句中,亦可看出“秦淮燈船甲天下”的繁盛景象了。 明代以來,於秦淮河上之燈船,“守吏有時加以禁束,盛衰靡常,然未能絕也。” 民國以後,仍有燈船泛於秦淮碧波之上。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在《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一文中寫道:“夜幕垂垂地下來時,大小船上都點起燈火,從兩重玻璃裡映出那幅射著的黃黃的散光,反暈出一片朦朧的煙靄;透過這煙靄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縷縷的明漪。在這薄靄和微漪裡,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 在清代江南貢院考區高中狀元者達58名,佔清代狀元總數的52%。明清兩代名人,吳承恩、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翁同龢、張謇等均出於此。 泛舟秦淮河上,您可從2500年曆史的越城遺址、近1800年由東吳孫權建造的石頭城遺址;世界上最長的南京明城牆;世界上儲存最完好、結構最複雜的古城堡式甕城-中華門城堡、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大報恩寺遺址、史學價值可以和《清明上河圖》媲美的《南都繁繪圖》石刻等風景中體會歷史。真正的欣賞美景,回顧歷史。 流入城裡的內秦淮河東西水關之間的河段,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譽。兩岸全部是古色古香的建築群,飛簷漏窗,雕樑畫棟,畫舫凌波,槳聲燈影,加之人文薈萃、市井繁華,構成了集中體現金陵古都風貌的遊覽勝地——秦淮風光帶。 在眾多的南京人和外地人心目中,秦淮似乎是個永恆的話題。她是古城金陵的起源,又是南京文化的搖籃。這裡素為“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更兼十代繁華之地,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秦淮河與夫子廟一衣帶水,由文德橋相連,一邊是貢院書屋的謙謙君子,一邊是閣樓紅帳裡的二八佳人,因了“君子不過橋,過橋非君子”這話,衍生了渡才子過河會佳人的畫舫,想來“擦邊球”古來有之。 秦淮河流淌了千年、也包容了無數朝代裡或沉重、或清淺的失意怠倦,文人騷客、仕人遺老,居廟堂之高的貴人達官,帶著一身的落寞、半世的羈絆,在這十里秦淮上,在微涼卻又飄蕩著迷離的夜色裡,聽聽江南小調,品品香茗佳餚、美人在懷,絲竹猶耳。大抵可以用淺斟低唱揮一揮塵世的浮名、官場的跌宕。 六朝金粉、水洗凝脂的奢華,南宋隅安、晚明落魄的蕭瑟,隔江猶唱後庭花的一段段醉生夢死,與文人政客相互交纏的一腔腔辛酸與無奈,至今已變得遙遠,曾經的十里秦淮唯一不變的、大抵是這喧囂吧、如今你看、各地的遊人、各色的景象、各樣的聲音,而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大抵也成了不同口中不變的談資。 眼前、沒有了彼時的絲竹絃樂、晝夜笙歌、有的只是一水秦淮、承載者千古悠悠多少夢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