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齊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對於蘇聯為什麼要對德國反攻的時候採取鋼鐵洪流?其一原因就是德國已經是強弩之末,資源補給根本就沒法和蘇聯比,再加上德國雙線作戰更是精疲力盡,用鋼鐵洪流的戰術的話,德國會加速戰爭的失敗,就像當初德國閃擊法國一樣,記得德軍曾經那句名言:“你們去一邊去,我們沒有時間去俘虜你們”咱們從這就可以看出,戰爭的程序是有多麼的快。

    其二的原因就是蘇德戰場和地理環境利於大平原作戰,如果採用別的戰術的話,效果可能就是微乎其微的!戰爭程序就會很緩慢,就很有可能給德國的緩衝時間,有時候,蘇聯的“冬將軍”相助,更能加快德軍失敗的步伐(德國的資源已經無法再支援戰爭),蘇聯肯定不會放過這次機會,因為蘇聯在這方面的虧可是吃大了。(德軍閃擊蘇聯)

    就是因為在雙方互相學習借鑑的情況,這可能就是因果報應吧!在後期蘇軍強大的攻勢讓德國損失慘重,徹底讓德軍傻眼,也讓德軍自己嚐到了戰爭的苦酒。況且整個歐洲的才多大,在冷戰時期,蘇聯只需要3個月就能佔領全歐洲,更何況是德國所以蘇聯用鋼鐵洪流的戰術是最為正確的。

  • 2 # 詩涵解史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二戰期間,蘇德的較量成為了歐洲戰場最主要的戰爭旋律,對於整個二戰的走向,影響尤其深遠!使用“鋼鐵洪流”的蘇軍在面對暮年的德軍之時,只有這種戰術可以快速殲滅德軍和儲存自己!

    德國在進攻蘇聯之前,已經擁有了震驚世界的戰術風格,那就是依靠強大的突進速度和火力威脅,快速攻擊敵軍陣地,在敵軍還未做出反應之前,完成戰略上的進攻權和主動權!就像我們中國古代的武功一樣:“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歐洲,德華人的戰術被稱作“閃電戰”!

    蘇聯在蘇維埃政權推翻了沙皇統治的舊世紀之後,其國內的工業情況處於半工業狀態,和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的歐洲其他國家相比,遠遠落後,並且在政府體制上的改革和軍事上的改革還沒有徹底落實,全蘇聯人民貫徹蘇維埃政權實施的共產主義思想也沒有得到完全的落實!

    蘇聯的前期,軍隊裝備的老舊和戰術思想的固定化,一度是軍隊建設中的一大弊病,斯大林上臺以後,下定決心加快共產主義推進的速度,加快軍隊改革的步伐,提高工業產量和質量,積極開展整治宣傳工作,讓蘇聯在短時間內迅速被凝聚成一個緊密結合的團體!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蘇聯邊境集結的德軍精銳部隊被分為南北中三個集團軍群,配以大量飛機和火炮,向蘇聯正式發起進攻,德華人稱之為“巴巴羅薩計劃”。

    德軍的戰術在進攻蘇聯的前期,依然被運用的出神入化,短時間內殲滅了大量的蘇軍有生力量,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開始之前,德軍所向披靡!但是對於蘇聯來說,斯大林迫於形勢,採取了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方法,和德軍一城一地的爭奪,逼迫德軍打巷戰,給予了德軍巨大的傷亡!隨著戰爭的深入,蘇聯在戰爭的血與火之中逐漸成長,裝備和士兵的戰鬥素質得到了無與倫比的增強。反觀德國,由於德國戰略上的失誤和希特勒的自大,德軍缺少大量過冬物資,使得戰爭一度停滯不前!

    在蘇德戰爭的後期,德軍失去了奪取蘇聯最好的機會,成長起來的蘇軍和缺少資源的德軍相比就好像壯年和暮年的對比!沒有勝算的德軍採用了精銳力量打擊蘇聯有生力量的戰術,蘇軍依靠自身巨大的資源,採用“鋼鐵洪流”的碾壓戰術粉碎德軍的妄想!

  • 3 # 榮華之武器堂

    蘇軍沒有什麼鋼鐵洪流戰術,實際上就是大縱深戰役理論終於有機會真正發揮而已。

    早在蘇德戰爭前的30年代,蘇軍就開始了大縱深進攻作戰理論的研究,認為進攻戰役的開始階段是對戰術防禦作縱深空破,突破由步兵以優勢兵力在坦克、炮兵和航空兵的密集火力支援下實施正面突擊來完成,然後發展勝利梯隊進入突破口,摧垮防禦整個戰役縱深。同時認為,正面突擊可以發展為機動,以包圍、合圍和徹底消滅敵人。

    當時蘇軍認為進攻的裝甲兵根據任務不同分為遠戰坦克群、遠距離支援步兵坦克群和支援步兵坦克群。坦克密度認為是每千米35-45輛,火炮密度認為是每千米正面平均60-75門。航空兵密度認為步兵軍12千米進攻正面最低6-8架強擊機,突擊集團軍必須有不少於1-2個大隊(30-50架飛機)的偵察航空兵,同時還需要1個大隊(30架飛機)航空兵掩護突擊集團。

    在蘇德戰爭的第一和第二階段,蘇軍不斷總結進攻作戰的經驗教訓,不斷調整編制和兵力兵器配備。到了1944年開始對第三階段,蘇軍接連實施大規模戰略性進攻戰役,戰線從第聶伯河、維斯瓦河、奧得河一直向西,直到柏林。蘇軍在這一系列進攻戰役中,顯示了其戰役指揮的日臻成熟。

    例如在1944年著名的白俄羅斯戰役中,蘇軍一戰擊潰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這次戰役中,蘇軍更加大膽地在突破地段集中兵力、兵器,使得蘇軍在突破地段每千米正面上火炮和迫擊炮密度為151-356門,每千米坦克和自行火炮密度為22-88輛。在最重要的方向上,對德軍優勢達到:步兵3-4倍,火炮和坦克為3-6倍,甚至更高。這就保證了蘇軍高速度突破德軍防禦陣地。

    6月22日戰役爆發後,蘇軍在強大炮兵火力和航空兵火力掩護下,當天即突破德軍第一島防禦地帶,個別地段突破了第二道防禦地帶。隨後各方面軍快速叢集迅速跟進,先後在6月28日殲滅德軍維捷布斯克集團,6月29日殲滅博布魯伊斯克集團,7月11日消滅德軍10餘萬人的明斯克集團。

    總體而言,蘇軍在戰爭最後階段的作戰將大縱深進攻理論發揮到極致,主要表現為

    -有效組織突擊集團:例如在柏林戰役中,每個突擊集團編有42-44個師,1300-2200輛坦克和自定火炮、6200-7500門火炮和迫擊炮,1400-1800架飛機。每公里正面火炮最高達到300門,坦克和自行火炮50-100輛

    -完善戰役佈勢:蘇軍根據戰役實際情況,有時編為2個梯隊,有的則為3個梯隊或者2個梯隊與快速叢集

    -改善火力運用:透過不斷經驗總結,使得炮兵進攻和航空兵進攻兩者相結合,保障了在大縱深作戰中突破敵軍防禦,使得火力準備、火力支援和火力保障稱為一個體系

    -改善兵力運用:蘇軍一般採取三層結構兵力運用。方面軍第一梯隊集團軍主力用於殲滅戰術地幅內敵軍主力;集團軍快速叢集在距離第一梯隊20-40公里縱深,用於消滅敵軍淺近預備隊和遭第一梯隊進攻的敵軍某些退卻部隊;方面軍快速叢集在距離第一梯隊40-70公里或更大縱深內與敵深遠戰役或戰略預備隊交戰。

    正是因為充分應用了大縱深進攻理論,因此蘇軍從第聶伯河一路向西,最終直搗柏林,宣告了法西斯德國的覆亡!

  • 4 # 島主說事

    二戰蘇德戰爭決戰階段,蘇軍為何要使用鋼鐵洪流戰術?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來分析。

    一方面,1944年到1945年蘇軍進行戰略大反攻時,所謂使用鋼鐵洪流戰術並不準確。這是因為在蘇德戰爭期間,蘇德雙方都產生了兩個比較有影響的軍事理論,德軍方面叫閃擊戰,蘇軍方面叫大縱深理論,實際上如果按作戰要素來理解,其意義都是一樣的,無非是使用快速機動戰術深入到對方縱深所採取的突然襲擊戰術。

    至於題主所說的鋼鐵洪流戰術,筆者認為這只是後來研究者們根據蘇軍後來居上的強大裝甲力量所提出自己的設想而已,在蘇軍戰史上並沒有鋼鐵洪流戰術一說。應該說,即使蘇軍所謂的大縱深理論也並沒有公開在蘇德戰爭中得到很好的運用,和德軍閃擊戰不一樣,蘇德戰爭期間,蘇軍完全是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直到戰略大反攻時,蘇軍仍然沿用的還是步兵加裝甲進攻的綜合打擊方式,基本上使用的還是傳統的全線平推的方式打到柏林的。

    另一方面,蘇軍能快速發展到戰略決戰階段,取決於幾個關鍵要素。一是德軍對蘇軍實力的輕視。雖然蘇德戰爭爆發時,德軍依託閃擊戰所向披靡取得了一些戰果,蘇軍為此也付出了西部邊境地區和基輔包圍戰的重大損失,但在莫斯科戰役以後,蘇軍完全熟悉了閃擊戰的打法,使德軍慣用的閃擊戰沒有了用武之地,這是蘇軍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一點。從這個角度講,蘇德戰爭初期,蘇軍輸在了戰略戰術上,而不是輸在裝備武器落後上。

    二是英美盟軍的大量軍援和蘇聯強大的國防潛力,為蘇軍戰略反攻提供了物質基礎。題主所說的鋼鐵洪流無非是說蘇軍在戰略反攻時,大量使用了飛機大炮和裝甲進行戰略打擊,實際上,就蘇德戰爭展開之時,蘇軍的裝甲總數就比德軍多,尤其是大炮和飛機的數量都優於德軍,加上戰爭打響以後,蘇聯迅速將重工業東移並迅速啟動戰時發展機制,蘇聯的鋼鐵產量明顯上升,用於戰場上的飛機大炮和坦克也成倍地供應部隊,到1943年初時,德軍的虎式坦克等產量每月量產只有25輛,而同期蘇聯的T34已經成千輛地走下生產線,還有英美不斷地軍援,從這個角度講,蘇軍後續進行戰略反攻,在裝備武器上是不存在缺口的。

    三是蘇德戰爭期間,德軍士兵越打越少,裝備武器也是越打越少。反觀蘇軍,隨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轉折,從1943年開始,蘇軍就基本上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不管是兵力還是裝備武器,包括補給等,這三大要素,蘇軍都完勝德軍。

    所以說,當庫爾斯克戰役蘇軍取得完全勝利以後,蘇德雙方在戰場上的綜合實力對比,德軍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蘇軍無論是兵力還是裝備武器都是成倍於德軍,這也是蘇軍能夠實施全線反攻的重要條件。而對德軍來說,不僅要面對蘇軍的強大實力反攻,還要面對與蘇軍和盟軍的東西兩線作戰,其結果自然是拆東牆補西牆,僅有的那點裝甲部隊打到最後也構不成威脅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玉無暇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