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而知而行的歷史
-
2 # 子屠龍
這涉及到“天然邊界”問題,這是每一個國家的追求,最好的國界線是高山峻嶺、戈壁荒漠、大川大河。這個道理很好理解,這樣的國界線不好跨越,對保持1個國家的獨立性意義重大。
現代科技發達,很多“天然邊界”已經被人類輕鬆征服,但古代國家沒有這樣的能力,能否控制這些“天然邊界”事關生死。燕雲(幽雲)十六州就是這樣的要地,中原王朝控制它,就能“進可攻、退可守”。
傳統意義上的燕雲十六州,佔據太行山脈的北段、燕山山脈全部,這些大山是天然的屏障。另外,中國400毫米降雨線從燕雲十六州橫穿,這意味著北面是半乾旱地區、南面是半溼潤地區,也可以說是遊牧民族、農耕民族的分界線。
燕雲十六州對宋朝有多重要?超級重要,怎麼形容它重要都不過分……
燕雲十六州,突出燕州(幽州)、雲州的重要性,這是有科學道理的。古代北方入侵中原,走燕州是一條道,破雁門關,在呂梁山脈、太行山脈間行進,需要花點時間攻克一個個山間谷地;走雲州是另一條道,攻破居庸關後,只需再佔北京城,此後華北無險可守。
顯然對於宋朝來說,2條道路都很重要,幽州防禦更甚。畢竟宋朝的都城開封就在黃河邊,一旦幽州方向敵兵來襲,那就是巨大的威脅。而云州方面的來襲,開封的風險就少太多,敵兵跑不少山路註定費時。
上圖有2個著名關口,即“居庸關”“古北口”,西邊的居庸關防禦蒙古高原遊牧民族闖入華北,北邊的古北口防禦遼東漁獵民族的遠端偷襲,而東邊則是“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當然,宋朝的時候,山海關防禦體系還沒建成,它要遲到明朝才成型。無論如何,宋朝立國之後,為重新奪回後晉石敬瑭割讓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費盡心思,宋軍甚至組織2次北伐戰爭,目的就是奪回這道“天然邊界”。
因各種原因存在,宋軍的北伐沒有1次獲得成功,遠大戰略目的流產。從此之後,宋朝就一直處於遼國鐵騎的威脅之下,後來換做金國。後來,“靖康恥”較遠的原因,就在於宋朝沒有掌握燕雲十六州。
除去致命的戰略價值外,燕雲十六州是可以養馬的地方,對壯大騎兵部隊有特殊意義。宋朝也是夠悲催,傳統三大馬場——涼州(武威)、燕州(北京)、雲南都不在自己手裡,要靠貿易來獲取馬匹。沒有充足的騎兵部隊,這是宋朝的硬傷,可以說每一匹馬都很珍貴。
回到當年,失去燕雲十六州的宋朝,要掌握戰場主動權太難。一方面缺乏騎兵的宋軍,以步兵出戰騎兵,在華北平原非常吃虧。另一方面敵人以燕雲十六州為根據,既可以南下縱橫千里,又可以退回固守。
形勢真的很難,但宋朝收復燕雲十六州還是有希望的,因為有1個無比巨大的優勢。這個優勢就是燕雲十六州生活著大量的漢人,激勵他們的民族榮譽心開展“敵後戰場”,加上“正面戰場”宋軍再突進,取回燕雲十六州還是很有可能。當年,岳飛就提出“奇兵在河北”,這個奇兵就是太行山脈的漢人軍事力量。
燕雲十六州因地勢險要,成為宋朝獲得安全感的重要“天然邊界”,擁有它就擁有抵禦外族入侵的勇氣和信心。
燕雲十六州儘管很難奪取,但宋朝也不是沒有機會,可惜宋朝終究至死沒有拿回燕雲十六州。靖康恥、臣子辱,再次從側面彰顯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
-
3 # 是阿維啊
燕雲十六州在歷史中的地位,就如同滿蒙問題在近代史的地位。他的重要性又何止於宋朝。
燕雲十六州的始作俑者,是一個五代時期的晉高祖石敬瑭。石敬瑭他的親善措施使得中原人民免受了契丹的進攻,但是他的這一措施卻使得宋朝受到了很大的災難,給北宋造成了巨大的邊界困擾。
歷史上,對燕雲十六州的理解必須是要從歷史還有地理角度相結合來看的,從國防的角度,地理上的險有營,平二州。但是這兩個地方都是掌握在契丹的手中,所以從地理上來說,煙雲十六州之險地早已流落在外。
煙雲十六洲對於宋朝來說,其戰略位置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宋朝獲取了燕雲十六州,那麼宋朝將依據天險,江山將會更加的穩固。煙雲十六州的缺失,也就意味著宋朝無險可守。
一個地方這麼重要嗎?確實是,自古以來,凡是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基本上都是從北向南,越到南越好打,尤其是過了長江天險之後。
-
4 # 六菠蘿說歷史
我是六菠蘿,閩南小生一枚。
燕雲十六州不僅對於宋朝,對於幾乎所有的中原王朝都是一等一的重要!丟了長安也不能丟了燕雲。為什麼呢?因為太多的傷疤,---忘不了疼。
在春秋戰國時期,燕雲十六州主要是趙國和燕國的地盤,那個時候為了抵禦匈奴,兩國都修建了古長城。
西漢武帝時,武帝設定代郡、雲中、雁門、上古口、漁陽、右北平等重鎮,並以內地百姓填之,匈奴雖然多次襲擾這些地區,但總體被阻擋在燕雲之地。即使所謂的天之驕子冒頓單于對此也無可奈何。
因此,也就是說燕雲十六州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它是抵禦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宋史.地理志》因其所處燕然都護府,所以將其稱為燕雲。
所以後晉皇帝石敬瑭割燕雲之地於契丹,無異於將中原變成了一個“累卵之危和倒懸之急”的地區。
回覆列表
燕雲十六州對宋朝和契丹都非常重要。
之所以對宋朝很重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契丹的重要性。
燕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在燕山山脈遮蔽下的十六個州郡,分別是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州,總計約16萬平方公里。其中,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
(燕雲十六州地區圖)
燕雲十六州所在的燕山山脈,與黃河一帶的陰山山脈、賀蘭山脈,構成了中國北部防禦工程的基礎。長城在北方的蜿蜒走勢,也是沿著這三座山系來建造的。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燕雲十六州對中原的拱衛作用十分重要。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在燕山以南,在沒有東西走向的大山可諮防禦,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利於嘯聚馳突的北方遊牧民族騎兵作戰,而且北方遊牧民族進可攻、退可守,華北腹地物產富饒,遊牧民族能夠以戰養戰。因此,燕雲之失,為禍大矣!
(燕山—陰山—賀蘭山防禦體系)
同時,在山西、河北北部,原是一片養馬場,自戰國時期以來,都是天下盛產騎兵的地方。這個地方的丟失,嚴重影響了北宋王朝騎兵隊伍的組重建工作。後來,河西四郡也丟失了,北宋王朝徹底失去了邊疆養馬地,只能設定群牧司,在內地圈佔良田養馬。結果圈了九萬頃良田,到宋仁宗時,北宋可諮呼叫的軍馬不過三萬匹。養馬成了北宋官僚集團腐敗的高發區,侵佔了大量國家財產,卻沒有養出來好馬。
北宋與西夏的戰爭常處於被動,並非宋朝軍隊戰鬥力不行,而是與西夏十多萬騎兵的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的游擊戰對陣,缺少騎兵的北宋步兵軍團,天然就處於被動。三次大戰,北宋貂錦喪胡塵,天下震動,這才有了王安石變法,“保馬法”推廣到全國。戰馬數量有所恢復,在此基礎上組建了大宋精銳——西軍,開闢河湟千里之地,困死了西夏。後來金軍南下,為了防備關中西軍勤王,還特意派遣了西路軍鎖住了潼關。後來西軍好不容易積攢的七萬匹戰馬,竟然在富平之戰中盡數損失。
因為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自後晉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以來,後周、北宋王朝無時無刻不想恢復,就連石敬瑭的兒子石重貴對他爹當年的賣國之舉也是痛恨不已,一坐上皇位就與契丹人開戰,也算是有血性。後周世宗柴榮雄才大略,曾經一度北伐打到幽州城下,奪取了關南六縣。後來契丹人屢次以此為由,以收復故土的名義南侵。
(後周世宗收復了關南六縣)
北宋王朝在趙光義時期,曾經兩次大規模北伐,史稱“雍熙北伐”,北宋開國精銳盡出,自後周以來積攢的20萬匹戰馬都投入了戰鬥,結果卻一下子把開國精銳都摺進去了。契丹也是如履薄冰,雖然戰爭最後是契丹人獲得了勝利,但是他們依然感到後怕。後來的遼史就記載:“是役也,遼亦不免岌岌然矣!”遼國也差點一戰而亡國。
遼國之所以與北宋王朝死磕,也不願意還回燕雲十六州,有多方面的原因。
遼國地域雖然廣闊,可是有價值的土地卻不多。燕雲十六州在中原王朝看起來是邊遠地區,可是在遼國眼中卻是“腹裡”之地。公元1000年前後,遼國全華人口不過600萬,燕雲十六州就有200萬。
除了人口眾多,燕雲地區是農耕區,鹽鐵之物應有盡有,這是對遊牧民族轉化為帝國的化石點金的關鍵,從此不再依靠與中原王朝的貿易來維持生活了。使得長城既失去了軍事價值,更是失去了經濟封鎖的功能。
在武周武則天時期,即使每次契丹都獲勝,武周王朝最終憑藉國力拖垮了遊牧生活的契丹人。如今契丹人佔著燕雲十六州,戰爭潛力大幅提升,北宋王朝與遼國打起了對攻戰,卻一直沒能拖垮遼國。遼國在反擊雍熙北伐的戰爭中獲勝宣告了中原王朝幾十年來對於燕雲十六州的爭奪的徹底失敗。
(雍熙北伐略圖)
北方的少數民族如柔然、突厥、匈奴這些都是單純的遊牧民族,他們雖然能一時強大,但常常都“成也驟、敗也速”,難以形成長久的文明王朝。此時的遼國從完全的遊牧民族進化成了封建王朝,這一層意義不管是對遼國,還是對後來建國於東北地區的其他民族來說,意義是非常重大的,這是他們從奴隸制轉向封建制的轉折點。遼國在這個地區開科舉、選漢官,發展農耕經濟,他們自認為是北朝,與南朝同樣是華夏兄弟邦國,中原王朝自春秋以來透過鐵血武力建立起來的心理優勢被打破了。
(金國南征,北宋無險可守))
這種心理優勢的重建工作至今還在進行,燕雲十六州丟失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