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299230923514

      開元二十六年[2],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3],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4]焉。

      漢家煙塵[5]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6]。男兒本自重橫行[7],天子非常賜賜顏色[8]。扌從金伐鼓下榆關[9],旌旆逶迤碣石[10]間。校尉羽書飛瀚海[11],單于獵火照狼山[12]。山川蕭條極邊土[13],胡騎憑陵雜風雨[14]。戰士軍前半死生[15],美人帳[16]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腓[17],孤城落日鬥兵稀。身當恩遇恆輕敵[18],力盡關山[19]未解圍。鐵衣遠戍辛勤久[20],玉箸[21]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22]欲斷腸,徵人薊北[23]空回首。邊風飄颻那可度[24],絕域蒼茫[25]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雲[26],寒聲一夜傳刁斗[27]。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28]!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29]。

      [註釋]:

      [1]燕歌行:樂府《相和歌·平調曲》舊題,多寫思婦懷念徵人的內容。[2]開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開元是唐玄宗的年號。[3]"客有”句:有跟隨張守珪出塞回來的人。張公,指幽州節度使張守珪。[4]和:依照別人詩詞 的題材、體裁和格律作詩詞。[5]漢家:漢朝,這裡借指唐朝。煙塵:戰火,邊疆的戰爭。[6]殘賊:兇殘的敵寇。[7]重:推崇、看重。橫行:往來衝殺無可阻擋。[8]賜顏色:賞識、器重、給予隆重豐厚的待遇的意思。[9] 扌從:撞擊。下榆關:向山海關進發。[10]旌旆:旌旗。逶迤:彎彎曲曲、綿延不斷的樣子。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11]校尉:武官名,地位低於將軍。飛瀚海:從大沙漠飛來。[12]單于:本指匈奴酋長,這裡泛指敵人的首領。獵火:打獵時燃起的火光。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自治區西北部。[13]"山川”句:漢軍抗擊敵人,來到了山川蕭條的邊界地帶。極:窮盡,終點。[14]胡騎:敵人的馬隊。憑陵:仗勢欺人,侵擾凌逼。雜風雨:形容敵勢之猛如暴風驟雨。雜:交錯。[15]半死生:一半死、一半生,傷亡極多的意思。[16]帳:將帥的營帳。[17]窮秋:晚秋。腓:病,這裡是指枯黃衰敗的意思。[18]恩遇:指受到器重。輕敵:蔑視敵人。[19]關山:邊塞。[20]鐵衣:鎧甲,這裡是身披鐵衣的意思。辛勤久:長期在邊疆戍守。[21]玉箸:白色的筷子,這裡指思婦的眼淚。[22]城南:長安城南。這裡泛指居民區。[23]薊北:薊州以北,這裡泛指戍守的邊疆。[24]飄颻:長風吹蕩的樣子。度:過,這裡是居住、生活的意思。[25]絕域:極遠的邊疆荒涼地區。[26]三時:指早、午、晚。陣雲:戰雲。[27]刁斗:軍中白天用來做飯、夜晚用來打更的銅器,有把,形似三角鍋。[28]死節:有氣節的死,指為國犧牲。勳:功勞。這句是說,戰死是為了報國,不是為了個人的功名利祿。[29]李將軍:指漢將李廣。

      [講解]:

      這首詩的原序,說明了寫作時間和寫作起因。為什麼看了隨張守珪出塞的人寫的詩,就“感征戍之事”呢?原來在開元二十六年,張守珪的部將趙堪等假借張守珪的命令,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在湟水以北邀擊叛亂的契丹餘黨,“初勝後敗”,但張守珪卻“隱其敗狀而妄奏克捷之功”。高適瞭解到這種情況之後,就寫了這首《燕歌行》,對張守珪謊報軍功的行為不滿。但是詩人寫這首詩的起因,詩裡描寫的內容,都遠遠超出了張守珪一人一事,它是對當時整個邊塞戰爭的概括,具有典型性。

      全詩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寫漢家將士慷慨辭行的情況。

      前兩句寫辭家的原因和所去的方向。“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漢家”邊境有難,“漢將”請纓赴敵,連用兩個“漢”字開頭,造成一種連貫的氣勢,很好地體現了漢家將士急國家之難,挺身破賊的英雄氣慨,也烘托出了戰事緊急的氣氛。

      後兩句寫漢家將士出發前計程車氣。堂堂男子,本來就崇尚英勇殺敵的精神,再加上天子的慰勉與賞識,將士士氣之高,是可以想見的。

      第二部分寫漢家將士奔赴疆場的情況。

      前兩句寫行軍的路線和出征的軍容聲勢。大軍經由碣石山一帶,向榆關進發。行軍中,擊鼓而進,鳴金而止,用金、鼓節制隊伍的進退。“旌旆逶迤”四字,形象生動,它不只寫出了出征隊伍的浩大,也寫出了道路的崎嶇曲折,給人們勾勒出一幅頗為壯觀的軍伍挺進圖。這樣大隊人馬行軍,只聞金鳴鼓響,只見旌光旆影,卻聽不到人喊馬嘶,這正生動地表現了戰士同仇敵愾,奔赴疆場的情景。

      後兩句寫軍情緊急,深化戰爭氣氛。正因為軍情緊急,將士們才辭家破賊,長途驅馳;行軍中,又遇到校尉軍書傳來,可見事態又有了新的發展,對漢軍更加不利。“羽書”本已表示了十萬火急,緊跟著一個“飛”字,就更見形勢緊迫,有燃眉之急。是什麼情況如此急不可待呢?“單于獵火照狼山”,敵人已經首先採取軍事行動了。漢軍未到,敵人就發動了進攻,這表示著情況的不利,為下面“半死生”、“未解圍”的描寫埋下了伏線。兩句詩,把臨戰前的緊張氣氛推向了高潮。

      第三部分寫疆場戰鬥的情況。

      前四句寫戰爭的進行情況。

      "山川蕭條極邊土”,寫出了戰鬥的環境是在荒涼的邊境線上。邊疆的荒涼,是連年征戰的結果。山川的“蕭條”,也襯托出戰爭的殘酷。戰鬥的對手是倚勢猖獗的勁敵。“雜風雨”三字,寫敵兵來如風雨、去如閃電,兇猛剽悍,不可一世。照應了開篇第二句“破殘賊”的“殘”字。

      敵人既然首先點燃了“獵火”,又倚勢“憑陵”,這說明戰爭完全是敵人挑起的,漢軍所進行的是一場正義衛邊的戰鬥。面對這樣一場戰鬥,漢軍本來應當上下一心,協力破敵。然而,戰鬥開始之後,情況卻是——“戰士軍前半死生”。“半死生”,不僅說明形勢對漢軍不利(這仍是從“殘賊”的“殘”字而來);同時也暗示了漢軍士卒的英勇,他們面對強敵,奮不顧身,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漢軍本已具備了取勝條件,如士卒崇尚殺敵立功、天子的支援鼓勵、所進行的是一場正義戰爭等等,為什麼反而使這樣多的健兒飲恨沙場?“美人帳下猶歌舞”,責任完全在統帥。一個“猶”字用意很深。戰鬥如此激烈,士卒傷亡如此慘重,統帥們卻還那樣佚樂不休,其他的時候就更可想而知了。這樣不顧國家、不恤士卒的腐朽已極的人,哪還有心思去運籌帷幄?哪還有精神去陣前指揮?哪還有勇氣去身先士卒、衝鋒陷陣?這場戰鬥,實際上是漢家士卒在一腔愛國熱情支援下進行的一場沒有指揮的戰鬥!

      後四句寫戰鬥的結局——漢軍失敗了,這是必然的。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寫戰鬥結束後的淒涼景象,又點出了戰鬥進行的季節。深秋草黃馬肥,正是塞外敵人入境掠奪的大好時機。敵人有天時之利,漢軍又上下異心,以至大隊人馬經過一場廝殺,只剩下稀稀落落計程車卒。前面說“半死生”,是從死人很多的角度正面說明傷亡慘重;這裡說“鬥兵稀”是從活下來的人很少的角度,從反面說明傷亡之重前後照應。共同殺敵的夥伴,一半作了敵人的刀下鬼,士卒們此時的心情該是何等慘痛淒涼!在這裡,詩歌沒有直接寫士卒的心情,而是透過衰草、孤城、落日等慘淡淒涼的景物來渲染氣氛、來襯托人物的心境的。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交代戰鬥的結果。士卒們拼卻性命,卻未能殺退敵人,解脫危機,但士卒們是沒有責任的。前一句寫士卒報國的壯志,下一句寫意外 的結果,一起一落,迭宕之中加深了對統帥的批判——正是他們造成了人亡地失的局面!

      第三部分寫邊疆士卒的複雜心理。

      朝廷選擇統帥不得其人,他們只知花天酒地及時行樂,哪顧士卒的死活?啊管疆土的保失?統帥的腐朽,使得士卒沙場久戍。這些士卒,一方面對戰爭的正義性有著充分認識,面對風雨雜沓而來的“殘賊”,能夠抱著獻身精神去努力戰鬥;另一方面,又對腐朽的統帥不滿,在戰鬥間歇的時候,他們思緒翻騰,心情十分沉重。

      他們想念久別的妻子。此刻,在士卒的腦海裡,浮現出妻子的身影,是那樣親切、那樣具體,妻子簌簌而落的眼淚,是那樣深的觸動著他們的情懷。“玉箸應啼別離後”,一個“應”字,表現出徵人遐思冥想的情態,有無限深情。他們離家太久了!離家太遠了!他們離家之後,一方面由於日久,引起妻子的思念和對他們安全的擔心;另一方面也由於離開了丈夫,生活上難免遇到困難,這就更使她們想念自己的親人。這種相思是如此之深、如此之痛,甚至到了“少婦城南欲斷腸”的程度。身在邊疆,心向家鄉計程車卒,想得很多很多。他們向著家鄉望啊,望啊……然而,這頻頻悵望,又於事何補呢?“徵人薊北空回首”!一個“空”字,不也形象地體現了那種“欲斷腸”的感情嗎?這真是人隔千里地,相思一般同。

      他們感到邊塞生活的寂寞。空曠寥闊的邊地上,只有飄颻的邊風同他們相伴。他們白天披堅執銳,衝鋒陷陣;夜晚頂風冒寒,巡邏戒備。這裡雖然沒有直接描寫士卒的思想活動,但景物的淒涼正襯托出他們心境的淒涼;戰地生活的緊張勞苦,與統帥的朝歡暮樂相對照,也反映出他們心境的愁苦。

      最後總結全篇,寫士卒們對統帥的不滿和對良將的思念。

      這是一首七言歌行,它能利用工整的對偶句,塑造出對比鮮明的形象,增強藝術效果。“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一苦一樂,生動地描繪了軍中的階級對立關係。“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千里關山,兩心牽掛,淋漓盡致地揭示出征人思親的感情。

      全詩四句一折,流利婉轉,起伏跳躍,與士卒思想感情的變化和諧一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天到底該穿些什麼才好看、顯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