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是狼的近親。馴養時間在4萬年前至1.5萬年前,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被一些人稱為"人類最忠實的朋友",也是飼養率最高的寵物。狗在14000年前,甚至可能在16000年前的亞洲東南部,就已經被人類從野生狼馴化為家畜。
狗的進化與澱粉消化有關:來自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人員透過比較狗和狼的全基因組,揭示了在野生犬進化為人類最好的朋友這一過程中發生了許多的改變。不出所料的是,這些差異性區域有許多都影響了大腦,這或許可以解釋狼與狗之間的性情差異。此外,這一比較研究還指出了幾個與消化相關的區域,包括幫助分解澱粉的基因。
研究人員表示,透過找到人類,食用人類的剩飯剩菜,狗有可狗能進行了自我馴化。以色列化石及遺傳研究將狗的馴化時期確定為大約1萬年前,與農業革命時期相吻合,那時人類從遊牧狩獵者轉變為在定居點耕作及生活。一些科學家們認為,狼被吸引到了這些早期定居點的垃圾場,以蔬菜和穀類植物剩飯菜為食。
在此之前的2005年,該研究小組釋出了完整的家犬基因組。在這個專案完成後,研究人員轉向在基因組水平上研究人類夥伴的進化史。
研究人員對來自世界各地的12條狼,以及代表14個不同品種的60只狗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他們透過尋找狗與狼之間顯示最大差異的序列,或在犬種中保持一致而在狼中存在差異的序列,搜查了進化標記。最終拿出了一個包含36個區域,總共122個基因的名單。其中一半的區域包含腦基因。其中有6個區域,10個基因與脂肪和澱粉消化相關。具體來說,狗攜帶了額外複製的澱粉酶基因,相比於狼同類。此外,狗生成的麥芽糖酶-葡糖澱粉酶要多12倍,這是因為該酶基因發生了數個突變。第三種基因SGLT1突變提高了腸道糖吸收蛋白質的功能。
狗是犬科動物,犬科動物不僅僅是狗
現在,犬科動物大家族依然生存的品種仍有30多種,包括狼、豺、狐狸等。犬科動物是我們這個星球上進化的十分成功的物種之一,這幾乎是公認的事實,所有的犬科的動物都是食肉類,它們擅長狩獵,無論是透過團隊合作,還是單兵作戰,均有獨特的方式獲取獵物,但在食物匱乏時,偶爾也會吃些野果。犬科動物在野外生存能力比較強,在整個動物界,它們的智商也屬於較高水平。
在犬科動物當中,狗肯定是和人類關係最緊密的一種,甚至在所有動物當中,狗可以說是與人糾纏程度最深、時間最長的。狗的身體構造已經徹底被人類改造,因此狗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都與其它犬科動物有所區別。首先,狗變成了徹底的雜食動物,有些狗狗甚至酷愛吃水果和甜食;其次,狗的作息時間被人類化,它們不再依據晝夜作息,而是按照主人的生活習慣安排睡眠,另外,狗狗的腎上腺激素活躍程度較低,要知道,這是應對壓力的激素,說明狗狗早就失去了其他犬科動物那樣面對外界的戒心和應對危機的能力。
狗和狼 血統最近的物種
根據普遍認為的物種定義,相同物種必須具有相似的形態結構,同時還必須與其他類群存在生殖隔離。這聽起來有些理論化,但這樣舉例,你就能明白:馬和驢交配可以繁殖出騾子,但騾子沒有生殖能力,不能繼續繁殖。
但在現實中,狗和狼卻往往可以直接雜交,後代甚至可能繼續繁殖,這令人十分迷惑,事實上,狗和狼的血統一直十分相近,以致人們很難區分從史前留下的狗和狼的化石。不過現在,所有人都承認,狗可以作為一個單獨的物種存在,雖然從DNA的角度講,他們相差並不多。
狼!不僅僅是大灰狼!
灰狼(Grey Wolf,學名犬豺Canis Lupus)是現今狗狗最近的表親,很可能就是它們的祖先。我們平時在動物園裡看到最多的,就是灰狼。除了灰狼之外,在狼的家族裡,還有其他成員,如紅狼、郊狼、印度狼等,加起來共有十幾種。這樣分類的依據是基因研究、解剖學、分佈及遷徙特點等。
基因 告訴了我們很多
遺傳學的研究,幫助人們更加深刻的認識了狗。比如,人和狗有75%的DNA是相同的,因此會患上很多同類型的疾病;所有狗狗的DNA基本相同,大到伯恩山犬或藏獒,小到吉娃娃或約克夏,它們的DNA相差不超過1%;而狼和狗的DNA也十分相近,基因學家的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狗都能追溯到3只母狼,這是狗的起源之初。科學家們認為,狗很可能起源於中國長江以南地區,時間大約為1.5萬年前。
狗是第一種被訓話的動物
根據考古學的發現,在1.5萬年前的亞洲,狗就被當地人馴化成功,這是人類第一種馴化成功的動物,緊接著人類馴化了羊,時間大約在1.1萬年前。與此同時,人開始種植農作物。有些科學家堅信,正是因為人成功的把狼馴化為狗,併為人類使用,才激發了靈感,想到可以試著人工培育其他動植物,也就是說,狗推動了整個人類發展的程序。
澳洲人類學家曾提出過一個驚人的觀點,認為狗在推動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可能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這主要表現在行為上。比如狗使用尿液來標註領地,人受到啟發後,也學會使用圓形和繪畫來標記領地。另外,在狗的幫助下,人類獲取食物的能力大大提高,這使人和狗形成了互利的關係,人類也因而得到進一步發展。
馴化的過程
科學家們目前仍然沒有徹底還原狼馴化為狗的過程,仍存在多種不同的爭論。讓我們來看一個上個世紀蘇聯進行的馴化實驗。
培育狐狸帶來的啟發
在20世紀50年代,蘇聯基因學家貝涅夫進行了一項動物馴化的實驗。
他們從愛沙尼亞進口了許多銀狐,想要培育更聽話的品種。開始,貝涅夫選區了30只公狐狸和100只母狐狸,進行繁殖,不斷增容後,狐狸的陣容達到了45000只,這是一個客觀的數字,為這個複雜的實驗提供了足夠的樣本。
在繁殖的過程中,貝涅夫選擇狐狸的唯一條件就是溫順。在狐狸成年時,他們根據其溫順程度將它們分為三組:對飼養員常常表示友好,不時搖尾巴叫幾聲的被認定為溫順程度最高;聽飼養員的話,但對他們併為表示友好的,被認定為溫順程度中等;經常從飼養員身邊逃走的,被認定為對人類懷有戒心、溫順程度較差的一組。
貝涅夫致力於培養最溫順的一組,經過六代以後,科學家們得到了一群非常溫順的狐狸。這些狐狸從幼年時就渴望得到人類的撫摸,並願意和人類進行交流。
等到八到十代後,狐狸的外形開始出現變化,被毛出現白斑,耳朵向下垂、尾巴向上圈。到了十五至二十代,它們的尾巴和腿部變短了,吻部變得更短更寬,腎上腺激素活躍程度降低、血清素活躍程度提高,這說明狐狸的應激反應降低。當飼養員把狐狸帶回家玩時,發現它們性格很好,與人親密,像是忠誠的狗。
這個曠日持久的實驗,選擇物件並不是狼,但仍然給人們解開馴化狼的秘密帶來了借鑑。當培育的唯一標準被設定為“溫順”後,經過數十代的繁殖,狐狸的心理和生理都出現了明顯的改變。
遠古人的偶發行為
不過這個改變需要的時間實在太久,對於科學家來說,有計劃的培育需要幾乎半個世紀,很多遠古時期的人類,其壽命都打不到這個長度。它們遇見性情溫順的狼的機率有多大,使性情溫順的狼成功繁殖、並繼續培育小狼的機率有多大?要知道遠古時期的人類,即使真的想馴化狼,也不可能究其一生來進行這項工作,更值得相信的推測是一個有理想的少年想完成對一隻狼的改造。在沒有系統規劃的情況下,這種想法很容易遇到挫折,然後被迫放棄。
狼的自我進化?
有一種現今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在1萬多年前,人類已經有了固定的居所,以家庭或者部落為單位生活在一起。由於人類獲取食物的能力,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這時接近人類撿拾他們丟棄的食物,比自己去狩獵省時省力,因此一些大膽而懶惰的狼逐漸接近人類居住的地方,人們會抱著年幼的小狼玩,如果他們成熟後,表現出攻擊性,就會被吃掉。馴養狼,也為人們在食物缺乏的季節提供了新的儲備。
來自垃圾場的啟發
生物學家雷蒙就是支援這種自我進化論的代表人物。他發現在垃圾場里居住了很多流浪狗,這裡也有一些拾荒者出沒。每當拾荒者來到的時候,流浪狗都會四散跑開,但是每隻狗都會有不同的逃跑路線,他們逃開的距離也不相同,逃跑路線和距離取決於允許人類接近它的程度。有個別親近人類的流浪狗甚至可以和人住在一起,不過大多數流浪狗都更為獨立或者喜歡和同類住在一起。
科平格據此推論出狼的馴化過程,他認為狗很可能在1.5萬年前出現,那時人類居住的環境已經初具規模。人類聚居導致了大量的垃圾,包括吃剩的骨頭和肉、糧食甚至是人類的糞便。這吸引了很多種前來尋找機會的動物,如昆蟲、鳥類、小型哺乳動物,當然也有狼。
狼和其他動物的區別在於,它們遇見人以後,不會急著逃走,膽大而笨笨的、不夠敏感的那些狼甚至不怕人類在其身邊活動。經過無數代自發的調整和適應,新品種出現了,這就是更溫順提醒更小的狼。
大自然的優勝劣汰
隨著時間的推移,狼被自然分化為兩類,遠離人類居所的狼犬離人類越來越遠,而在人類居所附近生活的狼則越來越繁榮,兩種在不同環境生活的狼在生理上也逐漸出現了差異。在人類附近生活的狼只能在這裡找到交配物件,因此繁殖出的後代越來越溫順,體型和頭骨都越來越小,大腦也變小很多。狼於是這樣緩慢的變成了村狗。
狗的大腦比狼小?
狼是非常聰明的動物,狗也很聰明,但從腦力上講,確實不如狼。因為大腦需要消耗很大能量,在野外狩獵的狼,需要大量的腦力才能適應艱苦而危險的生活。而生活在人類周圍,越來越溫順的狼,就不再需要那麼多腦力。於是,生活在人類周圍的狼,大腦便不斷變小了。
狗是狼的近親。馴養時間在4萬年前至1.5萬年前,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被一些人稱為"人類最忠實的朋友",也是飼養率最高的寵物。狗在14000年前,甚至可能在16000年前的亞洲東南部,就已經被人類從野生狼馴化為家畜。
狗的進化與澱粉消化有關:來自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人員透過比較狗和狼的全基因組,揭示了在野生犬進化為人類最好的朋友這一過程中發生了許多的改變。不出所料的是,這些差異性區域有許多都影響了大腦,這或許可以解釋狼與狗之間的性情差異。此外,這一比較研究還指出了幾個與消化相關的區域,包括幫助分解澱粉的基因。
研究人員表示,透過找到人類,食用人類的剩飯剩菜,狗有可狗能進行了自我馴化。以色列化石及遺傳研究將狗的馴化時期確定為大約1萬年前,與農業革命時期相吻合,那時人類從遊牧狩獵者轉變為在定居點耕作及生活。一些科學家們認為,狼被吸引到了這些早期定居點的垃圾場,以蔬菜和穀類植物剩飯菜為食。
在此之前的2005年,該研究小組釋出了完整的家犬基因組。在這個專案完成後,研究人員轉向在基因組水平上研究人類夥伴的進化史。
研究人員對來自世界各地的12條狼,以及代表14個不同品種的60只狗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他們透過尋找狗與狼之間顯示最大差異的序列,或在犬種中保持一致而在狼中存在差異的序列,搜查了進化標記。最終拿出了一個包含36個區域,總共122個基因的名單。其中一半的區域包含腦基因。其中有6個區域,10個基因與脂肪和澱粉消化相關。具體來說,狗攜帶了額外複製的澱粉酶基因,相比於狼同類。此外,狗生成的麥芽糖酶-葡糖澱粉酶要多12倍,這是因為該酶基因發生了數個突變。第三種基因SGLT1突變提高了腸道糖吸收蛋白質的功能。
狗是犬科動物,犬科動物不僅僅是狗
現在,犬科動物大家族依然生存的品種仍有30多種,包括狼、豺、狐狸等。犬科動物是我們這個星球上進化的十分成功的物種之一,這幾乎是公認的事實,所有的犬科的動物都是食肉類,它們擅長狩獵,無論是透過團隊合作,還是單兵作戰,均有獨特的方式獲取獵物,但在食物匱乏時,偶爾也會吃些野果。犬科動物在野外生存能力比較強,在整個動物界,它們的智商也屬於較高水平。
在犬科動物當中,狗肯定是和人類關係最緊密的一種,甚至在所有動物當中,狗可以說是與人糾纏程度最深、時間最長的。狗的身體構造已經徹底被人類改造,因此狗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都與其它犬科動物有所區別。首先,狗變成了徹底的雜食動物,有些狗狗甚至酷愛吃水果和甜食;其次,狗的作息時間被人類化,它們不再依據晝夜作息,而是按照主人的生活習慣安排睡眠,另外,狗狗的腎上腺激素活躍程度較低,要知道,這是應對壓力的激素,說明狗狗早就失去了其他犬科動物那樣面對外界的戒心和應對危機的能力。
狗和狼 血統最近的物種
根據普遍認為的物種定義,相同物種必須具有相似的形態結構,同時還必須與其他類群存在生殖隔離。這聽起來有些理論化,但這樣舉例,你就能明白:馬和驢交配可以繁殖出騾子,但騾子沒有生殖能力,不能繼續繁殖。
但在現實中,狗和狼卻往往可以直接雜交,後代甚至可能繼續繁殖,這令人十分迷惑,事實上,狗和狼的血統一直十分相近,以致人們很難區分從史前留下的狗和狼的化石。不過現在,所有人都承認,狗可以作為一個單獨的物種存在,雖然從DNA的角度講,他們相差並不多。
狼!不僅僅是大灰狼!
灰狼(Grey Wolf,學名犬豺Canis Lupus)是現今狗狗最近的表親,很可能就是它們的祖先。我們平時在動物園裡看到最多的,就是灰狼。除了灰狼之外,在狼的家族裡,還有其他成員,如紅狼、郊狼、印度狼等,加起來共有十幾種。這樣分類的依據是基因研究、解剖學、分佈及遷徙特點等。
基因 告訴了我們很多
遺傳學的研究,幫助人們更加深刻的認識了狗。比如,人和狗有75%的DNA是相同的,因此會患上很多同類型的疾病;所有狗狗的DNA基本相同,大到伯恩山犬或藏獒,小到吉娃娃或約克夏,它們的DNA相差不超過1%;而狼和狗的DNA也十分相近,基因學家的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狗都能追溯到3只母狼,這是狗的起源之初。科學家們認為,狗很可能起源於中國長江以南地區,時間大約為1.5萬年前。
狗是第一種被訓話的動物
根據考古學的發現,在1.5萬年前的亞洲,狗就被當地人馴化成功,這是人類第一種馴化成功的動物,緊接著人類馴化了羊,時間大約在1.1萬年前。與此同時,人開始種植農作物。有些科學家堅信,正是因為人成功的把狼馴化為狗,併為人類使用,才激發了靈感,想到可以試著人工培育其他動植物,也就是說,狗推動了整個人類發展的程序。
澳洲人類學家曾提出過一個驚人的觀點,認為狗在推動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可能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這主要表現在行為上。比如狗使用尿液來標註領地,人受到啟發後,也學會使用圓形和繪畫來標記領地。另外,在狗的幫助下,人類獲取食物的能力大大提高,這使人和狗形成了互利的關係,人類也因而得到進一步發展。
馴化的過程
科學家們目前仍然沒有徹底還原狼馴化為狗的過程,仍存在多種不同的爭論。讓我們來看一個上個世紀蘇聯進行的馴化實驗。
培育狐狸帶來的啟發
在20世紀50年代,蘇聯基因學家貝涅夫進行了一項動物馴化的實驗。
他們從愛沙尼亞進口了許多銀狐,想要培育更聽話的品種。開始,貝涅夫選區了30只公狐狸和100只母狐狸,進行繁殖,不斷增容後,狐狸的陣容達到了45000只,這是一個客觀的數字,為這個複雜的實驗提供了足夠的樣本。
在繁殖的過程中,貝涅夫選擇狐狸的唯一條件就是溫順。在狐狸成年時,他們根據其溫順程度將它們分為三組:對飼養員常常表示友好,不時搖尾巴叫幾聲的被認定為溫順程度最高;聽飼養員的話,但對他們併為表示友好的,被認定為溫順程度中等;經常從飼養員身邊逃走的,被認定為對人類懷有戒心、溫順程度較差的一組。
貝涅夫致力於培養最溫順的一組,經過六代以後,科學家們得到了一群非常溫順的狐狸。這些狐狸從幼年時就渴望得到人類的撫摸,並願意和人類進行交流。
等到八到十代後,狐狸的外形開始出現變化,被毛出現白斑,耳朵向下垂、尾巴向上圈。到了十五至二十代,它們的尾巴和腿部變短了,吻部變得更短更寬,腎上腺激素活躍程度降低、血清素活躍程度提高,這說明狐狸的應激反應降低。當飼養員把狐狸帶回家玩時,發現它們性格很好,與人親密,像是忠誠的狗。
這個曠日持久的實驗,選擇物件並不是狼,但仍然給人們解開馴化狼的秘密帶來了借鑑。當培育的唯一標準被設定為“溫順”後,經過數十代的繁殖,狐狸的心理和生理都出現了明顯的改變。
遠古人的偶發行為
不過這個改變需要的時間實在太久,對於科學家來說,有計劃的培育需要幾乎半個世紀,很多遠古時期的人類,其壽命都打不到這個長度。它們遇見性情溫順的狼的機率有多大,使性情溫順的狼成功繁殖、並繼續培育小狼的機率有多大?要知道遠古時期的人類,即使真的想馴化狼,也不可能究其一生來進行這項工作,更值得相信的推測是一個有理想的少年想完成對一隻狼的改造。在沒有系統規劃的情況下,這種想法很容易遇到挫折,然後被迫放棄。
狼的自我進化?
有一種現今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在1萬多年前,人類已經有了固定的居所,以家庭或者部落為單位生活在一起。由於人類獲取食物的能力,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這時接近人類撿拾他們丟棄的食物,比自己去狩獵省時省力,因此一些大膽而懶惰的狼逐漸接近人類居住的地方,人們會抱著年幼的小狼玩,如果他們成熟後,表現出攻擊性,就會被吃掉。馴養狼,也為人們在食物缺乏的季節提供了新的儲備。
來自垃圾場的啟發
生物學家雷蒙就是支援這種自我進化論的代表人物。他發現在垃圾場里居住了很多流浪狗,這裡也有一些拾荒者出沒。每當拾荒者來到的時候,流浪狗都會四散跑開,但是每隻狗都會有不同的逃跑路線,他們逃開的距離也不相同,逃跑路線和距離取決於允許人類接近它的程度。有個別親近人類的流浪狗甚至可以和人住在一起,不過大多數流浪狗都更為獨立或者喜歡和同類住在一起。
科平格據此推論出狼的馴化過程,他認為狗很可能在1.5萬年前出現,那時人類居住的環境已經初具規模。人類聚居導致了大量的垃圾,包括吃剩的骨頭和肉、糧食甚至是人類的糞便。這吸引了很多種前來尋找機會的動物,如昆蟲、鳥類、小型哺乳動物,當然也有狼。
狼和其他動物的區別在於,它們遇見人以後,不會急著逃走,膽大而笨笨的、不夠敏感的那些狼甚至不怕人類在其身邊活動。經過無數代自發的調整和適應,新品種出現了,這就是更溫順提醒更小的狼。
大自然的優勝劣汰
隨著時間的推移,狼被自然分化為兩類,遠離人類居所的狼犬離人類越來越遠,而在人類居所附近生活的狼則越來越繁榮,兩種在不同環境生活的狼在生理上也逐漸出現了差異。在人類附近生活的狼只能在這裡找到交配物件,因此繁殖出的後代越來越溫順,體型和頭骨都越來越小,大腦也變小很多。狼於是這樣緩慢的變成了村狗。
狗的大腦比狼小?
狼是非常聰明的動物,狗也很聰明,但從腦力上講,確實不如狼。因為大腦需要消耗很大能量,在野外狩獵的狼,需要大量的腦力才能適應艱苦而危險的生活。而生活在人類周圍,越來越溫順的狼,就不再需要那麼多腦力。於是,生活在人類周圍的狼,大腦便不斷變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