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644887647094

      讓生命在宗教情懷中重新誕生

    —評曹文軒《根鳥》(徐妍)

    曹文軒的小說《根鳥》作為一個敞開的空間,具有無限的解讀性。你可以視它為一個飄忽的夢,在這個放逐了夢想的世紀末,這樣的解讀至少能慰藉心靈的虛空。你也可以視它為一種少年青春期的戀情的萌動,在今天這個少年老成的時代,這樣的書寫至少能激揚起生命的激情。你當然還可以視為一次靈魂化作飛鳥後在空中的漫遊,在靈魂日漸墮落的昏黃的時刻,這樣的飛翔至少能追憶起人類原初的翅膀。你當然還可以只視它一個純粹的文字,在文學不知何時竟與市場達成契約的當下,這樣的寫作無疑意味著一種悲壯。也許,你還可以開闢更多的解讀路徑,因為面對一部如此豐富意義的作品,無論從哪裡進入,都會在路上看到不同的“風景”。然而,倘若你仔細感受便會發現,無論這些“風景”有多麼不同,都言說著一種生命哲學的沉重,即這些路徑無不通向一個雖雜草叢生、道路曲折,但終衝破死寂、走出迷離的生命的天啟。更確切地說,《根鳥》就是世紀末中國的天路歷程,正是由於它對生命至深、至誠的宗教情懷,才產生了經久的震撼與感動。

      一、 現代人的生命哲學經典

      進入《根鳥》,你必得穿越它的外部情節。它似乎在講述一個純屬虛構的故事:一天,14歲的根鳥在一座生命彷彿絕跡的老林打麻雀。從上午到下午,他連一根鳥的羽毛都沒發現。然而,就在他因疲倦而精神渙散時,一隻白色的鷹重振了他的生命。於是,根鳥便聽憑生命的召喚而承擔了一種神聖的使命:尋覓那個開滿百合花的大峽谷,去拯救那位因到懸崖採花而墜落的紫煙姑娘。從此,這位少年曆盡辛苦、吃盡磨難。終於,當他通過了這條道路上的所有考驗——飢餓、孤獨、遺忘、愛情、庸常、慾望等,而真的抵達了夢中嚮往的地方時,他卻發現:紫煙姑娘永遠都是一個虛妄之夢。但小說至此並沒結束,甚至可以說,它在結尾處才剛剛開始,因為只有在結尾處,你才會與根鳥一道回望這條充滿了種種誘惑與荊棘的苦行之路,進而與根鳥一同在太陽的沐浴中參與生命的重新誕生。也只有在結尾處,耀眼飛翔的白鷹與峽谷裡幽幽綻放的百合才會作證:一個正在墜落的肉身在墜落的深淵裡再度看到了天空中飛翔的翅膀與神聖的殿堂,一個四處漂泊的心靈在幽深的峽谷中終於追憶起那個離得太久、險些遺忘的家鄉,一個即將全無意義的生命在號啕大哭中回返了原本屬於它的莊嚴與神聖。

      所以,《根鳥》實際上不是在講述故事,而是在故事的敘述中重建生命的根基,並追問生命的意義:生命究竟賴何為生?棲居何地?這是作者曹文軒在靈魂漂泊的世紀末中國始終揮之不去的主題。在他其他的小說《草房子》與《紅瓦》裡,他曾將希望寄託於永恆的古典家園。在一篇名叫《鄉野》的散文裡他斷言:“人若是能得這一片鄉野,他就沒有理由不活著,就沒有理由不好好活著。”(1)由此,他痛惜現代人對於古典家園的背棄:“小說已失去了古典的溫馨與溫暖。小說已不能再庇護我們,慰藉我們,也已不能再純淨我們。我們在那些目光呆滯、行動孤僻、對周圍無動於衷的現代形象面前,以及直接面對那些陰暗潮溼、骯髒不堪的生存環境時,我們有的只是一種地老天荒時的悽清與情感的枯寂。”(2)那麼,面對這一現代人生命深處的恐懼與顫慄,古典的家園是否能拯救現代人宿命的悲劇?曹文軒從不輕易樂觀,相反,他的永恆的古典家園時刻籠罩著無法擺脫的悲劇感。即便是對於“幻”這樣具有經典意味的古典美學空間,也瀰漫著現代的荒謬感。根鳥千辛萬苦抵達尋夢的終點並沒有見到紫煙姑娘的面,也許從一開始,這個拯救紫煙的悲壯行為就只是一個包含著現代荒誕成分的夢。也許從一開始,曹文軒就心懷著一種憂傷而迷茫的目光。“對於人類而言,時間是至高無上的,由它構成的一座迴圈往復的迷宮,使所有的價值在這裡失去確定的位置,人在其中與萬物一樣受損:人是偶然性的玩物與犧牲品,人在相信某種必然時,卻總是被偶然性所嘲弄,所突然地顛覆,任何個人努力,任何一個周密的計劃,都會在偶然性面前變得一文不值或根本不可能實現。(3)可見,曹文軒儘管痴迷於古典的夢幻,甚至將這個夢幻視為一輪“金色的天體”,但他依然像堅守著永恆的古典記憶一樣,堅守著一個現代人必得承受的理性判斷。也正是由於這一點,他在《草房子》與《紅瓦》中,一面追憶那飄逝的夢中的風景,一面又親自作別了那些遠去了、永不再現的風景。雖然心痛,但他不想給予這個已經虛空的世界一個虛假的慰藉。這樣,他在走進《根鳥》後,命中註定將沿著古典與現代相交織的道路,繼續攀登上一道思想幽深的峽谷或一座思想高聳的山峰。而逐夢至深淵或山巔,不是為了欣賞或坐忘潺潺的流水或飄逸的雲煙,而是為了直視生存的尷尬與苦難。由此,《根鳥》實際上成為了一部現代人生命哲學的經典。

      而且,在《根鳥》中,有一點格外動人。它在讓現代生命接受形而上的靈魂拷問時,沒有因為靈魂的不斷追問而墜入玄學的宮,更沒有因為關注形而上的問題而放棄古典的美學。它依然與《草房子》、《紅瓦》一樣,給予現代人一種思想的美感的力量。也可以說,《根鳥》與它的主人公一道還承擔著探索一直索繞於作者心中困惑的職責:形而上的思想是否可以與古典美學相結合?《根鳥》與它的主人公終於在與“峽谷”、“白鷹”、“百合”“雲煙”等古典美學原型意象的重逢時相遇了現代的形而上思想。這條隱形“線索”,與主要線索——生命哲學一道同樣值得慶賀,因為在這條隱形“線索”的深處,同樣在以令人感動的方式思考著:這個古老國度的人們,將以怎樣的生命形式生存下去?

      二、 對古典美學的宗教情懷

      進一步說,《根鳥》在實現了古典美學與現代主義哲學的結合後,並沒有沿著現代主義中的一條時髦之路——一味地冷漠下去,而是就此打住,另闢殊途,沉入靈魂,開始了一項神聖事業的冒險,也許,意味著真正的救贖。在《根鳥》的內部,讓宗教之光照亮枯萎、困惑、麻木、死寂的現代人的生命深處。其實,曹文軒和許多現代主義者一樣,也許,比一般意義上的現代主義者更能理性地意識到生命本身的虛無性。但意識到虛無,在他看來,只是一個起點,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現代人應該怎樣面對虛無。《根鳥》的寫作就是出於怎樣面對虛無的解答,而不是僅僅指出虛無。曹文軒作為“一個理性上的現代主義者”(4)當然不會相信某種確切的解答,但他毫不懷疑、甚至虔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倘無宗教情懷,是很難維繫生存的,或者說,是很難使這種生存提高質量並富有美感的”。(5)因為"“人不一定必須皈依某一名目的宗教,但人卻必須要有宗教情懷”。⑥這樣的信念在世紀末中國可謂是孤獨得驚人:它既沒有不合國情地把宗教誇大為中國魂,也沒有屈服當下現狀而解構生命的根基——信仰,更沒有盲從西方現代主義的悲觀主義哲學。概言之,曹文軒是以一種深深的古典主義情結來追問並重建華人的生存根基與方向,就是說,他的宗教情懷始終建立在古典美學的根基上,或者說,作為一位學者,他在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華人的生存質量與生命質量,由此,《根鳥》以文學的方式超越了文學的空間與文學的力量。

      更確切地說,與西方基督教的教義迥然不同,根鳥西行的動機不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基督殉道精神,而是僅僅為了復活一個救贖他的古典的夢想——正是這個解救紫煙姑娘的夢想解救了一個年輕但卻凋萎的生命。同樣,與基督教的殉道者形象也不相仿,根鳥只是一個普通的平民——正是在這一新型的平民身上,寄託著作者對未來的希望。尤其,與基督救的殉道者抵達的終點——十字架上的復活更不一樣,根鳥再生的地方是“正飛滿橘紅色的晚霞”的古典天空。可見,在生命復活的起點與終點,曹文軒抵禦了以歐美文化為中心的“全球一體化”的強大沖擊而固守著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但是,這種固守決非保守,可以說,所有的詞語在他的字典裡都歸結於“現代性”這樣的深邃目光。所以,儘管起點與終點不同,過程卻何其相像。於是,在曹文軒的哲學詞典裡如是註釋:生命的過程固然虛無,但虛無不是虛空。生命,無論多麼短暫而普通,從降生,就應該熱愛夢想,拒絕平庸,嚮往聖潔,追求崇高。這是生命的根本要義。因為這一根本要義,基督教以外的世界也註定要歷經基督教聖徒式的苦難;因為這一根本要義,在一個古老的國度裡,“俗家”生命必然會為了尋找自己的根性——現代人的古典天空而崇拜苦難,直視悲劇。由此,“根鳥”這個名字才可以這樣被猜想:現代的華人,只有尋覓到了血管裡的根性的古典之源,才可以重新化作現代天空中的白得耀眼的大鳥。這樣,根鳥西行之路註定了要遭遇種種磨難,也註定了會走出磨難。因為曹文軒認定:在一切皆荒謬的現代人觀念裡,追尋古典的理想與追尋宗教的信仰一樣艱難;但在一切皆虛無的現代空間裡,必定還存在著與宗教一樣永恆的信念流淌在人們心間。所以,曹文軒一方面決計不讓根鳥見到紫煙的面,讓夢幻般的紫煙永遠地歸在夢幻裡;另一方面又讓根鳥終於重逢了久別的家園古典美學家園——這一美麗動人的“宗教’’,讓沉睡的生命在此處醒來。而且,這種透過苦難去從虛無中建立生命的存在,以失敗的行動去獲取生命本質的崇高悲劇精神貫穿整個追尋的歷程。

      從第二章青塔到第五章鶯店,根鳥完成了崇高悲壯的尋夢之旅,至此,我們或許才可以悟得大峽谷的隱喻:它,隱匿著生活在這塊古老土地上的現代華人的信仰;它,幽幽地散發著百合式的古典芳香,讓苦行至此地的華人重新插上白鷹的翅膀;它,即是流浪百年的華人尋覓許久的現代棲居之鄉。至此,我們終於可以參破曹文軒反覆借人物之口的詠歎:“往前走吧。這是天意。”一種宗教般的情感與思想在普通人的心靈裡反覆地穿行、流淌、迴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一線超5分,填什麼志願比較穩妥,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