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亮妃

    教學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突然有學生問:

    “老師,課文第一段介紹百草園,直接說賣給一戶姓朱的人家就可以了,魯迅為什麼要說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呢?這句話裡有沒有隱含別的什麼意思?”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有文字敏感性的學生,如此細微之處,也能看不出尋常。

    正常情況下,魯迅只需說“早已並屋子一齊賣了”,至於是賣給姓朱的還是姓馬的,並不重要。然而在此處,他不但強調了是姓朱的,而且還將朱熹的諡號冠在前面,確實是略有諷刺的意思。

    課文下面有註釋,學生能瞭解到,朱文公即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魯迅向來不喜此人,曾用“滿口仁義道德,滿腹男盜女娼”之惡毒語言斥罵他。

    朱熹是繼承和發揚了孔子“克己復禮”信條的重要人物。魯迅不喜朱熹,固然因他痛恨“吃人”的封建禮教,更與魯迅家族一樁重大變故有關。

    從課文中亦可知,魯迅小時候,家境是比較好的。宅後有花園,有養育他的奶媽長媽媽,還可以在“三味書屋”讀私塾。他在為《阿Q正傳》所寫的《著者自序傳略》中也曾說,“在我幼小的時候,家裡還有四五十畝水田,並不很愁生計。但到我十三歲時,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麼也沒有了。”

    其家族之興與衰,皆源於祖父周福清。

    公元1871年,周福清赴京會試,中了貢士,欽點翰林庶吉士,幸運地成為國家級“後備幹部”。翰林庶吉士向來有“儲相”之稱,前途無量。

    不料,周福清性情耿直,於官場規則缺乏悟性。翰林院結業後,竟被外放為知縣。這於庶吉士而言,是不常見的。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沒把握好人生機會。

    庶吉士任知縣者,因科甲出身,向來眼高於頂。周福清也是如此,從不把上司放在眼裡。有一次拜訪知府,竟因公事爭執得令對方下不了臺。任期未滿三年,周福清即以“不稱職”遭彈劾,被革去官職。

    不諳官場規則,卻熱衷於功名。這是周福清性格中的悲劇,也為家族悲劇埋下了伏筆。

    在家賦閒一段時間後,周福清終不甘心就此離開官場,遂變賣一部分家產,又找親友借貸,籌到一筆錢,捐了一個從七品內閣中書的小京官。

    此期間,魯迅的父親,周福清的兒子周伯宜,也奮鬥在仕途的路上。但是,周伯宜雖自幼讀書,卻沒什麼天份,僅中了一個秀才,鄉試屢次不第。兒子仕途渺茫,家族振興無望,一直都是周福清一塊心病。

    1893年,魯迅的祖母去世,周福清按制回浙江老家丁憂。第二年,正逢鄉試。浙江的主考官殷如璋,與周福清是同榜進士。

    周家有五位親友,亦有子弟參加考試,遂慫恿周福清走走路子。周福清躇躊了很久,終於禁不住功名利祿的誘惑,決定鋌而走險。他為首與眾親友集資了一萬兩銀票,並修書一封,欲賄賂主考官殷如璋。

    當時,滿清王朝雖大廈將傾,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王朝崩塌之前,科舉考試還算比較規範。按規定,主考官不得會客,不得收發信件,且隨時接受其他官員監督。

    周福清反覆盤算,唯有官船半路停泊蘇州時,方有機會。遂與僕人陶阿順提前赴蘇州等候。待官船來時,周福清遣陶阿順坐小船設法靠近,將信送上。其時殷如璋正與副主考於船上聊天,收到信後,不便開啟,置於桌上。

    僕人陶阿順擔心殷如璋不知信內有銀票,自己回去不好交差,嚷道:“信內有萬兩銀票,為什麼不給張回條?”殷如璋大驚,慌忙將信件示與副主考,於是案發。

    光緒皇帝親自過問此案,令嚴辦。周福清被革去官職功名,判斬監候。即戲文中常說的“秋後問斬”。秋決之時,皇帝硃筆複核,圈到者斬,未圈到者暫監。如是三年,仍未圈到者,改判無期。

    周福清運氣好,連過三關。服刑七年後,遇大赦,方得以出獄回家,時年65歲。

    周福清被革職判刑,兒子周伯宜也被革去秀才身份。為了打點周福清的案子,家產幾乎變賣殆盡。性格本來柔弱的周伯宜,遽然遭此變故,承受不了如此重大打擊,染上沉痾,纏綿病榻,僅36歲而歿。其時,周福清尚在獄中。等到出獄歸來,已是物是人非,家道徹底敗落。

    於魯迅,祖父與父親,都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自己也因年幼時那樁科舉弊案所導致的家破人亡而吃盡苦頭,從一位受人尊敬的小少爺,淪落為寄居外祖母家的“乞食者”。

    以致,在他的內心裡,或許很小的時候,就對科舉制度心懷怨恨。成年以後,又接受了西學的新思想,看到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就更加對其深惡痛絕了。

    也因此,魯迅偶爾將心中的不滿,遷怒於理學大宗師朱熹身上,字裡行間,或諷刺,或怒罵,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 2 # 努力努力2021

    賣給了朱文公的子孫。

    魯迅受蔡元培的舉薦,到北京教育部任職,他又把自己的弟弟辦到北京大學當教授,弟兄兩個月入都在三百元以上,收入很可以了。當年,中學的工資是小學的十倍,大學的工資又是中學的十倍,一個大學教授,可以有個包月的黃包車伕,家裡有老媽子伺候,有個對付訪客的門童,是相當幸福的職業。

    弟兄兩個都從困頓中走出,自然想賣了祖傳的老房子在北京安家。所以魯迅回鄉,倒是從此遠離故鄉的,賣了房子和傢俱,搬走了母親等人,他一生再沒回去。至於朱文公的子孫,那是誇張的說法,無非說那人姓朱。魯迅說,紹興人喜歡攀名人做祖宗,他自己家裡的燈籠打的就是南山先生,意思是周敦頤的子孫。但到了他這輩連作為長子的他,都不知道是耶非耶。

  • 3 # 人淡如菊140328428

    “百草園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這句話裡有沒有隱含別的什麼意思?”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有文字敏感性的學生,如此細微之處,也能看不出尋常。

    正常情況下,魯迅只需說“早已並屋子一齊賣了”,至於是賣給姓朱的還是姓馬的,並不重要。然而在此處,他不但強調了是姓朱的,而且還將朱熹的諡號冠在前面,確實是略有諷刺的意思。

    朱文公即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魯迅向來不喜此人,曾用“滿口仁義道德,滿腹男盜女娼”之惡毒語言斥罵他。

    朱熹是繼承和發揚了孔子“克己復禮”信條的重要人物。魯迅不喜朱熹,固然因他痛恨“吃人”的封建禮教,更與魯迅家族一樁重大變故有關。

    從文中可知,魯迅小時候,家境較好。宅後有花園,有養育他的奶媽長媽媽,還可以在“三味書屋”讀私塾。他在為《阿Q正傳》所寫的《著者自序傳略》中也曾說,“在我幼小的時候,家裡還有四五十畝水田,並不很愁生計。但到我十三歲時,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麼也沒有了。”其家族之興與衰,皆源於祖父周福清。

    公元1871年,周福清赴京會試,中了貢士,欽點翰林庶吉士,幸運地成為國家級“後備幹部”。翰林庶吉士向來有“儲相”之稱,前途無量。

    不料,周福清性情耿直,於官場規則缺乏悟性。翰林院結業後,竟被外放為知縣。這於庶吉士而言,是不常見的。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沒把握好人生機會。

    庶吉士任知縣者,因科甲出身,向來眼高於頂。周福清也是如此,從不把上司放在眼裡。有一次拜訪知府,竟因公事爭執得令對方下不了臺。任期未滿三年,周福清即以“不稱職”遭彈劾,被革去官職。

    不諳官場規則,卻熱衷於功名。這是周福清性格中的悲劇,也為家族悲劇埋下了伏筆。

    在家賦閒一段時間後,周福清終不甘心就此離開官場,遂變賣一部分家產,又找親友借貸,籌到一筆錢,捐了一個從七品內閣中書的小京官。

    此期間,魯迅的父親,周福清的兒子周伯宜,也奮鬥在仕途的路上。但是,周伯宜雖自幼讀書,卻沒什麼天份,僅中了一個秀才,鄉試屢次不第。兒子仕途渺茫,家族振興無望,一直都是周福清一塊心病。

    1893年,魯迅的祖母去世,周福清按制回浙江老家丁憂。第二年,正逢鄉試。浙江的主考官殷如璋,與周福清是同榜進士。

    周家有五位親友,亦有子弟參加考試,遂慫恿周福清走走路子。周福清躇躊了很久,終於禁不住功名利祿的誘惑,決定鋌而走險。他為首與眾親友集資了一萬兩銀票,並修書一封,欲賄賂主考官殷如璋。

    當時,滿清王朝雖大廈將傾,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王朝崩塌之前,科舉考試還算比較規範。按規定,主考官不得會客,不得收發信件,且隨時接受其他官員監督。

    周福清反覆盤算,唯有官船半路停泊蘇州時,方有機會。遂與僕人陶阿順提前赴蘇州等候。待官船來時,周福清遣陶阿順坐小船設法靠近,將信送上。其時殷如璋正與副主考於船上聊天,收到信後,不便開啟,置於桌上。

    僕人陶阿順擔心殷如璋不知信內有銀票,自己回去不好交差,嚷道:“信內有萬兩銀票,為什麼不給張回條?”殷如璋大驚,慌忙將信件示與副主考,於是案發。

    光緒皇帝親自過問此案,令嚴辦。周福清被革去官職功名,判斬監候。即戲文中常說的“秋後問斬”。秋決之時,皇帝硃筆複核,圈到者斬,未圈到者暫監。如是三年,仍未圈到者,改判無期。

    周福清運氣好,連過三關。服刑七年後,遇大赦,方得以出獄回家,時年65歲。

    周福清被革職判刑,兒子周伯宜也被革去秀才身份。為了打點周福清的案子,家產幾乎變賣殆盡。性格本來柔弱的周伯宜,遽然遭此變故,承受不了如此重大打擊,染上沉痾,纏綿病榻,僅36歲而歿。其時,周福清尚在獄中。等到出獄歸來,已是物是人非,家道徹底敗落。

    於魯迅,祖父與父親,都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自己也因年幼時那樁科舉弊案所導致的家破人亡而吃盡苦頭,從一位受人尊敬的小少爺,淪落為寄居外祖母家的“乞食者”。

    以致,在他的內心裡,或許很小的時候,就對科舉制度心懷怨恨。成年以後,又接受了西學的新思想,看到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就更加對其深惡痛絕了。

    也因此,魯迅偶爾將心中的不滿,遷怒於理學大宗師朱熹身上,字裡行間,或諷刺,或怒罵,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精準引流爆款法,小類目如何快速打爆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