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6179493786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外還有哪些習俗

    我們平時所講的國家意識,在空間上的體現是領土,在時間上的體現便是傳統節日。  

      歲時節日源頭有三

      一是按季節氣候排定,即二十四節氣,比如清明節、冬至節;

      二是以月之朔望為節,如某月的初一、十五等作為節日的日子比較多,尤其是滿月的元宵節和中秋節,得到人們的喜愛和重視;

      三是月和日奇數復疊者,比如:正月初一(新年)、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九月初九(重陽)。  

      端午節是名稱最多的一個節日

      節日均衡分佈四季,行事充分體現對自然的親近、對生命的關懷和對人情的呼喚。我們華人通常喜歡順應自然,但又不被動依賴,能有所作為,相信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就是所謂的“能動地適應”。而傳統節日則是先民們時間意識自覺的產物,是“天人合一”世界觀的具體體現。

      我們今天所要講的這個端午節,可以說是名稱最多的一個節日,有“端五”、“重五”、“重午”、“端陽”、“五月節”、“天中節”、“蒲節”、“沐蘭節”“解粽節”、“龍船節”、“詩人節”、“女兒節”、“女媧節”、“娃娃節”等。

      端午節每個名字都有其來源。比如為什麼叫做“沐蘭節”?《大戴禮·夏小正》中記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是當時預防病疫的一種做法,屈原《楚辭》中“浴蘭湯兮沐芳華”就是指這個。比如端午節還叫“女兒節”。“女兒節,女兒歸,耍青去,送青回。毯場紛紛零楊柳,去看擊鞠牽踞走;紅杏單衫花滿頭,彩扇香囊不離手。”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要吃粽子,可是除了吃粽子之外還有哪些習俗呢?我今天就來講講端午節南北方習俗的差異。

    【南方端午節習俗】

      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

      中國自古有“南船北馬”之說,南方遠行靠船,北方遠行靠馬,所以南方端午節習俗是賽龍舟,而北方則是騎馬射柳的習俗。賽龍舟的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華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另外,荊楚之人也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 以祭祀屈原。為恐被魚吃掉,所以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這就是後來的粽子。  

      南朝梁《荊楚歲時記》載:“屈原以是日死於汨羅,人傷其死,所以並舟楫以拯之,今之競渡是其遺蹟。”

      《續齊諧記》載:“屈原,楚人也,遭讒不見用,以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  

      江南人對蛇,又怕又愛

      而另一個與端午節息息相關的中國傳統故事是“白蛇傳”。白蛇故事劇以端午為主要節日背景,以杭州西湖為中心地點,以蘇州、鎮江為半徑。有292篇關於白蛇故事的新資料,其中浙江155篇,江蘇63篇。

      《白蛇傳》裡有個“端節驚變”的故事。傳說白娘娘與許仙在西湖借傘傳情,結成恩愛夫妻後,許仙誤信法海讒言,在端午節逼白娘娘飲雄黃酒,白娘娘酒醉現出原形,嚇死了許仙。所以民間更加相信雄黃可解蛇蟲百腳“五毒”。於是端午家宴,不管平時會不會喝酒,人人都得飲一點,哪怕象徵性地抿一口。小孩子不會飲酒,就在額上抹點雄黃,或用雄黃酒寫個“王”字。

      應當說,中國古代神話中的蛇意象是十分濃重的。《字說》曰:“蛇,螫人也,而亦逃人。”《淳熙三山志》卷四十曰:端午日“長幼悉以五色絲係臂”,“父老相傳,可以闢蛇,至七夕始解棄之。”

    江南人對蛇,既怕它咬人,又把它看作保護家庭的神靈力量。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陳勤建就曾說過:“白蛇形象的中心結構是中華民族民俗意象的兩大原型,白色崇拜和人蛇合體崇拜是久遠集體意識的結晶。”  

      鬥草!鬥草!

      《雷峰塔》中白娘子上場吟:“慵邀鬥草閒烹茗,纖手教郎飲。”

      這裡面說的“鬥草”就是古代的一種端午遊戲。比賽雙方先各自採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然後相互交叉成“十”字狀並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這種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強弱來決定輸贏的鬥草,被稱為“武鬥”,鬥草除有“武鬥”外,還有“文鬥”。所謂“文鬥”就是對花草名,女孩們採來百草,以對仗的形式互報草名,誰採的草種多,對仗的水平高,堅持到最後,誰便贏。

      南朝梁《荊楚歲時記》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  

      【北方端午節習俗】

      場上插柳,馳馬射之,中者為勝

      南方跟北方的端午差別還是蠻大的。北方把五月端午叫做“蕤賓節”。

      在北方,古代端午節習俗為騎馬射柳。射柳,又名斫柳、剪柳、走驃騎。以柳為的,馳馬射之。中原自古就有射禮,遼金時更盛行。在場上插柳,射之,中者為勝。源於古鮮卑族秋祭時馳馬繞柳枝三週的儀式。  

      《金史·禮志》中記載:“凡重五日……插柳球場為兩行,當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識其枝,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鏃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馳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斷其青處及中而不能斷,與不能中者為負。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氣。”

      明代《萬曆野獲編》卷2有:“京師及邊鎮最重重午節。至今各邊,是日俱射柳較勝。……內廷自龍舟之外,則修射柳故事,其名曰走驃騎,蓋沿金元之俗。”   

      在家裡掛葫蘆

      除了射柳之外,當時皇宮之中還流行剪柳:將鴿子藏葫蘆中,掛柳樹上,誰射中葫蘆,鴿子飛去,射中者則以鴿子飛的高低決定勝負。

      說起葫蘆,京津地區至今還傳承端午“葫蘆萬代”風俗,這是舊時漢族的節日風俗。用紅、綠、黃三色彩紙剪成葫蘆,於農歷五月初一晨貼於室內楣間,俗稱可避邪毒;初五晚取下丟棄,稱一切不吉都隨此而去。天津民間還將葫蘆的葉蔓裝飾與傳宗接代的生育觀念聯絡在一起,所以稱“葫蘆萬代”。北京又稱“吉祥葫蘆”。 【南韓的端午節習俗】

      南韓農曆五月五日稱“端午節”、“重午節”、“端午祭”,南韓式名稱:“天中佳節”、“車輪日”、“戍衣翠日”。是南韓四大節日之一,始於新羅時代(唐代),傳自中國。它這裡面的許多習俗也都是從中國學來的。

      女子用菖蒲洗頭、化妝,喝菖蒲湯,削菖蒲根做簪子,刻“壽”或“福”字。穿紅綠色新衣,名“端午裝”,然後到菖蒲茂盛的地方去戲水。

      古代農民在端午前做扇子,端午日送給國王,國王再賜予臣民。他們還相信端午前後採藥藥力最大,清早去割艾蒿和益母草,掛門邊,驅邪並製藥、儲藏。他們不吃粽子,吃戍衣翠或艾蒿拌米麵的蒸糕,上面印有車輪圖案。此外活動還有女子鞦韆、跳板,男子摔跤、石戰等。

      江陵端午祭在1967年被南韓指定為國家級“重要無形文化財”第13號,2005年11月25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人類開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有關於端午的名段賞析

      清小曲【平岔】:

      五月裡端陽炎熱天,佳人遊玩到河邊。忽聽得鑼鼓叮咚音樂喧。小小的龍船兩頭兒尖,十二把樺橇哧咕嚨咚嗆列在兩邊。三歲的娃娃在龍船上站,七歲的頑童哧咕嚨咚嗆後面打鞦韆。打了一個鯉魚把龍門來跳,打了一回珍珠哧咕嚨咚嗆倒卷珠簾。又打童子把觀音來拜;再打魁星戲鬥哧咕嚨咚嗆去點狀元。斜陽西下回家轉,輕移蓮步,搖搖彩扇,怎見得他汗溼芳容,粉退香殘。  

      元雜劇《閥閱舞射柳捶丸記》:

      第二折李道宗雲: “到端午之日,別人閒爭餓氣,我則管解粽吃酒。冷粽子多拌些蒜酪,嚥下去不要焦躁。再喝上兩碗涼水,停住食吃服瀉藥。”

      第四折“端午宴會”上又提到了冷粽子:李道宗雲:“冷粽子蘸沙糖,正好吃幾個。”元吉雲:“你說的是,心上無閒事,怕什麼冷粽子!”  

      灘簧戲《庵堂相會》金秀英約陳宰廷:

      “叫儂有拉哼嘸拉哼,哼到五月端陽泛,父母要看龍舟景。儂小小舟船叫一隻,舟船要叫老年人。搖麼搖到伲後河亭,我爹爹房裡拿點金,姆媽房裡拿點銀,小小包裹打一個,跟儂表哥動身走。”

      連結:

      端午文化久香醇

    中華美德永傳承  

        在端午節前夕,由嘉興市文明辦統一選拔了講師團成員下社群、下基層,對居民進行端午節習俗、文化等方面的講座。圖為嘉興經濟開發區聘請的講師——嘉興華僑國際教育集團董事長裴秀敏正在社群講課。大叔、大媽們一邊打著節奏,一邊興致勃勃地朗誦著這首裴老師寫的端午歌。  

      端午歌  

      N裴秀敏  

      五月五呀是端午,

      吃粽子來賽龍舟,

      紀念屈原愛國志。  

      五月五呀是端午,

      吳國忠臣伍子胥,

      蒙冤賜死江底沉。  

      五月五呀是端午,

      孝女跳江尋父切,

      上虞曹娥美名揚。

      端午日呀要謹記 ,

      愛國忠誠和孝順,

      中華美德永傳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顏色的寶石最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