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笑的水歲月薄荷微

    從喜歡的音樂開始,在下推薦一些:

    巴洛克時代:

    巴赫-G弦上的詠歎調、小提琴協奏曲、布蘭登堡協奏曲

    維瓦爾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

    古典主義:

    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獻給愛麗絲

    莫扎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土耳其進行曲、G大調絃樂小夜曲、C大調第二十一鋼琴協奏曲、第四十號交響曲(S.H.E的不想長大的根基配樂)、小夜曲、花之圓舞曲

    海頓-升f小調第四十五交響曲《告別》、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浪漫主義:

    肖邦-華麗大圓舞曲、降E大調夜曲、升F大調夜曲、降b小調夜曲、降A大調夜曲、c小調練習曲《革命》、降A大調波蘭舞曲《英雄》

    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乘著歌聲的翅膀、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舒伯特-小夜曲、野玫瑰、聖母頌

    瓦格納-婚禮進行曲(你不會不知道吧……)、歌劇《女武神》

    後浪漫主義:

    柴科夫斯基-f小調第四交響曲《命運》、舞劇《天鵝湖》、《羅密歐與朱麗葉》

    小約翰·施特勞斯-藍色多瑙河圓舞曲、春之聲圓舞曲、南國玫瑰圓舞曲

    比才-歌劇《卡門》

    您要是年齡合適,再加上有興趣的話,可以去學一下小提琴啊,大提琴啊,小號啊,鋼琴什麼的,那樣就更有深度了,女孩子拉小提琴是最好的。

    其實聽古典音樂每個人的感受收不同的。

    我很喜歡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組曲,都是我的朋友聽了說那是噪音(看玩笑的,其實他非常喜歡古典音樂)。

    所以,不要在乎別人怎麼說,也不要管那個藝術成就比較高——你所應該在乎的是你自己對音樂的喜愛。倘若太在乎學術上的的東西反而會影響聽音樂的感受吧。

    退一步講,哪些偉大的音樂家留下這麼多經典之作,到底是為什麼?

    是為了讓後人研究嗎?

    我想最大的意義不是這樣的(當然不是反對樂理的研究),而是應該讓我們能夠和他們一起分享這份美麗吧。

    所以,不要在乎權威的評價——因為你對古典音樂的熱愛,就是對那些已故的巨匠最大的安慰。

    言歸正傳

    先查有關作者的資料,瞭解一下。然後將交響樂分為幾個部分,分段欣賞。聽一下各部分均使用的什麼樂器,最後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找朋友或老師交流一下意見。

    其實我也不是專業搞音樂的,只是喜歡欣賞而已,建議你先從施特勞斯家族的圓舞曲開始欣賞吧!施特勞斯家族的曲子比較簡單,既不像古典時代的曲子那樣嚴謹,又不像肖斯塔科維奇他們的曲子那樣複雜。當然,本人最喜歡的還是巴洛克音樂,尤其是巴赫的管風琴曲,還有維瓦爾第的協奏曲,感覺他們才說出了人生的真諦,但是這些曲子比較嚴謹,一開始不容易接受。

    至於書嘛,我感覺如果不想當專業人士就沒必要,就像如果不想專門研究英語語言學就不用看語法書一樣。主要還是要多欣賞,我有這樣的感覺:有時偶爾回想起來幾年前聽過的一首曲子,就會忽然感覺全理解了,而當時無論怎樣思考也是不管用的。

    怎樣欣賞交響樂?

    有些人認為交響樂高不可攀,無法理解。殊不知,它象文章一樣,也有深淺之分,只要懂得欣賞方法,入門是不難的。因為它所反映和描寫的畢竟是人類的生活和人類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門,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漸入佳境。當然在欣賞較高深的交響樂時,需具備一定的、相應的生活經歷和較高的文化水平,“必須用自己的經驗、印象和知識的積累去補充。”

    下面介紹幾種不同的交響樂,簡單地談談欣賞的方法:

    交響樂中有一類叫“音畫”的,以描寫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為主要內容,比較通俗易懂。如俄國的作曲家莫索爾斯基的《展覽會中的圖畫》,鮑羅廷的《中亞細亞草原》,德國大作曲家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法國作曲家印象樂派創始人德彪西的《大海》,都可以說是這一類作品。聽《大海》樂曲,聽者如處大海之濱,從黎明至中午,鑑賞著大海的色、光、聲、形的變幻,時而感到狂風怒號,時而是拒浪拍岸,時而是波光浮動,時而又是浪花四濺,真是瞬息萬變。欣賞這些作品,加上豐富的想象,無形之中,就可得到概念性的聯想——大自然多美好、生活多有趣,萬物生長不息。

    交響樂中有一類叫“舞曲”,它的民族風格極濃,樂曲比較短小,感情比較單純,旋律也比較清楚,大多描寫風俗性的節日歡樂活動,有載歌載舞的特點。也有從舞劇中剪取片斷成為單獨的器樂曲。此類交響舞曲,易於理解,很快地就能普及起來,如奧國的約翰·斯特勞斯的四百餘首圓舞曲,法國拉威爾作的《波萊羅舞曲》,捷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德國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中國作曲家的《瑤族舞曲》等等,都屬於交響舞曲。

    在交響樂曲中,有一類有故事情節的,一般均有標題或每樂章有小標題。此類樂曲大多取材於民間熟悉的、廣泛流傳的戲劇、詩歌、傳說、神話、小說、故事等,如俄國裡姆基基·考薩考夫的《天方夜譚》(組曲),是從阿拉伯神話小說《一千零一夜》取材;法國比才的《卡門組曲》根據同名歌劇的音樂剪輯;中國何佔豪、陳剛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根據“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民間故事。

    這些樂曲,並不象戲劇、文學、詩歌、曲藝、電影、電視那樣,從視覺上、語言上為欣賞者提供具體的人物形象或情節,而是發揮音樂的功能,以抒發人物的細緻內心感情為主要手段,讓聽者從心靈上去感受。如果欣賞者事先了解它所描寫的內容,在聽樂時,隨著音響,腦海中就會有所想象,就會進入樂曲所規定的特定意境,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在交響樂中,有一類無故事情節的,也不描寫景色,但它透過音樂手段,反映了人們非常細膩的、豐富的、變化多端的感情起伏。此類音樂無標題(有標題也不過幾個字),反映的是某個特定的社會中,人們對社會的看法和希望。如貝多芬的《英雄》《命運》《合唱》交響樂,柴可夫斯基的《第五》《悲愴》交響樂等等。

    欣賞這類交響樂,聽者必須對作曲者所處時代、環境、經歷、遭遇、身世等等有所瞭解,同時還要了解他寫作此曲時的動機、以及樂曲的基本內容(最好也瞭解一些音樂形式和手法等)。如此,在聽音樂時,聽者就能隨著樂曲感情的起伏變幻,而在內心得到一種訊號,隨著樂曲之樂而樂,悲而悲,憤而憤,並轉化成哲理概念。當然,要得到這一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生活經歷。如貝多芬(1770——1827)的著名交響樂《命運》,它透過貝多芬自己一生的甜酸苦辣的遭遇,並聯繫著當時與他同命運共呼吸的廣大人民,抒發自己和命運之神作鬥爭的意志。它反映了當時人民要求自由平等、解放人性的思想。貝多芬寫此曲時(38歲),正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制度作殊死鬥爭的年代。《命運》交響樂所表現出來的,時而動盪不安,時而靜思默想,時而積聚力量,時而激烈鬥爭,時而邁步前進,時而歡呼勝利,就是抒寫他的堅定的意志、頑強的鬥爭,熱烈的希望。

    在欣賞交響樂時,假如欣賞者同時具備某些音樂上的基本資識,如曲體、調式、主題的變化和發民、配器、表現手法、調性色彩對比等等,那麼,就可得到更豐富的知識和美的享受。

    1欣賞交響樂時心態的調整

    交響樂的欣賞是需要一個適宜的心理環境的。我們看到,許多人在沒有較好的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去欣賞交響樂,總是覺得與音樂格格不入而沒有什麼收穫,這便是心態沒有調整好的結果。

    首先,交響樂的欣賞主要由聽覺系統來進行,因此特別需要一個“靜態”的內外部環境。無論你是去音樂會,還是聽音樂,都需要仔細而安靜地欣賞,儘管你的情緒在隨著音樂的情緒波動,但卻不能像欣賞流行音樂或喜劇那樣為某一句,某一點而叫好。你的聽覺系統應保持一定的興奮狀態並集中在音樂中。有的人一邊看書,或一邊做事情一邊聽音樂,有的人甚至參加音樂會時做其他事情,這些特別不利於對交響樂的欣賞,交響樂需要集中注意力於細部,特別是整體。許多交響樂甚至需要我們一口氣把幾個樂章聽完才知道它的意思,如果沒有一個有利於欣賞交響樂的心態,勢必影響欣賞的質量。

    其次,欣賞交響樂時,不能過於理智,有的人總是認為欣賞交響樂後應該像欣賞一本小說或者是一部電影那樣受到啟迪,得到收穫,結果往往相反。欣賞音樂,特別是交響樂,音樂所表達的內容是高度抽象的,絕對不能將某一句非得說成是花,某一段非得說成是草,這裡是太陽,那裡是月亮,欣賞交響樂的過程是一個體力和精神的消耗過程,欣賞完一部交響樂後應該是較累的,在情緒情感上的感受,體會往往較多,而且這也應該是最重要的。如果十分理智地去分析作家在這裡想說什麼,那裡想說什麼,或者這個樂團奏的怎麼樣,那個樂團奏的怎麼樣,反而會影響對音樂對作家的理解。成功的欣賞應該是對作曲家,對音樂的美的讚歎而不是對其它的讚歎。

    2音樂欣賞中音樂形象的把握

    無論是傳統的交響樂還是近現代的交響樂,絕大多數都有一個或多個主要的音樂形象。主要的音樂形象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多次出現在樂曲中。主要的音樂形象一般都帶有特徵,有的是在旋律上,有的是在節奏上,有的是和聲的序列或和絃的展開,有的還會透過某種特性的樂器表現出來。在交響樂中,引子以後一般就要出現這個音樂形象,它或原樣地重複或改頭換面地重複,當經歷一個較大的演變過程後,往往要進入原樣重複的階段,在最後的結尾部分,這個形象還會多次進行“閃現”。在欣賞交響樂時,注意辨認這些形象,把握它的情緒特徵,對音樂的理解也就十分容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百家姓中石姓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