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州音的研究,目前還不是顯學。反而,一些謬論卻甚囂塵上。典型的如粵語是古漢語、閩語是古代語、吳語是古漢語等等,甚至還有四川話是古漢語之類也來湊熱鬧。這些偽命題的提出,無怪乎一個顯而易見的心理現象,即中國古代文化在世界領先,無法找到自信的華人,只有到古代的輝煌裡去找安慰。
問題若這麼簡單,也就沒有什麼,但接下來的問題是,各路南方方言爭當“古漢語”,這又是何種心態。
南方方言在中國古代的典籍記載和當代的現實情況來考訂,其方言雜陳,十里不同的音的現狀,是客觀存在的。那麼他們又是如何往“古漢語”上靠的。這就是所謂的“衣冠南渡”。
從歷史上考察,“衣冠南渡”,是古代中原士人南下做官的一種行為,其人口的數量是極其有限的。第一次的南渡是東晉,這時的中原人主要集中在南京一帶。中原雅音第一次傳到南方。洛陽話與南京土話交融,產生一種新的方言,也就是後來的江淮官話。
第二次南遷當數南宋時期。這時的中原人主要集中在杭州一帶。這裡成了中原人的行在,中原人到了杭州,其語言影響了杭州話,或者可以這麼說,在南宋的杭州,河南話當是官方的語言,這一點從南宋話本小說和當代杭州話裡留存的個別河南方言可以得到印證。
關於中原人入閩,則是唐代的陳元光平閩的故事。陳元光是唐代河南信陽人,他帶領的“團練級”的中原部隊進入福建,消滅了地方叛亂,被福建人稱之“開漳聖祖”。
這三次中原人的南下,是有史記載的,可以為憑。至於粵語,那是發源於廣西梧州的一種地方土語,其與中原語搭上界,則純屬無中生有了。
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是東晉、唐代、南宋,真正南遷的中原人其數目是極其有限的,安土重遷的絕對多數的中原人,還在留守本土,守望中原。少數南遷者,他們到了南方,基本上放棄了自己的中原話,融入了當地的土語,當然,部分的保留一些中原話也是可能的,但那早已是微乎其微的了。
現在回到主題,談談中州音。中州音即河南話,在周代,被稱為雅音,屬歷代的官方語言。到了宋代,稱“中原正音”。至明代,改稱“中原官話”,這個名稱至今還被語言學家所使用。中原官話作為古代的強勢語言,不單是河南人說,河南周圍的陝西、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的一部分地區照樣說。它是中國最大的地方語言。實事上,它從國家通用語降格為地方語,也不過二三百年的事。
中州音即是河南話,具體指的是洛陽這個地域的方言
語言學家研究,清中葉之前的國家通用語,即中州音,是以洛陽話為標準的語言。中州音作為一種華夏的正統語言,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比比可見:如京劇,到目前為止並不是用京腔演唱,而是用中州音演唱,所謂的中州音、湖廣韻;甚至崑曲,這個最古老的南方劇種,還執拗的認為自己是用“中州音”演唱的。但實事上,所謂的崑曲用中州音演唱,不過是個偽命題。因為他的受眾,都是操吳語的人,沒有文化的人,誰能聽懂“中州音”。
真正用中州音演唱的豫劇,其激揚的聲調彰顯了中原正音的真實內涵。豫劇的影響力在當代的中國,正越來越大。因為河南衛視《梨園春》中國戲曲第一品牌的影響力,說豫劇已是中國實事上的第一大劇種也不為過。這種古老的舞臺藝術,影響中國19個省市,甚至走到悉尼歌劇園,成為中國惟一進入世界頂級演藝場館表演的演藝組織。也許,這一切對於中州正音的被廣泛認識,會起到一個錦上添花的作用。
關於中州音的研究,目前還不是顯學。反而,一些謬論卻甚囂塵上。典型的如粵語是古漢語、閩語是古代語、吳語是古漢語等等,甚至還有四川話是古漢語之類也來湊熱鬧。這些偽命題的提出,無怪乎一個顯而易見的心理現象,即中國古代文化在世界領先,無法找到自信的華人,只有到古代的輝煌裡去找安慰。
問題若這麼簡單,也就沒有什麼,但接下來的問題是,各路南方方言爭當“古漢語”,這又是何種心態。
南方方言在中國古代的典籍記載和當代的現實情況來考訂,其方言雜陳,十里不同的音的現狀,是客觀存在的。那麼他們又是如何往“古漢語”上靠的。這就是所謂的“衣冠南渡”。
從歷史上考察,“衣冠南渡”,是古代中原士人南下做官的一種行為,其人口的數量是極其有限的。第一次的南渡是東晉,這時的中原人主要集中在南京一帶。中原雅音第一次傳到南方。洛陽話與南京土話交融,產生一種新的方言,也就是後來的江淮官話。
第二次南遷當數南宋時期。這時的中原人主要集中在杭州一帶。這裡成了中原人的行在,中原人到了杭州,其語言影響了杭州話,或者可以這麼說,在南宋的杭州,河南話當是官方的語言,這一點從南宋話本小說和當代杭州話裡留存的個別河南方言可以得到印證。
關於中原人入閩,則是唐代的陳元光平閩的故事。陳元光是唐代河南信陽人,他帶領的“團練級”的中原部隊進入福建,消滅了地方叛亂,被福建人稱之“開漳聖祖”。
這三次中原人的南下,是有史記載的,可以為憑。至於粵語,那是發源於廣西梧州的一種地方土語,其與中原語搭上界,則純屬無中生有了。
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是東晉、唐代、南宋,真正南遷的中原人其數目是極其有限的,安土重遷的絕對多數的中原人,還在留守本土,守望中原。少數南遷者,他們到了南方,基本上放棄了自己的中原話,融入了當地的土語,當然,部分的保留一些中原話也是可能的,但那早已是微乎其微的了。
現在回到主題,談談中州音。中州音即河南話,在周代,被稱為雅音,屬歷代的官方語言。到了宋代,稱“中原正音”。至明代,改稱“中原官話”,這個名稱至今還被語言學家所使用。中原官話作為古代的強勢語言,不單是河南人說,河南周圍的陝西、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的一部分地區照樣說。它是中國最大的地方語言。實事上,它從國家通用語降格為地方語,也不過二三百年的事。
中州音即是河南話,具體指的是洛陽這個地域的方言
語言學家研究,清中葉之前的國家通用語,即中州音,是以洛陽話為標準的語言。中州音作為一種華夏的正統語言,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比比可見:如京劇,到目前為止並不是用京腔演唱,而是用中州音演唱,所謂的中州音、湖廣韻;甚至崑曲,這個最古老的南方劇種,還執拗的認為自己是用“中州音”演唱的。但實事上,所謂的崑曲用中州音演唱,不過是個偽命題。因為他的受眾,都是操吳語的人,沒有文化的人,誰能聽懂“中州音”。
真正用中州音演唱的豫劇,其激揚的聲調彰顯了中原正音的真實內涵。豫劇的影響力在當代的中國,正越來越大。因為河南衛視《梨園春》中國戲曲第一品牌的影響力,說豫劇已是中國實事上的第一大劇種也不為過。這種古老的舞臺藝術,影響中國19個省市,甚至走到悉尼歌劇園,成為中國惟一進入世界頂級演藝場館表演的演藝組織。也許,這一切對於中州正音的被廣泛認識,會起到一個錦上添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