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是《楓橋夜泊》成就了張繼,因為沒有這首詩,世人不會知道他的名號。這話聽來雖偏頗,但在看過張繼傳世的其他40多首詩作之後,不得不感嘆:事實的確如此。
張繼的一生,雖只短短六十載,但卻歷經了人世的沉浮。也正是這沉浮之間,才有了這首傳唱千年的佳作。世人只知華人喜歡這首《楓橋夜泊》,卻不知道這首詩作在亞洲很多國家尤其是日本受到了極大的熱捧。
這首詩作,甚至還被列入了日本的小學課本,也正因此,這首詩在日本算得上是家喻戶曉。因為這首詩作的魔力實在太強,1929年,日本還在青梅山籌建了一座寺廟,寺廟的名字也叫寒山寺。這座寺廟完全仿照了蘇州寒山寺,寒山寺旁還立了一座市北,背上刻寫著的正是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詩。在此地,日本人還很有情懷地建有"夜半鐘聲"鐘樓一座,附近溪谷清流之上還架起了"楓橋"。說到底,這首詩能歷經千年傳誦而不衰的最大原因在於:張繼創作這首詩時的獨特情境。那年深秋,落第才子張繼懷著憂愁途徑蘇州,在異鄉,當船停在城外寧靜的楓橋時,他看到眼前的霜天、殘月、棲鴉、楓樹、漁火後,頓時在被美震撼的同時感受到了無邊的寂寥和惆悵,還有那揮之不去的羈旅之孤獨。
而恰恰在這時,劃破靜謐秋夜的鐘聲響起:“咚,咚,咚”,大概鐘聲是最能喚醒靈性的吧,此情此景下,敏感的張繼竟突然在鐘聲的敲擊下靈感乍現,寫下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對比會發現,這首詩作與張繼的其他詩作存在明顯不同,張繼的其他作品都不事雕琢,唯獨這首卻渾然天成。不信請看他的另一作品《安公房問法》:流年一日復一日,世事何時是了時。試向東林問禪伯,遣將心地學琉璃。相比之下,風格迥異不說,連遣詞造句都存在明顯差異。大概,人的靈感和情境是最相關的,離開這種情境後的張繼此後再也沒有創作過如此佳作了。這與他後期的際遇有關。世人只知道張繼在寫作《楓橋夜泊》時是落第才子形象,卻不知,張繼在"天寶十二年(753)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張繼在這一年考上了進士。考中進士以後的張繼,立馬迎來了人生的巔峰。他的巔峰和同時代的很多才子一樣,都是始於高中。高中進士以後,意氣風發的張繼就慢慢棄筆從官了。說實在的,文章憎命達,命太好了文章寫出來就很難觸動人心了,要不怎麼都說:悲劇才是好作品真正的土壤呢。
張繼的人生最巔峰是在考取進士9年後,即唐代宗李豫寶應元年(公元762年),這年的另一個秋天,政府軍收復兩京,張繼被錄用為員外郎徵西府中供差遣,自此張繼就經由“棄筆入仕”以後轉為“棄筆從戎”了。之後,張繼還入內為檢校員外郎又提升檢校郎中,最後為鹽鐵判官。張繼這個鹽判官主要幹什麼呢,主要是:分掌財賦於洪州,用白話文講就是管財務的。張繼的這個鹽判官其實職務並不大,就只相當於現在的一個辦公室主任,但這個職務的權力還是很大的,所以此時的張繼也可以說得上是春風得意。然而,偏偏在這時候,命運又開始捉你歐諾個起了張繼,這一次捉弄,直接要了他的命。大曆末年,張繼上任鹽鐵判官僅一年多後,突然得了重病,不久後,他病逝於任上了。只嘆一代才子,就此凋零了。在張繼死後,尤其到了宋朝,他的這首《楓橋夜泊》更是成為了炙手可熱的佳作。人紅是非多,作品紅也是如此。他的作品在備受熱捧的同時,也一度引發了各界的爭議。北宋大詩人歐陽修提出了異議,他直言不諱地說:這詩有問題,“夜半鐘聲到客船”,明顯不對啊,哪有人半夜敲鐘的?此言一出,譁然一片。但蘇州當地人立馬跳出來反對啦,他們說:寒山寺本來就是半夜敲鐘的傳統嘛!結果,這寒山寺還真是,早不敲晚不敲,偏偏半夜敲鐘。更讓人稱奇的是,這個傳統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而且,這寒山寺敲鐘每次都得敲108聲,8秒一次,最後一次正好是午夜12點。
圖為寒山寺除了歐陽修之外,以各種方式質疑這首《楓橋夜泊》的人,還有很多,但不管人們怎樣爭議,始終也改不了這首詩被經久傳誦的事實了。
有人說是《楓橋夜泊》成就了張繼,因為沒有這首詩,世人不會知道他的名號。這話聽來雖偏頗,但在看過張繼傳世的其他40多首詩作之後,不得不感嘆:事實的確如此。
張繼的一生,雖只短短六十載,但卻歷經了人世的沉浮。也正是這沉浮之間,才有了這首傳唱千年的佳作。世人只知華人喜歡這首《楓橋夜泊》,卻不知道這首詩作在亞洲很多國家尤其是日本受到了極大的熱捧。
這首詩作,甚至還被列入了日本的小學課本,也正因此,這首詩在日本算得上是家喻戶曉。因為這首詩作的魔力實在太強,1929年,日本還在青梅山籌建了一座寺廟,寺廟的名字也叫寒山寺。這座寺廟完全仿照了蘇州寒山寺,寒山寺旁還立了一座市北,背上刻寫著的正是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詩。在此地,日本人還很有情懷地建有"夜半鐘聲"鐘樓一座,附近溪谷清流之上還架起了"楓橋"。說到底,這首詩能歷經千年傳誦而不衰的最大原因在於:張繼創作這首詩時的獨特情境。那年深秋,落第才子張繼懷著憂愁途徑蘇州,在異鄉,當船停在城外寧靜的楓橋時,他看到眼前的霜天、殘月、棲鴉、楓樹、漁火後,頓時在被美震撼的同時感受到了無邊的寂寥和惆悵,還有那揮之不去的羈旅之孤獨。
而恰恰在這時,劃破靜謐秋夜的鐘聲響起:“咚,咚,咚”,大概鐘聲是最能喚醒靈性的吧,此情此景下,敏感的張繼竟突然在鐘聲的敲擊下靈感乍現,寫下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對比會發現,這首詩作與張繼的其他詩作存在明顯不同,張繼的其他作品都不事雕琢,唯獨這首卻渾然天成。不信請看他的另一作品《安公房問法》:流年一日復一日,世事何時是了時。試向東林問禪伯,遣將心地學琉璃。相比之下,風格迥異不說,連遣詞造句都存在明顯差異。大概,人的靈感和情境是最相關的,離開這種情境後的張繼此後再也沒有創作過如此佳作了。這與他後期的際遇有關。世人只知道張繼在寫作《楓橋夜泊》時是落第才子形象,卻不知,張繼在"天寶十二年(753)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張繼在這一年考上了進士。考中進士以後的張繼,立馬迎來了人生的巔峰。他的巔峰和同時代的很多才子一樣,都是始於高中。高中進士以後,意氣風發的張繼就慢慢棄筆從官了。說實在的,文章憎命達,命太好了文章寫出來就很難觸動人心了,要不怎麼都說:悲劇才是好作品真正的土壤呢。
張繼的人生最巔峰是在考取進士9年後,即唐代宗李豫寶應元年(公元762年),這年的另一個秋天,政府軍收復兩京,張繼被錄用為員外郎徵西府中供差遣,自此張繼就經由“棄筆入仕”以後轉為“棄筆從戎”了。之後,張繼還入內為檢校員外郎又提升檢校郎中,最後為鹽鐵判官。張繼這個鹽判官主要幹什麼呢,主要是:分掌財賦於洪州,用白話文講就是管財務的。張繼的這個鹽判官其實職務並不大,就只相當於現在的一個辦公室主任,但這個職務的權力還是很大的,所以此時的張繼也可以說得上是春風得意。然而,偏偏在這時候,命運又開始捉你歐諾個起了張繼,這一次捉弄,直接要了他的命。大曆末年,張繼上任鹽鐵判官僅一年多後,突然得了重病,不久後,他病逝於任上了。只嘆一代才子,就此凋零了。在張繼死後,尤其到了宋朝,他的這首《楓橋夜泊》更是成為了炙手可熱的佳作。人紅是非多,作品紅也是如此。他的作品在備受熱捧的同時,也一度引發了各界的爭議。北宋大詩人歐陽修提出了異議,他直言不諱地說:這詩有問題,“夜半鐘聲到客船”,明顯不對啊,哪有人半夜敲鐘的?此言一出,譁然一片。但蘇州當地人立馬跳出來反對啦,他們說:寒山寺本來就是半夜敲鐘的傳統嘛!結果,這寒山寺還真是,早不敲晚不敲,偏偏半夜敲鐘。更讓人稱奇的是,這個傳統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而且,這寒山寺敲鐘每次都得敲108聲,8秒一次,最後一次正好是午夜12點。
圖為寒山寺除了歐陽修之外,以各種方式質疑這首《楓橋夜泊》的人,還有很多,但不管人們怎樣爭議,始終也改不了這首詩被經久傳誦的事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