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王看三國
-
2 # 鑑史馬後炮
謝邀!劉禪是三國蜀漢集團的最後一個皇帝,劉禪是不是個明君?這個問題很明瞭,不是。但他至少也不是個昏君,只能說一個明君與昏君之間的庸君,也就是無所作為之君。下面重點說說諸葛亮死後30年為什麼蜀漢還沒被滅亡,而諸葛亮死後30年他仍然當了30年皇帝的原因吧。他之所以能在諸葛亮死後仍能當30年皇帝,首先是離不開蜀漢所處的有利地理位置,這個位置太重要了,如果蜀漢政權在北方,相信以劉禪的能力,3年皇帝也當不了。
“天府之國四險之地”,歷史中國四川盆地在歷史上因富饒而封閉,戰略定位為“大後方”,“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劉禪所在的蜀地自古以來就是天然的險地,別人進入難的同時,也攔住了自身的前進道路。也就是因為四川獨有的地理位置,它非常適合偏安的庸君生存。劉禪之所以能無所作為而穩做皇帝30年,跟巴蜀之地是有重大關係,之前的劉璋也是如此,正因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巴蜀之地,劉璋在治巴蜀之時不用理會政事天天歌酒作樂,也無外敵入侵之憂。直到後來劉備藉機入川才取代了劉璋。
天府之國無衣食之憂,自戰國時期李冰父子在巴蜀修建成著名的都江堰之後,巴蜀地區“食無荒年”衣食無憂,相比中原地區時時的戰火蹂躪田園荒棄,巴蜀的百姓就顯得幸福多了。在這種沒有饑荒之憂的地區上百姓安居樂業是蜀漢政權長期穩定的根本。這個條件也給了劉禪長期當皇帝提供了重要條點。
最後,諸葛亮死後巴蜀再無勞民傷財的戰事。由於諸葛亮在世期間多次“北伐”給巴蜀地區百姓造成沉重的負擔,而且加上“北伐”多次無功,巴蜀地區的官民開始思定,不願再捲入戰事。在這種情況,只要蜀漢鎖關,基本上無外敵入侵之患。這也劉禪能長期做皇帝最後一個重要條件。
綜上,劉禪之所以能在諸葛亮去後做30年皇帝巴蜀地區的有利條件和豐富的物產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這個地區太富裕,太險要的原因,造成後期蜀漢政權權力中心的人們失去了居安思危的意識,成為三國之中第一個被亡之國。
-
3 # 阿斗不傻
阿斗傻不傻(阿斗的自述)
這個問題,很多人問過,很多人說過,作為本人,我覺得有必要說一下,其實我不傻。
說我傻的人是誰?司馬昭,我對他說“此間樂不思蜀”。他說“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他說完這句話,我的傻貌似就成了蓋棺定論,但是後面有你們不知道的事哦。司馬昭說完這句話後樂極生悲,腦溢血發作,一命嗚呼了。說完這句話,他們都認為我傻,我的性命安全呢。安樂公不安樂,何為安樂公。
其實我不傻,只是你們不懂,哪個時候我寄人籬下,不裝傻,我活得了嗎?難道學後來李煜之流,盡顯才華,而橫屍他國??我才不傻呢。以上是我寄人籬下的故事,其實在蜀國我還有很多故事。當年老爸把皇位傳給我的時候對我說,兒啊你要以父視丞相,我永遠牢記這一句話,以晚輩兒子的姿態,去侍奉諸葛亮。諸葛丞相說要北伐,二話不說,全力支援。就算我心中知道做這件事情其實並不對,但是君臣同心才有成功的可能。
難道你們不覺得我很識大體嗎?七次北伐,積勞成疾父相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訊息傳來,我就向天塌了一樣,又一個爸爸走啦。再也沒有一個人會在我耳邊循循善誘的跟我說。“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相父在也不會教導我了,我以最高規格的禮儀埋葬我的相父。從來就沒想過秋後算賬,清算這一說,難道你們不認為,我很大氣嗎?相父去世之後,蔣碗,費禕輪流執政,我嚴格按照他的指令,以他們為相父的繼承人。讓他們延續相父的政策,與民休息,恢復國力。
看完這些,難道你們不認為我是一個從善如流的人?蔣碗,費禕輪流執政,兩人都想爭權,於是我就想了一個辦法,讓他們交叉權利,一個做大將軍,一個做丞相,用兩個人的力量去平衡我們的朝廷。
看完這些你們難道還認為我是一個不通權謀的人嗎?蔣碗,費禕也隨丞相而去了,當年的青年俊才姜維開始冒頭,他做了大將軍。繼承諸葛相父的他,立志北伐曹魏。再怎麼說,他也是為了我們劉家打江山,就算明知道不對,我還是給他僅有的支援。
於是才有姜維的九伐中原,做完這些,難道你們認為我不懂下屬情緒,不懂調和關係嗎?所有人都在說,我重用黃皓這個傻叉。其實我何嘗不知道他是傻逼。但是他能讓我變得很快樂啊,而且他還可以幫我平衡朝局。
一個既能讓我變得快樂,又可以幫我,分擔朝廷壓力的人,我有什麼理由不重用他?這叫做知人善任吧。最後鄧艾大軍兵臨成都城,我見勢不對,朝堂之上益州士族都主張投降。再看一下啊,堂下那僅有的幾位忠臣,我明白,蜀漢大勢已去。外面生靈塗炭,主動開城投降。
我讓所有人,免受戰亂之苦,我讓疲敝的國家終於可以休息。這叫做,善良之舉吧?我知道,我不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但我絕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那些說我傻的你們才傻。要不你換我的位置,你來試一下,30年,你混得下去嗎?
一群活不過三集的人說我傻,要臉不? -
4 # 礪劍堂
劉禪是一位守成之君,但他卻錯生在了三國這麼一個大爭之世。劉禪本人的政治能力並不差,諸葛亮每次北伐都是窮蜀國傾國之力北上,劉禪能在全國的力量大部分被諸葛丞相帶走的情況下穩定後方,其政治能力的是毋庸置疑的。諸葛亮的北伐沒有一次是因為後院起火被迫撤退的。在諸葛亮逝世之後,接替他的姜維並不是諸葛亮一樣的全才,但姜維的歷次北伐後勤物資供應都沒有出過問題,足見劉禪的能力。這是一個被低估的大才。以劉禪的能力,若是在和平時代,做一代明君毫不費力。
回覆列表
第一,劉禪並不算一個明君,只能說中規中矩,可以說是“仁而不庸”。
第二,諸葛亮死後,他還能做30年皇帝是因為有他自己的一套施政方針。並非一無是處。
至於為什麼說劉禪不屬於明君,為什麼說他仁而不庸,且看小王一一道來。
後主劉禪:仁而不庸劉禪在公元223年登基為蜀漢的第二位皇帝,在位41年,最後由鄧艾攻破成都,劉禪投降,成為了亡國之君。所以大的基調基本可以確定,劉禪並非明君。
但是他是否軟弱昏聵,殘害忠良呢?非也!
我們來看幾個栗子,
劉禪繼位初期,由諸葛亮代為輔政,劉禪以“相父”尊稱,並說“政由葛氏,祭則寡人”。控制了自己內心對權力的渴望,而把執蜀漢牛耳的鞭子交到了諸葛亮手上。甘心做名義上皇帝。
這說明,他懂得隱忍。
劉禪歷來不主張北伐,但諸葛亮堅持要北伐,克服中原,匡扶漢室。雖然兩人意見相左,但劉禪還是支援諸葛亮的北伐。因為他明白“君臣不和,內必生變”的道理。
這說明他懂得謙讓。
諸葛亮的生前和身後,他都無條件信任,表裡如一的器重諸葛亮和他的後代。並沒有對他進行清算。輔政大臣和小皇帝之間關係微妙,稍不注意就會產生誤會。對輔政大臣心懷怨恨是常有的事兒。漢宣帝之與霍光,萬曆皇帝之於張居正,即是如此。無一例外均是遭到清算,抄家,滅族,甚至是鞭屍。
所以,這更加凸顯他們君臣關係的難能可貴,凸顯了劉禪的仁義之心和極大的胸懷。
劉禪用一種最為穩妥的方式處理了輔政大臣和青年皇帝之間的關係。並沒有一味採取野蠻的武力和政治鬥爭。在綿遠的歷史長河中,為後世做出了表率。
南朝史學家裴松評價後主曰: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因為馬謖大意失街亭,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諸葛亮時常責備自己用人不當。劉禪就對諸葛亮說:相父不必自責,勝敗乃兵家常事。諸葛亮死後,劉禪嚎啕大哭,出城二十里迎接諸葛亮靈柩。更是開創了一個先河,為臣子立廟。這在中國二千多年封建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能夠配享太廟,就已經無上的榮耀了,還要啥腳踏車。
魏延造反被殺,劉禪也沒有完全抹殺他的功績,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種種細節表明,後主劉禪仁義非常,他有他得一套為人處世之道。胸懷和氣度比起他爸爸劉備來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作為三國中最弱的一方,劉禪能領導蜀國41年,既避免了班子內部互相傾軋,也沒有隔幾年發動一次大的運動,而政權穩固。在國家人民去留之際,後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現實利益,擯棄了面子政治,減少了生命財產的無謂犧牲。跟同時代的東吳孫皓濫殺無辜和西晉司馬昭的貪圖享樂相比,劉禪比他們是仁義得多。
許多學者都評價劉禪為“庸而不昏”,我倒覺得“仁而不庸”更合適。他在位期間從沒有做過濫殺無辜,殘害忠良的事情。而是有過多次大赦,雖對蜀漢法治有損,但基本上沒有別的負面效應。
諸葛亮死後,他遵從諸葛亮遺命,用蔣琬,費禕,董允主事。蔣琬死後,靠著自己的仁義之道,劉禪又做了19年皇帝。
有人說,可惜他在位時間太長了,如果在蜀漢滅亡之前去世,肯定可以留一世清名。
縱觀劉禪的施政方針,他當真不喜歡折騰,只是想做個穩穩的皇帝。 而穩當不折騰卻不是我們看待歷史的主流,我們喜歡鬥爭,喜歡折騰,喜歡同別人拼個你死我活,卻全然不知百姓是最想要安穩的。
所以說,劉禪並不是一個明君,但算得上一位明君。他以百姓為第一。踐行著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最後能夠劉禪得以善終,也算不辜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