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為龍書法
-
2 # 大樹老師書法工作室
謝謝邀請,墨分五色古已有之,濃淡對用筆關係很大,不同的筆不同的字型對墨的濃淡都有不同的要求,楷書拿一得閣墨汁來說,一般對四分之一的水,草書一般對三分之一的水比較好用,還和書畫家的習慣有關係,歷史上就有濃墨宰相淡漠探花的典故,這裡的濃墨宰相和淡墨探花其實指的就是清朝初期的兩位著名書法家。濃墨宰相指的是劉墉劉羅鍋,而淡墨探花指的是王文治。《清史稿》是這樣記載的:“文治書名並時與劉墉相將,人稱之日‘濃墨宰相,淡墨探花’。清人梁紹壬在《兩般秋雨庵隨筆》中提到:“國朝書家,劉石庵相國專講魄力,王夢樓太守專取風神。時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
可見濃淡不但對書寫影響很大,而且已經成為一種風格。
-
3 # 墨影隨行
個人覺得有關係。首先筆是筆,墨是墨,且不說濃與淡,就筆墨言,在紙上寫畫,都算有一定的關係了,結為筆墨結合。而墨的濃淡為筆服務,不同種類的筆書寫時結合不同的墨色濃淡,呈現的效果也就不一樣。
-
4 # 子衿書法
中國書法,筆、墨、紙、硯。文房四寶,每一樣都有講究。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墨汁的濃淡對書寫的影響。
墨汁的濃度,並不是完全一樣。要根據書體,字的大小調節。正體字墨最濃。濃度以能不粘筆為度。過濃的墨汁下不去,粘在筆毫上,寫在紙面上枯澀漂浮,入不進紙。重的地方結成塊,輕的地方又空虛。過淡的話,因正體字的書寫速度相對較慢,淡墨在生宣上很快便洇開。調配就要掌握好這個度。市面上的墨汁,倒出來,就要再用墨碇研磨一會,看墨碇研過去後,墨汁不會馬上合攏,這個時候的濃度就剛好合適。
行書的濃度要淡一些,因為行書的書寫速度快於正體字,用正體字的濃度,也不能跟上書寫速度的下墨。草書就要再減輕一點。墨汁的濃淡都是隨著書寫速度的快慢來進行調整。
小楷的墨汁濃度,有些特殊。因為墨汁中含有膠質,墨不能淡,淡了無神。墨濃筆毫很快就會粘住。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再備一個水盂,寫一段字後,要把毛筆上的膠質化去,再寫的時候就能使筆毫恢復彈性,流暢的書寫了。
-
5 # 書法界裡的吳彥祖
大傢伙,我是初學書法者,感謝你閱讀我的回答。
寫毛筆字是否寫的好看,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墨”是一個重要因素。古人有磨墨的習慣,但是現在很少了,很多都是拿來直接就寫。
要寫好毛筆字,除了墨汁本身的品質之外,墨汁的稀濃程度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如果我們在熟宣上寫字,要知道熟宣的吸墨能力是很差的,此時如果墨太濃,熟宣稀釋不掉,所以就會很長時間幹不了,就算墨幹了以後,所呈現出來的字也不好看,感覺像是墨倒上去的效果一樣,而不是寫出來的效果。此時可以兌點水稀釋,墨稀一些才好。
如果我們在生宣上寫字,墨濃一點才好,但也不要太濃,墨太濃了我們的生宣紙就會穿透,但也不能太稀,因為生宣紙的稀釋能力是比較強的,如果墨太稀,墨裡的水分多,寫在紙上時水分會往四處擴散,字就花了。
-
6 # GuangGuang2214021995
謝邀請,學習書法楷書的筆畫端重沉著而且很秀美,行書,草書,溫淳婉媚,草書的許多筆畫可以順筆勢一筆下來的點畫往往又重新抬筆提頓,造成節奏性的跳躍給人以縱橫灑脫之感,有人喜歡用散筆寫草書同時也叫飛白,我上邊所述是筆畫的變化在寫字過程筆畫重,墨就濃(側鋒)筆畫輕,墨就淡(中鋒)多練字的技巧,提,抬,頓,您不防試試。
-
7 # 松風閣書法日講
最近這幾年有些人特別喜歡談論這個,甚至有些人開始把它上升到了和筆法、結構、章法在內的書法三要素同樣重要的高度上,實際上我認為這是不切合實際的。也是沒有必要的。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述這個問題。
一、墨法是個什麼法?
如果就現在某些倡導者的觀點來說,他們所謂的墨法,其實就是用墨之法。而用墨除了在器具上的注意事項(即是選擇墨塊還是墨汁、是選擇用水兌墨還是用其他的東西、墨汁的顏色怎麼調整把握等等問題)之外,“墨法”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對於墨色的處理上。這是墨法理論支持者們所看重的問題之一。
我們都知道,對於墨色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的繪畫理論上。唐代著名的畫家張彥遠在他的著作《歷代名畫記》中對於這個問題作如下表述:
運墨而五色具。
歷代對於其中五色的闡述不盡一致,但是總的來說可以確定的一點是,五色即用墨的五種顏色。按主流觀點來分,實際上可以分為五類,即焦、濃、重、淡、清這五類。
可見,最早對於墨色的研究是出自繪畫發展的需要。
二、為什麼要分墨色?
但是問題就在於繪畫為什麼要分墨色?
實際上這是在實際的繪畫實踐中逐漸要求的。中國山水畫在發展過程中產生諸多了流派,而且對於山水畫所要表現的景物以及畫面層次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中國的山水畫家其實很少喜歡用五顏六色的彩色墨水來畫畫的,大部分都是用墨。但是單一的墨色如何滿足繪畫多樣化的表現要求呢?
這個時候墨色的濃淡就很重要了。因此,中國山水畫也就形成了這樣一個奇特的局面,即用黑色的墨水這一單一的顏色卻表現出了大千世界的樣貌,而且你會感覺這樣的設色不會有任何不舒服的地方,相反會覺得很逼真生動。
所以,換句話說,分墨色是基於繪畫影象化、形象化的表達手段,是為了畫作更能展現真實的場景和真實的視覺效果。
但是基於抽象符號書寫的書法需要如此麼?我認為並非如此。
三、墨色的本質
墨色濃淡從繪畫上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書法上我認為大可不必如此。
可能有些人就會有疑問了,為什麼呢?為什麼繪畫需要而書法卻不該如此呢?實際上這是很好解釋的一件事情。
實際上只要我們丟擲一個問題來詢問便可以一清二楚、一目瞭然了。這個問題即我們在繪畫的時候,是不是知道哪裡需要用重的一點的墨色,哪裡需要用輕一點的墨色呢?而在書法作品裡,我們知道自己哪裡的墨色應該清,哪裡的墨色應該重嗎?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就可以講清楚這個問題。
在繪畫中,毫無疑問我們是知道的,因為根據畫家整體的畫面佈局以及景物光線和陰影的自然分佈,墨色的焦濃重淡清實際上是很好分配的。
舉個例子,比如一個山水畫家要畫山水畫,那麼他在腦海中首先構思的就是山峰層巒疊嶂、遠近高低不同相互參差錯落的一個畫面。那麼很顯然,在這幅畫面中,越是在視覺感受上相對近的山峰,其顏色必然是要比離他遠的山峰要深。
再有,如果這個山峰有一些花草樹木,那麼其顏色也是需要濃一點的。
這是繪畫,我們再來看書法。
首先我們先說楷書,你有見過任何一個傳世的楷書書法作品中,墨色不一致,一會濃一會清的情況麼?肯定沒有,即便是有那也是非常奇怪並且少見的事情。
但是在行草書作品中就有了區分。不僅整篇作品有可能墨色不一,而且一個字中也有可能出現因為飛白問題出現的墨色不一致的現象,實際上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但是書法家在書寫的時候,是絕無可能安排哪一個字哪一個筆畫我故意寫的墨色輕一點,哪一個字哪一個筆畫我故意寫的濃一點,或者這一部分我寫的濃重,到了下一行就變得清淡,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這樣做就是畫字了。
因此,在書法中,所謂的墨色以及墨法,都只是在理論上存在罷了。在現實的書法家書寫過程中,書法家是不可能提前安排好的。
繪畫講求墨法,是為了畫面更加真實自然,而書法不講求墨法,也是為了書寫的更加自然。
-
8 # 佳順書法網路學院
凡事過猶不及,墨水的顏色過濃過淡都不是最好的。不濃不淡才是最好的。
墨水太濃有如下兩個缺點:
1.墨水太濃會導致筆毛粘在一起,不有利於鋪毫!
2.墨水太濃不適合寫生宣,因為可能會出現大量飛白,飛白不是越多越好,只能適量即可!
墨水太淡,有如下幾個缺點:
1.墨水太淡,用生宣的時候就會更洇,墨水更容易擴散,讓字變得更臃腫。
2.從感官上來看,墨水太淡的話會讓字的精氣神不夠足!
-
9 # 築夢年代一一
寫毛筆字,筆是墨的工具、墨是筆的表現;在毛筆字中,筆與墨是一體的,有直接關係。
筆與墨相互依存、相互繳厲又相互制約。
在客觀上,又受到紙的吸水效能、溫度的冷熱變化、寫何種字型、運筆速度的快慢、筆的好壞和墨的質量等的影響。
筆對墨說,紙的吸水性差,氣溫低,寫的草書,運筆速度快,墨的濃高就要加點水或酒或其他稀釋劑。反之,寫楷、隸、篆等行筆慢的書體就不加或少加稀釋劑。
墨對筆說,墨濃度稀,你就得選少吸水的紙,寫草書等運筆速度快的書體,或者再磨墨加濃。
不是說隨便拿來,就能寫出一幅好 作品的。
發幾幅我的書法作品,供大家評賞
回覆列表
非常感謝邀請。使用毛筆真的與用墨濃淡沒有關係嗎?這個問題應該說,還是有一定關係的。就我個人而言,同一只毛筆和不同的幾隻毛筆,在試墨上,感覺和視覺是不一樣的。毛筆大體上分硬毫、軟毫和兼毫。用濃墨和淡墨,分開來書寫,從下墨的程度上來看,硬毫慢且澀,軟毫快而滑,兼毫介於兩者之間。從墨跡的質感上來看,硬毫的濃淡墨,線條緊密而勁健。軟毫的濃淡墨,墨痕鬆散帶虛靈。兼毫依然依兼毫比例,各有不同。當然,也與書寫的紙張生、熟宣或其他書寫物都有直接的關係。也可能因人而異,但是,大體上是如此。在這裡,也說明一下,如果從細微的角度來看,於你所學的書體和碑帖,也有很大關係,有的非“濃墨重彩”不可,有的非“輕描淡寫”不可。否則,難以得其“精、氣、神”,或者說“到位”與“味道”。歷史上,不就有“濃墨宰相”劉墉和“淡墨探花”王文治這樣的書家嗎?所以,筆要選的“得心應手”,墨要用的“錦上添花”。講究的書畫家,如條件允許,大都依人定製,目的是為作品服務。應該說,筆墨精良,也是人生一大樂事。希望書畫家們,可不能掉以輕心。因為筆墨,是藝術生命中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