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然不是閩南人,但是學的是漢語方言學專業,就語言三要素而言給題主簡單介紹一些知識。
語音上,二者高度接近,只是浙南閩語入聲只有一個喉塞音韻尾,不同於典型閩南語有4個不同的塞音韻尾。
詞彙上,浙南閩語部分書面性詞彙與屬於吳語的溫州話等有相似性,基本生活詞彙則大致與閩南語相同。
語法上,與閩南語差距不大,而且越來越與普通話接近。
————————————————————
沒想到這麼多人評論哈,看樣子是該補充一點點了。根據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蒼南,洞頭等浙南地區屬於閩南語,與建甌松陽等閩北語,吳語溫州話等區別開來,使用人口約30萬(1960)。就閩南語內部而言,以廈門音系為代表,浙南閩語最接近廈門話,潮汕次之,海南則差異更大。
特徵總結如下:有系統的文白異讀,有豐富的鼻化韻,輕唇音文讀與h合併,即無f聲母,白讀合併入重唇,即讀為b p,有濁音g,b,知系歸端,即部分zh ch讀d t。
聲母個數大多隻有15個左右,俗稱十五音。
韻母較多,廈門有79韻母,潮州81韻母,在漢語各大方言中數量最多。
聲調主要是7聲調,連讀變調複雜。潮州,海口等有8調,一般不少於6調,聲調總個數僅次於粵語。
語法方面,修飾詞往往放在中心詞後,如豬母-母豬,千秋-鞦韆等。一般省略量詞前的一。雙賓語句中,指人賓語在後,指物賓語在前,與普通話相反。如分支筆伊=給他一支筆。比較句中,平比用詞 親像,差比語序與普通話不同,如伊懸過我=他比我高。無把字句,但有處置式。如牛甲伊牽出去=把牛牽出去。
據鄭張先生的調查與研究,蒼南,洞頭,玉環等市縣的方言,應歸屬閩南語,現有人口100萬以上(2013)。從音系上來看,無論是聲母,韻母,聲調,都和主流閩南語大致相同或相近。主流閩南語,即通行於廈門,漳州,泉州等福建東南部各大城市的方言,使用人口1000萬以上,是閩語各大分支(閩南,閩北,閩東,閩中,莆仙)中最為廣泛,最具現實影響力的一類漢語方言。據廈門大學李如龍先生的看法,今閩南語形成時間應不早於南北朝末期,不晚於唐代中期,即形成於公元5世紀到8世紀。閩南語複雜的文白異讀顯示了其悠久的歷史和多樣的,疊置的語音層次。李如龍先生認為:“閩南語的起源地可能是泉州的南安”。據臺灣音韻學家竺家寧先生的考證,臺灣閩南語也是自福建傳入,傳入臺灣及澎湖列島的時間不早於公元1300年,大約元代中期。今臺灣閩南語,在臺北市區比較偏重於漳州口音,在臺南,高雄等地比較偏重於泉州口音。
就浙南閩語而言,據調查,浙南閩語使用人口大都是從泉州,漳州一帶遷移而來,因此浙南閩語理論上更接近泉州,漳州話。現實看來,泉州口音影響更大,應為浙南閩語的主流口音。
浙南閩語的詞彙吸收了大量的吳語甌江片藉詞,即溫州主流的吳語千百年來一直衝擊著浙南閩語的詞彙層,洗刷並替換了部分底層詞彙。然而其閩南音系的頑強保留不得不說是一種“語言上的奇蹟”。
我雖然不是閩南人,但是學的是漢語方言學專業,就語言三要素而言給題主簡單介紹一些知識。
語音上,二者高度接近,只是浙南閩語入聲只有一個喉塞音韻尾,不同於典型閩南語有4個不同的塞音韻尾。
詞彙上,浙南閩語部分書面性詞彙與屬於吳語的溫州話等有相似性,基本生活詞彙則大致與閩南語相同。
語法上,與閩南語差距不大,而且越來越與普通話接近。
————————————————————
沒想到這麼多人評論哈,看樣子是該補充一點點了。根據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蒼南,洞頭等浙南地區屬於閩南語,與建甌松陽等閩北語,吳語溫州話等區別開來,使用人口約30萬(1960)。就閩南語內部而言,以廈門音系為代表,浙南閩語最接近廈門話,潮汕次之,海南則差異更大。
特徵總結如下:有系統的文白異讀,有豐富的鼻化韻,輕唇音文讀與h合併,即無f聲母,白讀合併入重唇,即讀為b p,有濁音g,b,知系歸端,即部分zh ch讀d t。
聲母個數大多隻有15個左右,俗稱十五音。
韻母較多,廈門有79韻母,潮州81韻母,在漢語各大方言中數量最多。
聲調主要是7聲調,連讀變調複雜。潮州,海口等有8調,一般不少於6調,聲調總個數僅次於粵語。
語法方面,修飾詞往往放在中心詞後,如豬母-母豬,千秋-鞦韆等。一般省略量詞前的一。雙賓語句中,指人賓語在後,指物賓語在前,與普通話相反。如分支筆伊=給他一支筆。比較句中,平比用詞 親像,差比語序與普通話不同,如伊懸過我=他比我高。無把字句,但有處置式。如牛甲伊牽出去=把牛牽出去。
————————————————————
據鄭張先生的調查與研究,蒼南,洞頭,玉環等市縣的方言,應歸屬閩南語,現有人口100萬以上(2013)。從音系上來看,無論是聲母,韻母,聲調,都和主流閩南語大致相同或相近。主流閩南語,即通行於廈門,漳州,泉州等福建東南部各大城市的方言,使用人口1000萬以上,是閩語各大分支(閩南,閩北,閩東,閩中,莆仙)中最為廣泛,最具現實影響力的一類漢語方言。據廈門大學李如龍先生的看法,今閩南語形成時間應不早於南北朝末期,不晚於唐代中期,即形成於公元5世紀到8世紀。閩南語複雜的文白異讀顯示了其悠久的歷史和多樣的,疊置的語音層次。李如龍先生認為:“閩南語的起源地可能是泉州的南安”。據臺灣音韻學家竺家寧先生的考證,臺灣閩南語也是自福建傳入,傳入臺灣及澎湖列島的時間不早於公元1300年,大約元代中期。今臺灣閩南語,在臺北市區比較偏重於漳州口音,在臺南,高雄等地比較偏重於泉州口音。
就浙南閩語而言,據調查,浙南閩語使用人口大都是從泉州,漳州一帶遷移而來,因此浙南閩語理論上更接近泉州,漳州話。現實看來,泉州口音影響更大,應為浙南閩語的主流口音。
浙南閩語的詞彙吸收了大量的吳語甌江片藉詞,即溫州主流的吳語千百年來一直衝擊著浙南閩語的詞彙層,洗刷並替換了部分底層詞彙。然而其閩南音系的頑強保留不得不說是一種“語言上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