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強哥夜話
-
2 # 河南墜子墜韻索源
街區藝術範疇很廣泛,可以分為空間藝術、行為藝術和背景藝術。全方位多角度接地氣的藝術展現才能得到群眾認可。空間藝術就靠專家和政府等職能部門去完成;行為藝術就是組織引導民眾愛好練習去完成行為藝術;背景藝術就得挖掘提煉老祖宗遺留下來非物資文化遺產。
-
3 # 陽羨壺匠
提到藝術家,我想大多數人腦子裡浮現的大抵會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復古的影像:一頭微卷而蓬鬆的亂髮,看起來毫無章法卻又別有一番味道的潮搭,男性藝術家腳踩一雙布洛克尖頭鞋,女藝術家渾身波西米亞元素搭配一雙擦色馬丁。東方男藝術家們梳著周潤發式油頭,套上民國風紳士西服,女藝術家們留著一頭清湯掛麵式長髮,身著凸顯身姿的碎花旗袍,走起路來小幅度的一搖一擺,風姿綽約。無論復古或新潮,藝術家們似乎都是天生的時尚者,他們有著獨特的審美稟賦,給大眾帶來視覺的衝擊和新鮮感。但並非著裝如此,外表有範兒便可稱之為藝術家,“藝術家”被定義為具有較高審美能力和嫻熟的創造技巧並從事藝術創作勞動而有一定成就的藝術工作者。此處必須強調審美能力、藝術創作及一定成就。可以這麼認為,藝術家是時代人文的精粹,是理想新世界形式上的開創者,是全能藝術的代名詞,是瘋子,是偏執狂。在此,我們不妨順著解讀電影的茬口通過幾個詞對藝術家和普通人的區別進行一番探討。 第一個詞“迷狂”。迷狂一詞在古希臘時比較流行,按照柏拉圖的解釋,靈感表現為迷狂,即藝術家在創作中過度興奮、氣象萬千的情境,甚至會有失去常態陷入迷狂的情形。古時詩人詩性大發下筆千行,“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說的就是靈感突至,那麼靈感從何處而來?又是如何達到迷狂狀態的呢?不知各位是否注意,在影片中,無論是弗裡達,梵高還是尼采,或者迭戈,高更等藝術家,他們都有一個共同愛好——飲酒。李白被稱為酒仙,歐陽修自號“醉翁”,李清照“濃醉不消殘酒。”藝術家們好酒不是沒有理由的,《慾海浮生》中臺詞說:“當內心的風暴狂躁不安時就去喝得酩酊大醉,好讓自己分心。”酒能使人的中樞神經興奮,讓清醒時無可宣洩的情感痛快的釋放,藝術家們可以暫忘現實世界的痛苦,讓被壓抑的情感意識在精神的高度自由中肆意遊走,當那股意識觸及到精神上的某一個敏感點時,靈感就極有可能爆發,然後藝術家便有如“神靈附體”,而普通人往往是缺少這些敏感點,或者說不夠敏感,甚至很難抓住突如其來的靈感。比如當弗裡達得知迭戈和自己親姐姐的背叛時,她將自己關在房間裡,羸弱的身軀依附著一張椅子,左手酒瓶,右手畫筆,看似胡亂發洩的行為,何嘗不是被酒加劇的靈感的揮灑?其二是愛情,弗裡達對迭戈充滿恨意的愛,梵高一生中因三個女人而燃燒的愛,尼采對莎樂美求而不得的愛,都可以成為他們創作的源泉,戀愛中某個甜蜜的瞬間,生活中的小爭吵,戀情散場的傷痛等等所有能夠讓他們的情感受到衝擊的片段,在某個安靜的時刻當他們回想,回味這一切,靈感的源泉便會噴薄,大部分普通人卻很難把這樣抽象的情感力量具化為一種美感。 第二個詞“痛苦”。《弗裡達》中,迭戈在婚姻關係中接二連三的肉體出軌,他自稱貞操觀念輕薄,性交如同握手,其實他的行為卻更像一個性癮者,精神與肉體已不再受他支配,他的精神始終忠於弗裡達,肉體卻背叛出賣著他對弗裡達的愛,靈與肉的矛盾對抗置他於負心的邊緣。《慾海浮生》中,梵高雙手抱頭,表情痛苦的說到:“我徹底絕望了,我看不到出路。”他在痛苦中精神崩潰,割下自己的一隻耳朵;在痛苦中他豎起渾身的刺,與人爭執辯駁,捍衛自己堅持的藝術;痛苦讓他的畫筆更穩健;痛苦的世界在他的眼中,他的畫中,即使在太陽純金光芒的照耀下仍然透露出死亡的悲傷色彩。《當尼采哭泣》中,尼采指著窗外的樹對布雷爾說:“看這樹,如果它要獲得這驕傲的高度,就需要雷雨天氣,這些從痛苦中來。”找不到歸途,看不到出路,過高的精神追求和社會期望,靈與肉的對抗,是藝術家痛苦的根源。西方文藝理論家認為憤怒出詩人,中國古代文論家認為詩窮而後工。藝術家只有遭受了挫折坎坷,才能創作出不朽的佳作。誠如繆斯所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或是“文學趣味,以悲劇為最上乘”藝術皆如此,痛苦是藝術創作的最佳養料。 第三個詞“孤獨”。藝術家孤獨,普通人也感到孤獨,前面我強調的藝術家的審美能力,這裡也有一定的體現。和普通人不同的是,對於部分藝術家來說,孤獨體驗也是一種及其重要的審美體驗。高更說:“像我這麼晚開始的人,都會珍惜時間,不會把時間隨便用在什麼人,什麼事情上。朋友,舒適的生活,家庭,如果它們打擾了工作所需要的寧靜,你就和它們一刀兩斷。而且你會在後半生不斷的揣摩那是否值得。”藝術家的創作具有獨立性,無論是繪畫、哲學研究還是其他形式的藝術創作,一方面是為了集中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更加專注的進行藝術創作,另一方面孤獨也為他們提供了創作的激情,“在必要時作家可以為了作品的生存而犧牲自己個人的生存。”也可以理解為藝術家的孤獨是生活對藝術的妥協。但大部分藝術家並非本身享受孤獨,他們的孤獨是高處不勝寒,知音難覓的無奈。“大部分生命在孤獨中白白浪費了,我們都需要朋友。”梵高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是一種卑微的姿態,他被孤獨的滋味逼入絕境,狼狽的乞求高更留下,或許對於高更來說他是不值得同情的,因為他本身一點都不認同因為孤獨而對他人傾訴的做法,那更像是多愁善感,無病呻吟。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同時引出第四個詞“自由”。將“孤獨”與“自由”聯絡在一起,極致的孤獨是否也可以理解為極致的自由?在合乎理性的基礎上發揮藝術的自由性,越是自由的藝術成就也就越高,這便形成了以自由為主體,感性為主導的審美藝術,即高階的藝術。透過梵高極致孤獨的眼,我們看到的是《星夜》靈性的再現,聽聽Don Mclean的《Vincent》你會感受到沉溺於梵高內心的深沉的寂寞,你會看到他眼中色彩變換下的大自然的自由安寧。最後引用尼采的一句話詮釋一下孤獨的含義:孤獨只在孤獨中成長,一旦分享出來它就消融了。 藝術家,極端思想與偏激行為的代名詞,矛盾的混合體。偏執,痛苦,孤獨,“聰明但盲目,真誠卻迂腐”。追求藝術的道路是一種極致的孤獨,是平靜生活下的不平靜,而這份不平靜足以讓普通人恐懼,以致精神失常、崩潰。
另外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受教育經歷工作經歷興趣不同角度不同而有所區別差異!
-
4 # 誠信書畫黃老師
街道的繪畫是要融入當地的民俗風情來繪畫會好一點,繪畫一些當地民俗文化或他們印象比較深刻的題材,就好像買幅畫打算掛哪裡好看道理是一樣的。
-
5 # 快樂小向哥
首先,第一點看這藝術品是否能給街區的市民帶來利益,第二點街區的藝術品存在的價值在哪裡,第三點是否會對市民造成困擾
-
6 # 詩夜城主
當今時代,藝術的浪潮可謂是“百家爭鳴”了,從博物館到大街小巷都是藝術作品,然而看起來“同樣的一幅畫,卻有著不一樣的命運”,這是從古至今都讓人想不通、理解不透的現象,比如,街區裡的藝術作品常常是無人問津,甚至有些畫作的價錢還不如一顆白菜的價錢,
怎樣才能讓市民認同街區裡的藝術作品,成為了大多數藝術創作者的“心病”,不敢去否認,很多藝術創作者的藝術作品是很有欣賞價值的,正所謂“高手在民間”,有好的作品卻成為不了赫赫有名的藝術家,或許是因為少了一點運氣,或許是因為從未碰見過有名望又懂欣賞藝術的“伯樂”,
有一句不成文的話“藝術家的名氣,讓藝術作品更有價值”,自相矛盾的是“藝術家的名氣又該怎麼來?”還是要以作品說話啊,當然了,藝術作品是“呆板”的,人是“靈活”的,言外之意就是人的名氣是可以“炒作”的,至於有哪些所謂的“藝術家”的名氣是看人為“炒作”起來的,就不多做解釋了,
還有就是現在大多數人都會這樣認為“越貴的東西,品質就越好、越有價值”,其實當你冷靜思考,一眼望過去,你會發現有些所謂天價的藝術作品也不過如此,畫個其貌不揚的女性人體就值好幾千萬,對於類似這種現象,你只能無奈的長嘆一聲“藝術還是那個藝術,只是藝術的行為變質了”,
總結一句話“若要讓市民認同街區裡的藝術作品,那是件非常難的事情,”唯獨只有先具備了“名氣”,作品價值才能“水漲船高”被人認可,當然了,“炒作”是要有一定的資本的,並不是“吆喝”幾聲就可以的啊,話又要說回來,人們的眼睛是雪亮的,是有審美高度和藝術認知的,所以用心創作、證明自己的藝術功底,藝術這條路才能走的長遠。
-
7 # 如虎添翼
街區裡的藝術作品,怎麼樣才能獲得市民認可?我想這些藝術作品應該是繪畫藝術作品。這種影響人們視覺思維的肯定是繪畫藝術。怎麼讓更多人認可?這是一個很普遍存在的問題,而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藝術家們。
藝術品能不能讓很多人欣賞,這是一個社會學,藝術家們不一定明白;也是商業運轉問題,沒有商業運作,藝術品將會無人問津,藝術家創作能力無人認可,藝術家生活將過不了。不一定要藝術家畫出多麼高大上的藝術作品,而是要對準銷售物件,也就是適銷對路。街區裡的人們一般都是普通藝術消費者,他們並不可能去追逐高階藝術作品來收藏,他們只是用來裝飾房間內部,所以他們要的只是自己喜歡的和經濟低廉的藝術作品。
市場決定藝術作品出路,藝術家應該先滿足街區人們一般的藝術消費需求,養活自己,然後再去創造自己喜歡的高階藝術作品。這樣不但養活了自己,也娛樂了別人,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
回覆列表
街區裡的藝術作品應具有如下幾點:
1.溫度。街道是市民每天行走的公共空間,連同琳琅滿目的櫥窗,川流不息的車輛,錯落有致的綠化,或急或緩的路人……一切的元素構成了和諧有序的美好畫卷,作為街區文化延伸的街區藝術,要做到如同城市名片上的響亮註腳提升城市整體@的空間溫度。
2.氣質要搭。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底蘊和人文修養,街區裡的每一件藝術裝置無論
形態、材質、尺度不能隨心所欲,而應該是能夠與周邊環境互溶,甚至於有錦上添花的提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