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小人物之十三

    在《騎桶者》這篇小說裡,卡夫卡虛構了一個“騎著木桶飛翔”的形象。這是小說的一個核心情節。飛翔本來是一件浪漫和美好的事情,但在這篇小說裡,飛翔卻成了讓人心酸的舉動,因為它的目的是去“借煤”。這是一個典型的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所謂的用“輕”來化解“重”的文字。缺煤、寒冷、乞求,這都是一些沉重的主題;“飛翔”則是一種很輕靈的舉動。在這裡,“輕”中和了“重”,讓作品達到了一種奇妙的平衡,而且讓作品的層次豐富起來。

    我們設想,如果作者用一種沉重的筆觸寫主人公拎著煤桶去借煤,被拒絕,作品可能會是慣常看見的“控訴型”小說:主人公是值得憐憫的,煤店老闆(娘)是值得譴責的,作者和讀者的態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這樣的作品內涵和指向就比較單一。而現在這樣用“輕”來處理“重”,則使每一方都有兩個或更多的層面:主人公的處境是悲慘的,但他同時又是自嘲的,對自己的處境有清楚的認識,他畏縮、自卑、惶恐,是一個立體的人;煤店老闆娘是否值得譴責也變得不確定了,因為她是否真的聽到了借煤者的籲求是不確定的:飛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借煤者的正面接觸;作者的敘述表面上是冷靜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內裡卻有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達目的不再限於具體事件,而是凸現了愛與溝通的匱乏,以及一種心靈的飢餓;讀者不是被一味的沉重壓住,而是體味到一種“含淚的笑”,關注到主人公自身的惶恐,甚至可以上升到“人與人無法溝通”這樣的形而上的層面。

    “騎桶飛翔”這個情節使小說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與傳統的現實主義小說完全區分開來。“借煤”這個最現實的問題被虛化了。藉助於“飛翔”,我們不知道這件事是否真的發生過,還是僅僅只是在幻覺裡進行。作者在文中暗示了“借煤”的幻想性:“‘不能馬上’這兩個詞多麼像鐘聲啊,它們和剛才聽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鐘的聲響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樣地使人產生了錯覺啊!”而緊接著,錯覺果然被證實了,老闆娘說:“什麼也沒有聽到;只是聽到鐘敲六點。”這一細節將借煤事件徹底置於似真似幻的氛圍中,讓人懷疑它只是發生在幻覺裡。

    《騎桶者》典型地體現了卡夫卡小說處理虛構的特點。主人公對幻想與真實邊際的跨越是直截了當、不容分說的。木桶說騰空就騰空,一點準備也不給讀者,就像《變形記》中主人公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一隻大甲蟲一樣,都是頃刻間的事。它讓讀者直接面對這種幻想的現實和結果,絲毫不需要鋪墊。當然,木桶的騰空仍有其現實性以及心理邏輯的真實,它是木頭的、空的,它太輕了,同時它承載的其實是人類最可憐和最基本的希求和願望,是匱乏時代的象徵。而木桶空到可以騰空的地步也可以看做是用誇張的手法寫極度的匱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澄麵粉要怎樣才能做成麵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