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獾,名為食蟹獴(學名Herpestesurva)也叫山獾、石獾、水獾、白猸、筍狸、竹筒狸等。體長40—60釐米,尾長24—30釐米,體重1050—2250克。外形酷似紅頰獴,但體形較大得多,且略微粗壯。尾長約為體長的2/3。軀體及尾部的毛甚長,且較粗硬。乳頭有6個,位於腹部。有一對臭腺,腺外有小開口,但不及大、小靈貓的發達。產於印度西北部、尼泊爾、緬甸、東南亞等地的獴,中國南方地區也能看到。
石獾生活習性
石獾喜歡棲息於溝谷及森林溪水邊茂密叢林裡,也常出現在山區梯田,住在洞穴中。行走時身體常彎成半圓形,背部高高聳起,因其視力較差,故有“盲貓”之稱。它能攀緣,但不營樹棲生活,略嗜水性。以蛙、蟹、小鳥、鳥卵、蛇、鼠類及泥鰍等為食,特別喜歡吃蟹類,並因此而得名。而在福建又有“泥鰍貓”之稱。
它在受驚後能從臭腺向後噴射液狀分泌物,並且周身毛直立蓬鬆,非常兇猛。在它的黑色、旱菸油狀的粘稠糞便中,常夾雜著蟹、蛇、昆蟲等的皮殼殘骸。
活動:日間活動。早晨和黃昏是活動的兩次高潮,中午較少外出覓食。據廣東昆蟲研究所動物室的野外觀察記錄(1975年3月)“幾乎每天早晨5-7時及黃昏17-19時均可見到獴在田間或溪邊覓食。食蟹獴常常雌雄相伴或帶幼仔外出活動,覓食時亦相距不遠。如果一方受驚或受傷發出尖聲呼叫,另一方常聞聲前往探視。因此,獵人往往利用這一特點連續獵殺兩頭。帶幼仔出外覓食的母獸,常邊走邊發出咕咕的叫聲,有如母豬帶豬仔,故有些地方稱此獸為“吻田豬”。獴在田間或潮溼的草地上活動,以尋找昆蟲之類的小動物。它拖著蓬鬆的長尾,用鼻吻在地面各處探索。當靈敏的嗅覺發現地下有蚯蚓或昆蟲幼蟲等食物時,立即用鼻吻和前爪挖掘,連掘帶扒,吻和爪協同動作,十分迅速,片刻便可挖出食物。因此,在它們經常活動的地方,可見許多被挖掘地下昆蟲後形成的小洞。洞寬5-8釐米,幾乎呈圓筒形,深可達20釐米。它們在田間或溪河邊活動,必留下許多足跡。足印略似小靈貓的足跡,但趾印較長,爪印比較明顯。觀察足跡可推想它們的大致活動情況。春天,當農田進行犁耙耕作的時候,獴便經常到田間活動,覓食被耙翻出的小動物。冬天,堆放在田野間的草堆,藏著各種昆蟲和小動物,便成了獴覓食的好地方。冬旱水淺,河溪兩邊也常可發現獴的足跡。
食性:解剖獴胃,見有蛇、蛙、鳥的羽毛和各種昆蟲幼蟲,軟體動物等。從煙油黑色的獴糞中,也可見到蟹殼、蛇和魚鱗、鳥類的羽毛和昆蟲的驅殼,尤其蛇鱗出現的次數較多。可見獴的食性比較複雜,但以各種小型動物為主食。除吃上述動物外,還捕食蝦、泥鰍、蚯蚓、田螺、螻蛄、金龜子幼蟲等。據瞭解,飼養的食蟹獴,若許久不飼餵活蛇,便顯出精神不振,餵給蛇後又恢復常態。異常活躍。由此看來,蛇是獴的重要食物。
繁殖:妊娠期50-60天,每胎有2-5仔。廣東省龍門縣曾有人分別見過一頭母獴帶5頭幼仔和4頭幼仔。母獸給小獸餵奶就像母豬給餵奶,側躺著身子,小仔爬在地上吸吮。
石獾,名為食蟹獴(學名Herpestesurva)也叫山獾、石獾、水獾、白猸、筍狸、竹筒狸等。體長40—60釐米,尾長24—30釐米,體重1050—2250克。外形酷似紅頰獴,但體形較大得多,且略微粗壯。尾長約為體長的2/3。軀體及尾部的毛甚長,且較粗硬。乳頭有6個,位於腹部。有一對臭腺,腺外有小開口,但不及大、小靈貓的發達。產於印度西北部、尼泊爾、緬甸、東南亞等地的獴,中國南方地區也能看到。
石獾生活習性
石獾喜歡棲息於溝谷及森林溪水邊茂密叢林裡,也常出現在山區梯田,住在洞穴中。行走時身體常彎成半圓形,背部高高聳起,因其視力較差,故有“盲貓”之稱。它能攀緣,但不營樹棲生活,略嗜水性。以蛙、蟹、小鳥、鳥卵、蛇、鼠類及泥鰍等為食,特別喜歡吃蟹類,並因此而得名。而在福建又有“泥鰍貓”之稱。
它在受驚後能從臭腺向後噴射液狀分泌物,並且周身毛直立蓬鬆,非常兇猛。在它的黑色、旱菸油狀的粘稠糞便中,常夾雜著蟹、蛇、昆蟲等的皮殼殘骸。
活動:日間活動。早晨和黃昏是活動的兩次高潮,中午較少外出覓食。據廣東昆蟲研究所動物室的野外觀察記錄(1975年3月)“幾乎每天早晨5-7時及黃昏17-19時均可見到獴在田間或溪邊覓食。食蟹獴常常雌雄相伴或帶幼仔外出活動,覓食時亦相距不遠。如果一方受驚或受傷發出尖聲呼叫,另一方常聞聲前往探視。因此,獵人往往利用這一特點連續獵殺兩頭。帶幼仔出外覓食的母獸,常邊走邊發出咕咕的叫聲,有如母豬帶豬仔,故有些地方稱此獸為“吻田豬”。獴在田間或潮溼的草地上活動,以尋找昆蟲之類的小動物。它拖著蓬鬆的長尾,用鼻吻在地面各處探索。當靈敏的嗅覺發現地下有蚯蚓或昆蟲幼蟲等食物時,立即用鼻吻和前爪挖掘,連掘帶扒,吻和爪協同動作,十分迅速,片刻便可挖出食物。因此,在它們經常活動的地方,可見許多被挖掘地下昆蟲後形成的小洞。洞寬5-8釐米,幾乎呈圓筒形,深可達20釐米。它們在田間或溪河邊活動,必留下許多足跡。足印略似小靈貓的足跡,但趾印較長,爪印比較明顯。觀察足跡可推想它們的大致活動情況。春天,當農田進行犁耙耕作的時候,獴便經常到田間活動,覓食被耙翻出的小動物。冬天,堆放在田野間的草堆,藏著各種昆蟲和小動物,便成了獴覓食的好地方。冬旱水淺,河溪兩邊也常可發現獴的足跡。
食性:解剖獴胃,見有蛇、蛙、鳥的羽毛和各種昆蟲幼蟲,軟體動物等。從煙油黑色的獴糞中,也可見到蟹殼、蛇和魚鱗、鳥類的羽毛和昆蟲的驅殼,尤其蛇鱗出現的次數較多。可見獴的食性比較複雜,但以各種小型動物為主食。除吃上述動物外,還捕食蝦、泥鰍、蚯蚓、田螺、螻蛄、金龜子幼蟲等。據瞭解,飼養的食蟹獴,若許久不飼餵活蛇,便顯出精神不振,餵給蛇後又恢復常態。異常活躍。由此看來,蛇是獴的重要食物。
繁殖:妊娠期50-60天,每胎有2-5仔。廣東省龍門縣曾有人分別見過一頭母獴帶5頭幼仔和4頭幼仔。母獸給小獸餵奶就像母豬給餵奶,側躺著身子,小仔爬在地上吸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