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代入感258
-
2 # 柚子愛民謠
牛頓一共總結了三大定律:慣性(第一)定律、加速度(第二)定律,作用與反作用(第三)定律,以下是牛一定律的內容。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百科名片 牛頓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又稱慣性定律,它科學地闡明瞭力和慣性這兩個物理概念,正確地解釋了力和運動狀態的關係,並提出了一切物體都具有保持其運動狀態不變的屬性——慣性,它是物理學中一條基本定律。 定律內容 英文名稱:Newton"s First law of Motion 任何物體在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下,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由於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特性叫做慣性,所以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1]。 慣性是一切物體固有的屬性,無論是固體、液體或氣體,無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都具有慣性。 英文名稱:Newton"s first law 簡介 該定律說明力並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條件,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牛頓第一定律又稱慣性定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律,它科學地闡明瞭力和慣性這兩個物理概念,正確地解釋了力和運動狀態的關係,並提出了一切物體都具有保持其運動狀態不變的屬性——慣性,它是物理學中一條基本定律。上述定律主要是從天文觀察中,間接推導而來,是抽象概括的結論,不能單純按字面定義而用實驗直接驗證。和實際情況較接近的說法是:任何物體在所受外力的合力為零時,都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不變。即原來靜止的繼續靜止,原來運動的繼續作勻速直線運動。物體的慣性實質是物體相對於平動運動的慣性,其大小即為慣性質量。物體相對於轉動也有慣性,但它跟第一定律所說的慣性不是一回事,它的大小為轉動慣量。慣性質量和轉動慣量都用來表示慣性,但它們是不同的物理量,中學物理不出現轉動慣量的名詞,可不必提兩者的區別。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外力為零的情況下,究竟是靜止還是作勻速直線運動,這除了和參考系有關外,還要看初始時的運動狀態。 牛頓第一定律說明了兩個問題:⑴它明確了力和運動的關係。物體的運動並不是需要力來維持,只有當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即產生加速度時,才需要力的作用。在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上得出力的定性英文名稱:Newton"s first law定義: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它使受力物體改變運動狀態。⑵它提出了慣性的概念。物體之所以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是在不受力的條件下,由物體本身的特性來決定的。物體所固有的、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特性叫慣性。物體不受力時所作的勻速直線運動也叫慣性運動。牛頓在第一定律中沒有說明靜止或運動狀態是相對於什麼參照系說的,然而,按牛頓的本意,這裡所指的運動是在絕對時間過程中的相對於絕對空間的某一絕對運動。牛頓第一定律成立於這樣的參照系。通常把牛頓第一定律成立的參照系成為慣性參照系,因此這一定律在實際上定義了慣性參照系這一重要概念。牛頓第一定律是作為牛頓力學體系一條規律,它具有特殊意義,是三大定律中不可缺少的獨立定律。不能將第一定律看作牛頓第二定律的特例。注意:力不是產生速度的原因,而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定律形成伽利略的研究和科學想象 同一小車從同一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滑下,(這是為了保證每次小車到達水平面時有相同的速度)。第一次在水平面上鋪上毛巾,小車在毛巾上滑行很短的距離就停下了(如圖甲);第二次在水平面鋪上較光滑的棉布,小車在棉布上滑行的距離較遠(如圖乙);第三次是光滑的木板,小車滑行的距離最遠(如圖丙)。 伽利略認為,是平面對小車的阻力使小車停下,平面越光滑小車滑行就越遠。表明阻力越小,小車滑行就越遠.伽利略科學地想象:要是能找到一塊十分光滑的平面,阻力為零,小車的滑行速度將不會減慢。笛卡爾的補充 笛卡爾等人又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認為:如果運動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僅速度大小不變,而且運動方向也不會變,將沿原來的方向勻速運動下去。牛頓的偉大貢獻 英國的偉大科學家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從而概括出一條重要的物理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的發現及總結 300多年前,伽利略對類似的實驗進行了分析,認識到:運動物體受到的阻力越小,他的運動速度減小得牛頓就越慢,他運動的時間就越長。他還進一步透過進一步推理得出,在理想情況下,如果水平表面絕對光滑,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它的速度將不會減慢,這是將以恆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伽利略曾經專研過這個問題,牛頓曾經說過:“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成功的。”這句話就是針對伽利略的。所以牛頓概括了前人的研究結果,總結出了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是透過分析事實、再進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雖然不可能用實驗來直接驗證這一定律,但是,從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論,都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力是產生物體加速度的原因。 定律試驗 目的和要求: 1、認識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2、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狀態(速度)。 儀器和器材: 方木塊(滑塊),長20釐米左右的小木棒,小球,實驗小車,寬約為10-15釐米、長分別為30釐米和60釐米左右且厚度相同的刨光的木板各一塊,毛巾和棉布各一塊。 實驗方法: 一、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維持 1、把滑塊放在60釐米長的水平木板上。用木棒推動滑塊運動。停止推動,滑塊迅速停下。 2、用木棒以與步驟1中同樣的速度推小球。停止推動,小球還要向前運動一段距離。 3、用木棒敲擊滑塊,敲擊停止,滑塊還要運動一段距離。 觀察重點:三種條件下物體變慢的情況。 結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二、初速相同時,在水平面運動的物體受的阻力越小,運動距離越長 1、把30釐米長的木板墊成傾角30°左右的斜面,60釐米長的木板水平放置,兩板緊密相接。在水平木板上鋪上毛巾。讓小車自斜面頂端從靜止開始滑下(也可以用小球代替)。 2、在水平板上換鋪棉布,重複步驟1。 3、取去水平板上的棉布,重複步驟1。 觀察重點:三次實驗中小車都從同一高度滑下,剛滑到水平板上時快慢一樣;三次實驗中小車在水平板上運動的距離不同。 結論和推論:物體受到的阻力越小,運動的距離越長。如果物體在運動中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將保持不變,永遠運動下去。
回覆列表
這一點在物理學中是很常見的。一種結論從提出到論證,再到最普及實用,是經歷了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這裡就只說牛頓第一定律。牛頓第一定律的由來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認為如果要使一個物體持續運動,就必須對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這個力被撤銷,物體就會停止運動。——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伽利略( 1564~1642 )認為物體的運動並不需要力來維持,運動之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了摩擦阻力。他曾採用理想實驗方法得出結論:如果物體在運動中不受到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將保持不變。 笛卡兒(1596—1650)補充了伽利略的認識,指出:如果運動物體不受到任何力的作用,它不會向左、右方向偏,將永遠沿原來的方向做勻速運動。 牛頓(1642―1727)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進一步得出: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這裡就要特別注意: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實驗定律,是在大量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透過進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來的。那麼,這個總結的過程,好比總結一件事情的所給予的教訓,只有最全,最準,最簡潔,最核心,最能指導實踐、用之實踐才是最終的、一致的認同。這個認同得到肯定後,那麼總結該結論的人自然是最有功勞者,其他人員是有輔助功勞。因為牛頓第一定律本身就要經歷一個實踐的驗證的推理,最終發現牛頓所提出的觀點最準,最全,最簡潔,最有核心,最能用於實踐,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因此,逐漸公認“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牛頓所得出,並最終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慣性定律與牛頓定律的關係問題。因為前人所發現的是建立在慣性基礎上,而牛頓所將引到力學中。這也正如牛頓所說的:“我所取的成功都是站在前人肩負上”除了伽利略、笛卡兒以外,開普勒、伽桑狄都對慣性做過研究,這些對牛頓後來的思想產生過影響.從內 容看,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定律沒有什麼不同,但是發現了慣性定律並不等同於發現牛頓第一定律.這是因為牛頓運動三定律是一個整體,他們作為牛頓力學的基礎 是彼此緊密聯絡在一起的.牛頓從研究慣性定律時起到最後提出第一定律止,花了他20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他發現了研究慣性質量或慣性力並將它與慣性運 動區別開來.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裡,對第一定律是這樣陳述的:“每個物體繼續保持靜止或沿一直線做等速運動狀態,除非有力加其上迫使它改變 這種狀態.牛頓在他的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的基礎上把天上的地上物體的運動統一起來,完成了物理學上第一次大綜合. 仔細分析牛頓第一定律不難發現,如果不知道什麼是“力”的話,這一命題將是毫無意義的.為了避免使 用“力”這個未加精確定義的概念.愛因斯坦曾經把慣性定律表述為:“一物體在離其他物體都足夠遠時,一直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樣表述的慣 性定律具有更普遍的意義,它的有效性超出了經典力學的範疇. 現在,不難發現,牛頓第一定律還有迴圈論證問題.定律成立的條件是慣性參考系,但怎樣判斷物體受沒受外力和怎樣判斷 所使用的參考系是不是慣性系這兩件事,要同時靠物體是否在做慣性運動來決定.因此,該定律含有一定的“迴圈論證”或“邏輯迴圈”的性質,但作為力學中具有 公理性質的定律,這是不可避免的.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這一叫法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與物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