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nfengz3

    自卑是因為自己會的很少,或者覺得自身哪裡比不上別人而不敢和別人講話;內向是不喜歡說話,也不喜歡發言表現自己,內向的人需要別人的主動才會表現自己;社恐是因為你內向且自卑但是遇到了冷漠的人,待久了,你會對所有人都產生對話恐懼,因為他們包容不了你的內向和自卑,且孤立你,那麼你就會慢慢變成社恐了

  • 2 # 戒天使

    自卑,主要是自己缺乏應有的自信,總是感覺不如別人,這個心態可以說涵蓋了自己的整個世界,包括物質上的,精神上的,以至於自己始終處於卑微謙恭的狀態。社恐是一種特定條件下持有的心理狀態,因為自己某些短板的欠缺造成的某一方面信心不足從而引發的恐懼感,如果換作他有一定優勢一定經驗的環境就會信心滿滿,不再有恐懼心態,或許還會彰顯出比他人更加強勢的狀態。

  • 3 # 硤嘉嘉的心靈樂樂園

    社交恐懼的特點:不敢見人,怕見生人,沒有太多的朋友,跟鄰居的關係也只是很一般的關係。性格有些內向而且自卑,不愛說話,沒有什麼話題,容易對所有人的話題感到恐懼。

    自卑的特點:總是有一種感覺自己不如別人。他不喜歡錶現自己,做事情自信心不強,甚至不相信自己,性格內向不喜歡說話喜歡害羞,自卑的人能在別人的帶動下去表現他的能力。

  • 4 # 帽梓哥哥

    內向靦腆是種什麼表現?

    內向靦腆的人,不想走在人多的地方,遇到陌生的人會害羞拘謹,害怕碰見半生不熟的人,不知道怎樣才能不尷尬的打招呼,不容易信任,不善於表達,偏愛一個人靜靜地思考和小範圍人群的熱烈交流。

    內向靦腆的人,喜歡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遇事不主動不爭取,喜歡逃避一些人情世故,在普通朋友同學之間就是個小透明,只有在朋友和家人面前話才多點,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是個很好的傾聽者。

    大白的一個朋友就是這樣的存在,剛剛認識的時候,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傾聽我們說話,很少參與,只有看他在家人面前話稍微多些,差點要給他做個心理諮詢,後來成為朋友,活跟個逗比似的,話多得以為是話癆,一帶出去見生人就一如初見。

    內向靦腆的人,不參加集體活動,不敢參加各種選舉,上臺講ppt更加不可能,即使臉憋的通紅,最後還是顫抖的心和結巴的話語,好像和別人格格不入,只是害怕被嫌棄。

    社交恐懼又是種什麼表現?

    先給大家看一張圖,有些人看起來覺得誇張了吧,但是真實確是如此

    有社交恐懼的人,會把任何東西都準備好,防止要問別人借,甚至還不敢拒絕別人的要求。

    哪怕對方一個眼神,他都會聯想到是不是自己哪裡做錯了?我今天衣服穿錯了?我是不是剛剛說錯什麼話,要不然他們為什麼這樣看我。

    有社交恐懼的人,無論親自去買什麼東西都會感到緊張,討厭對他們熱情銷售的店員,任何情況都不會主動發話,不敢語音和影片甚至討厭聽別人的語音。

    在與社恐的諮詢者交流的時候,我聽到過小江說過他的切身感受:又一次學校的自動售貨機水賣光了,我足足在便利店門口徘徊了許久,心理掙扎一次次,還是不敢走進去面對那位熱情的阿姨對我打招呼。

    有社交恐懼的人,看起來很冷漠,不和同批同事和朋友相會在食堂或者聚會,更不用說面對領導時笨嘴拙舌,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得幽默又不失禮貌,只能訥訥點頭。但是他們其實很想要交朋友,可是與人交流對話的時候又實在是一種煎熬。

    就好比我們分享群裡的以為朋友,因為擔心和老闆同一輛車而在擔心害怕,擔心不知如何與老闆溝通,害怕面對領導,自己不善言辭怎麼辦,說錯話怎麼辦,煎熬的在車站不知所措,但是,後來在大家的鼓勵下,他做到了,甚至發現,並沒想象中的可怕。

    二者到底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第一:內向是天生的,而社交焦慮更多是後天環境引起的。比如童年時期父母的否定給你帶來的自卑,朋友的拒絕影響你的社交交流等……

    第二:內向的人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感覺,他們不喜歡熱鬧的氛圍和場合,通俗點說,內向的人他其實是具有社交能力的,他們只是「不想社交」.

    但是社交恐懼的人他們並不是,社交焦慮的人會覺得自己缺乏社交的能力,他們只是為了避免社交活動帶來的恐懼和麻煩而逃避,其實內心是很希望與他人社交的。

    他們是有「社交障礙」而「無法社交」.

    美國作家和演講家Susan Cain在2012年出了一本暢銷書,叫《安靜:內向者的力量,在一個不能停止說話的世界》,書中向我們展示了很多內向者獨特的優勢,中最讓人意外的就是社交技能——內向型人格往往有著很強的溝通技巧、聆聽技巧和超強的處理資訊的能力。

    第三:是否帶來痛苦?

    靦腆是正常的人格特質之一,不會影響正常生活,也不影響我們人格的發展,或者說,它是不會讓我感受到內向靦腆給我們帶來的痛苦,事後可能我們就會忘記。但是社交恐懼是真真切切的給我們帶來不適的痛苦,影響著我們的人格的健發展,這種精神痛苦,導致讓他們主動求醫

    一句話,他們的本質在於:是否影響了生活,是否影響了社會功能.

    舉個例子:

    你和媽媽上街,碰到媽媽的朋友,你不敢向阿姨問好躲起來,這叫靦腆內向,當下你覺得不好意思,但是事後你就忘了,而當你見到阿姨會心跳緊張,甚至會顫抖,你想與之打招呼,但是害怕,事後還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心理上焦慮不安,這叫社交恐懼。

    認識到自己並非內向而是社恐

    那如何改變這種症狀?

    首先,你能夠在社交恐懼發生時,察覺到自己的內心變化,並逐漸不帶評價與壓抑的全然接受自己這種狀態。

    其次,你要去分析產生社交恐懼症的原因,只有瞭解給你帶來的心理創傷的原因,才能從根本解除內心積累的恐懼。

    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家長,在孩子童年時期,總是一味的否定孩子,沒有誇獎,即使他的孩子做的十分好,也總能吹毛求疵,他們總是壓抑和否定的行為,逐漸產生孩子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導致跟別人無法交流時,總覺得自己略微低人一等,以至於跟別人交流時感覺不是同一平面,或許是出身,或許某方面缺點,反正是不能愉快的交流,逐漸產生社恐。

    最後,瞭解到原因之後,要克服其的方法論有很多,我們說來一種「行為認知療法」:針對患者不合理的認知問題上,透過某些行為的結果,來改變患者對已,對人或對事的看法與態度來改變心理問題。

    什麼是行為認知?

    比如不同的人對一幅抽象派的繪畫就會有不同的行為認知:有人看了十分欣賞,產生愉快的反應;有人看了感到這只是一些無意義的線條和顏色,既不產生愉快感,也不厭惡。畫在這裡是事件A,但引起的反應C各異,這是由於人們對畫的認知評估B不同所致。

    這裡大家就要明白一點:「認知評估或你們的信念」對「情緒反應或行為」有重要影響,「非理性或錯誤認知」導致「異常情感或行為」,而不是「事件本身」,正如認知療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貝克(A·T·Beck)所說:「適應不良的行為與情緒,都源於適應不良的認知.」

    換到我們社恐的身邊:我們常常認為是自己表現得不夠好,是自己的種種原因,因此,做什麼事都沒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

    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要做的是重新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重新評價自己,重建對自己的信心,更改認為自己「不好」的認知。

    不要主觀臆想和主觀武斷:工作還沒開始,不要推想所有的同事會看不起自己;

    不要只看細節或一時的表現而做出結論:一次考試中有一題答不出,卻一心只想著未答的那道題,不要覺得這場考試全都失敗了;

    不要亂貼標籤,片面的把自己或別人公式化:不要將孩子學習不好歸於自己,並就此認為自己是個「壞母親」;

    不要非此即彼的絕對思想:不是什麼事情都是不白即黑,不好即壞,不能容錯誤,都要求十全十美,不能因為一次考試未達到預定目標,便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

    我們的核心信念應該是:「我是有價值的」,如果一個人的核心信念是「我是沒有能力的」,那麼在生活中他就會傾向於選擇性地注意與此核心信念有關的某些資訊,那麼即使有積極的資訊,他也傾向於消極解釋,會持續相信和維護這一信念。

    不合理的「認知」是經年累月形成的,要改變它們,需要不斷的實踐實踐再實踐。所以認知行為治療不是單純的改變認知,而是在行動中體會和修正認知。

    請記住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當你把某件事情做成功了,而這不斷成功的過程,就會慢慢影響你潛意識。那你潛意識裡對某件事不自信的狀態就會慢慢地恢復過來。這種影響潛意識,扭轉錯誤認知的過程其實也是慢慢建立自信的過程。

    你需要在關鍵時刻「被推一把」的動力,去突破此刻你無法控制的恐懼心理,要想克服社交恐懼症,就需要越害怕什麼就越要做什麼。

    我們來看一位走出社恐的同學是怎麼說的:

    讓自己努力跨出第一步,當你主動打招呼時,你會發現有時候對方的迴應會令你感到興奮或者感到心理安慰,有了第一步,你會發現第二步,第三步就會容易很多。

    每個人的性格是都是不同的,也許我就不適合做一個「社交達人」,只要讓自己「不卑不亢」就可以,每個人的角色是不同的,我們只要做好自己的角色就好。

  • 5 # 曉月15937

    自卑和社交恐懼症有些不可分割的關係,本質上講,社交恐懼症是自卑的表現之一。產生自卑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是主要原因是來自成長過程中親人缺乏應有的關注,情感上有缺失。這和才華不是成正比的,有的人特別善長某方面的技能,但是缺乏起碼得社交能力,和人打交道的時候臉紅心跳,語無倫次。而有的人胸無點墨,但是卻活躍社交場合,插科打諢無所不能。當然自信的人更容易在社交場合會運用自如,自卑的人對社交場合產生抗拒。如何減少社交恐懼症呢?首先選對場合,對熟悉的領域多參加,增強信心。其次不要害怕,要記住你也是一個正常人,人和人雖有區別,但是大多數人都差不多。第三不喜歡的場合可以不去,避免不熟悉的人打擊到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代還信用卡怎麼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