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懂車市家
-
2 # 新能源縱橫
因為房價的提升導致人們對買車的慾望更加縮減,購車時更加謹慎。
這就導致車市本身產生衰退跡象,要求各大車企奮勇進取;那些守成有餘,衝勁不足的車企高管,自然會被淘汰。
另一方面,在產品研發上,過去一年內公佈了太多新規;現在的新款車型要求既能滿足國六排放需求,又能滿足乙醇汽油燃燒需求,在這個基礎上還不能動力太低,車型又要儘可能是SUV的同時保有足夠多的出行空間...
這樣類似‘五彩斑斕的黑’的設計需求,是導致近期車型驟減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過去的十幾個月裡中國的車市存量始終處於庫存警戒線之上,今年上半年光是消化庫存都不夠,哪還有精力設計新車?
短期內這兩個問題都不會被解決,近期的車市新款仍將處於匱乏狀態,人員調動依然頻繁。
-
3 # 瓜姐講堂
2019年已經掙扎過半,車市產銷期中放榜,沒有想象中好,也沒有想象中壞。今年來,時常會聽到這樣的感慨“形勢不好,汽車這行不好混了”,無論是合資或是自主,都覺得特別乏味、難捱。年初,就有圈內同行引用詩句“有何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來預測全年態勢,想來是愈發悲愴。
好日子到頭了,但理應相信:挺住,不意味著“混“、不意味著”熬“。坐等外部積極的變化來臨?拒絕長大的妄念,很危險。
捧出來的自戀,成就巨嬰國
每個人在嬰幼兒階段,都要走過一段 “全能自戀“的幻想期,幻想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幻想自己無所不能,幻想自己產生任何念頭,都理應得到迴應。
晚來得子,分外嬌寵,中國的汽車工業從一開始,就被捧在手心裡,喝著合資技術輸送的甘甜乳汁。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心切的母親如果想要養大孩子,卻苦於自身的乾癟,或許只能如此寄託。
再退回到十年前,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刻,國家緊急啟動多項積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四萬億刺激了經濟,也催大了汽車市場。
彼時,合資的捆綁已經讓人感到不安和不適,想要自己做主的意識強烈迸發。 那時起,奇瑞和吉利,這兩個純純的中國品牌開始了最初的較量。2010年,還有一眾“合資自主“品牌騰雲駕霧而來。如今,唯有寶駿和啟辰被人記得。
受益於“汽車下鄉“政策,微型麵包車、卡車在2009年起紅火起來,成就了另一片江湖。這種3-5萬就能多拉快跑的小車,燃爆三四線市場。除了長安和五菱,大批車企爭相湧入微車圈扎堆發展,幾經沉浮,大浪淘沙之後也成為了追風少年。此後,它們也推動了低端MPV、SUV的市場。
自主的渴望、政策的護航、經濟發展的狂風,交織在一起——來不及蹣跚學步,就已展翅而飛,沒有磕磕碰碰,實在太美妙。早些年,在中國品牌經銷渠道擴張過程中,類似於“風來了,豬都能飛“、”彎道超車“的概念此起彼伏。
除了這股風,還有一股風,是新能源之風,各種補貼政策,讓汽車行業的逐利之心愈發膨脹,當然也不乏對前景的看好。還未等傳統車企琢磨清楚,各種跨界勢力已經開始推廣產品了——統稱為:造車新勢力。它們,也帶來了資本的湧入,是自主品牌的富二代。
等不來的救援,夢醒時分
同一時間,華為開始了反撲與掙扎。能夠鏖戰至今,是因為華為有自己的市場根基和備胎計劃。雖然這個“備胎”不是全尺寸,但至少能跑。也是在這個時候,真正的華為才被更多人關注和了解——手機以及通訊行業,不流行 “自主品牌”的說法,中國產機走到今天,幾乎靠硬扛,硬拼。在全球化競爭中摸爬滾打長大的孩子,早就明白,沒有簡單活下去的模式。
也就在2018年,增長了28年的汽車市場終於迎來拐點。局勢不對,政策一定會出手,媽媽沒有不救孩子的道理——汽車“老江湖”的判斷一點沒錯。
2019年1月,發改委等10部委聯合釋出《進一步最佳化供給推動消費平穩增長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方案》,可惜沒有明確的汽車下鄉具體舉措。方向性的政策還有待細化和落實,但既定的政策卻分毫沒有折扣,接下來是國六排放標準的如期提前與新能源補貼的如期退坡。
經濟形勢的不明朗,加上房地產、金融領域的波動,讓普通家庭的老百姓也捂緊了荷包,同樣是預算10萬元左右買車,必然是更加挑剔、謹慎——自主品牌的舒適區被消費端收緊,被合資品牌技壓。
過去,自主品牌的後來者都瞄準哈弗、吉利等老大哥,渴望分一杯羹;2018年後,砥礪前行的哈弗、吉利自顧不暇,無心分羹。
等不來救援,經銷商,就是承壓的最後一環。都是生意人,無利可圖,就選擇退出;如果和廠家緊緊捆綁,只能力求自保。
痛出來的自我,笑對未來
奶粉可以餵養身體,卻打磨不出靈魂。最近,黃渤接受採訪時曾說的一句話,莫名火了起來,紮了很多人的心:“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其實,這裡的壞人是內心矛盾的投射。求而不得,便是“弱”。當懂得,誰都不是誰的救世主,自己反倒會強大起來。這種覺察和認知,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有人10歲就懂了,有人到了40歲,還在罔顧懷疑。
行業內有人論斷,今年政策層面的嚴苛,是為了給汽車行業洗牌——不錯,因為牌局變了。如果拿不出一手好牌,怎麼在多極的世界競爭格局中玩下去呢?
華為被美國封鎖制裁的時候,看似產生了被“壞人 ”欺負壓制的局面,在一片“華為挺住”的聲援中,任正非卻顯得極盡理智,頗顯格局。格局又是什麼?格局不是全盤掌控,而是尊重事實,容忍變化和模糊,不去蒼莽決策,卻能為長遠的生存一貫堅持。
所以,華為是有穩定自尊的,它知道自己是誰,將要向哪裡去。全球的通訊事業少不了華為,華為的生存發展也離不開世界。在競閤中共生,是最好的平衡。
所以,我們能看到長安、吉利、長城、奇瑞等一眾老牌自主車企,仍然在加大各個領域的投入,往外走,往上走,不卑不亢,信步向前。這種擁抱全球先進技術、擁抱挑戰和變化的開放心態,加上摸爬滾打出來的體系沉澱,以及資金、資本的加持,這是自主品牌之間真正的差距所在,也是洗牌的關鍵。
穩定的自尊,不是養出來的,是跌打出來的。這份察覺和自知,不是當下的車市寒冬讓你打個激靈就能緩過來的。有自知之明的人,在行情好的時候,就已經在準備了。
養育,就是為了更好的分離
或許終有一天,”自主品牌“的說法會變成歷史符號。當下的汽車產業,資本交織,已經分不清孰外孰內了。隨著外資投資股比限制的放開和新能源產業的大力推進,海外品牌正在紛紛加速技術、產能、車型及市場在中國市場的佈局。
看見孩子遭遇困難,而不急於相救,是因為相信孩子已經長大,應該獨立解決問題,也到了該出去闖一闖的時候。產業也好,政策也罷,何嘗不是相互依存,共同進步呢?當下寒冬,凍一凍也無妨,神智清醒還能鍛鍊免疫力,不願意僵死的,一定會想辦法提升自身熱量。
所以,未來的車市必然是不好混的,也不建議動輒就拿產銷資料來當體溫計,未見立馬能看到什麼希望。新的格局篇章已經啟幕了,我們能做的,就是走出去,請進來,找到自己的車道,從容應對全球化的競爭與合作——就像一個成年人走向社會後,應有的樣子:堅守本分,擁抱變化。
或許,等不來什麼普惠的政策利好。因為養育,是為了更好的分離。
-
4 # 車輪浩蕩
產品力不足到沒有發現,事實上一般在上半年車企推出的新車型會比較少,下半年才會推出2020年度車型。其實各家車企為了銷量,都是努力在出新車,但是受制於成本,新車型不一定會比老車型實在。2018年以來的車市的滯增長,車企的大幅讓利促銷都導致了車企利潤的下降,對車的成本自然就控制的更嚴了,表現出來的結果就是產品力不增反降。
至於人事變動頻繁就更正常了,我一個朋友是主機廠銷售部門的,他們公司的變動就是整個車企的縮影。連續三個月銷量批發目標沒有達到,銷售部門第一線區域人員先輪換,好點的就是調到銷售部門其他崗位,差點的就去生產部門,最差的直接下崗,銷售部門領導層也要擔責,輪換就是常事。至於生產部門,車賣不出去,大部分生產線都得停工,一線工人直接遣散,因為大部分一線工人都是勞務派遣工。沒那麼多工人了,直接的領導崗位自然也減少了,要麼輪換,要麼待崗學習。利潤下降了,不需要那麼多人了,對外表現的自然就是人員變動頻繁了。
產品力不足也好,人員變動頻繁也好,歸根到底就是企業利潤下降,需要壓縮成本了。
回覆列表
歸根到底新車銷量明顯下滑,儘管有了“去庫存”“國五車清倉”等標籤的影響,6月銷量備受消費者期待。從車企頻發的捷報資料中,很多人也曾預測,車市將迎來久違的增長,從乘聯會日前公佈的資料來看,6月的車市的確出現明顯的回暖,乘用車銷量大176.6萬輛,同比增幅4.9%,但是車市已經連續降了12個月了 今年上半年總得都是在降,所以6月的復甦應該只是短暫的,一切都是建立在降價的基礎上,隨著國六排放實行,符合排放標準的新車型上市之後,現車不足,降價幅度將會收窄,銷量也將趨於穩定,到時究竟是保持回暖復甦的現狀,還是繼續寒冬,個人認為會繼續緩慢下降,4s店無論是管理層面還是銷售業務人員,對業績壓力都是挺大的,沒有業績,員工肯定要尋找高工資地方,最近的很多4s店朋友都說,沒以前好乾了,最關鍵一點,工資降低了,也就意味著生活水平下降了。但是儘管如此,在二手車領域,還是比較不錯的,推薦現在做新車的朋友可以嘗試轉型做二手車,因為現在中國經濟放緩趨勢不可逆轉,消費者手裡普遍資金短缺,很多都揹負著房貸車貸消費貸等等,所以很多人會選擇二手車作為代步工具,畢竟二手車價效比很高,車子本來就是貶值很高的產品 新車落地打八折四年折一半都是業界不可抗拒的定律。當然也有資源比較好的4s店可以持續賺到錢,也不必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