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93934271377
-
2 # 羅丹1號街
《三國演義》中最終的勝利者是司馬懿,一個能屈能伸,在三國英雄輩出的時代,看似最不愛爭的那個書生。
諸葛亮、劉備、曹操、關羽,這些亂世中崛起的傳奇人物,都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殉葬者。
曹操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平定了中原,後漢徹底步入衰落境地。而屬於曹操的時代才剛剛開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手下聚集了無數能人智士,佔盡天時地利人和。
曹操為何到死都沒有廢黜漢獻帝,自己做皇帝。這一點曹操和劉備如出一轍,都在乎後世人的評說。曹操和劉備都做過漢臣,作為一代謀反者,造反的實際意義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劉備的理由更加冠冕堂皇一些。
一定程度上是曹操結束了後漢時期的紛亂,使得中原地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統一,曹丕作為繼承人,沒有作為漢臣的顧慮,又有建功立業的急切,最終登上帝位也是情理之中。
劉備最致命的弱點就是太重情誼,本就是桃園三結義出道,又被冠上討伐漢賊的名頭,人人傳頌劉備仁義道德,曹孟德多疑陰險,到後來連劉備自己都信了。所以在關羽被殺害時,為了給好兄弟報仇,劉備不惜舉國兵力,討伐吳國,卻不幸老年昏聵,在林中紮營,被陸遜一把火燒得丟了性命。
諸葛亮這匹千里馬遇到人生中的伯樂劉備,早就籌劃好了三分天下的宏偉藍圖。
諸葛亮是劉備手中的絕命利刃,出手必死傷無數。錯誤的是,在劉備晚年登基之後,諸葛亮變成了唯一的利刃,這對於劉氏集團是最致命的。
諸葛亮縱然有九頭身,內政外交也分身乏術。諸葛亮盡忠盡責的守護著劉備留下的基業,卻也逃不過政治紛爭,蜀地舊臣和趙雲這些一起創業的兄弟不一樣,他們之間沒有情誼的維繫,有的只是利益。
李嚴這些舊臣本就對諸葛亮獨攬朝政有所不滿,在諸葛亮出征時,便找各種機會給諸葛亮使絆子,連諸葛亮這樣絕代聰明的人都逃不過職場的政治鬥爭。
要麼後方沒糧食供應,要麼被皇上懷疑私通魏國,本分做事的人反而被擠壓得沒有位置,彷彿看到了當今職場中的樣子。
諸葛亮最終死在了攻打魏國的路上,與司馬懿的最後一戰,諸葛亮抱著必勝的決心,這時候的他身體早已經被掏空,殫精竭慮。最終還是輸給了上天。
司馬懿的一生都受制於曹氏集團,這也養成了他隱忍的性格。一開始被曹操徵辟不被信任,做了曹丕的謀士為曹丕奪得了繼承者的位置。
魏國卻一直都存在曹氏親貴和士族之間的矛盾,曹丕在位的幾年,所做的便是平衡這兩者關係的事情。司馬懿無法像諸葛亮那樣成為主公手中的利刃,只能暫避鋒芒。
曹丕與司馬懿有君臣之外的情誼,但曹丕短命,庇護不了司馬懿多久。等曹叡繼位以後,叔叔大爺們施加的壓力,讓曹叡對司馬懿也是半信半疑。
司馬懿一生隱忍,再加上司馬昭有一顆躁動的心,終於在晚年忍無可忍,殺了曹爽,徹底控制了魏國,成為了魏國唯一的利刃。
結局無所謂悲劇不悲劇,引用三國演義裡的第一句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國時代,英雄多到不勝列舉,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英雄屍骨成了那個時代的殉葬品。
-
3 # 史海爛柯人
七八歲時,看電視劇《三國演義》,特別是到片尾曲的時候,聽著毛阿敏那首《歷史的天空》:“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總感覺有一種淡淡地憂傷。
後來上中學時讀原著,停電時也常點著蠟燭看。偶爾累了,掩卷長思,卻越來越發現,自己之前太過為古人操心了。
如今再回味這部長篇歷史題材的小說,開始意識到,其實這種傷感也並不必要。歷史尤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後人回顧歷史,主要是瞭解過去,增長見識和吸取經驗。
要說這部名著的魅力,就是能夠將人帶入那個動盪的年代,令人感觸到歷史的滄桑和人物的個性。我想,每個人在《三國演義》時,都會找到一個自己的影子,偶爾也會沉浸在那個時代,在刀光劍影的紛爭中,縱情馳騁。
最初,我是劉備集團的鐵粉兒,敬佩諸葛亮的智謀、關雲長的忠義、張翼德的豪情和趙子龍的武藝。當這些英豪一個個凋零時,亦在心中悲慟,甚至有種不願再繼續讀下去的感覺。
如今想想,似乎也大可不必。作者羅貫中在開篇時便已提到,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雖然劉皇叔這一枝未能實現匡扶漢室的宏圖偉業,可曹魏及後繼的司馬氏,也算是完成了歷史的統一。作為後人,又何必為古人感傷呢?
-
4 # 青言論史
《三國演義》的最後一回,題曰“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最後的結局,也就是孫皓戰敗投降,東吳滅亡,魏蜀吳三家歸晉。儘管羅貫中在很多細節上可以作藝術加工,但是對於這種鐵定事實,他還是不能胡編亂造,比如劉禪一統天下什麼的。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三國演義》的結局無所謂什麼悲劇。因為最後的歷史結局就是這樣,而且歷史大勢也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從黃巾之亂開始的大分裂,到這時已經九十餘年,該有個瞭解了。
但是作為《三國演義》的主要人物,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等人,此時已經涼透了,甚至就連晉朝的實際開創者司馬懿,這個時候都已經成了一具乾屍。而他們曾經開創過的事業,最後竟然都被一個司馬家的豎子收入囊中,從這個角度來說,《三國演義》讀起來,確實是讓人感覺到很悲涼。
再細細想下去,其實就連西晉,也僅僅安穩了不到三十年,就爆發了慘絕人寰的五胡亂華,整個中原所遭受的荼毒甚至比三國時期更甚。這場西晉的統一其實僅僅維繫了二十多年,中華大地就陷入了再一次的大分裂中,而這次分裂要到三百年後才結束。
從這個角度來看,三國的結局是一個已經發生了的悲劇,預示著另一個更大的悲劇。
-
5 # 申甯浩
三國演義的結局無所謂,悲劇還是喜劇,作為歷史的一個演繹,它首先是一本小說,在小說來說,他所創造的那樣的,一個基於歷史事實而進行演繹的結局,其實都是一種圓滿。
歷史是可以演繹,但是歷史也是真實發生的,三國時代最終三家歸晉大家所文字奮鬥和努力的,結果,最終只是一場拼搏的人生,必要的經歷,而最終其實每個人所守候的,也都是自己曾經在歷史,大潮當中所,經歷的博弈。
歷史是具備統一性的,中國歷史從來都是向心力特別強,大家在中國歷史當中所作所為,都為了中國歷史的延續,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無論是曹操,劉備,孫權,關羽等等這些人物,他們所在三國時期經歷的那一切,是歷史所賦予他們的責任,而最終無論是魏蜀吳也好還是西晉司馬氏也好,他們的存在都表示了,歷史最終的向心力。
所以我個人認為,三國演義的大結局其實算是大圓滿,大家都在奮鬥的歷史過程當中,做到了為歷史的進展添磚加瓦的盛世。而最終也是為了一統而做出了努力,從三國後期到兩晉以及南北朝時期,這所有的這一切的分分合合,最終都是為了隋唐一統而做出的努力,而中國的歷史也在這樣的程序當中不斷的演化,不斷的融合,最終達到了現在的這種盛世景象。所以有什麼悲劇的呢?三國演義其實就是一出非常好的喜劇。
-
6 # 獨狼映畫
《三國演義》的結局在人生的不同年齡看來有不同的意義。
我一刷三國的時候還是六歲,當時每天熱血沸騰,覺得我肯定是這星宿之一。這一世轉生到二十一世紀,肯定能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不再留這麼一個遺憾。
結局就是我爸把流著口水,在沙發上睡到打呼嚕的我抱回到床上,然後給我換了本《神鵰俠侶》,這麼多年之後我才瞭解到他的用意。
畢竟父上大人多年前就瞭解到那些在別人看《小豬佩奇》年齡看《三國》原版的孩子,只有熬到姑姑的年齡,調戲小奶狗的下場。鑑於我現在還沒有到那個年齡,所以只能做個單身狗。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的歷史版本是《三國志》,在我哭鬧不得要看武松和潘金蓮的故事之後,我爸還是拿了本和事實接近的《三國志》來糊弄我,但是這隻教會了我歷史這種東西確實是由勝利者書寫而且如果我之後功成名就,一定把我的故事寫小說,然後大家就會把這個故事當成事實。
那麼話說回來,《三國》到底是不是個悲劇。
如果你站在好漢的角度來看,明顯這就是一個可以自己當皇帝的年代卻因為老大內心一直放不下的官宦情節禍害, 功虧一簣的故事。
但是你要站在一個當權者的角度,它其實還是一個悲劇,因為這群亂臣賊子在禍害社會這麼久,然後不打不殺反而進行了招安。
但是在歷史的洪流中,我們看到過趙匡胤黃袍加身還有各種草莽最後成功推翻一個朝廷建立自己政權的故事,但是事實證明,不管是什麼人,當權之後都是混蛋。
無關悲劇與否,這是人的劣根性。
-
7 # 南方鵬
《臨江仙》明·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的開篇,事實上也概括了全書指導思想,該詞以滔滔江水引入波瀾壯闊的歷史,以盛衰成敗抒發人生感慨,豪放中有低沉,高亢中有深思, 波瀾壯闊又蒼涼悲壯,後歸於淡泊寧靜,如一池春水泛起無數漣漪,終是水面如鏡。
孟德獻刀圖鉅奸,陳留舉義天下應,當此時,天下雄豪我其誰?揮義師,追國賊,滿腔熱血酬知己,北邙接駕都許昌,天下若無曹孟德,漢室江山先傾頹。定徐州,討袁術,平袁紹,收河北,戰烏桓,斬蹋頓,文才武功敗於赤壁大火,英雄壯志恨別兩川漢中,遲暮分香兒女情,七十二冢奸雄名。
《三國演義》結尾詩也說,“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事物有興衰成敗,人有生老病死,不論富貴貧賤,都是人生過客。既如此,失之何憂?得之何喜?本來如此,本該如此。
回覆列表
很大程度上不算是,畢竟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英雄輩出,不能因為結局早已註定,就對這個時代的歷史背景下的人和事做出批判性的結果,悲劇可能更多的人是認為魏蜀吳三家終歸司馬的不甘麼,歷史悲劇太多,奈何此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