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浮沉的歷史
-
2 # 半旅
長平之戰
說起長平之戰,大家都不陌生;這是發生在公元前260年的戰國時期,交戰雙方是秦國和趙國,戰爭的結果是秦國名將白起坑殺趙國小將趙括的45萬兵馬,至此,趙國元氣大傷,秦國統一全國的時間問題。
說到這場戰役,歷史把這次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於趙括的“紙上談兵”,趙括承擔主要的責任。但是,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嗎?我們來看一下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三家分晉之後,中國正式進入戰國時期。秦國自商鞅變法,國力大增;秦國拿下川蜀之地,修築都江堰,農業得到大力發展;戰國七雄中,嶄露頭角,一統全國的野心變得逐漸強大;
序幕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南韓,當時的主帥就是經歷過秦國三代君王的名將王齕;把南韓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完全截斷。上黨這個地方,地勢很好,兵家必爭之地,號稱“天下之脊”。這個時候,南韓國君韓惠恆王已經無力支援上黨郡,按照他的意思是,你們既然孤懸國外,乾脆投降算了。但是上黨的居民和上黨郡守馮亭不幹,正好上黨旁邊是趙國,那不如頭像趙國,找一個依靠。這個時候,南韓出現了兩個意見:1、我們不能要,這個便宜不能佔,會惹禍上身的;2、上黨這麼大,又是戰略要地,有17座城池。平時打仗,就算動用幾百萬的軍隊,也不一定能打下來一座城池,這個便宜不佔白不佔。最後,趙國接受的上黨郡。
但是,這個時候,秦國肯定不幹呀,我辛辛苦苦打手的城池,你趙國不費摧毀之力,就接受了,秦國能幹嗎?肯定不幹!這個時候,王齕就帶兵殺回來了。趙國呢,就派老將廉頗在長平這個地方與秦國對峙。
在流傳的版本中,廉頗使用的是防禦戰;廉頗是當時的名將,他的做法很明智:因為秦國戰線長,運輸困難,打不起持久戰。就這麼拖下去一定能把秦軍拖垮。但是實際上,廉頗並不是主動選擇的持久戰,剛開始的時候,也想跟秦軍掰掰手腕,結果是三戰三敗,在短兵相接打不過的情況下,出於無奈,只好轉成防禦戰;可是,防禦戰沒有多久,趙國就堅持不下去了。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國富民強,又興修水利,國力已經遠遠超過從前,所以,打持久戰,最先撐不下去的是趙國,在趙國撐不下去的時候,就去找秦國和談。
中段
秦國正好利用這次反間計,在趙國散佈謠言,說我們不怕廉頗,我們只怕趙括;這個時候廉頗是主帥,又不是趙括,我怕啥。這個時候,趙國就用小將趙括,換下了老將廉頗。學到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總會說,這趙王也太蠢了,秦華人說什麼,你信什麼,難道沒有腦子麼?其實,在反間計使用之前,趙王對廉頗已經很不滿了,原因也很簡單,就是趙國拖不下去了,你還在這裡打持久戰,趙王在義和不成的情況下,已經有了速戰速決的想法。但是,廉頗資格老,威望又重,一時半會又拿他沒有辦法,真好趁著反間計,也不管其他人的勸諫,就用小將趙括換下了老將廉頗。這個時候,趙王最大的失誤並不是換上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而在於把廉頗換成趙括這個動作就是在告訴秦國,我耗不下去了,我要速戰速決了。而秦國這邊的軍事部署不是針對趙括這個人的,而是針對趙國要主動出擊這個事情的。秦國這邊也是臨陣換將,用白起替換王齕。注意,這個事情是秘密進行的,當時秦王下命令,膽敢洩露秘密的人,立即處死。然後,把國內所有的生力軍全部調往前線,白起制定了誘捕趙括的計劃。這些,趙括包括秦王在內,都是不知道的事情。後來的戰爭過程就很簡單了,趙括率領主力主動出擊,白起先是佯裝敗走,然後切斷趙括的後路,困了趙軍40天,等到趙軍彈盡糧絕,趙括戰死,這場戰役才結束。
結束
說到這,我們回過頭來看一下,長平之戰,趙國失敗的根本原因不是什麼所謂的“紙上談兵”。而是在整個時間上,趙國並沒有一管到底的戰略目標,所有的動作都是“應激反應”。而秦國,老早之前就做好了大全面戰爭的準備。“商鞅變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秦國的基本的生產了的戰鬥力,拿下川蜀之地之後,修築了都江堰,保障的糧草輜重的供應,這是打仗必備的前提,而且,為了對付趙括,秦國15歲以上男丁全部上前線,看得出,白起還是很重視趙括這人的。在趙國眼中,長平之戰只是一次利益的得失,但是在秦國看來,一城一池皆為死鬥。這樣看來,誰勝誰敗,就顯而易見了。
從長平之戰中,我們可以得知戰略目標的重要性。目標一旦確定,就雷打不動的執行,所有的目標和資源都要圍繞著這個目標,這樣才會成功;而像趙國那樣,每時每刻都在追尋所謂的額最佳戰略,戰略目標變來變去,以佔便宜開始,以吃大虧結束,那就是必然的了。
-
3 # 沉140769451
秦昭襄王45年,秦軍攻佔韓之野王,切斷了韓之上黨郡與南韓的聯絡,上黨郡降趙,趙國派將軍廉頗率兵收上黨,廉頗只走到上黨郡與趙國原來的邊境地區就駐防下來,建立了以空倉嶺為前沿,趙之長平為縱深的防禦地帶,並沒有進佔上黨郡,秦軍也未進入上黨郡,兩國軍隊沒有見面,也不存在什麼對峙僵持的問題。
秦昭襄王46年,秦軍仍在攻擊南韓,沒有進佔上黨,趙軍也沒有,雙方仍未見面、僵持,還不存在所謂的秦趙戰爭,趙軍的表現證明,趙軍主將廉頗並沒有接收上黨的打算,也無意與秦軍作戰,並不會阻止秦軍攻佔上黨。
秦昭襄王47年春,秦派左庶長王齕率軍進佔上黨郡,趙軍未阻止,只是接收了從上黨出逃的上黨難民。左庶長在秦軍功爵中居中第十級,為秦軍最低等級的將領,是秦軍將領的起始爵位,他可以領導軍吏和士卒,卻不能指揮其他將領,是一名偏將,比裨將低一級,進佔趙軍無意保護的上黨,用不著秦軍主力,趙軍防禦的空倉嶺,也不可能駐紮和展開過於龐大的兵力,不存在主力對決的問題,所以,他所率領的秦軍,不可能是秦軍主力,可能相當於現代的一個師,王齕相當於一位師長。秦軍進佔上黨後,秦、趙兩軍才第一次面對面相持於趙軍駐防的空倉嶺防線前。所謂空倉嶺防線,是一條兩山夾一溝的深山谷地,趙軍在谷口駐防一軍,由趙軍裨將茹率領;進入山谷後,山谷分為兩股穀道,在兩股穀道中,趙軍各置一軍扼守穀道中的兩座鄣城,各由兩名尉官率領;過了二鄣城後,空倉嶺穀道由兩股合為一股,到谷口的光狼城,趙軍又置一軍扼守,由兩名尉官指揮。光倉嶺防線後,就是趙軍主力扼守的長平關和百里石壘防線。趙軍扼守空倉嶺防線的兵力當在一、兩個師,二座鄣城和光狼城各駐防一個團,裨將茹可能率超過一個團的兵力駐防在谷口。
秦昭襄王47年4月,趙軍犯秦軍斥候,秦軍殺趙軍裨將茹,奪佔空倉嶺防線的第一道谷口防線,秦、趙長平之戰爆發。
6月,秦軍攻佔兩座鄣城,取四尉。7月初攻佔光狼城,取二尉。後佯攻長平關,不克。秦王令白起為將,指揮長平戰事,行反間計。7月中旬趙括引趙軍主力扺達長平,取代廉頗為將。秦國是在秦軍突破空倉嶺防線後,才決定換將,使用反間計的,咸陽距邯鄲上千公里,單程就要走將近一個月,趙國因反間計換將的說法不靠譜,時間上根本做不到。趙括替換廉頗後主動出擊,被秦軍誘圍在長平關前的丹水河谷之中。秦軍以兩萬五千奇兵切斷趙軍主力,將其一分為二,以五千騎佯攻長平關,令長平關守軍不敢出關救援被圍趙軍主力,形成對趙軍的兩個包圍圈,斷其糧道。秦王聞趙軍被圍,絕糧道,親赴河內郡,徵發十五歲以上秦人組新軍,沿太行徑溯丹水而上,支援長平前線。至9月,趙軍被圍四十六天後,主將趙括戰死,全軍投降。
秦王是在聽說趙軍被圍之後,才徵發十五歲以上的秦人支援前線的,長平趙軍總共被圍46天,考慮到秦趙間距離,如果徵發全國十五歲以上的秦人,等徵發令傳至全國,人員再集結,再前往長平,趙軍己經全軍覆滅。徵發河內郡十五歲以上秦人更可能和現實。
回覆列表
長平之戰毫無疑問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一場戰爭,對於這場戰爭在很多人的印象是:“紙上談兵的趙括”、“人屠白起”以及“四十餘萬趙軍被殘忍的坑殺”等。接下來,我以司馬遷在《史記》的記錄為依據,最大限度的還原這場戰爭。對於長平之戰記載比較詳細的是《白起王翦列傳》和《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趙初戰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趙孝成王六年)四月,秦軍由左庶長王齕率領向駐守在長平地區的趙軍發動了進攻,由此秦趙長平之戰正式爆發。雙方還未正式接戰,趙軍的副將即被秦國的偵察兵所斬殺。六月,趙軍在秦軍的攻擊下丟失了兩個要塞和四個尉的軍隊。雖然趙軍首戰失利,但是趙軍在七月又組織起來了一條新的防線。秦軍緊追不捨再次發動攻擊,由於秦軍戰鬥力非常的高,趙軍在損失了兩個尉的兵力後,防線再次失守。
面對秦軍猛烈的攻勢,趙軍不敵秦軍而下節節敗退。但是趙軍畢竟只由老將廉頗帶領的,趙軍雖然連戰連敗,但是並沒有徹底的秦軍所被殲滅,繼續在下一道防線繼續進行防禦作戰。
趙軍被圍由於前線敗報頻傳,在邯鄲的趙孝成王是坐不住了,在多人勸阻無果的情況下,趙孝成王決定讓馬服君趙括取代廉頗擔任長平之戰趙軍主帥。隨著趙括的到任,秦軍秘密的換上了名將武安君白起為秦軍的主帥,長平之戰進入到了第二階段。
趙括一到前線,立刻發動了對於秦軍的反擊作戰。白起以佯裝敗退吸引趙軍追擊,派出兩路大軍包抄趙軍後路,一路為二萬五千人斷絕趙括軍隊的後路,另一路五千騎兵直撲趙軍大營,阻擋大營的軍隊的增援。趙軍見已被秦軍包圍,就迅速的組織了突圍作戰,但是卻怎麼也突不出去,趙括最終選擇了堅守待援。
趙軍全軍覆滅白起在包圍了趙括軍後,秦昭襄王親自來到了河東地區,賜當地全體民眾一級爵位,並且把其中的所以年滿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徵發到軍中,投入到長平之戰中“遮絕趙救及糧食”。
到了當年九月,趙軍與秦軍在長平地區又鏖戰了四十六天厚,趙括絕望的指揮軍隊突圍多次失敗後,隨著主帥趙括在突圍過程中也中箭身亡,趙軍軍心大亂,全體投降了秦軍。白起在接受了趙軍降卒後,為了杜絕後患防止降卒重新回到趙國,白起下令坑殺了所有的降卒。自此歷時六個月激戰後,長平之戰以秦軍大獲全勝兒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