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雛姬吖

    原文:

    李嶠,趙州贊皇人,隋內史侍郎元操從曾孫也。代為著姓,父鎮惡,襄城令。嶠早孤,事母以孝聞。為兒童時,夢有神人遺之雙筆,自是漸有學業。弱冠舉進士,累轉監察御史。時嶺南邕、嚴二州首領反叛,發兵討擊,高宗令嶠往監軍事。嶠乃宣朝旨,特赦其罪,親入獠洞以招諭之。叛者盡降,因罷兵而還,高宗甚嘉之。累遷給事中。時酷吏來俊臣構陷狄仁傑、李嗣真、裴宣禮等三家,奏請誅之,則天使嶠與大理少卿張德裕、侍御史劉憲覆其獄。德裕等雖知其枉,懼罪,並從俊臣所奏,嶠曰:“豈有知其枉濫而不為申明哉!孔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乃與德裕等列其枉狀,由是忤旨,出為潤州司馬。詔入,轉鳳閣舍人。則天深加接待,朝廷每有大手筆,皆特令嶠為之。

    時初置右御史臺,巡按天下,嶠上疏陳其得失曰:

    陛下創置右臺,分巡天下,察吏人善惡,觀風俗得失,斯政途之綱紀,禮法之準繩,無以加也。然猶有未折衷者,臣請試論之。夫禁綱尚疏,法令宜簡,簡則法易行而不煩雜,疏則所羅廣而無苛碎。竊見垂拱二年諸道巡察使所奏科目,凡有四十四件,至於別準格敕令察訪者,又有三十餘條。而巡察使率是三月已後出都,十一月終奏事,時限迫促,簿書填委,晝夜奔逐,以赴限期。而每道所察文武官,多至二千餘人,少者一千已下,皆須品量才行,褒貶得失,欲令曲盡行能,則皆不暇。此非敢墮於職而慢於官也,實才有限而力不及耳。臣望量其功程,與其節制,使器周於用,力濟於時,然後進退可以責成,得失可以精核矣。

    又曰:

    今之所察,但準漢之六條,推而廣之,則無不包矣。無為多張科目,空費簿書。且朝廷萬機,非無事也,機事之動,恆在四方,是故冠蓋相望,郵驛繼踵。今巡使既出,其他外州之事,悉當委之,則傳驛大減矣。然則御史之職,故不可得閒,自非分州統理,無由濟其繁務。有大小相兼,率十州置御史一人,以週年為限,使其親至屬縣,或入閭里,督察奸訛,觀採風俗,然後可以求其實效,課其成功。若此法果行,必大裨政化。且御史出持霜簡,入奏天闕,其於勵已自修,奉職存憲,比於他吏,可相百也。若其按劾奸邪,糾擿欺隱,比於他吏,可相十也。陛下試用臣言,妙擇賢能,委之心膂,假溫言以制之,陳賞罰以勸之,則莫不盡力而效死矣。何政事之不理,何禁令之不行,何妖孽之敢興?

    則天善之。乃下制分天下為二十道,簡擇堪為使者。會有沮議者,竟不行。尋知天官侍郎事,遷麟臺少監。

    聖歷初,與姚崇偕遷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俄轉鸞臺侍郎,依舊平章事,兼修國史。久視元年,嶠舅天官侍郎張錫入知政事,嶠轉成均祭酒,罷知政事及修史,舅甥相繼在相位,時人榮之。嶠尋檢校文昌左丞、東都留守。長安三年,嶠復以本官平章事,尋知納言事。明年,遷內史。嶠後固辭煩劇,復拜成均祭酒,平章事如故。

    長安末,則天將建大像於白司馬坂,嶠上疏諫之,其略曰:“臣以法王慈敏,菩薩護持,唯擬饒益眾生,非要營修土木。伏聞適像,稅非戶口,錢出僧尼,不得州縣祗承,必是不能濟辦,終須科率,豈免勞擾!天下編戶,貧弱者眾,亦有傭力客作以濟餱糧,亦有賣舍貼田以供王役。造像錢見有一十七萬餘貫,若將散施,廣濟貧窮,人與一千,濟得一十七萬餘戶。拯飢寒之弊,省勞役之勤,順諸佛慈悲之心,沾聖君亭育之意,人神胥悅,功德無窮。”疏奏不納。

    中宗即位,嶠以附會張易之兄弟,出為豫州刺史。未行,又貶為通州刺史。數月,徵拜吏部侍郎,封贊皇縣男。無幾,遷吏部尚書,進封縣公。神龍二年,代韋安石為中書令。初,嶠在吏部時,志欲曲行私惠。冀得復居相位奏置員外官數千人。至是官僚倍多,府庫減耗,乃抗表引咎辭職,並陳利害十餘事。中宗以嶠昌言時政之失,輒請罷免,手製慰諭而不允,尋令復居舊職。三年,又加修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封趙國公。景龍三年,罷中書令,以特進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睿宗即位,出為懷州刺史,尋以年老致仕。初,中宗崩,嶠密表請處置相王諸子,勿令在京。及玄宗踐祚,宮內獲其表,以示侍臣。或請誅之,中書令張說曰:“嶠雖不辯逆順,然亦為當時之謀,吠非其主,不可追討其罪。”上從其言,乃下制曰:“事君之節,危而不變,為臣則忠,貳乃無赦。特進、趙國公李嶠,往緣宗、韋弒逆,朕恭行戡定,揖讓之際,天命有歸,嶠有窺覦,不知逆順,狀陳詭計,朕親覽焉。以其早負辭學,累居臺輔,妨而莫言,,特掩其惡。今忠邪既辨,具物惟新,賞罰倘乖,下人安勸?雖經赦令,猶宜放斥,矜其老疾,俾遂餘生,宜聽隨子虔州刺史暢赴任。”尋起為盧州別駕而卒。有文集五十卷。

    翻譯:

    李嶠,趙州贊皇人,是隋內史詩郎李元操的從曾孫。世代為名門望族,父親李鎮惡,任襄城令。

    李嶠早年喪父,因服事母親孝順而聞名。兒童時代,他夢見神人送給他一雙筆,從此學業逐漸長進。二十歲時參加進士科考試,幾次改任監察御史。當時嶺南邕、嚴二州首領反叛,朝廷發兵討伐,高宗令李嶠前往監督軍事。李嶠便宣佈朝廷旨令,特赦他們的罪行,並親自進入僚洞招撫告諭,叛者全部歸降,李嶠因此退兵而還,高宗極為讚賞。李嶠幾次升任給事中。當時酷吏來俊臣誣陷狄仁傑、李嗣真、裴宣禮等三家,奏請殺掉他們,武則天令李嶠與大理少卿張德裕、侍御史劉憲審理此案。張德裕等人雖然知道他們冤枉,卻害怕因此獲罪,都曲從來俊臣的誣奏。李嶠說:“豈有知道無辜受害卻不為他們申明的道理!孔子說: ‘見義不為,是沒有勇氣。”,便與張德裕等人列敘冤狀,由此觸犯旨意,出任潤州司馬。皇帝又下詔令李嶠入朝,改任鳳閣舍人。武則天很器重他,每當朝廷有重要的詔令文書,都特令李嶠撰寫。

    當時開始設定右御史臺,巡察天下,李嶠上疏陳述其得失說:

    陛下創置右臺,分巡天下,考察官員的善惡,瞭解風俗的得失,這是政事的綱紀,禮法的準繩,沒有比這更好的了。但是還有未能切中要害之處,臣請求試加議論。大凡禁令崇尚疏,法令應當簡,簡則法令易行而不煩雜,疏則法令寬和而無瑣碎。臣私下看見垂拱二年諸道巡察使所奏報的科目,共有四十四件,至於另外依準敕令察訪的,又有三十餘條。而巡察使一般是三月以後出京都,十一月完成奏事,時限緊迫,文書堆積,晝夜奔忙,趕赴限期。而每道所考察的文武官員.多至兩千餘人,少的一千以下,都須衡量才行,褒貶得失。想要令他們細緻全面地考察官員的品行才能,卻沒有充裕的時間。這並不是他們敢於懈怠職責而疏忽公務,實在是才能有限而精力不足。臣希望先衡量巡察使的工作能力及期限,再授與他們任務,使他們的才智充分發揮作用,能力有助於當時,然後可以督責他們完成進退官員的任務,詳細考核官員工作得失的問題。李嶠又說:

    如今所要考察官員的科目,只須依準漢代的六條,推而廣之,便無所不包了,不用多設科目,空費文書。況且朝廷日理萬機,並不是無事可做,政事的動向,常在四方,因此使臣不斷,郵驛相接。如今巡使已經派出,那些外州的事務,也應一概交付給他們,這樣傳驛就可以大大減少了。然而御史這個職務,原本不能有空閒,假若不是分州統理,便無從完成其繁重事務了。請求大小相互兼顧,大約每十個州設定一位御史,以一年為期限,使其親自下到屬縣,有時甚至深入民間閭里,督察奸詐行為,觀採風情民俗,然後可以根據其工作實效,考核其成績。如果此法當真施行起來,必定對於政事教化十分有益。而且御史出持劾表,入奏朝廷,對於勉勵修養自己,奉守職責維護法令方面,與其他官吏比較,可以以一當百。如果在審查彈劾奸邪,舉發揭露欺瞞方面,與其他官吏比較,可以以一當十。陛下不妨試用臣的建議,精心選擇賢能,把他們當作心腹之臣委以重任,憑藉體貼撫慰的話語來培植他們,昭示賞罰以勸勉他們,於是他們無不盡心盡力以死報效國家。還有什麼政事不能治理,什麼禁令不能施行,什麼妖孽膽敢興風作浪呢?

    武則天對此表示贊同,於是下詔分天下為二十道,選擇能勝任巡察使的官員。適逢有人詆譭阻止,最終未能施行。不久李轎主持天官侍郎事,升任麟臺少監。

    聖歷初年,李嶠與姚崇一起升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不久改任鸞臺侍郎,依舊平章事,兼修國史。久視元年,李嶠的舅舅天官侍郎張錫入朝知政事,李嶠改任成均祭酒,罷免知政事及修史,舅甥相繼任宰相,受到當時人的讚美。李嶠不久檢校文昌左丞、任東都留守。長安三年,李嶠又以本官平章事,不久知納言事。第二年,升任內史,李嶠後來堅持辭去事務煩雜的職務,再次任成均祭酒,平章事如故。長安末年,則天將在白司馬坂營建佛像,李嶠上疏勸諫,大致說:“臣以為法王慈悲智慧,菩薩護衛扶持,只打算使眾生得到許多利益,並非要營修土木。臣私下聽說營造佛像,不向百姓收稅,全由僧尼出錢,然而不靠州縣供給,必定不能辦成,最終仍需攤派徵稅,怎能避免煩勞攪擾呢!國家編入戶籍的平民,貧困的人很多,有的受人僱傭以求接濟口糧,有的典賣田舍以供官府的勞役和戶稅。造像錢現有十七萬餘貫,如果用來散發施捨,廣泛救助貧窮,每人施與一千,便可救助十七萬餘戶。挽救飢寒的弊害,減省勞役的勤苦,順應佛祖的慈悲心懷,普降聖君的養育之意,入神喜悅,功德無量。”疏奏遞上不被採納。

    睿宗即位,李嶠出任懷州刺史,不久因年老退休。起初,中宗去世,李嶠秘密上表請求處置相王諸子,不准他們在京城居住。等到玄宗登基,從宮內獲得這一表奏,玄宗拿給侍臣看。有人請求殺掉李嶠,中書令張說說:“李嶠雖然不能辨明逆順,然而這也是當時的計謀,狗對不是自己主人的人吠叫,所以不應追討他的罪責。”皇上聽從了張說的這番話,便下詔說: “侍奉君主的節操是面臨危難而決不動搖。身為大臣就要忠心耿耿,有貳心便不能饒恕。特進、趙國公李嶠,已往依附宗楚客、韋庶人弒君叛逆,朕恭行平定,在揖讓皇位之時,天命將皇權交給我,李嶠伺隙而動,不知逆順,上表陳說詭計,朕已親眼讀過。因他早負文章盛名,幾次身居相位,便寬容而不加以公佈,特意掩飾他的罪惡。如今忠良邪惡已經分明,永珍更新,賞罰一旦失誤,如何勸勉民眾?雖有赦令免死,仍然應當放逐,憐憫他年老有病,讓他安度餘生,可以聽從他隨同兒子虔州刺史李暢赴任。”李嶠不久起任廬州別駕,去世。有文集五十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氣溫降低,混凝土施工怎樣確保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