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將李商隱與吳文英並論,多是因李商隱的某類“情詩”及感懷自傷詩風格與吳文英相近。
都是晦澀艱深、哀婉悽美、纏綿悱惻。且又同樣好用典故,構思清奇,跳躍性強。
當然這其中亦有不同,不過我想先說說李商隱的政治詩。
因李商隱那些“無題”類詩的光芒實在太過奪目,往往讓人忽略了李商隱的政治諷喻詩。
但李商隱的政治詩很多,佔比也很高。而且膽也肥,有些詩寫的相當直白,不再晦澀難懂。
實際上李商隱的風格並不單一,後世亦有不少學者認為李商隱的一部分政治類詩,與杜甫風格相近。
義山詩,世人但稱其巧麗,至與溫庭筠齊名。蓋俗學只見其面板,其高情遠意皆不識也。——《苕溪魚隱從話》。
篇幅有限,我們簡單看幾首李商隱的政治詩:
馬嵬二首(其一)
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
這首詩寫安史之亂時,馬嵬坡兵變,楊貴妃被縊死。後兩句意思是:如果說唐玄宗真認為楊貴妃具有傾覆邦國之能,那皇帝的玉輦為何還要倉皇地逃往馬嵬?這裡顯在嘲弄唐明皇荒淫誤國了。
唐人特別愛吟詠馬嵬之事,一般分為同情與批判兩派。這裡對比下鄭畋的詩。
馬嵬坡(鄭畋)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相較之下,鄭的詩要含蓄的多,在詩中先吹捧唐明皇畢竟是聖明天子,危難之際能當斷則斷。再委婉的提醒統治者別忘了陳後主之事。二詩比較,倒是李商隱的詩更加直接辛辣。
而秦似在《李商隱疇》一文,雲:“李商隱詩,瑜瑕互見。佳品如紅櫻桃,燦然奪目;劣品如生芭蕉,味澀肉硬,不能下喉。”……即以馬嵬詩而論。
秦似先生的觀點我保留意見,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應出,李商隱詩風格的多樣性。
北齊二首
其一
一笑相傾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
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
其二
巧笑知堪敵萬幾,傾城最在著戎衣。
晉陽已陷休回顧,更請君王獵一圍。
李商隱作《北齊二首》時,正值唐武宗貪淫好獵,這兩首詩說的是北齊後主高緯寵幸馮淑妃這一荒淫亡國的史實,是一首典型的借古諷今事。
《射鷹樓詩話》評此詩:詩但述其事,不溢一詞,而諷諭蘊藉,格律極高。此唐人擅長處。
此“唐人擅長處”一句,可以看出,李商隱的政治類詩並未於他人有迥異之處。其獨具特色的風格,大都是指他情詩,也是和吳文英相較的地方。
古代文人寒窗苦讀,多是未求仕途,能一展抱負,故吳文英也填過不少政治詞。但和李商隱不同,李商隱常在詩中常批判國家時事,或關心民生疾苦,或借古諫今,或嘲諷官宦,也常常提出自己的政治觀點。而吳文英,卻似“香草美人”的路子,仍是一副“花前病酒”的模樣,多是表達對國家現狀的憂慮無奈和自身內心的愁苦,其風格也與他的愛情詞保持統一。
八聲甘州
靈巖陪庾幕諸公遊
渺空煙、四遠是何年,青天墜長星?幻蒼崖雲樹,名娃金屋,殘霸宮城。箭徑酸風射眼,膩水染花腥。時靸雙鴛響,廊葉秋聲。
宮裡吳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獨釣醒醒。問蒼波無語,華髮奈山青。水涵空、闌干高處,送亂鴉斜日落漁汀。連呼酒、上琴臺去,秋與雲平。
這是吳文英的名作之一,是吳文英遊靈巖山,見吳國遺蹟想起了吳國興衰的史實,聯想到宋朝國事,抒發感慨而填此詞。全詞透露出濃濃的惆悵無奈(問滄波無語,華髮奈山青)和滿屏的頹喪。並且我個人還覺得,吳文英可能還是個逃避主義者(連呼酒、上琴臺去,秋與雲平)。
從二人政治題材的詩詞來看,李商隱可能是個憤青,而吳文英,是個悲觀加逃避主義者。二人所屬的時代都不好,都是滿目瘡痍。但你若與李商隱談時事,這貨必然是沫星四濺,慷慨激昂,直抒觀點,揮斥方遒。而吳文英定然相反,頂多嘆息一聲“興衰無常”,然後約你去喝上幾杯,以遣愁懷。故,就政治題材的詩詞來看,二人風格相差甚遠。下面在再來說說二者的情詩(詞)。
前面說了,二人風格都晦澀艱深,纏綿悱惻。但就晦澀來說,二者的晦澀卻不盡相同。
吳文英的晦澀,其實更像李賀,想象奇特,用字險怪。與李賀一樣,喜好煉字煉句。
如上文中的《八聲甘州》中的“箭徑酸風射眼,膩水染花腥”。其酸風射眼脫胎於李賀的“東關酸風射眸子”。而花腥,更讓人費解,實則應於前面的膩水相連,脫於杜牧《阿房宮賦》中的“渭流漲膩,棄脂水也”。這裡的吳文英不只是化用,還加上自己的創作與想象,棄入水中的脂粉不僅讓水“漲膩”,還進一步透過水讓花也有了“腥”味,用來襯托烘染戰亂興亡。
再如吳文英《夜遊宮·窗外捎溪雨響》裡的首句:窗外捎溪雨響。映窗裡、嚼花燈冷。這嚼花又是什麼鬼?你不去查你永遠不知道。葉嘉瑩先生在其《唐宋詞十七講》裡有說道:嚼的其實是燈花。古人沒有電,照明都是用燈盞,上面放個捻繩作燈芯,火會自己往下燒。而燈盞是圓形的,被詩人想象成嘴唇,而燈芯在燈盞邊閃爍不定,就像燈盞這個嘴唇在嚼燈花。這便與後面的燈冷聯絡到一起去了。
類似的還有很多,正如李維楨《昌谷詩解》中對李賀的評價,“隻字片語,必新必奇”。用在吳文英身上也相當合適。
除此之外,吳文英的晦澀還有大量的用典,包括一些“僻典”,以及大量借用前人詩句的詩意。
如:《祝英臺近·除夕立春》中“玉纖曾擘黃柑,柔香擊幽素”,玉纖曾擘黃柑,同周邦彥《少年遊》中的“纖手破新橙”。而柔香擊幽素就晦澀了,柔香是承上的“分柑”,而幽素確是值幽素的情懷,化用了李賀《傷心行》裡的“病骨傷幽素”。而後的“可憐千點吳霜”,又是用了李賀《還自會稽吟》:“吳霜點歸鬢”作結。
再者,吳文英《望江南·三月暮》裡:宿燕夜歸銀燭外這句。俞平伯在其《唐宋詞選釋》裡注:這裡是反用蘇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燒銀燭照紅妝”。殘紅已盡,無興夜遊,燭自在室內;既在室內,則燕子夜歸覓宿,自在燭外了。“外”有燕子避光之意。溫庭筠《七夕》:“銀燭有光妨宿燕,畫屏無睡待牽牛”,詩詠秋景,此亦借用。
類似之處,不勝列舉,當真教人防不勝防。
因此,你需要掌握大量歷史典故以及詩詞儲備量,才能準確快速的讀懂吳文英詞句裡真正的含義。若非如此,便只會覺得通篇格調幽冷淒涼,用筆幽邃錦麗,但卻晦澀難懂,甚至有人覺得有些都是病句,這也是吳文英歷來為人詬病的地方:
吳夢窗詞,如七寶樓臺,眩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段。——張炎《詞源》。
如清真的綿密,夢窗轉為晦澀;清真的繁穠,夢窗轉為堆砌,都是變本加厲。——俞平伯《唐宋詞選釋》。
但若你翻典閱籍,終於弄懂了此中機關,明白了其中含義。便愈發覺得寫得纏綿悱惻,哀婉悽美。
但李商隱似乎恰恰相反,李商隱並不追求求新求奇的煉字煉句,也不頻繁借用前人詩意,反而很多句子雖措詞流麗,但不晦澀難懂。
如“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等等,此類句子並不難懂,不用你學富五車也能看懂,你才看一眼便能察覺出其中纏綿悱惻之美。你若熟知更種典故,那麼“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之類,你也能大概知曉意思,但若問你李商隱這詩到底寫的啥?你絕對一臉懵。
不僅你一臉懵,連很多大家都一臉懵。梁啟超曾經直言,李商隱詩中每一句都是絕美,單若你問我整篇詩寫的啥,我也不知道。
故而,吳文英與李商隱,可能都寫的悽美悱惻,但就文風來說,兩人不盡相同(吳文英與李賀更加相似),其晦澀也是兩種晦澀。
吳文英是“形”的晦澀,因用字險怪,又好堆砌,讓人不易看懂。但你若靜下心來,查閱典籍,慢慢體會,終能通曉其中意味,所以,一旦看懂,吳文英的詞並無太多爭議,許多大家們對詞的整體方向還是統一的。
李商隱詩“神”的晦澀,用字即不求險也不求怪,雖字字珠璣,卻不晦澀。但是你就是不知道他在寫什麼,這就造成了,李商隱几乎所有的無題詩爭議都很大。如《錦瑟》,有人說是愛情詩,有人認為是感傷國運(吳汝綸《桐城吳先生評點唐詩鼓吹》:此詩疑為感國祚興衰而作),有人認為是李商隱追溯平生的作品(黃叔燦《唐詩箋註》:此義山年登五十,追溯平生而作也。),還有人說是聽曲有感而作......
同樣,《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也是眾說紛紜,有說是意淫富家女子,有說是侍君之念......
幾乎每一首,是愛情還是另有寄託,歷來都飽受爭議。但誰也說服不了誰,何況李商隱連個題目都沒留給後人參考。
在我看來李商隱簡直就是純意識流,或對某件事頗有感觸,卻不明說,只是將腦海裡的那些看似毫無關聯的想法、片段交織在一起,作成詩句。之後便由後人去體會,去猜吧。
吳文英走的還是花間詞的老路子,詞中常有玉人、玉手、玉纖,纖手...之一類形象的描繪,寓意其中。
李商隱確是從頭抽象到尾,就像一個剪輯大師,把一些散亂的畫面剪到一起去,讓人摸不著頭腦。
吳文英是心如明鏡臺,你若能勤“擦拭”,讀懂那些晦澀的句子,便能體會其中意味。
李商隱是本來無一物,惹來的“塵埃”,盡是後人的爭議。
吳文英的詞像個核桃,你又砸又摔,還特地去買了諾基亞手機,終於打開了這個核桃,這才能品味核桃仁的甘美。
李商隱的詩像個洋蔥,句句動人心魄,你一片一片的掰下去,感動的淚流滿面,最後卻發現手裡已經空無一物。唯有散落在空氣中濃烈的洋蔥氣味,讓你知道,你剛讀完了一首詩。
古人將李商隱與吳文英並論,多是因李商隱的某類“情詩”及感懷自傷詩風格與吳文英相近。
都是晦澀艱深、哀婉悽美、纏綿悱惻。且又同樣好用典故,構思清奇,跳躍性強。
當然這其中亦有不同,不過我想先說說李商隱的政治詩。
因李商隱那些“無題”類詩的光芒實在太過奪目,往往讓人忽略了李商隱的政治諷喻詩。
但李商隱的政治詩很多,佔比也很高。而且膽也肥,有些詩寫的相當直白,不再晦澀難懂。
實際上李商隱的風格並不單一,後世亦有不少學者認為李商隱的一部分政治類詩,與杜甫風格相近。
義山詩,世人但稱其巧麗,至與溫庭筠齊名。蓋俗學只見其面板,其高情遠意皆不識也。——《苕溪魚隱從話》。
篇幅有限,我們簡單看幾首李商隱的政治詩:
馬嵬二首(其一)
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
這首詩寫安史之亂時,馬嵬坡兵變,楊貴妃被縊死。後兩句意思是:如果說唐玄宗真認為楊貴妃具有傾覆邦國之能,那皇帝的玉輦為何還要倉皇地逃往馬嵬?這裡顯在嘲弄唐明皇荒淫誤國了。
唐人特別愛吟詠馬嵬之事,一般分為同情與批判兩派。這裡對比下鄭畋的詩。
馬嵬坡(鄭畋)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相較之下,鄭的詩要含蓄的多,在詩中先吹捧唐明皇畢竟是聖明天子,危難之際能當斷則斷。再委婉的提醒統治者別忘了陳後主之事。二詩比較,倒是李商隱的詩更加直接辛辣。
而秦似在《李商隱疇》一文,雲:“李商隱詩,瑜瑕互見。佳品如紅櫻桃,燦然奪目;劣品如生芭蕉,味澀肉硬,不能下喉。”……即以馬嵬詩而論。
秦似先生的觀點我保留意見,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應出,李商隱詩風格的多樣性。
北齊二首
其一
一笑相傾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
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
其二
巧笑知堪敵萬幾,傾城最在著戎衣。
晉陽已陷休回顧,更請君王獵一圍。
李商隱作《北齊二首》時,正值唐武宗貪淫好獵,這兩首詩說的是北齊後主高緯寵幸馮淑妃這一荒淫亡國的史實,是一首典型的借古諷今事。
《射鷹樓詩話》評此詩:詩但述其事,不溢一詞,而諷諭蘊藉,格律極高。此唐人擅長處。
此“唐人擅長處”一句,可以看出,李商隱的政治類詩並未於他人有迥異之處。其獨具特色的風格,大都是指他情詩,也是和吳文英相較的地方。
古代文人寒窗苦讀,多是未求仕途,能一展抱負,故吳文英也填過不少政治詞。但和李商隱不同,李商隱常在詩中常批判國家時事,或關心民生疾苦,或借古諫今,或嘲諷官宦,也常常提出自己的政治觀點。而吳文英,卻似“香草美人”的路子,仍是一副“花前病酒”的模樣,多是表達對國家現狀的憂慮無奈和自身內心的愁苦,其風格也與他的愛情詞保持統一。
八聲甘州
靈巖陪庾幕諸公遊
渺空煙、四遠是何年,青天墜長星?幻蒼崖雲樹,名娃金屋,殘霸宮城。箭徑酸風射眼,膩水染花腥。時靸雙鴛響,廊葉秋聲。
宮裡吳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獨釣醒醒。問蒼波無語,華髮奈山青。水涵空、闌干高處,送亂鴉斜日落漁汀。連呼酒、上琴臺去,秋與雲平。
這是吳文英的名作之一,是吳文英遊靈巖山,見吳國遺蹟想起了吳國興衰的史實,聯想到宋朝國事,抒發感慨而填此詞。全詞透露出濃濃的惆悵無奈(問滄波無語,華髮奈山青)和滿屏的頹喪。並且我個人還覺得,吳文英可能還是個逃避主義者(連呼酒、上琴臺去,秋與雲平)。
從二人政治題材的詩詞來看,李商隱可能是個憤青,而吳文英,是個悲觀加逃避主義者。二人所屬的時代都不好,都是滿目瘡痍。但你若與李商隱談時事,這貨必然是沫星四濺,慷慨激昂,直抒觀點,揮斥方遒。而吳文英定然相反,頂多嘆息一聲“興衰無常”,然後約你去喝上幾杯,以遣愁懷。故,就政治題材的詩詞來看,二人風格相差甚遠。下面在再來說說二者的情詩(詞)。
前面說了,二人風格都晦澀艱深,纏綿悱惻。但就晦澀來說,二者的晦澀卻不盡相同。
吳文英的晦澀,其實更像李賀,想象奇特,用字險怪。與李賀一樣,喜好煉字煉句。
如上文中的《八聲甘州》中的“箭徑酸風射眼,膩水染花腥”。其酸風射眼脫胎於李賀的“東關酸風射眸子”。而花腥,更讓人費解,實則應於前面的膩水相連,脫於杜牧《阿房宮賦》中的“渭流漲膩,棄脂水也”。這裡的吳文英不只是化用,還加上自己的創作與想象,棄入水中的脂粉不僅讓水“漲膩”,還進一步透過水讓花也有了“腥”味,用來襯托烘染戰亂興亡。
再如吳文英《夜遊宮·窗外捎溪雨響》裡的首句:窗外捎溪雨響。映窗裡、嚼花燈冷。這嚼花又是什麼鬼?你不去查你永遠不知道。葉嘉瑩先生在其《唐宋詞十七講》裡有說道:嚼的其實是燈花。古人沒有電,照明都是用燈盞,上面放個捻繩作燈芯,火會自己往下燒。而燈盞是圓形的,被詩人想象成嘴唇,而燈芯在燈盞邊閃爍不定,就像燈盞這個嘴唇在嚼燈花。這便與後面的燈冷聯絡到一起去了。
類似的還有很多,正如李維楨《昌谷詩解》中對李賀的評價,“隻字片語,必新必奇”。用在吳文英身上也相當合適。
除此之外,吳文英的晦澀還有大量的用典,包括一些“僻典”,以及大量借用前人詩句的詩意。
如:《祝英臺近·除夕立春》中“玉纖曾擘黃柑,柔香擊幽素”,玉纖曾擘黃柑,同周邦彥《少年遊》中的“纖手破新橙”。而柔香擊幽素就晦澀了,柔香是承上的“分柑”,而幽素確是值幽素的情懷,化用了李賀《傷心行》裡的“病骨傷幽素”。而後的“可憐千點吳霜”,又是用了李賀《還自會稽吟》:“吳霜點歸鬢”作結。
再者,吳文英《望江南·三月暮》裡:宿燕夜歸銀燭外這句。俞平伯在其《唐宋詞選釋》裡注:這裡是反用蘇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燒銀燭照紅妝”。殘紅已盡,無興夜遊,燭自在室內;既在室內,則燕子夜歸覓宿,自在燭外了。“外”有燕子避光之意。溫庭筠《七夕》:“銀燭有光妨宿燕,畫屏無睡待牽牛”,詩詠秋景,此亦借用。
類似之處,不勝列舉,當真教人防不勝防。
因此,你需要掌握大量歷史典故以及詩詞儲備量,才能準確快速的讀懂吳文英詞句裡真正的含義。若非如此,便只會覺得通篇格調幽冷淒涼,用筆幽邃錦麗,但卻晦澀難懂,甚至有人覺得有些都是病句,這也是吳文英歷來為人詬病的地方:
吳夢窗詞,如七寶樓臺,眩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段。——張炎《詞源》。
如清真的綿密,夢窗轉為晦澀;清真的繁穠,夢窗轉為堆砌,都是變本加厲。——俞平伯《唐宋詞選釋》。
但若你翻典閱籍,終於弄懂了此中機關,明白了其中含義。便愈發覺得寫得纏綿悱惻,哀婉悽美。
但李商隱似乎恰恰相反,李商隱並不追求求新求奇的煉字煉句,也不頻繁借用前人詩意,反而很多句子雖措詞流麗,但不晦澀難懂。
如“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等等,此類句子並不難懂,不用你學富五車也能看懂,你才看一眼便能察覺出其中纏綿悱惻之美。你若熟知更種典故,那麼“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之類,你也能大概知曉意思,但若問你李商隱這詩到底寫的啥?你絕對一臉懵。
不僅你一臉懵,連很多大家都一臉懵。梁啟超曾經直言,李商隱詩中每一句都是絕美,單若你問我整篇詩寫的啥,我也不知道。
故而,吳文英與李商隱,可能都寫的悽美悱惻,但就文風來說,兩人不盡相同(吳文英與李賀更加相似),其晦澀也是兩種晦澀。
吳文英是“形”的晦澀,因用字險怪,又好堆砌,讓人不易看懂。但你若靜下心來,查閱典籍,慢慢體會,終能通曉其中意味,所以,一旦看懂,吳文英的詞並無太多爭議,許多大家們對詞的整體方向還是統一的。
李商隱詩“神”的晦澀,用字即不求險也不求怪,雖字字珠璣,卻不晦澀。但是你就是不知道他在寫什麼,這就造成了,李商隱几乎所有的無題詩爭議都很大。如《錦瑟》,有人說是愛情詩,有人認為是感傷國運(吳汝綸《桐城吳先生評點唐詩鼓吹》:此詩疑為感國祚興衰而作),有人認為是李商隱追溯平生的作品(黃叔燦《唐詩箋註》:此義山年登五十,追溯平生而作也。),還有人說是聽曲有感而作......
同樣,《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也是眾說紛紜,有說是意淫富家女子,有說是侍君之念......
幾乎每一首,是愛情還是另有寄託,歷來都飽受爭議。但誰也說服不了誰,何況李商隱連個題目都沒留給後人參考。
在我看來李商隱簡直就是純意識流,或對某件事頗有感觸,卻不明說,只是將腦海裡的那些看似毫無關聯的想法、片段交織在一起,作成詩句。之後便由後人去體會,去猜吧。
吳文英走的還是花間詞的老路子,詞中常有玉人、玉手、玉纖,纖手...之一類形象的描繪,寓意其中。
李商隱確是從頭抽象到尾,就像一個剪輯大師,把一些散亂的畫面剪到一起去,讓人摸不著頭腦。
吳文英是心如明鏡臺,你若能勤“擦拭”,讀懂那些晦澀的句子,便能體會其中意味。
李商隱是本來無一物,惹來的“塵埃”,盡是後人的爭議。
吳文英的詞像個核桃,你又砸又摔,還特地去買了諾基亞手機,終於打開了這個核桃,這才能品味核桃仁的甘美。
李商隱的詩像個洋蔥,句句動人心魄,你一片一片的掰下去,感動的淚流滿面,最後卻發現手裡已經空無一物。唯有散落在空氣中濃烈的洋蔥氣味,讓你知道,你剛讀完了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