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華佗,字元化 ,沛國譙人也,一名旉,遊學徐土,兼通數經。沛相陳珪舉孝廉,太尉黃琬闢,皆不就。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捨去,輒愈。
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
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故甘陵相夫人有娠六月,腹痛不安,佗視脈,曰:“胎已死矣。”使人手摸知所在,在左則男,在右則女。人云“在左”,於是為湯下之,果下男形,即愈。
縣吏尹世苦四支煩,口中乾,不欲聞人聲,小便不利。佗曰:“試作熱食,得汗則愈;不汗,後三日死。”即作熱食,而不汗出,佗曰:“藏氣已絕於內,當啼泣而絕。”果如佗言。府吏兒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
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並起。鹽瀆嚴昕與數人共候佗,適至,佗謂昕曰:“君身中佳否?”昕曰:“自如常。”佗曰:“君有急病見於面,莫多飲酒。”
坐畢歸,行數里,昕卒頭眩墮車,人扶將還,載歸家,中宿死。故督郵頓子獻得病已差,詣佗視脈,曰:“尚虛,未得復,勿為勞事,御內即死。臨死,當吐舌數寸。”其妻聞其病除,從百餘里來省之,止宿交接,中間三日發病,一如佗言。
督郵徐毅得病,佗往省之。毅謂佗曰:“昨使醫曹吏劉租針胃管訖,便苦咳嗽,欲臥不安。”佗曰:“刺不得胃管,誤中肝也,食當日減,五日不救。”遂如佗言。東陽陳叔山小男二歲得疾,下利常先啼,日以羸困。
問佗,佗曰:“其母懷軀,陽氣內養,乳中虛冷,兒得母寒,故令不時愈。”佗與四物女宛丸,十日即除。彭城夫人夜之廁,蠆螫其手,呻呼無賴。佗令溫湯近熱,漬手其中,卒可得寐,但旁人數為易湯,湯令暖之,其旦即愈。
軍吏梅平得病,除名還家,家居廣陵,未至二百里,止親人舍。有頃。佗偶至主人許,主人令佗視平,佗謂平曰:“君早見我,可不至此。今疾已結,促去可得與家相見,五日卒。”應時歸,如佗所刻。
佗行道,見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車載欲往就醫。佗聞其呻吟,駐車,往視,語之曰:“向來道邊有賣餅家,蒜齏大酢,從取三升飲之,病自當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懸車邊,欲造佗。
佗尚未還,小兒戲門前,逆見,自相謂曰:“似逢我公,車邊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見佗北壁懸此蛇輩約以十數。又有一郡守病,佗以為其人盛怒則差,乃多受其貨而不加治,無何棄去,留書罵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殺佗。郡守子知之,屬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數升而愈。
又有一士大夫不快,佗雲:“君病深,當破腹取。然君壽亦不過十年,病不能殺君,忍病十歲,壽俱當盡,不足故自刳裂。”士大夫不耐痛癢,必欲除之。佗遂下手,所患尋差,十年竟死。廣陵太守陳登得病,胸中煩懣,面赤不食。
佗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數升,欲成內疽,食腥物所為也。”即作湯二升,先服一升,斯須盡服之。食頃,吐出三升許蟲,赤頭皆動,半身是生魚膾也,所苦便愈。佗曰:“此病後三期當發,遇良醫乃可濟救。”依期果發動,時佗不在,如言而死。
太祖聞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李將軍妻病甚,呼佗視脈。曰:“傷娠而胎不去。”將軍言:“聞實傷娠,胎已去矣。”佗曰:“案脈,胎未去也。”將軍以為不然。佗捨去,婦稍小差。
百餘日復動,更呼佗。佗曰:“此脈故事有胎。前當生兩兒,一兒先出,血出甚多,後兒不及生。母不自覺,旁人亦不寤,不復迎,遂不得生。胎死,血脈不復歸,必燥著母脊,故使多脊痛。今當與湯,並針一處,此死胎必出。”
湯針既加,婦痛急如欲生者。佗曰:“此死胎久枯,不能自出,宜使人探之。”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色黑,長可尺所。佗之絕技,凡此類也。然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後太祖親理,得病篤重,使佗專視。
佗曰:“此近難濟,恆事攻治,可延歲月。”佗久遠家思歸,因曰:“當得家書方,欲暫還耳。”到家,辭以妻病,數乞期不反。太祖累書呼,又敕郡縣發遣,佗恃能厭食事,猶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檢;若妻信病,賜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若其虛詐,便收送之。
於是傳付許獄,考驗首服。荀彧請曰:“佗術實工,人命所懸,宜含宥之。”太祖曰:“不憂,天下當無此鼠輩耶?”遂考竟佗。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強,索火燒之。佗死後,太祖頭風未除。
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殺此子,亦終當不為我斷此根原耳。”及後愛子倉舒病困,太祖嘆曰:“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強死也。”初,軍吏李成苦欬嗽,晝夜不寤,時吐膿血,以問佗。佗言:“君病腸癰,欬之所吐,非從肺來也。
與君散兩錢,當吐二升餘膿血訖,快自養,一月可小起,好自將愛,一年便健。十八歲當一小發,服此散,亦行復差。若不得此藥,故當死。”復與兩錢散,成得藥去。
五六歲,親中人有病如成者,謂成曰:“卿今強健,我欲死,何忍無急去藥,以待不祥?先持貸我,我差,為卿從華佗更索。”成與之。已故到譙,適值佗見收,匆匆不忍從求。後十八歲,成病竟發,無藥可服,以至於死。
廣陵吳普、彭城樊阿皆從佗學。普依準佗治,多所全濟。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
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並利蹄足,以當導引。體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體輕便,腹中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阿善針術。
凡醫鹹言背及胸藏之間不可妄針,針之不過四分,而阿針背入一二寸,巨闕胸藏針下五六寸,而病輒皆瘳。阿從佗求可服食益於人者,佗授以漆葉青黏散。漆葉屑一升,青黏屑十四兩,以是為率,言久服去三蟲,利五藏,輕體,使人頭不白。
阿從其言,壽百餘歲。漆葉處所而有,青黏生於豐、沛、彭城及朝歌雲。
譯文:
華佗字元化,是沛國譙縣人,又名敷。離開家鄉,到徐州地區求學,通曉數種經書(指《詩》、《書》、《易》、《春秋》等儒家經典)。沛國的相陳圭推薦他為孝廉,太尉黃琬徵召任用,(他)都不去就任。
(華佗)懂得養生的方法,當時的人都認為他年已百歲可外表看上去還像青壯年。又精通醫方醫藥,他治病時,配製湯藥不過用幾味藥,心裡明瞭藥物的分量、比例,用不著再稱量,把藥煮熟就讓病人服飲,告訴病人服藥的禁忌及注意事項,藥渣倒完後病就痊癒了。
如果需要灸療,也不過一兩個穴位,每個穴位不過燒灸七、八根艾條,病痛就應手消除。如果需要針療,也不過扎一兩個穴位,下針時(對病人)說:“(針刺感應)應當延伸到某處,如果到了,告訴我。”當病人說“已經到了”,應聲便起針,病痛很快就痊癒了。
如果病患集結鬱積在體內,扎針吃藥的療效都不能奏效,應須剖開割去的,就飲服他配製的“麻沸散”,一會兒(病人)便如醉死一樣,毫無知覺,於是開刀後取出結積物。
病患如果在腸中,就割除腸子患病部位,清洗傷口及感染部位,縫合刀口用藥膏敷上,四五天後,病好了,不再疼痛,病人自己也不覺得,一個月之內,傷口便癒合復原了。
原來的甘陵(諸侯國名)相的夫人有孕六個月了,腹痛不安,華佗診察脈象,說:“胎兒死了。”派人用手摸知道所在位置,在左邊則為男嬰,在右邊則為女嬰。人說“在左邊”,於是喂湯藥流產它,果然產下男嬰形狀,隨即痊癒。
縣吏尹世苦手和腳燥熱,口中乾燥,不想聽到人聲,小便不順暢。華佗說:“試著做吃熱食,出汗則痊癒;不出汗,此後三日內死亡。”立即做吃熱食而不出汗,華佗說:“五臟的元氣已斷絕在體內,當哭泣而死。”果然如華佗所言。
郡守府中的官吏倪尋、李延同時到來(就診),都頭痛發燒,病痛的症狀正相同。華佗卻說:“倪尋應該(把內熱透過小便)拉出來,李延應當(把內熱透過)發汗排出去。”有人對這兩種不同療法提出疑問。
華佗回答說:“倪尋是外實症,李延是內實症,所以治療它們應當不同。”馬上分別給兩人服藥,次日早晨兩人一同起來(即都已病癒,行動自如了)。
鹽瀆(地名,東漢屬廣陵郡,今江蘇鹽城市西北)嚴昕與數人一起探問華佗,剛剛來到,佗對昕說:“您(感覺)體內好嗎?”嚴昕說:“自己(覺得)跟平常一樣。”華佗說:“您有急病反映在臉色上不要多喝酒。”
坐完回去,行了幾里,嚴昕突然頭腦眩暈,墜落車下,人們攙扶他返回,乘車回家,半夜死去。
原來的督郵(官名,為漢代郡守佐吏,掌管督察糾舉所轄各縣違法之事)頓子獻得病已痊癒,到華佗(那裡)察看脈搏,說:“還是有虛症,還沒有康復,不要做致人疲勞的事,與女子交合馬上就死。臨死時,會吐舌數寸。”
他的妻子聽說他的病除掉了,從百里外來探望他,住宿並性交,間隔三日病發,完全像華佗說的那樣。督郵徐毅得病,華佗前去看望他。徐毅對華佗說:“昨天讓官府內負責醫療的小官吏劉租針刺胃部後,便受苦於咳嗽,想躺下休息都不安寧。”
華佗說:“針刺未及胃部,誤中肝臟了,食量應會日益減少,過五日不能挽救。”接著像華佗所說的那樣。東陽(縣名)陳叔山的小兒子二歲,得了病,大小便時總要先哭一陣,一天天地瘦弱疲睏。
【原文】
華佗,字元化 ,沛國譙人也,一名旉,遊學徐土,兼通數經。沛相陳珪舉孝廉,太尉黃琬闢,皆不就。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捨去,輒愈。
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
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故甘陵相夫人有娠六月,腹痛不安,佗視脈,曰:“胎已死矣。”使人手摸知所在,在左則男,在右則女。人云“在左”,於是為湯下之,果下男形,即愈。
縣吏尹世苦四支煩,口中乾,不欲聞人聲,小便不利。佗曰:“試作熱食,得汗則愈;不汗,後三日死。”即作熱食,而不汗出,佗曰:“藏氣已絕於內,當啼泣而絕。”果如佗言。府吏兒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
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並起。鹽瀆嚴昕與數人共候佗,適至,佗謂昕曰:“君身中佳否?”昕曰:“自如常。”佗曰:“君有急病見於面,莫多飲酒。”
坐畢歸,行數里,昕卒頭眩墮車,人扶將還,載歸家,中宿死。故督郵頓子獻得病已差,詣佗視脈,曰:“尚虛,未得復,勿為勞事,御內即死。臨死,當吐舌數寸。”其妻聞其病除,從百餘里來省之,止宿交接,中間三日發病,一如佗言。
督郵徐毅得病,佗往省之。毅謂佗曰:“昨使醫曹吏劉租針胃管訖,便苦咳嗽,欲臥不安。”佗曰:“刺不得胃管,誤中肝也,食當日減,五日不救。”遂如佗言。東陽陳叔山小男二歲得疾,下利常先啼,日以羸困。
問佗,佗曰:“其母懷軀,陽氣內養,乳中虛冷,兒得母寒,故令不時愈。”佗與四物女宛丸,十日即除。彭城夫人夜之廁,蠆螫其手,呻呼無賴。佗令溫湯近熱,漬手其中,卒可得寐,但旁人數為易湯,湯令暖之,其旦即愈。
軍吏梅平得病,除名還家,家居廣陵,未至二百里,止親人舍。有頃。佗偶至主人許,主人令佗視平,佗謂平曰:“君早見我,可不至此。今疾已結,促去可得與家相見,五日卒。”應時歸,如佗所刻。
佗行道,見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車載欲往就醫。佗聞其呻吟,駐車,往視,語之曰:“向來道邊有賣餅家,蒜齏大酢,從取三升飲之,病自當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懸車邊,欲造佗。
佗尚未還,小兒戲門前,逆見,自相謂曰:“似逢我公,車邊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見佗北壁懸此蛇輩約以十數。又有一郡守病,佗以為其人盛怒則差,乃多受其貨而不加治,無何棄去,留書罵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殺佗。郡守子知之,屬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數升而愈。
又有一士大夫不快,佗雲:“君病深,當破腹取。然君壽亦不過十年,病不能殺君,忍病十歲,壽俱當盡,不足故自刳裂。”士大夫不耐痛癢,必欲除之。佗遂下手,所患尋差,十年竟死。廣陵太守陳登得病,胸中煩懣,面赤不食。
佗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數升,欲成內疽,食腥物所為也。”即作湯二升,先服一升,斯須盡服之。食頃,吐出三升許蟲,赤頭皆動,半身是生魚膾也,所苦便愈。佗曰:“此病後三期當發,遇良醫乃可濟救。”依期果發動,時佗不在,如言而死。
太祖聞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李將軍妻病甚,呼佗視脈。曰:“傷娠而胎不去。”將軍言:“聞實傷娠,胎已去矣。”佗曰:“案脈,胎未去也。”將軍以為不然。佗捨去,婦稍小差。
百餘日復動,更呼佗。佗曰:“此脈故事有胎。前當生兩兒,一兒先出,血出甚多,後兒不及生。母不自覺,旁人亦不寤,不復迎,遂不得生。胎死,血脈不復歸,必燥著母脊,故使多脊痛。今當與湯,並針一處,此死胎必出。”
湯針既加,婦痛急如欲生者。佗曰:“此死胎久枯,不能自出,宜使人探之。”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色黑,長可尺所。佗之絕技,凡此類也。然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後太祖親理,得病篤重,使佗專視。
佗曰:“此近難濟,恆事攻治,可延歲月。”佗久遠家思歸,因曰:“當得家書方,欲暫還耳。”到家,辭以妻病,數乞期不反。太祖累書呼,又敕郡縣發遣,佗恃能厭食事,猶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檢;若妻信病,賜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若其虛詐,便收送之。
於是傳付許獄,考驗首服。荀彧請曰:“佗術實工,人命所懸,宜含宥之。”太祖曰:“不憂,天下當無此鼠輩耶?”遂考竟佗。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強,索火燒之。佗死後,太祖頭風未除。
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殺此子,亦終當不為我斷此根原耳。”及後愛子倉舒病困,太祖嘆曰:“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強死也。”初,軍吏李成苦欬嗽,晝夜不寤,時吐膿血,以問佗。佗言:“君病腸癰,欬之所吐,非從肺來也。
與君散兩錢,當吐二升餘膿血訖,快自養,一月可小起,好自將愛,一年便健。十八歲當一小發,服此散,亦行復差。若不得此藥,故當死。”復與兩錢散,成得藥去。
五六歲,親中人有病如成者,謂成曰:“卿今強健,我欲死,何忍無急去藥,以待不祥?先持貸我,我差,為卿從華佗更索。”成與之。已故到譙,適值佗見收,匆匆不忍從求。後十八歲,成病竟發,無藥可服,以至於死。
廣陵吳普、彭城樊阿皆從佗學。普依準佗治,多所全濟。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
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並利蹄足,以當導引。體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體輕便,腹中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阿善針術。
凡醫鹹言背及胸藏之間不可妄針,針之不過四分,而阿針背入一二寸,巨闕胸藏針下五六寸,而病輒皆瘳。阿從佗求可服食益於人者,佗授以漆葉青黏散。漆葉屑一升,青黏屑十四兩,以是為率,言久服去三蟲,利五藏,輕體,使人頭不白。
阿從其言,壽百餘歲。漆葉處所而有,青黏生於豐、沛、彭城及朝歌雲。
譯文:
華佗字元化,是沛國譙縣人,又名敷。離開家鄉,到徐州地區求學,通曉數種經書(指《詩》、《書》、《易》、《春秋》等儒家經典)。沛國的相陳圭推薦他為孝廉,太尉黃琬徵召任用,(他)都不去就任。
(華佗)懂得養生的方法,當時的人都認為他年已百歲可外表看上去還像青壯年。又精通醫方醫藥,他治病時,配製湯藥不過用幾味藥,心裡明瞭藥物的分量、比例,用不著再稱量,把藥煮熟就讓病人服飲,告訴病人服藥的禁忌及注意事項,藥渣倒完後病就痊癒了。
如果需要灸療,也不過一兩個穴位,每個穴位不過燒灸七、八根艾條,病痛就應手消除。如果需要針療,也不過扎一兩個穴位,下針時(對病人)說:“(針刺感應)應當延伸到某處,如果到了,告訴我。”當病人說“已經到了”,應聲便起針,病痛很快就痊癒了。
如果病患集結鬱積在體內,扎針吃藥的療效都不能奏效,應須剖開割去的,就飲服他配製的“麻沸散”,一會兒(病人)便如醉死一樣,毫無知覺,於是開刀後取出結積物。
病患如果在腸中,就割除腸子患病部位,清洗傷口及感染部位,縫合刀口用藥膏敷上,四五天後,病好了,不再疼痛,病人自己也不覺得,一個月之內,傷口便癒合復原了。
原來的甘陵(諸侯國名)相的夫人有孕六個月了,腹痛不安,華佗診察脈象,說:“胎兒死了。”派人用手摸知道所在位置,在左邊則為男嬰,在右邊則為女嬰。人說“在左邊”,於是喂湯藥流產它,果然產下男嬰形狀,隨即痊癒。
縣吏尹世苦手和腳燥熱,口中乾燥,不想聽到人聲,小便不順暢。華佗說:“試著做吃熱食,出汗則痊癒;不出汗,此後三日內死亡。”立即做吃熱食而不出汗,華佗說:“五臟的元氣已斷絕在體內,當哭泣而死。”果然如華佗所言。
郡守府中的官吏倪尋、李延同時到來(就診),都頭痛發燒,病痛的症狀正相同。華佗卻說:“倪尋應該(把內熱透過小便)拉出來,李延應當(把內熱透過)發汗排出去。”有人對這兩種不同療法提出疑問。
華佗回答說:“倪尋是外實症,李延是內實症,所以治療它們應當不同。”馬上分別給兩人服藥,次日早晨兩人一同起來(即都已病癒,行動自如了)。
鹽瀆(地名,東漢屬廣陵郡,今江蘇鹽城市西北)嚴昕與數人一起探問華佗,剛剛來到,佗對昕說:“您(感覺)體內好嗎?”嚴昕說:“自己(覺得)跟平常一樣。”華佗說:“您有急病反映在臉色上不要多喝酒。”
坐完回去,行了幾里,嚴昕突然頭腦眩暈,墜落車下,人們攙扶他返回,乘車回家,半夜死去。
原來的督郵(官名,為漢代郡守佐吏,掌管督察糾舉所轄各縣違法之事)頓子獻得病已痊癒,到華佗(那裡)察看脈搏,說:“還是有虛症,還沒有康復,不要做致人疲勞的事,與女子交合馬上就死。臨死時,會吐舌數寸。”
他的妻子聽說他的病除掉了,從百里外來探望他,住宿並性交,間隔三日病發,完全像華佗說的那樣。督郵徐毅得病,華佗前去看望他。徐毅對華佗說:“昨天讓官府內負責醫療的小官吏劉租針刺胃部後,便受苦於咳嗽,想躺下休息都不安寧。”
華佗說:“針刺未及胃部,誤中肝臟了,食量應會日益減少,過五日不能挽救。”接著像華佗所說的那樣。東陽(縣名)陳叔山的小兒子二歲,得了病,大小便時總要先哭一陣,一天天地瘦弱疲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