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馬英才

    詩證韓愈故里在修武及塋地  □韓中山

      韓愈於唐德宗大曆三年(768年)出生在武昌縣衙公署。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八月因病疾在家中養病,其年十二月丙子卒於長安靖安裡第。唐敬宗寶曆元年(825年)三月癸酉安葬祖塋。有關韓愈的生卒年月,史界似無爭議,但有關韓愈的祖籍故里、埋葬何處卻出現了諸多說法和爭論。其實,這兩個問題在韓愈的詩作中早就作了清楚交待,大家沒有必要再爭論下去。

      一、舊籍原來在東郡

      韓愈在《寄崔二十六立之》詩作中寫道:“久欲辭謝去,休令眾睢睢。況又嬰疹疾,寧保軀不貲。不能前死罷,內實慚神祇。舊籍在東郡,茅屋枳棘籬。”詩的大意是:很久以來就有辭官隱退的想法,免得讓很多下邊人仰視我羨慕嫉妒。況且我自幼患疹疾身體不太好,寧可保住身體本錢不讓透支健康為好。自己之所以沒有早早死去,全賴天地神靈佑護,可我實在愧對諸神。祖籍老家就在古時稱謂的東郡,老房屋是茅草房、院牆是帶刺枳實圍成的籬笆。

      寫此詩時韓愈是什麼心情,有什麼背景,這裡不作探討。珍貴的是他在詩中講出了自己祖籍老家的位置——東郡,並告知我們故居還有房子,是茅草房,還有院牆,是刺枳實籬笆。這與韓愈回老家省親、守孝的記述是相吻合的。那麼,東郡是哪兒?在什麼地方?

      唐代的區劃中沒有“東郡”,《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五年,將軍驁攻魏,定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東郡。冬雷。六年,韓、魏、趙、衛、楚共擊秦,取壽陵。秦出兵,五國兵罷。拔衛,迫東郡,其君角率其支屬徙居野王,阻山以保魏之河內。”從《史記》的記述中, 我們瞭解到東郡為戰國後期由秦國初置,轄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等二十城。據歷史資料介紹,“酸棗”和“燕”在現河南省延津縣一帶;“虛”和“雍丘”在現河南省杞縣一帶;“長平”在現山西省高平市北十公里處長平村一帶;“山陽城”在現河南省焦作市區東南兩公里處(遺址城牆尚在)。東郡位於河南省的東北部和山西省的東南部,轄區範圍東至濮陽,西至山陽城,南至杞縣,北至高平,治所在濮陽縣西南附近。而河內、河陽則不在東郡轄區,對此,《史記·秦始皇本紀》中“阻山以保魏之河內”一句講得非常清楚。至此,我們知道了東郡的初置時間和具體方位,但韓愈故里在東郡的哪個地方仍然是未知的。

      二、講明故里是南陽

      韓愈在從袁州返京途經隋州棗陽南時,寫下了珍貴的《題廣昌館》詩作:“白水龍飛已幾春,偶逢遺蹟問耕人。丘墳發掘當官路,何處南陽有近親?”詩的大意是:從白河之濱騰飛的帝王有些年頭了,回京的途中偶遇廣昌館遺蹟詢問當地農人有關傳說。官道兩側挖墳掘墓的土和棺木屍骨堆堵在路上,哪個南陽有我的近族親人能保護我死後墳墓不被盜掘。

      “南陽”,古時河南省有兩個,一個是南部的南陽,即古稱“宛”的南陽;一個是北部的修武南陽,即《史記》中“晉啟南陽”之南陽(楊廣注《史記》曰:“此南陽,河內修武是也”。而這兩個南陽都與韓愈有割捨不斷的親情聯絡。古宛“南陽”是韓愈先祖的居住地,歷史上,韓愈的上24世直系先祖韓騫避王莽亂徙居南陽堵陽(南陽方城縣東南一帶)。修武南陽是韓愈近代祖上居住之地。此南陽轄今新鄉市獲嘉縣和焦作市六縣四區及濟源市的全境。晉啟南陽因戰爭頻仍,你爭我奪,逐漸四分五裂,最後剩下南陽城扛起了南陽的名稱。南陽城在修武縣境內,成為修武縣的縣城,故說修武就是說南陽,說南陽就是說修武。“南陽城”在北宋時仍有這個地名,當時著名文史學家劉原父在其所著的《春秋傳》中講“修武有古南陽城,蓋南陽其統名,而修武則魏之南陽邑也。”韓愈詩中提到的南陽,即修武南陽和古宛南陽。

      下邊要搞清楚三個問題:一是何以證明韓愈的故里在南陽城;二是南陽城與東郡有沒有聯絡;三是韓愈為什麼要發出“何處南陽有近親”的感慨和自問。

      其一,南陽即“南陽城”,要證明韓愈故里在南陽城,最好的證據是自證。修武縣韓愈後裔儲存有續修千年的《韓文公門譜》,韓愈的第三個孫子韓緄在《韓文公門譜》的序言中寫道:“茂公之曾孫鑲公徙居南陽,已十有二世,建立門譜以鑲公為祖,始建塋地葬韓陂。為充實宗譜,吾祖文公欲沿流溯源,將殘次之族譜考證其詳,未果。吾父繼而考之,亦未果。吾輩不登仕途,每有暇晷,繼續稽考,歷經三世努力奮鬥,志誠而恆,終獲成功。”從序言中可以知道,韓愈是參與了《韓文公門譜》的前期編修和世系考證工作的。序言還告訴我們,自茂公之曾孫韓鑲徙南陽至今,已十二世。另外,韓愈去世32年後,唐大中十年(856年)修武縣令杜其在為《韓文公門譜》所撰的序言中寫道:“修武韓氏巨族也,南陽韓氏望族也。雲卿公文詞獨行中朝,退之文公乃華夏碩彥,稱富饒者更多。”韓愈的父親韓仲卿離任武昌令時,李白在為其撰寫的《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並序》中講:“君名仲卿,南陽人也。”《韓文公門譜》中在韓鑲的名下注:“字文遠,拜平北將軍,後魏神龜元年政亂隱居北修武安陽城。”在韓鑲長子韓傑的名下注:“字景魁,拜修武縣尉,隋大業八年世亂隱居修武南陽城東關。”

      其二,南陽城在秦時歸東郡管轄。前邊已談到東郡轄二十城,那麼,這二十城中有沒有南陽城呢?答案是肯定的。要弄清這個問題,需要從修武的歷史沿革和與山陽城的關係說起。檢視修武縣歷史沿革(百度百科提供),修武縣殷商時期始築寧城,名寧邑。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途經寧邑,在這裡修兵練武,遂易名修武邑。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改名南陽邑,隸晉國。秦始皇置縣,隸三川郡。西漢,高祖三年(前205年)將修武分為山陽、修武兩縣,隸河內郡。三國時隸魏。西晉隸司州汲郡。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分為南修武、北修武。東魏天平年間(534-537年),又置西修武,即今修武城址。北齊天保七年,將古修武縣治(今獲嘉縣北崇興寺東)遷至西修武城址,將南、北修武及山陽縣併入,統稱修武縣,後歷代沿襲。從修武的歷史沿革變化中,我們可以確定,在西漢以前,包括秦國初置東郡時,山陽城歸修武縣管轄,北齊以後,仍歸修武管轄。秦國所置東郡,西至山陽城,東至濮陽,修武南陽城在山陽城以東(19公里處)、濮陽以西,正好在東郡轄區內。山陽城歸東郡管轄後,修武及境內的南陽城自然與山陽城一樣都歸東郡所轄。韓愈一生博覽群書,博古通今,對南陽與東郡的隸屬關係是心知肚明的,他講舊籍(南陽)在東郡,一定是考證過的,是可信的。

      其三,發出“何處南陽有近親”的感慨,是為“丘墳發掘當官路”觸景生情而產生的悲涼心理反映,更是萌發魂歸故里的內心吶喊。韓愈一生奮鬥,歷經坎坷,官場沉浮,遭人嫉妒,活得很累。他多麼想死後能夠安靜,沒有紛爭,不再受人傷害。但眼前的掘墳情景使他不得不思考如何安排好自己的身後事,如何保全自己的墳墓不被盜挖,不出現拋骨荒野的狀況。而要做到萬無一失,只能依靠近親庇護。哪個南陽有近親呢?他想到了修武,修武南陽有眾多近族親人,他們會保護自己墳塋的。這就為韓愈“死也埋吾陂”奠定了心理基礎。

      三、決定死後埋韓陂

      在《寄崔二十六立之》詩中,韓愈不僅透露了故里在東郡的資訊,更是作出了身後安葬何處的決定。詩中講:“還歸非無指,灞渭楊春澌。生兮耕吾疆,死也埋吾陂。”詩的大意是:辭官離朝是有可能的,什麼灞橋、渭水、春天的柳楊岸都會在眼前消失。有生之年若回到故里就在自家的田園裡耕作,老死後就葬在我的祖塋韓陂。

      詩中所講的“陂”,即韓氏祖塋韓陂,現在韓陂依舊在,韓愈墓就在韓陂。韓氏祖塋位於雲臺山前青龍嶺,離修武縣城約二十公里,因這裡埋葬著韓愈祖上六代的墳墓,其地名始曰韓陂。

      唐穆宗長慶四年,鎮州王廷湊叛亂,韓愈奉命隻身前往招撫,獲得成功。回京覆命後,穆宗大喜,即日調任韓愈為吏部侍郎,下詔恩賜塋地百頃(一萬畝),以擴其祖塋。新擴塋地東自樊噲廟,西至山門河,南自陸真觀,北至蓮池寺。韓氏祖塋戌山辰向,後靠青龍嶺,前對九里山,形如雙龍戲水。

      歸葬韓陂,是韓愈生前的願望,也是他對後事安排的必然選擇。韓愈一生深受儒學浸潤,忠孝傳統思想植根於他的大腦。葉落歸根傳統觀念的影響,死後陪父母兄嫂的孝意,保全墳墓、防患於未然的安全考慮,多種因素的作用使韓愈必然作出“埋吾陂”的選擇決定。

      當然,歸葬韓陂,不是韓愈生前的一時衝動想法,說說而己,而是長時間實實在在、不露痕跡地在做著準備。其一,從不講清楚故里在南陽(修武),而常自稱“昌黎人”(昌黎始遷祖韓術與韓愈的上16代祖韓福是親兄弟),在不得不說到故里時,用“東郡”來表述。從不講明祖塋在修武韓陂,而是講“吾往河陽省墳墓”、“從嫂歸葬河陽”(韓愈生前修武歸河陽軍管轄。河陽軍,唐方鎮名,較長時間轄河陽三城和河陽、溫縣、濟源、汜水、河陰等縣及懷、衛二州,時修武歸懷州管轄),在不得不明說祖塋名稱時,用“吾陂”來代指。韓愈這樣精心巧妙地作掩飾。就是出於對日後歸葬韓陂後的安全考慮而為之。其二,病重期間對後事作了周密安排,他對家人的要求是:“無不依禮,不得汙我作佛事,拘忌陰陽吉凶。”他要求家人依禮行事,但不得請和尚,不搞迷信活動,不要奢華,不得張揚,低調行事。他在給得意門生皇甫湜的信中交待:“死能令我躬所以不隨世磨滅者唯子,以為囑。”意思是說:能讓我在死後墓地和遺體不因時代變遷而被毀滅消失的人,只有你能做到,特囑託。韓愈是皇甫湜的恩師和朋友,皇甫湜受恩師之託自是殫精竭慮來辦此事。一方面他在神道碑文和墓誌銘文的表述上大做文章,如“葬河陽”、“葬某縣”等,使人難以按圖索驥找到韓愈墓;另一方面,在韓愈病逝三個月後才悄然發喪將韓愈葬在修武縣祖塋韓陂。在家人和皇甫湜的精心策劃運作下,終於滿足了百代文宗韓愈魂歸故里埋韓陂的生前願望,文公可以瞑目安息了。   (作者為南陽宛東中等專業學校校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段譽是金庸哪本小說中的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