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ML隆德

    孔儒思想是皇權獨裁統治者所崇尚的,是愚弄老百姓的一套說教,除了教育部分有點用處外,其餘根本毫無邏輯性哲理性。得到的真理是維護了封建統治幾千年,也危害了中國科學進步幾千年。

  • 2 # -百姓--

    封建統治者最喜歡孔孟之道,這種思想使民眾軟弱忍讓,不符合現代社會需求!去其糟粕,精華非常有限!中國需要讓民眾團結覺暒奮發圖強的毛澤東思想!

  • 3 # 嚴中藝

    在不好方面,在內部還是逃不出家族的興衰,朝代的更換,只對社會有功用;對科技、文化、政治變通等領域是有壓制作用的。猶其在清代時表現出來,轉變不靈、跟不上時代步伐。在外方面,當對手強大時也會敗於對手,多個朝代的歷史演繹表現出來。當然也有好的方面,這裡不多講。凡事講適應,沒有絕對。秦朝講法家,興得快,亡得也快。至漢朝開始獨尊儒術,是有點甜頭,開創了幾百年世界。後面的皇朝紛紛跟隨這種做法,用得好的,三百年上下;用得不好的(或先天條件不足)會很快讓位。這也是它使用的功用及壽限。至清朝後,世界格局已變,己不是歷史上的格局。在面對內部和外部國家的情況己不同了,都是弱肉強食的格局了,就算用來擺門面也顯得很虛偽。史上的清朝之後為什麼會紛紛引進各種主義、思想及理念?這也是當時的實踐者的自身體驗。

  • 4 # 梅里一了

    謝邀,大概是這樣子的一條脈絡:有人就有社會,有社會就有分工,有分工就有規矩,有規矩就有秩序。而秩序的建立,首先要從人性出發,其次才是刑法的約束。人性是可以培養的,由外靠教育,由內靠修養。刑法是有必要的,最佳狀態是措而不用。當人類的人性透過教育和修養認識到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就是維護自身利益的階段,人類社會才進入理想狀態,就是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如果非要擰出一句貌似真理的話,個人認為:教育是改造人性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於改造人的世界觀。

  • 5 # 錦月細雨

    我們得到一張完整的畫皮。中國並沒有因為孔孟之道比別的民族好到哪裡去,在解放前也照樣是愚昧,野蠻,落後的,野蠻,貧窮,潦倒,落後讓中國被動挨打,老百姓經常造反,被殺。但還是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天天喊的震天響。一個個封建王朝因為腐蝕,腐敗倒臺,可見儒家就是徒有其表東東,儒家幾千年文化除了表面文章這張皮好就什麼都不好了。

    當然了儒家不好不頂用也沒有關係,華人天生聰明,眼看的那落後捱打的局面,華人廢除了儒家糟粕,發奮圖強,幾十年苦幹有了現在的輝煌,現在的成就。

  • 6 # 望江一亭

    得到的真理是: 中國如果像之前的2000年那樣把孔孟之道作為治國之道,必然亡國。

    戰國七雄,孔子去了六個國家推銷價值觀,六個國家都被不行孔孟之道的秦國滅亡了。

    自漢朝獨尊儒術以來,中國逐漸衰落,至宋朝被蒙古鐵騎像秋風掃落葉那樣摧枯拉朽,一掃而平。至明朝,不堪清軍一擊。至清朝,八國聯軍僅用五萬多人就讓大清丟盔棄甲割地賠款。

    孔孟之道即亡國之道。因為:

    一、阻礙科技發展。孔孟之道推崇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做官)高,人生目標為修齊治平,忽視科技,蔑視工商。

    二、封殺民主。孔孟之道以三綱五常為核心,以封建專制為禮(規矩),唯上為大,上尊下卑。沒有民主,沒有創新,沒有個性,沒有人道。人民積極性不能發揮,沒法群策群力治國。

    三、庸人治國。以帝王為天子,皇帝代代相傳,家天下,在一家選君主,一人選將相,昏君據國,奴才治世,能人冷落,專制腐敗。

  • 7 # 花山悟真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社會科學家,他繼承了周易和老子的思想,透過其深刻觀察與實踐,把握了事物的一般規律,並以此為指導,試圖解釋和改造世界,從而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和穩定的社會秩序。千百年來實踐證明,孔儒思想在促進世界和平和社會繁榮昌盛,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對孔儒只注意形式而忽視實質的肓從思想或為個人目的對孔儒思想進行修正和篡改,則對於社會是有害無益的,甚至是可以造成災難的。

  • 8 # 姚重俊

    落後腐杇的思想,只能是阻礙歷史發展前進的絆腳石,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先進截徑,它思想就是維護封建迷信統制的衛道士,就是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女子要三從四德。封建社會幾幹年來。

    人們的反抗,政權變更,只要遵循孔孟之道,又回到封建社會的改朝換代舊模式陷井中,

    現在社會己不再信視孔孟儒家,我們國家信仰共產主義為最終目標,現在我們信仰的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人民才有真正安居樂業的局面。

  • 9 # 老樊說史

    結論之一:修行好自身,才能有資格改造外部世界。“吾日三省吾身”,“三綱五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克己復禮”等論述都是在強調修身的重要性、目標和方法。單一強調人的作用,忽略了人與外部世界的複雜聯絡,給這個世界培養了大量好而無用的“聖人”。

    結論之二:按等級區別了人們的社會意義。孔子本人周遊列國,與國王們談性論道,他的世界裡只有上等人,因為他們的地位顯赫,作用大,推崇的是帝王之道,沒有涉及與民眾利益密切相關的物質思維,導致我們在技術開發方面極其落後。

    結論之三:過分誇張的孝道。孝是綱,是位列君臣之綱之後最重要的社會秩序,用“孝”的道德規範了各個階層倫理秩序,讓你無法反駁。老人由於期待子女而放棄,子女由於行孝而無力顧及,嚴重影響了社會創造力。行孝是人與生俱來本能反應,過分誇大就是一種枷鎖,消解了它的積極意義。

  • 10 # TXLM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其屬性就是人治,其特點就是等級觀念,其作用就是透過權力維護社會秩序。儒家思想不僅是思想,它有一整套與其思想相匹配的禮儀規範,形成了完整的人治社會管理體系,它高度契合中國的封建統治,因而得到了歷代封建帝王的青睞。

    當封建社會尚處於先進的社會形態的時候,儒家思想對社會治理和發展進步具有積極意義,中國自漢代以來的歷史文明,儒家思想功不可沒。

    事物都是兩面性的,當世界上資本主義制度誕生及發展之後,展現出了較封建社會顯著的先進性,而中國的封建社會卻遲遲不能退出歷史舞臺,這同樣也是儒家思想及治理體系的“功勞”,有志之士們眼看著中國越來越落後,一次又一次的受別國欺負,忍無可忍,才有了“五四”運動,才有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

    資本主義社會的治理模式是自下而上的,也就是透過選舉,讓下一層級治衡上一層級直至最高層級的“總統”,這一治理模式的特點就是重視人權,強調法制,人們只要不違法可想我願意所想,說我願意所說,做我願意所做,這樣對人的限制較少,有利於思想開放,行動自由及創造力的充分發揮。與之相比儒家思想則不然,它的治理方式是自上而下的,自“天子”開始,其特權按“君、臣、父、子”的等級關係層層向下傳導,除“天子”以外,人人都受特權的治約而不得逾越。這種治理強調的是特權,主張的是順從,每個人的所思、所說、所做無不受到上一層級的規範,其最大危害對個人而言就是限制了人的思想及行動自由,壓制了人的慾望,嚴重的束縛了人的思想及創造力。對國家而言就是制約了生產力的健康發展。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傳統文化思想,歷史上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但其人治思想今天已經過時,且對社會及個人都有嚴重的危害性。不能認為傳統的都是好的,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啥都裝在傳統文化的框裡揹著,否則會累死。今天的華人也不能總把古人的歷史成就當成今人的成就去驕傲,而是順應歷史潮流,促進國家發展,創造出不愧於時代的新思想、新文化、新科技,讓後人為我們今天的成就而驕傲。

  • 11 # 老劉

    自從西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採納後,孔孟儒家學說從此被作為國家的正統思想,牢牢主導佔領了中國文化歷史舞臺長達幾千年。得到的真理是切實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幾千年,也危害了中國科學進步幾千年。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制度、愚民政策和奴化思想對中國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形成,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主要表現的實際結果是:高貴者是孔孟思想的受益者,卑賤者是孔孟思想的受害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芥菜絲醃苦了可以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