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城漁樵
-
2 # 每天學點兒國學
這裡的“萬”字,不是確指“一萬”,是種一泛指,極言其多。
又如:“家財萬貫”,未必就是非常準確地指家中有萬貫的財產,是有很多很多的財產。
類似的還有:用來形容讀書人勤奮讀書的成語“韋編三絕”。
大家知道,古代的書籍都是竹簡形式出現的,一片片的竹簡用牛皮穿在一起而成冊。
傳說孔子對為了把《易經》這本書研究透,下了很大的功夫。由於讀書勤奮,一遍一遍地讀,由於書翻得勤,以致於把穿竹簡的牛皮都磨斷了,你說得讀了多少遍吧。
這裡的“三”,並不是確切的“三次”,而是很多次的意思。
-
3 # 大美自然
唐代萬卷書是現代的多少呢?唐代的書一卷少則幾千多則上萬,萬卷也就一億多,相當於現在32開本500頁的書300本文字量。總之唐代的萬卷書相當於現代一千冊書,大約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幾百部書。古代能讀過百種書的讀書人,也算很博學了。
象王勃,李白這樣傑出的文學大家,無不是勤奮好學博覽群書之人。漢代著名的思想家王充說:“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
-
4 # 祁連山門主
謝邀,首先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讀書用功,你才可以寫出好文章的意思。而萬這個字,是泛指。可能比萬少,也可能比萬多。成語中的數字往往都是泛指,比如三,三人成虎,就是流言蜚語傳的人多了會很可怕。但並不是單單指三個人。百千萬都有極多的意思。
除了一字的成語大多是特指,如一葉障目,一諾千金。看成語要明白數字的特指和泛指。
-
5 # hai4028
謝謝邀請!首先這個“萬"字在這裡不是一個具體數字,所指的是"多”的意思告訴大家多讀書讀好書,在這句話裡我認為“萬"字不是重點而是"破"字用的最好,“萬"字代表數量而“破"字在這裡是質量,也就是說讀書不能一味追求讀了多少書走馬觀花的去讀,而是遇到好書反覆的讀吸取其中的"營養",理解它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產生共鳴,當然了,也不是非得把書翻來翻去弄"破"才算破萬卷,“破"在這裡是"用功讀"用心讀"它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話的“熟"有"異曲同工"之妙,先養成一個讀書好習慣哪怕"讀書破“千"卷也會下筆有神,所以古人李白…等文人讀沒有讀萬卷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們"用功丶用心的去讀了!!!
-
6 # 張秉榮
這是出自杜甫教他兒子如何去學寫詩詞的一句名言,他還說如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所謂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此並不是指你非得讀萬卷不可,只是個量詞而以。
此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你如果要學寫詩,你就要去讀足夠多的書,然後你下筆去寫時,如有神助一般。那麼在唐朝時期的萬卷書其實並不是很多,比起現在的萬卷書那可就差的遠了。而且現在的叫法是萬本書。而不是萬卷書,所以,現在的萬本書就是海量了,我想終其一生也讀不完一萬本書的。
而要問李白,王勃等真正讀了多少卷書,我確實是不得而知。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古代的讀書人,首先讀的是《百家姓》,《三字經》,《增賢廣文》,《四書五經》《諸子百家》,
《史書》等等。把這些書都讀熟讀懂就相當的不錯了,讀完這些書也就可以上京進科場了。所以,我認為李白,王勃是一定會把以上這些書讀完的。至於能不能達到萬卷,把竹簡除外,我算了算怎麼也達不到萬卷的,至今李白和王勃的詩詞寫的好,那並不是他們就真的讀了萬卷書了。而是他們生來就對詩詞有者超人天賦在其中罷了。本人觀點,謝謝閱讀。
-
7 # 指間行走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這兩句話出自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裡。它所傳遞出來的有這麼兩個道理:學以致用和量變產生質變。
知道了這兩句話的深意,我們再來看看題主所提的問題:古人譬如王勃、李白,他們真讀了萬卷書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來看看王勃和李白的生平。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初唐四傑”之一,古絳州龍門人(山西河津),出身儒學世家,自幼聰明好學,六歲就會寫文章,且文筆了得,有“神童”之稱;九歲讀顏師古注《漢書》,並寫出《指瑕》十卷以糾其錯;十六歲時科舉及第。曾歷時三年遊覽巴蜀山川景物,兩度被貶,後因渡海溺水驚悸而死。其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及《滕王閣序》等。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其為人豪爽大方,愛飲酒作詩,廣交好友,其深受黃老列莊思想的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其五歲誦六甲(六甲:唐代小學識字課本),十五歲開始從事社會幹謁活動,也是從這時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讀書,之後邊開啟了遊歷人生模式。(篇幅有限,不多累述)
有了對二人生平的簡單瞭解,我們就不難知曉他們二人間的相似之處:
(一)二人均自幼聰明好學,啟蒙較早。
(二)二人文學造詣十分了得,均有各自的代表作傳世,且都獲得了非常高的文學成就。
(三)二人均有過遊歷和交友經歷。
有了以上的整理和分析,我們就可以開始進入正題了。
首先,讀書是否真要“讀破萬卷”?
我的回答是不一定!這句話裡的“破萬卷”並非就是“讀破萬卷書”,而是告訴我們必須好好讀書多讀書,一個“破”字就很好的說出了讀書關鍵:不僅是勤讀多翻看,還得多動腦勤思考。所謂的“萬卷”只是一種誇張說法,講的是多讀書,讀書多。而這句話的重點在“破”上面下功夫,即為多讀書勤思考善領悟。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不然,何來“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其次,我再來談談“下筆如有神”的理解。
這句話是對前句話的進一步昇華與加強,也是對上一句話的“致用”之驗證。有了“破萬卷”做基礎,“下起筆來”就會洋洋灑灑一氣呵成,文思泉湧、文采斐然,猶如神助。因此,這樣看來,“破萬卷”就是“下筆如有神”的前提條件之一。為何我會加“之一”呢?
除了“破萬卷”,我們古人還講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更還講過“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這就要求我們知行合一了。書本上的知識那始終是別人的,記憶力再好,無非是多記得些美文佳句,充其量下筆時可以多多借用,或是與人交談時多些談資,僅此而已!可真正的知識就不僅僅是停留在“萬卷書”裡了,更藏在“萬里路”和“詩外之功夫”中,需要我們去探尋、求證、思考並提升,只有這樣,那個知識才是我們自己的,而我們使用起來也就會收放自如渾然天成了。王勃和李白二人均有過遊覽名山大川和廣交好友的經歷,這也充分的說明了他們“詩外功夫”也深厚。
綜上,對於題主的問題,我想這樣來做個總結:“讀書破萬卷”是要讓我們多讀書多思考多領悟,有了這個前提條件,我們才可能做到“下筆如有神”,而真正要做到“下筆如有神”,除了“讀書破萬卷”,也還得有“詩外之功夫”,那就是“行萬里路”、“感人間情”、“悟世間道”,唯有如此,“下筆”才會更加瀟灑自如,有如神助。至於王勃和李白二人,肯定是讀過不少書的,再加上他們二人的悟性非同常人,因此,他們的文學藝術成就也就非常了得了,至於是否真讀了“萬卷書”,這個無法考證。題主所要的答案就在他們的傳世之作中。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謹此與君共勉!
-
8 # 待曉兒
唐朝時期說的“萬卷書”和我們現在講的“萬本書”、“萬部書”不是一回事。但這些著名的學者、文學家確實是讀了很多書的。
唐朝書籍為何論“卷”我們今天所常見的線裝書在宋代才出現,唐代是沒有的,唐代比較普遍的書籍形式是卷軸,印刷術也停留在雕版上,還沒有進入書籍的冊頁階段。
細心的朋友應該會發現,杜甫不止一次用“卷”來描繪書籍。比較著名的還有“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試想,什麼樣的書籍形式才能用“卷”這個動作來收拾呢?
當時的書籍要麼是直接寫在卷軸上的,要麼是把書寫在紙上,再把紙粘在卷軸上。可以按紙的大小來沾,也可以像魚鱗一樣疊起來沾。可以想象,一個卷軸所能容納的內容其實並沒有那麼高。後世一本線裝書的內容,有可能是一個卷軸的數倍多。
成功的背後是積累我們崇拜李白,這個人的詩才好像沒有窮盡的時候,傳世名作都能批次生產,在李白的身上,寫首詩還要思考很久,那才不正常。但是,我們看到的那個天才的李白,在詩裡能把前人的詩句化用地很精彩,“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他一樣可以把前人的故事說得很動聽,“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之所以能出口成章,正是因為他胸中的積累。這些積累怎麼來的?就像他自己說的,曾前後三擬文選,長衡經籍書,製作不倦。
如果不是通過後天的博覽群書,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再天才的人也會如傷仲永的故事一樣,最終“泯然眾人矣”。
-
9 # 優雅如墨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覺得是這樣的,沒有量的積累,就沒有質的提升,妙筆生花來源於胸有成竹。畢竟李白再怎麼神,他也不是生下來就會說話的,就會吟詩作對的,還是要請私塾先生傳授的,你忘了那個“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嗎,就像人要吃飯一樣,獲取營養代謝垃圾,人才得以發育成長,讀書和吃飯是一個道理,不過一個是物質食糧,一個是精神食糧。
-
10 # 牛人朱先生
雖然沒有一萬卷那麼多,但是古人的努力程度真的是可怕,“倒背如流”都不是吹的,科舉制比現在的高考、公務員考試更殘酷,所以他們想建功立業,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一萬卷書又算得了什麼。
回覆列表
我認為:王勃、李白不一定是讀了萬卷書!而是他們不管什麼樣的書,都能看得懂,學得精,用的好上加好!而且還會去寫書!文采高的人就是能有"舉一反三,觸類龐通"的高深本領。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很有哲理的一句話!一語道出了學與問的真諦。但不是說去讀萬卷書,而要是去破萬卷書!這個破字有講究!下筆如有神,不是說有筆神是憑空而來的,而是胸中有文章,落筆才能成文章!!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去學知識用,不是為了讀多少書就一定會有本領了!而是要真正掌握書中真正的道理才行。唯讀書論者不可取,因為那就是一個書呆子!活學活用才叫有真諦!!
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