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葉天然

    高學歷從某種程度上也代表這個人有較高的智商,而佛教,講究戒定慧,從某個方面來說本身是智慧之學,非有大智慧之人無法悟入,從歷史上講,歷代的高僧名僧也多是博學多聞之人,信佛之人也很多是高官權貴乃至帝皇,吸引他們的並不是“便利愚民統治”一語可斷定的。所以,高知信佛及出家勿需奇怪,而是理所當然之事。

  • 2 # 懷疑探索者

    你見過一個方丈大怒道:“混蛋,你一個大學生,祖國的棟樑,跑來出家對得起你的父母家人嗎”?他只會這樣說,“阿彌陀佛,施主開悟了,可喜可賀。”當然要可喜可賀,對他們自己的信仰有利的,當然是可喜可賀。不可喜可賀,莫非要橫眉豎目,把他們趕回去。

    我們做一個想象,有一個清華大學的高材生,現在出出家了,方丈一定會對他讚不絕口,說,“世俗都是Phantom浮沉,萬法皆空,唯佛不空,你能來,證明年有大智慧啊!”假設這個高材生做了幾年的和尚,突然發現出家不適合自己,於是提出還俗,這個方丈肯定會心中不爽,嗔怒道:“給你臉,不要臉,不吃不喝好幾年。你真是一個蠢笨之人!”一會兒“大智慧”,一會兒“蠢笨之人”,還不是考他一張嘴。符合自己的利益,就是“大智慧”,反之則是“蠢笨”。

    出家與否,都是個人的自由。對於高學歷高智商者,具體的原因很多,大致就是壓力過大。曾經有一箇中科大少年班的“神通”,由於光環不再,導致壓力過大,最終選擇出家為僧。還有一些是由於精神狀態出現問題,處於人格分裂期,對未來比較迷茫,這些人也是數量非常多的,知識分子也並不例外。寄託信仰安慰內心,有何稀奇之處?

  • 3 # Luzhanxiao

    高學歷出家當和尚是時代氣候的產物。運用知識結合時代背景靈悟了人生真諦。有甚者可以說看透了紅塵,以佛道拯救時代之怨。

  • 4 # 天天優選影片

    已經記不起,最早聽到《送別》是何時何地了。好像作為一個華人,這首曲子是由心底生長出來的,它隨我們一同長大,一同蒼老。 多數人第一次完整地聽到《送別》是在小學的音樂課上,課本上印著《送別》的曲譜,旁邊標明“作詞:李叔同 作曲:J.P.奧德韋”。人們多年後會禁不住發出這樣的感嘆:怎麼有人能用這麼簡單的句子表達出這麼悠遠綿長的意境,而且音樂素養如此之高,能在異國作者的曲調裡尋覓到華人骨髓裡的落寞與蒼涼?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那個年紀還不知離別為何物,這首曲子卻讓人從心底生出莫名的哀傷。

    每一段童年都有憂傷,李叔同的《送別》,讓一個孩子的憂傷與眾不同。

    李叔同是一個傳奇。他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把自己印刻在中國近代史上,手法一如他篆刻的印章,或圓潤,或蒼勁,刀刀讓人驚歎。

    他是津門巨賈的少爺,縱情聲色,揮金如土;他是名動滬上的才子,“二十文章驚海內”,“直把杜陵呼小友”。看他赴日留學前留下一幀照片,是上妝照,飾演的是黃天霸,勒著高高的抹額,寬大的褶子高高揮起,架勢十足,英氣逼人。

    那樣的風流少年,自然是多情的。他在與朋友應和嬉戲的詩中寫道:“眉間愁語燭邊情,素手摻摻一握盈”、“佯羞半吐丁香舌,一段濃芳是口脂”,完全武陵浪蕩少年的氣派,香豔得令人咋舌——竟然看不出些許“一斛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的影子。他在安享人生的盛宴,全然不去想在這極致的繁華過後回首,會是怎樣觸目的蒼涼。

    然而樂曲總是在最激揚的時候急轉直下。留日歸來的他,藝術上有了質的飛躍,卻在正想大展宏圖的時候遭遇了家庭的破產。生命之花絢爛到極致,突然收斂,亂紅飛得一片狼藉,他卻淡淡地接受了,去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員。他不但做了老師,而且教課極認真,深受學生們的尊敬和喜愛。

    能對人生的起落看的如此通達,這似乎對他後來驚世駭俗的選擇,是個先兆。

    李叔同,李先生——弘一法師。

    除了“驚世駭俗”,沒有其他的詞能夠作為他這個人生抉擇的定語。

    1918年,在學生們傷感、不解的眼光裡,他在距杭州虎跑寺半里路的地方換上了僧衣,頭也不回地向佛陀的世界走去。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李叔同的後半生,在夕陽的餘韻裡上演。夕陽是最美的,並且安然。他送別了自己的紅塵人生,把原本如煙火般閃滅的生命在聲聲佛號中拉長。

    看他的故事,很少有什麼修行是為了讓自己往生成佛,他多半時間都是在弘法,教化眾生。也許,他期許的並不是西方蓮池裡薰風的清涼,而是隻想用佛的智慧熄滅人間業火,求得心靈的舒暢。

    他教化人的演講、與人相交的軼聞,都樸實而溫情。他做老師的時候,會鄭重地教育學生不要上課放屁,因為那會給周圍的人帶來困擾;做了和尚,他還會告訴學僧們不要看報紙、不要隨便聊天,那會影響修行。他坐椅子的方式都與眾不同,坐之前要搖一搖,警告椅子上還未來得及逃走的小蟲。他的遺囑第五條是專門針對螞蟻的:“……去時將常用之小碗四個帶去,填龕四腳,盛滿以水,以免螞蟻嗅味走上,致焚化時損害螞蟻生命,應須謹慎。”……透過紙頁看弘一法師的人生,每每想要落淚,落淚的原因,是心底深深的慈悲。

    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法身。李叔同的佛,是紅塵的佛,他與他的佛同在俗世與紅塵的交界,同在白日與黑夜的交界,他們永遠浸潤在夕陽的餘暉裡看咸陽古道,荒草滿坡,傳入耳中的不是梵音,是拂柳而來的幽咽笛聲,那感覺是,“悲欣交集”。

    他的佛,在心中。

    對貧賤低微的人我禮敬有加,對富貴高傲的人我不理不睬;對小動物我關懷備至,對人我卻不冷不熱。在別人眼裡我成為了一個怪人,不可理喻,不過對此我倒是無所謂的。這可能是我日後看破紅塵出家為僧的決定因素!

  • 5 # 饒遠方

    凡是存在就是合理的(確切的講是有合理的部分);

    凡是發生了的肯定是有原因的。

    隨人所願,路要靠自己走……

  • 6 # ojfcfcvvv

    因為現在當和尚收入超高,比在華為上班強多了,沒有壓力,地位最低的小僧都月入過萬了。少林寺哪個和尚不是土豪?

  • 7 # 聖鵬

    你什麼弘陽真人是通道的吧?通道的沒有必要貶低信佛,等你修到一定時候就知道,兩者是殊途同歸,道家很多神,在佛家都有,比如慈航道人就是觀音菩薩,鬥姆元君就是摩利支天菩薩,你說這些人想不開去出家修佛跟出家通道本質上有什麼區別?

    再說了,出家修行的人是有大功德大機緣的,並非像凡俗人認為的一味想不開,就差說腦子不好了,只有有宗教信仰的人才能理解,出家人必須是真正發菩提心,誓願修行成就才可以,一般寺院不會收僅僅是因為在生活中受打擊而想用出家逃避現實的人,而且有很多寺院需要想出家的人在寺院待滿一年並得到親人的諒解,確實有向佛修行的堅定心,才可以出家,很多人堅持不到兩個星期就跑了,非常苦的,並不是像世人想象的那樣容易。

  • 8 # 一空禪師

    凡人學習凡間課,

    智者醒悟佛為師。

    一高一低兩極限,

    三維眾生顯愚痴。

  • 9 # 三千瘋語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很多科學家,在最後都選擇研究了神學,因為科學的發展只是神學的路上的一個工具,科學越往後面發展,好多東西就越難辨別清楚,用科學越沒法解釋。

    高學歷的人選擇出家,就是因為書讀的越多,研究的越深入,會發現很多東西越來越弄不明白,好多東西越來越指向神學,學歷越高,研究越深的人員明顯。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一直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標方向,但是科學沒法解釋,神學是最好的解釋方式,所以好多高學歷的人都選擇了出家。

  • 10 # 三袋大菠蘿

    高學歷有天生優勢獲得高僧的青睞和重點培養。他們不指望獲得香火錢,只需鍍金若干年,就可能以高僧弟子身份擠進一些宗教協會。

    一旦進入宗教協會,雖不能大富大貴,但後半生可以衣食無憂。況且現在的和尚什麼的,下了班基本可以忽略古代戒律。

    比如很多文科生,在競爭那麼激烈的社會上找飯碗確實不易,為何不給自己安排一條相對輕鬆的路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去黃姚古鎮玩,不知道值不值得去啊,請各位給一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