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華正茂135672356
-
2 # rwwdf
儒家是青年時期看的,道家是中年以後看的,儒家講的是拼搏,努力向上,道家是儒家的升級版,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取得一定的成就到了中年就該學會明哲保身,站得越高摔倒越重
-
3 # 傻瓜尋真
儒家思想是教人會做人。道家思想是在“會做人”的基礎上說穿人與自然的關係。無儒家思想的“道家”是空談!一一不會做人的人何談道?
-
4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先看《道德經》三家注:
王弼以道家,重有無之玄妙;
蘇轍乃援釋,重性覺之大用;
王夫之崇儒,重神氣之大化
中國文化人往往外儒內道,
這可能就是中庸之國的呈現。
達則兼濟天下,儒乎?
窮則獨善其身,道乎?
進退皆有可據之地。
范仲淹說: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
更是儒道精神互融為用!
回到儒道兩家的原典:
《論語》與《道德經》,
讀到最後,儒道並不如我們所知(障?)那樣分而明之,
半部論語治天下,為政之外無幾篇;
老子無為反政治,滿書皆是治國章!
所以關鍵是修身心成聖賢,
儒道其實在終極上都是體天道以治人的君子之學。
再舉一例。說虛(空),正是無為法的共通處。
最顯著的是佛教。虛則空則不生滅。它還有一個就是把無常無自性視為空。當然,它的比喻意味明顯。
道家以為虛則無則柔則靜,可生天下可納天下。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大概只有虛空了。不如佛教的徹底去相。
儒家《周易》,虛則明、通,離卦即是。如果道釋取其體而儒家多取其用之妙,即如無極而太極是也。
-
5 # 春榮2091
其實儒道本是一家,儒從道出,道教的產生才被剝離,即在今天道的理念在儒學中仍有體現(君子務本,本立道而生)。道德經是道教的祖典,也是孔學踐行理論的主導思想,應該說道儒是一根籐上的二個瓜,爾後道教逐漸被神化,二者的各自發展遂出現了各自不同的獨立體。
-
6 # 名門書院
儒道兩家其主要區別在於:儒家入世,聖賢教人修身,修齊治平,參贊化育;道家出世,仙聖教人煉性,濟世度人,度人度己。
-
7 # 張翼遠
道儒既有區別也相通的地方,道家更多的解釋了宇宙間的天地萬物,崇尚自然,清靜、無為,把道看作是世界的本源。道家也注重自身的修煉,以自我為中心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儒家,是以約束人的行為,言行,思想為根本,達到仁義禮智信,使社會矛盾緩和,和諧統一。而儒家學說的核心內容是仁和禮,即以仁的思想治國安邦,以禮的思維教育民眾。從而實現國富民強,百姓安居樂業的理想。
道為三皇之學,儒為周朝之學,孔子的精神導師,可以認為就是周公,孔子也曾多次向老子問禮。道為儒之本,儒為道之末。老子是三皇之學的集大成者,孔子是周朝之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思想的實際創始人。這便是儒學的源。
中國文化的道統,是沿著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法,失法而後兵這個脈絡發展的。中國所有的學問,都是同源異出,一道各用。
所以,適合天真淳樸之人的老子的學說退出了舞臺,緊接著就是孔子的學說,以仁來粘合已經人心不古的社會,呼籲人們要做君子。仁的秩序崩潰,孟子開始出現,呼籲已經失仁的人們要講義,要做大丈夫。社會失義,孟子也退出了舞臺。荀子出面,認為要以禮法並重,改造這些不仁不義的壞人,所以他認為人性本惡,必須要化性起偽才行。
真正的儒家精神是什麼呢。應該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大儒。他體現在孔子,孟子等人的身上。那就是,一個人,可以成為大丈夫,可以成為君子,可以成為志士仁人,可以成為賢達,可以成為聖王。只要你能修得一身浩然正氣和治國平天下之法。
-
8 # 社會的過客
其本質區別是:儒家思想主旨是仁義,捨生取義,以仁孝治國;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諧,道法自然,以無為治國。
1、儒家主張仁政,即集中權力為民眾做好事;道家主張無為而治,認為仁政是選擇頭髮來梳理、點數米粒來烹飪,往往會走向其反面。
2、儒家主張教化,所以推崇聖人;道家主張自化,所以認為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3、儒家認為人性本善或者人生本惡,但道家認為天性自然,無所謂善惡(故不需要教化)。
4、道家黃老派也是經世致用的,他們主張依道生法依法治國,認為靠符合民情民意的法律,就可以天下大治,這和儒家的禮治形成鮮明對照,也和法家的“法自君出”(黃老道家主張道生法)形成鮮明對照。
-
9 # 小白T
道為三皇之學,儒為周朝之學,孔子的精神導師,可以認為就是周公,孔子也曾多次向老子問禮。道為儒之本,儒為道之末。老子是三皇之學的集大成者,孔子是周朝之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思想的實際創始人。這便是儒學的源。
中國文化的道統,是沿著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法,失法而後兵這個脈絡發展的。中國所有的學問,都是同源異出,一道各用。
所以,適合天真淳樸之人的老子的學說退出了舞臺,緊接著就是孔子的學說,以仁來粘合已經人心不古的社會,呼籲人們要做君子。仁的秩序崩潰,孟子開始出現,呼籲已經失仁的人們要講義,要做大丈夫。社會失義,孟子也退出了舞臺。荀子出面,認為要以禮法並重,改造這些不仁不義的壞人,所以他認為人性本惡,必須要化性起偽才行。
荀子之後呢,他的弟子韓非認為,這個社會越來越爛,已經沒法講禮了。他從荀子的禮法並重,王霸並舉,變為單純的強調法,強調霸。
韓非之後,單純的法,似乎也不行了。因為秦朝以強力摧枯拉朽的蕩平了六國,終於實現了天下大一統。這是荀子的一個夢。也是韓非的一個夢。始皇帝,幫他們實現了。但是卻短短的十幾年,二世而亡。說明,統治思想,應該是有些問題的。
秦亡之後呢,中國的智識階層開始反思。認為秦國的政治思想,太過於殘暴和霸道。法家的思想,沒有人性和人情味,也沒有仁義。他們認為,應該是華夏的文化道統出現了問題,於是開始出現了一次文化溯源運動。黃老之學,一度成為了西漢正統,這是一次從霸道向王道的復歸。
黃老之學,恢復漢初社會元氣上面,起了很大作用。這一口氣緩了過來,大一統帝國,又必須得配一套王霸思想,這時候董仲舒應運而生,創立了漢儒。漢儒,就是一鍋大雜燴,把很多先秦的思想,都雜揉在了一起。
可以說,漢儒一開始就是先天不足。把一地的碎鏡子,拼湊成了一塊完整的鏡子。雖然外面看上去是好的,核心上處處都是裂痕。最後搞出來很多妖蛾子。
隨著漢朝的滅亡。漢儒這塊碎鏡子拼圖,也終於再次破碎。中國的文化潮流,再一次出現了溯源運動。那就是魏晉玄學。再次回到了道統的源頭上,不過這次文化浪潮的發起人,水平不怎麼樣。所以這次所興起的學問,也流弊很多。漢儒起碼還想著把道統拼接起來。王弼這些人,直接把一堆的碎鏡子,一揮袖子給扔到了垃圾桶裡。什麼都沒了,就剩下了一個無。
道統壞亡,以至於接下來的唐朝,大一統幾百年,也沒出現幾個大儒。老子孔子荀子韓非們的那個道統,到了唐朝,斯文已經掃地。三百年,只出現了兩個配廟的文士。可見,唐朝是一個沒文化的朝代。全民歡唱周杰倫,唐詩大興,學問大敗。
唐儒基本上不值得談。所以,宋儒再次開啟了文化溯源運動。這次運動,出現了很多極其聰慧光芒四射的大學問家,那便是北宋五子為代表的宋儒天團。宋儒,和唐儒相比,那是欺負唐儒。和漢儒相比,也顯得更加的璀璨。這次,宋儒天團,再次回到了中國文化的源頭,道。他們開始以道援儒,這是宋儒最大的特點。以至於後世很多人,一度認為理學是道學的分支。
宋儒的工作,比漢儒做的更為出色些。但是,他們的路似乎走的有些偏。並且越走越遠逐漸偏離了儒學經世致用的本旨。出現了體系化,本體論化的特徵。也就是說,宋儒的理學,更像是柏拉圖的那種型別的思想,而不太像老莊孔孟的那種思想。他們的工作雖然很出色,但是卻似乎用力過猛拔斷了源頭的那顆根。以至於後世的幾朝,再也無法發起文化溯源運動。
明清儒,只是宋儒的註腳。沒什麼好談的。這裡面的幾波人,有兩個大儒,一個是王陽明,一個是王夫之。而且,王夫之強烈反對王陽明。認為王學使人任性而廢學,對導致明朝亡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王夫之,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對宋儒天團的批判和革命,也順帶革了王陽明的命。他是中國幾千年經學道統的絕唱,也是一個句號。就像傍晚裡的夕陽,那麼美,又那麼令人惆悵,因為一切都快要結束了。
王夫之,有個精神上的學生,叫曾國藩,曾打敗了長毛妖教,這是華夏道統的最後一次的自救。也是文化尊嚴之戰,中國已亡,華夏不可再亡。王夫之的思想和精神,一直影響了幾代人,譚嗣同,毛澤東,都可以認為是他的精神上的學生。
到了民國,共和了,民主了。雖然驅逐了韃虜,趕走了異族統治者。但是,漢人的文化亡了。亡於洋人,亡於新文化運動。這個時候,出現了辜鴻銘。如果說王夫之是華夏道統的絕唱的話,那麼辜鴻銘則是華夏道統的輓歌。
辜鴻銘一曲唱罷,作為文化的華夏已亡。殭屍隊上場,這個殭屍隊,就是新儒家,以及國學運動。
很多人一談儒家思想,就覺得那是奴役人的,洗腦的,這是因為,晚期的儒家,根本就沒有大儒,甚至連雅儒都沒了。只剩下了俗儒和賤儒。清儒則是中國幾千年以來,最登峰造極的賤儒。也是中國文化上,幾千年所未有的異端邪說。
真正的儒家精神是什麼呢。應該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大儒。他體現在孔子,孟子,荀子,張載,王夫之等人的身上。那就是,一個人,可以成為大丈夫,可以成為君子,可以成為志士仁人,可以成為賢達,可以成為聖王。只要你能修得一身浩然正氣和治國平天下之術。
回覆列表
道家思想準確地說,應是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尊道貴德,儒家思想是仁義,一個人不擁有道,也就無真德,也行不出由道而來的真義,道德經曰: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所以儒家思想是舍道退而求其次,道為天理,儒為人治,天與人相比,天何其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