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東土朝聖者

    你看下儒家的核心精神,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謙虛,溫良恭儉讓

    道家:上天有好生之德(仁),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義的一個方面),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勸善),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和,謙虛)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爾不爭(和,佈施)

    道者,虛其心。(謙虛)

    佛家人乘:不殺生(仁),(菩薩的慈悲),不偷盜(義)(護法菩薩的正義),不邪淫(禮),不妄語(信),不飲酒(智)

    天乘:五戒加十善(佈施等)

    解脫乘:開悟

    看出來了嗎,相似之處太多了。這就是人乘天乘解脫乘。

    其他宗教,大多也要求守五戒(人乘五戒)或者類似戒律。這就是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雲外有神仙

  • 2 # 在林中路上

    儒道釋原來各一。儒道是本土文化,釋後傳入。從主張上來講,未融合前,大都各有不同,但後代文人在面對現實的時候,在立身行世上,以儒的思想入世,以道的思想出世,從行為上把二者結合。但釋教入中土,難免水土不服,於是為求中土接受至於傳播,吸收了中土文化特別是儒道,例如其戒律就吸收了儒教道德成份,而其處世行為方式又很與道家契合,這種融合在魏晉南北朝最激烈,所以後來文人在思想行為上把這三種思想統一了起來,如陶潛,李白,蘇軾,王陽明就是典型,而尤以王為集大成者。儒釋道三者本的融合不是單純的互一,而是矛盾的統一,這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也是中國傳統文人尤其是著名文人的基本人格特徵。

    同時,儒道二教也都有治國成份,只是方法主張不一樣。儒以倫理治國,道以無為治國,殊途同歸,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都有表現,如漢與唐之初。

  • 3 # 帝國烽火

    儒釋道即為儒家、佛家和道家,其中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在春秋時期就開始成型,與此同時印度的釋迦摩尼所建立的佛家也開始傳播,而道家是建立在春秋時期老子思想之上建立的教派。三家的思想起源基本都是同一時期,經過兩千年的流傳,都成為了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儒家思想經過孔子建立,以仁愛、自省等為基本的思想進行發展,到孟子增加“義”,西漢的董仲舒推廣儒家學說,兩宋時期補充的程朱理學,而在明朝的時候王陽明有發展儒家的心學。王陽明是集儒釋道三者一體的大家,在他所發展的心學中,就有很多的佛家哲理,並且儒家注重內心的自省,追求內心的境界提升,講求道德的昇華。

    佛家自釋迦牟尼佛建立以來,到東漢傳入中國,開始在中國發展,而南北朝時期,達摩祖師來中國傳遞禪宗文化,唐朝時玄奘西行及六祖傳法使佛教在中國達到鼎盛時期。其中佛教的禪宗,是佛家本土化的發展,其中就融合了很多中國儒家的色彩,而禪宗是講求頓悟,直追內心深處的境界,提倡內在的昇華,正所謂“風吹旗動,非風動、非旗動,乃仁者心動”。

    儒道釋雖然表現各不相同,但是都是注重內心的境界,雖然追求的境界也不一樣,但是都要求人先自己有所改變,本職的問題是提升自己,所以說儒釋道三家一體。在作用上,儒釋道三家都是教化百姓,有利於統治者的工具,雖然程度不同,但是性質一樣 。

  • 4 # 大國記憶

    回答這樣的問題之前,首先我們先簡單看下三家大概情況。

    儒: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主導思想的文化流派,作為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倡導以仁心推仁政,以仁來節制慾望。以禮教化世人,為人處世要有禮有節。

    孔子早期曾在魯為官,後周遊列國以尋求更大的發展,但在春秋戰國處處攻城略地,刀槍劍影的年代,孔子的仁義之法並未得到重視,反而讓一些國君和謀士覺得其很是迂腐。周遊14年的結果就是各國好吃好喝好招待,卻並未把其想法付諸行動。但從其長達十四年的周遊時間和儒家思想所表達的來看,孔子是一位積極進取之人,同時儒家文化也宣導進取思想。

    孔子歸國後潛下心來研究學術文化,不再痴迷官道,而是廣開學堂,面向社會公開授學,弟子也根據孔子思想撰寫書籍,反而得到較好的收穫。後有人稱其提倡的中庸之道,個人並不是很贊同這是孔子理念,更願意認為是他人研究孔子生平發現孔子前後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如年輕時的意氣奮發,積極進取,揣摩其心態改變的結果。至此時至孔子思想在200年後的漢朝其儒家學說才被重視起來。

    釋:即佛教文化,應該算是佛教的文化分支。發源地為尼泊爾,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作為舶來品來到中國,時至今日的地位,不得不說是極其成功的。

    佛教進入中國和儒家和道家的本土文化有很大區別,人家從開始就是皇帝大張旗鼓的迎進來的,所以起步點很高,從一開始就站在了皇室品牌的制高點,由上往下。南北朝的重視到唐朝的興盛,為佛教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促使了其快速的發展。

    佛講因果輪迴,慈悲待萬物,善惡皆有其報,但其又強調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壞的命運可以透過佛法加持而變好,好的命運也會因為不懂善待而墮落。還有一定唯心色彩,強調淨化自心,心淨而萬物無塵。

    道:即道家學說,國之正統宗教,創始人為老子。相比較孔子的草根,達摩的皇脈,老子則顯得豁達越多,也多了幾分仙氣。腦海中更多呈現的是青牛牧童為伴的鶴髮老者。

    老子一生和孔子最大不同就是從不追求名利,反而有人四處找尋老子,想請老子出山。後經張道陵進一步發展道家思想,以道德經為宗教經典,以老子為最高信仰,成立了道教。

    道家講無為不爭,出可建功立業,功成則身隱,不拘俗物。道講清靜自然,萬事萬物順其自然,不去有意而改之。同時道家也講究養生,注重身體健康。有人說正是因為道家的不爭無為,導致了道教的沒落,其實道家無為並非消極不作為,而是要循道而作,法天地而為,無為實為有為的極致體現。

    儒釋道三教核心價值並不是了了幾個字就能體現出來,借用南懷謹的話即是:儒為表,佛為心,道為骨。

    簡單總結下:

    儒家進取,仁禮孝道,貼近生活。

    佛教慈悲,幫人度己,充滿意義。

    道教自然,無為自然,不爭灑脫。

    說三家本一家確實不妥,如果說說非要找到一致的地方,那就是教人向善的心都是一致的,自身文化為迎合地方習俗而作出的一些改變,或許更多是為了貼近生活和利於傳播。

  • 5 # 文開石

    這是一種淺薄無知片面的認識和說法。

    這裡我們要把【儒釋道】解釋成三種文化,因為儒不是宗教,而道家和道教也不是一個概念。

    說一家只是態度不是觀點。

    其實很多三家的大師級人物都這麼說過。

    但是這麼說的時候,更多的是為了表示自己這家文化的包容性,和確實存在的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

    三種文化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釋家文化是修行,是宗教。

    道家文化是哲學,是求真。

    儒家文化是普世教育,是道德觀念。

    沒有誰高誰低,跟沒有所謂“一家”。

    作為一個人,一個個人。

    儒家教你如何為人處事。

    釋家在教你如何求正求果。

    道家教你如何拋開這一切,去探求萬物本源。

    糊塗賬就在於文化的交融

    三種文化是矛盾而有統一的。

    在一些普世的觀念上,三種文化有所相近,因為這是為人最基本的一些東西。

    但是追求的、研究的,體現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所謂“一家”,最後弄出來的都是四不像,都是串兒。

    不能因為一些相同的就往一塊湊,更不能隨便把好東西一塊湊。

    糖醋魚就是糖醋魚,四喜丸子就是四喜丸子,地三鮮就是地三鮮,全是下飯的好菜,來碗大米飯我吃哪個都行。但是非要混在一塊,那就是剩飯折籮了。

  • 6 # 李志勇LZY

    基礎科研發現,個人認為應該:

    天人合一最高;佛教經文為二;

    儒家學說老三;存認道釋儒符;

    前者真道永恆;後兩缺理待善。

  • 7 # 靳樹懷

    三教都在善道上奔跑奪冠

    前邊一個大大的善。

    三教都在善道上奔跑奪冠。

    都想唯我獨尊,領先。

    都想用自己的教義觀念,帶領世人向善。

    儒家叫你提得起,勇往直前。

    佛祖叫你放得下,丟掉私心雜念。

    道教叫你想得開,順其自然。

    他們都在偷精學藝,取長補短,以利攻固發展。讀過的人都知道,他們有很多相似點。

    廟宇寺院,全國蓋遍,都在傳教義,納成員。百家講壇,也在直播宣傳。

    他們把自己的教義觀念,作成路標,立在路邊,解決世人行路難。

    可惜呀,這麼好的條件,多少世人,卻不能快樂幸福,順順利利走到終點站。

  • 8 # 心是蓮花開

    仁清法師:儒釋道是一家嗎?

    問:儒家、道家和佛家到底有什麼差別?是不是一致的?

      答:在歷史上的佛教寺院,有被道家和佛家穿插住過的這種現象。由於政治的原因和戰爭的原因等,曾經有人提出來過,“儒、釋、道是一家”。

      釋道儒可以說在某些地方是相似的,但有很多東西是不一致的。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講,儒家是講的人際關係,人和人的關係,君臣父子、三綱五常。道家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吐納、練丹、修仙、羽化。佛家是人與心靈的關係,認識、外境等,最後達到圓滿佛性。這是不一樣的。

      道家研究的是事相的發展規律。道家陰陽五行,生剋制化,旺、相、休、囚、死、廢、沒,春夏秋冬各有所屬,這一切對應點,它的發展規律,就是道家修行的法則。包括我們的氣功界、中醫界,包括周易等等都是運用了道家的這套原理。這套原理佛法不否認,是非常正確的。

      再講佛法,佛法兩大段,一段世間法,一段出世間法。世間法就是講的事相的發展規律。出世間法、佛性,那就叫了脫,了脫唯有佛法才有,這就是佛教的最偉大的地方。這一個不一樣的地方是能夠讓我們了脫的至關重要的一點,我們以三寶為皈依處,不以其他外道為皈依處,正是因為佛法能夠讓我們了脫。所以,儒釋道在根本的認識上,是不完全一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謝靈運《登池上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