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可樂事兒
-
2 # 維度開拓者
地球內部的熱量從能量守恆的角度看,肯定是從地球形成初期帶來的。54億年前地球形成時是一個熔融的火球,地殼都是岩漿,現在的地球只有地殼內部才有岩漿和高溫熱量。由此看來地球是在不斷冷卻過程,但過程是十分緩慢的。
這涉及到地球本身的結構和所處太陽系的軌道位置與太陽的距離,有磁場和大氣層的保溫隔熱層,阻止了快速降溫,還有太Sunny的能量輸入,從區域性時間段看是熱量是趨於平衡,但從長遠看,熱量是在不斷遞減中。
其他的星球就不一樣了,如火星,其內部基本沒有火山運動,兩極也沒有磁場,大氣極其稀薄,極少地震,地心據推測可能基本沒有岩漿物質了,已經冷卻差不多了。
-
3 # 吳通建
科學家計算出來數字是 放射性元素 衰變產生熱量大概佔地球內部熱能總量的57%左右。
地球內部熱量主要來自地下放射性元素的衰變。
地球內部有許多放射性元素,比如 鉀_40,鈾_238,釷_232 等等。
這些元素都在緩慢的衰變為其他元素,在衰變的過程中會釋放許多的能量,這些能量就以熱量的方式釋放出來。
-
4 # 彭曉韜
內部物質運動主要有二方面:萬有引力作用使內部物質密度不斷上升而釋放熱量;物質間相對運動過程中的相互摩擦導致的溫度上升;
化學反應主要是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各類元素透過化學反應生成新的物質過程中釋放熱量。
熱量實質上是物質中分子熱運動動能傳遞的計量單位。沒有獨立存在的、純粹的熱量存在。
溫度是物質中分子熱運動主頻的標誌。溫度越高,分子熱運動主頻就越高。在分子熱運動行程一定時,則分子熱運動的動能也就越高。
關於熱量、溫度及其相關問題,可查閱本人的以下文章:
-
5 # 魯陽揮弋
研究地下熱能的學說叫地熱學,地熱亦稱地下熱。
地熱慨稱地球內部的熱,地熱是隨著深度增加的。但各地相差很大,根據各地統計,平均每深100米,溫度增3度C。這種現象通常叫“地熱梯度”,根據目前所知,愈向深處“梯度”增加愈少。
那地熱因何而耒?眼下能解釋的便是宇宙大爆炸後帶來。
宇宙夲是很小,但密度卻超極的原子。幾十上百億年前突然大爆炸,碎片向四處飛散開來,隨著時間推移,烈度不斷降低,很多以相同速度,相同方向運動的碎片,終了紛紛結合成一體,形成如今宇宙佈局,地球也就這麼形成。
地球由含有各種化學物質的碎片體組成,各種化學物資相互生化反應,產生熱量,於是生成地熱。
初始地球也如太陽般,是個熾熱火球,由於所處宇宙位置之因,最後地球表面慢慢冷卻下來,可深處地下的地熱不易散發,依然留存下來。
闢如某地,溫泉多多,那是因該處地下地溫高所至。
再闢如火山爆發,其實火山處夲無山,實因地熱熾烈,達到一定程度,衝破地面噴發出火紅的岩漿,久而久之地下噴發的岩漿,於噴口四周堆積起來,越堆越高形成山形,這種山便叫火山。
……
-
6 # 理性科普者
地球是一個半徑約為6370km的球體,有的人說是實心球,有的人說是一個空心球,球心處生活著外星人。科學家把地球分成三層,外表部分叫做“地殼”,厚度各處很不均勻,由幾千米到70km不等,地殼的下面是“中間層”,也叫“地幔”,主要是由熔化狀態的岩漿構成,厚度約為2900km,內部叫做“地核”,地核又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這樣劃分實際上只是一種推理,人類並不知道整個地球的內部結構,主要是根據一些科學探測到的資料、地球表面發生的地震、火山爆發等自然現象推理得到的一種模型。
目前為止,也只有前蘇聯保持著對地球深度探測記錄,但離地球的半徑還差遠了。就是各種探測儀器(如超聲波、放射性探測儀)能夠到達地球內部也沒有突破10 Km。例如下面的一組資料就是科學推理的根據之一:從地表以下平均每下降100米,溫度就升高3 ℃,在地熱異常區,溫度隨深度增加的更快。中國華北平原某一個鑽井達到1000米時,溫度為46.8 ℃;達到2100米時,溫度升高到84.5 ℃。另一鑽井,深達5000米,井底溫度為180 ℃。於是推理,地殼底部和地幔上部的溫度約為1100 ℃~1300 ℃,地核約為2000℃ ~5000℃。這是溫度推理。又有人推理,全球地熱能的潛在資源,相當於現在全球能源消耗總量的45萬倍,地下熱能的總量約為地下煤全部燃燒所放出熱量的1.7億倍,這是能耗推理。還有結構推理,力學推理 ,化學推理,運動推理等等,所以,地球是一個謎團,誰都沒有足夠的資料和圓滿的結構模型來表達地球的全貌!
我回答的此問題也是推理呃。地殼內部的熱量是哪裡來的呢?我個人的觀念有以下幾種來源,大多數人認為,和太陽的熱量來源一樣,是由於地球物質中所含的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只是太陽還沒有冷卻下來,而地球卻冷卻下來了,這是根據太陽釋放能量的模式推理得出來的結論,大家說可靠嗎?為什麼火山爆發的岩漿沒有放射性?這麼大的能量怎麼沒有在地殼薄弱的地方(如礦井、海溝、盆地)衝開地殼和地幔?
其次,地殼內部的熱量來自太陽,太陽輻射的能量是基本粒子,被地球萬物吸收後,一方面以化學能的形式儲存在植物中,並經過地殼的運動儲存在地球上,另一方面,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陽能,由於大氣阻礙、地球引力、地磁場的作用不會受到損失,最終以暗能量的形式累積在地球上,如果說損失,也只是透過暗能量、引力波輻射了一部分。
再次,來自於能量的轉化,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以及來自於月球、太陽等星球的引力,使地殼的板塊斷裂或移動,板塊之間相互擠壓、摩擦,使機械能轉化為內能,並以地震、火山爆發的形式釋放出來。人類對地球的開發以及颱風也可以促使地球板塊的移動而產生能量轉化。這種能量也可能來自於地球的造山運動,劇烈的造山運動使地殼中儲存了大量的內能。
最後,地殼內部的熱量來自宇宙形成的最初時期,宇宙形成後,由於大爆炸,地球在原始大氣層中高速運動,由於克服摩擦阻力的而做功,地球成為一個溫度很高的發光球體,直到被其他天體所吸引,運動的速度才慢慢地降下來,溫度也逐漸下降,後來,遇到了彗星這樣的天體後,地球上有了水,溫度下降的速度又加快,直到被太陽俘獲,就成為現在的地球了。太陽俘獲後,由於太陽的輻射作用,溫度下降變慢,但地殼的溫度仍然很高,火上爆發就成為釋放能量的一種形式。
-
7 # 魔怕78479829
地球內部的熱量主要來自於地下放射性元素的衰變,比如鈾一238,釷一232,鉀一40等,這些元素都在緩慢地衰變為其他元素,在這過程中產生釋放大量的熱量。
另外還有一半熱量來自於重力勢能,液態物質固化結晶時釋放出的潛熱等,當然另有其他更少量可以忽略不計了。
-
8 # 北京得明
良好的常識概念基礎是能夠明白科學問題的關鍵性基礎,否則,不可能真正明白。
希望你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進步,快樂。
-
9 # 伊棋知點
有趣的是,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比探索地球的深度更深。限制對地球內部探索的主要原因是壓力和熱量。那麼為什麼地球的中心是熱的呢。目前推測有三種原因。第一種是地球形成初期所遺留下來的熱量。第二種是潮汐力和地球自轉對岩心施加的重力壓力。第三種則是地球內部元素的放射性衰變。
圖源網路1.地球形成初期遺留的熱量地球已經有40億年的歷史了,人類其實還沒有完全瞭解它的形成歷史。地球形成過程中,透過吸積作用的引力拉進了更多的物質,並壓縮形成了地球。當物質以高速碰撞時,就像太陽系發展的早期階段一樣,所有的動能都會流向某個地方。在地球形成時,產生的能量被轉化為熱。這種熱量是地球內部溫度的最初來源。
圖片來自網路2.地球內部巨大的重力和壓力下一個熱源是重力和壓力。由於太陽、月球和太陽系其他行星所施加的潮汐力量,地球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地球自轉也使核心受到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基本上使地球的核心保持與壓力鍋類似的情況。這就導致地球內部熱量的流失減少。
圖片來自網路3.元素裂變產生的熱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熱源是地球內部重元素髮生的核裂變。簡言之,地球內部存在一個天然的核引擎。從某種角度來說,也要感謝地球內部元素的持續裂變,彌補了地球失去的熱量。這種裂變過程以放射性衰變的形式發生。它還會在地幔中產生對流,驅動板塊構造。
-
10 # 地外天使講科學
對於地球內部的熱量從何而來?又是怎麼維持熱量的呢之話題,我個人觀點認為,地球內部的熱量是從有機碳化物累積而來的,是透過地殼固態圈層和地表液態水體圍封的雙重手段來維持熱量的情況。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因為,地球是太陽系唯一的一個積累能量物質的星球,是透過地表形成生物圈持續生存進化的自然手段,來實現無機物質向有機物質(碳化物)的轉變,而有機碳化物是一種可燃的能量物質。
自地球上大約43億年生物圈形成以來,不斷能為地球生產、製造和積累能燃燒的有機碳化物,並透過地球圈層物質結構不斷運動與變化的自然手段,來實現地球地核和地幔圈層碳化物之核能物質的增殖積累。
當地核和地幔圈層的碳化物數量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並在地殼固態圈層和地表液態水體的圍封作用下,會產生儲熱性和儲能性的物理現象,會使歷來儲存在地核和地幔圈層中的有機碳化物,在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其內熱溫度會得到不斷地提升。
到目前為止,地球地核內熱溫度可達8千攝氏度或以上,並能在溫度逐漸提升的超高溫狀態下逐步形成了燃燒能力特強的核能物質。目前,存在於地球地核和地幔圈層的能量物質,就是一種燃燒能力特強之核能物質的體現。
由此可見,地球內部的熱量是從有機碳化物積累而來的,是透過地殼固態圈層和地表液態水體圍封的雙重手段來維持熱量的情況。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準確?!如讀者閱後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希給個點贊並關注我,可閱讀到我相關科學領域前沿上千個的原創答題,歡迎大家加入相關討論和學習。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回覆列表
從放射性元素的衰變而來,從地幔處某些物體不斷下落,從而將重力勢能轉化為熱能而來,從外核中一些物體從液體變成固體釋放的能量而來!
地球的能量在不斷耗盡,不屬於維持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