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溫度的娛樂
-
2 # 快樂的段子手ytm888
所謂“字如其人“即書法作品的風格就像書者本人的性情,品性,性格一樣,體現了書者的精、氣、神。
首先說精。一幅書法作品,無論從單獨的字還是通篇看來,都有它的精神,書者是什麼樣的人就寫出了什麼樣的字。中正不阿的人,寫出的楷書一定方方正正;瀟灑的人寫出的行書,一定是飄逸俊朗;狂放不羈的人,寫出的草書一定洋洋灑灑,一氣呵成。
其次說氣。一幅字,有時不是從單獨的字看,通篇上下或左右相互呼應,首尾相接,有一種氣貫全篇。書者是氣宇軒昂的人,寫出的字一定是氣貫長虹,心性沉穩的人,寫出字一定是力透紙背,看字如看人。
再說神。一幅書法作品,離不開神采,就像人一樣,呆若木雞的人寫出的字也木訥,豪情奔放的人,點撇之間也透著靈氣,一瀉千里。一個個字立著,就像一個活生生的人的神之所在。站立坐臥栩栩如生。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果不其然。“字如龍負出,韻是鳳銜來“。
-
3 # 遍覽天下美聞
字如其人,往往是指不同人的性格習慣決定了他寫字的特點,有鮮明的個性。現在往往把字和人的品德聯絡起來,有失偏頗!
-
4 # 國教童蒙學堂
這個問題把我們引向華人的語言觀,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回答:
一、書法的審美感受如同千人千面,每個人的性格都不盡相同,每個人在書寫過程中呈現的美感也不同,譬如是典雅大方還是樸拙方勁,是流美還是妍媚等等。
由於生活環境、教育背景的不同,人們會對不同風格的字形有所偏愛,正如不同的人喜歡的字帖或畫作也不同一樣。
譬如上圖黃庭堅的《諸上座帖》和梵高的《星月夜》畫作,竟然線上條的流轉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線條和空間無處不在,自然景色和生活場景中也包含了不同的線條和空間變化,書法和生活的關係本就十分密切,譬如王羲之的《喪亂貼》、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軾的《黃州寒食帖》,都能體現出作者當時的際遇,作者在書寫的過程中,也將現實生活中最感人的力量帶到作品中,整個古代書法史,都是把書法看做是完成和表現人格的手段。
所以我們經常說:見字如面,字如其人,書品即人品。
書品即人品漢代的楊雄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唐代的張懷瓘也說:“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見書法能夠很直觀地表現一個人的性格、氣質、修養、才情。
相反,顏魯公的字,因其錚錚鐵骨,以身報國的正義之氣,備受後人寵愛。傅山說:作字先做人,高尚的人寫出來的字,即符合倫理觀念,也有美學意義的觀念,既可以用來作為倫理標準,也可以作為藝術標準。
寫字的一種內心精神的鍛鍊項穆在《書法雅言》中有過一段具體的敘述:“初學之士,先立大體,橫直安置,對待布白,務求其均齊方正也。”在一筆一畫的初學階段,寫字已經是對內心精神的鍛鍊,寫字是字形的方正,也是內心的方正。
項穆將字形與精神緊緊粘附,認為技巧和修養不可分割,就像我們臨帖也是潛入古人的心靈生活,認識到古人的精神品格,體味點畫的產生基礎。
書法是所有人的功課,書法不是一味地摹古追今,不是簡單的複製或顛覆,而是知人知面知心。學書即做人,這是畢生的努力和追求。何況孔子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所以在《易傳》裡,“立象以盡意”,透過64組卦象給予無限解說。就算你努力地揮寫胸臆,礙於筆墨限制,也許還難以完全表達自己的心意呢,如此,字如其人,也是一項修煉了。
好了,今天的回答就到這裡啦,下個問題見哦~
-
5 # 李躍進92780861
關鍵看書法者的文化底蘊和個人喜好,性格佔有很大因素,活潑開朗的人書法作品相對粗放,性格內向的人偏向文靜一點
-
6 # 松風閣書法日講
一、說法淵源
關於藝術反映人的某些內在特質和行為、思想的說法,從春秋時期的孔子就已經開了這一個理論的先河。雖然我們說孔子在對《詩經》的解讀上提出的儒家“詩教”觀點和“興觀群怨”說,從本質上講,他還沒有涉及到藝術的根本性問題,還僅僅是把藝術當作一個統治社會的工具來看待,但是其認識到藝術對於人們思想的影響上、對於人與人之間加強團結、交流上來說,還是很深刻的。
繼孔子之後,儒家另外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在他的《孟子》一書中提出“知人論世”的觀點——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其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不同於孔子,孔子的出發點是作品,落腳點是讀者以及藝術作品對於人的影響上,而孟子則是從瞭解、解讀藝術作品出發,從讀者要求對藝術作品進行理解和對話交流的角度、需求上,對於藝術作品和藝術家之間的關係做了詳細的論述。
孔孟雖無意於從藝術的角度對藝術進行解讀,但是客觀上還是對以後人們瞭解、論述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
西漢文學家揚雄在《揚子法言》中提出“書,心畫也”,並非是對書法藝術的直接論述,但是仍可以看作是後代論述書品和人品的萌芽。
二、通常的認識
一般而言,我們對於書品和人品關係的認識,最簡單的是認為人品決定書品,人品如何,書品就如何。這通常是正確的。比如顏真卿顏魯公的字,確實可以稱得上是書品即人品,其為人忠君英勇,其書也是“關羽坐帳,氣勢逼人”。
但是書品也有時候是和人品不相稱的,或者說人品好並不能說書品就一定好。比如清官如海瑞之流,算是中國古代集權制度下堪稱符合當時人倫價值的道德楷模了,但是海瑞的書法也不能說能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據重要地位的人物。
所以,絕對論是有失偏頗的。
三、新的解讀
我認為人品和書品之間的關係,不是我們前面所說的,那種意義上的決定與被決定之間的關係,也不是互相辨證的關係,而是我們從一開始就沒有真正理解書品和人品的含義導致的。
從源頭上說,孔孟就已經很清楚的說清楚了,這裡我們應該探討的,不是人的道德品質,不是集權制度下那些陳腐的約束規範,而是人的情感,人的愛恨情仇、喜怒哀樂等人格化的特徵,是人性,是人類普遍共有的東西。那些我們慣常認為的、人的道德品質,在某些時候它們恰恰是對於人性最大的約束和壓抑。
所以,當我們從這一角度來看的話,問題就很好說了,書品和人品的關係,就是人的人格特質和書法風格面貌的關係。
這樣就不存在我們前面所說的那個悖論和不合理之處了。不是說人品越高,書法寫的就越好,而是對於掌握高妙書法技巧的人而言,他們能夠在自己的書法作品裡面表達自己某些人格化的特質。
-
7 # 筆墨瞬間
中國書法代表著一個人,一個民族的性格和氣質,書品和人品有著相互關聯的關係,好人練書法,壞人也練書法,都很刻苦,都很出色,但練書法的出發點就不同了。
毛澤東主席的書法韻含張旭,米芾,懷素的神韻,又是自我的書風,風捲殘雲,大氣磅礴,若萬馬奔騰,如龍蛇狂舞,極具毛主席一覽眾山小的王者霸氣。
歷史上的秦松,嚴嵩,汪精衛都是造詣很高的書家,但人性的的角度,歷史的角度能算得上一個書法大家嗎?顯然不能。這就和人有絕大關係了。書法講究學養和人品,人品太差了,何談書品,留下的只是罵名。
因之,為書者要人書俱佳,德藝雙馨,作品才能留傳於世,載入史冊,書藝再高,人品極低,書不如其人,寫書何用,只增罪責,讓人恥笑。
-
8 # 使用者東海釣夫
西方人辦事,總是把複雜的事變其簡單化,如電腦。
書法界一些人卻是把簡單的事複雜化,把毛筆字說的玄乎其辭,讓人望而生畏,避而遠之。
電腦為什麼普及程度高?銷售的好?就是因為電腦易於操作。所以入手一臺。
書法最大的不幸,就是現在好多寫書法的把書法推上神壇。陳規陋習束縛欲學習書法的人。
我也是寫毛筆字幾十年的人,認識一些書法名人。
看著他們給我表演氣功寫字,我嗤之以鼻,遠離他們。就是這些人是在折騰書法,而不是弘揚推廣書法。
-
9 # 錦書寄終南
很多人用錯了這個詞。字如其人,“字”是指書法裡的字,並且指的是,一個人的書法藝術具備了一定高度,書寫可以融合了“個人化語言”之後(就像一個畫家的繪畫有了風格強烈的個人藝術語言),評判者根據中國“知行合一”的美學思想,對一幅字的作者做出的性格判斷。普通人寫的,是不具備藝術高度的“字”,不在“字如其人”判斷的的範疇裡。誤解這個詞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詞被套用在了不具備“藝術高度”的“字”上面
-
10 # 天地文化TD
關於書法中所說的“字如其人”~
中國書畫的博大精深,道家的自然空靈,儒家的中庸和諧,釋家的親善修為等,都在其中。中國書畫更多是體現文人的人格修養,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實際上就是在修人,修身養性。
中國書畫是一種重內在感受,是一種閒情逸致的“玩”的藝術;既是一種養心、養性、養氣,是內在“修養”的藝術,是修正後的養,貴在中正平和、文質彬彬、雍容寬厚,帶有富貴之氣。所以中國的文人書畫帶有一種高貴特性的藝術,是一個人的心態、境界、操守、修養所留下的痕跡。
一個民族有自己的文化表達方式,是一個民族表述習慣,我們稱之為傳統。筆墨就是我們的視覺語言,黃賓虹先生說:“繪畫民族性非筆墨無所見”傅抱石說:“中國繪畫是中國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
中國書畫的形式美主要靠線去表達。對線的偏愛,是中國畫採用了最獨特的繪畫工具——毛筆。在運用毛筆時能隨心所欲地得到乾溼、濃淡、方圓、剛柔、粗細、長短、曲直、緩急、暢澀、起伏、斷續……各種變化有自己狀態的線條。是一個人精神的直接體現,我們稱之為字畫“如其人”。
(緣自 於少平老師談中國書畫)
回覆列表
“字如其人”也就是經驗之談,這裡說的是字所反映出的人的性格特徵及當時情緒的表達。與能力無關,甚至與人品也不能充分掛鉤。但那些集大成者一定是具有開闊視眼及胸襟的人,這樣其書法造詣才不會被品行所圉。總之,既然是經驗之談,並不能放諸四海而皆準,普遍通行是說的過去的。
(附圖:文革旗手康生左手書,能看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