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烏托邦的青春
-
2 # 向左向右看gx
魚缸裡的魚經常出現死亡,你認為是水有毒,但我估計十之八九是氨的原因;下面為您講解一下氨:
魚缸中的殺手--氨
在自然界湖泊河流大海等水域中,水中生物的排洩物,屍體及有機物的殘骸會在底層沉澱遺留下來,如果長期積累下去,這些水域中會堆積如山,水質也會日漸惡化。但實際上我們並沒有見到這些場景,那麼這些生物的排洩物,屍體及有機物的殘骸都去哪來了呢?其實它們都被微生物異營性細菌分解掉了。
異營性細菌廣泛分佈於自然界的各個角落,我們的魚缸內這些細菌也一直都存在。
不同種類的異營性細菌在有氧或無氧條件下,會將水中的有機物進行分解,例如魚的排洩物,剩餘餌料,魚類屍體等 ,分解作用後消失於無形。
所有異營性細菌的生長和繁殖的速度都非常快,只要在良好的環境中半天內就可以繁殖數億個細菌。我們魚缸中基本滿足異營性細菌的生長環境,所以只要食物(有機物)充足的情況下異營性細菌就會自己飛速的成長,基本不需要人工干預。
需要我們注意的是異營性細菌的排洩物(氨和硫化氫),它們都是有劇毒的,並且會在水中沉澱,積累(主要指氨,硫化氫不穩定很容易被氧化)。當濃度超過安全量,就會將魚毒死。
氨對魚類的毒害反映非常強,他是亞硝酸鹽的十倍,在濃度很低的水體中,就可以使許多魚類產生中毒症狀,甚至死亡。氨對魚類的毒害情形根據濃度和魚類的不同而不同。
在0.01-0.02ppm的濃度下:
魚類可以忍受一段時間,但長期下去也會慢性中毒會干預魚類滲透調節系統,破壞魚鰓的粘膜層,減低血紅素攜帶氧氣能力。魚類症狀表現有,如常在水面喘氣,鰓轉為紫色或暗紅,比較容易瞌睡,食慾不振,老停留在缸底不活動魚鰭或體表出現異常血絲等。
在0.02-0.05ppm濃度下:
氨會和其他疾病加速魚類死亡。
在0.05-0.2ppm濃度下:
會直接破會魚類面板和腸道粘膜,照常體表和內部器官出血,同時傷害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0.05-0.2ppm為致死濃度,魚類會急性中毒迅速死亡。
水中的氨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氨(NH3),另一種是銨(NH4)。氨有劇毒,銨無毒。一般氨測試劑所測試的是氨和銨的總濃度,有時候測試出總濃度非常高,但魚卻很健康,那是應為水中銨的比例大。
氨於銨在水中是根據PH來互相轉化的,PH越高,水中所含有毒的氨(NH3)的百分比也越高。例如PH=9時,水中有25%的總氨是有毒的氨(NH3);PH=7時有毒氨的含量只佔總氨的1%。在酸性水中,有毒的氨(NH3)基本不存在。所以氨的毒性會因PH升高而增加。
氨對魚類具有強烈的毒性,只有把氨控制在極低的濃度下,才不會影響魚的健康,控制氨的濃度可以採用以下幾個方法:
1,換水降低氨的濃度,這是短期快速降氨方法,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2,把水的PH調整到弱酸性,也就是PH<7的狀態下,水中有劇毒的氨會轉化成無毒的銨。但這種方法也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存在非常大的潛在威脅。和換水一樣只可作為短期快速降氨方法
3,可以大量種植水草,水草能以吸收銨的方式來間接消費氨,銨可以作為一種氮肥成為水草的養分。在一定的PH以及溫度下,水中的氨和銨會有一定比率的轉化關係,銨減少時,部分氨就會自動轉化為銨,氨也就減少了。水草對銨的吸收可以降低氨的濃度,在水草茂盛的魚缸中,氨的威脅也就非常小了,是根本控制氨的方法之一。
4,建立完善的硝化系統,培養大量的硝化細菌(自營性細菌中去除氨的主力細菌),這種方法也是生態平衡體系中的一環,自營性細菌會直接吃氨,最終轉化出無毒的硝酸鹽。只要能培養住夠多的消化細菌來轉化氨,氨的濃度就能長期穩定的保持在非常底的安全濃度範圍內,這也是在沒有大量種植水草的魚缸中普遍採用的方法。
一句話總結:微生物的生態平衡第一個關鍵點就是氨(按),氨是魚的糞便,剩餘餌料等有機物而來,氨有劇毒,銨無毒,它們會根據PH高低進行轉化,可以透過換水,種植水草,培養硝化細菌進行去除。
回覆列表
水中的有害物質主要是由魚的代謝產生的,如魚的排洩物、脫落的表皮、呼吸的排出物等。此外,餌料的溶失和腐敗也是引起水質變差的重要原因。這些物質會產生氨或本身就含有氨,氨會轉化為亞硝酸;亞硝酸是有毒的,而且會消耗氧氣,所以得從源頭上解決氨和亞硝酸的問題。
水質的判斷可以用一些試劑來確定,但更要仔細觀察,魚缸多大?養了多少魚?自己換水的頻次?水有無異味?水面有無泡沫(蛋白質)?魚的狀態,如是否舒服活潑?由這些大致可以判斷出水質的好壞,飼養了一段時間,經驗就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