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邏輯文史游
-
2 # 初心如舊
曹操殺掉呂布後,為啥重用張遼,而不是更高段位的高順?
這個問題的具體原因,可能只有曹操自己清楚,這裡只能根據情景,從上場演員的表演,加以推測,估計大體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一石二鳥,增強效果。張遼被押來時,一副大義凜然,慷慨激昂,曹操開始想套近乎,提起濮陽城中一戰,張遼回敬道 : “可惜那天火不大,沒有燒死你這國賊”!曹操大怒,拔劍來殺張遼,這時,端坐一旁的劉備、後面伺候的關羽,雙雙出手,一個護住張遼;一個拉住曹操手臂,全跪在面前,為張遼求情:“這等衷心赤膽之人,正當留用”,曹操馬上換了一副面孔 :“孤素知文遠忠義,故試探耳”!曹操為啥突然變臉,明顯兩個作用 : 一是給劉備、關羽面子,而當時這兩位,也是曹操極想拉攏的物件;二是張遼的激烈反罵,和曹操欣然寬恕,形成鮮明對照,周圍的人看了,會產生一種感覺 : 曹丞相愛才大度,連那麼罵他的人都不計較,可成倍擴大傳播效應,從而吸引更多人才來投。
第二,高順不善言辭,沒有抓住機會。高順押上來時,呂布也押到,這時,曹操身後的呂布降將宋憲、魏緒,候成在場,呂布詰問這幾位 : 平日待諸位不薄,為何背叛?宋憲答曰 : “只聽妻妾言,不聽將計,何謂不薄”?呂布無話可答。曹操轉問高順 : “汝有何言”?高順不答話,曹操很生氣,就令推下去斬首。如果高順接上宋憲話茬,吐槽一下呂布失誤,或者哪怕不發言,只作仰天長嘆,估計曹操也不會殺掉高順。
第三,時機不當,曹操處理高順時,陳宮押到,這是曹操恩人,曹操注意力被吸引,急於接洽陳宮,高順成燙手山芋,只想快點丟掉累贅,加上高順不會臨場發揮,只堅持一貫的沉默不語,令曹操心煩,就順手簡化程式,輕易處理掉了。
第四,張遼的能力要強於高順。雖然史書記載,高順部的“陷陣營”,曾經非常驍勇善戰,在平定郝萌叛亂時,高順發揮出色,為呂布立下大功。但呂布部下八健將,張遼、臧霸、郝萌、曹性、宋憲、魏緒、成廉、侯成,張遼排名第一,這中間並沒有高順,說明高順可能很強悍,但也許被呂布有意淹沒,也許高順自己不善表現,總之,名聲不如張遼響亮。另外,高順的武藝,明顯比張遼差得多。比如,夏侯惇拔矢咽睛那一戰,高順對戰夏侯惇,只幾個回合就抵敵不住,繞陣逃走。要是張遼的話,至少與夏侯惇戰平,說不定還能打敗夏侯惇。
而張遼投曹後的表現,更為突出。比如,張遼、關羽救白馬,斬顏良;戰延津,誅文丑,白狼山勇斬烏桓蹋頓等,更厲害的是,逍遙津大戰,以七千之眾,大敗孫權十萬大軍,令東吳小兒,聞張遼之名不敢夜啼。這些都是非常優秀的,當然曹操那時不可能預知,但識人能力是曹操長項,特別是傑出人才,曹操有一種天生的直覺。(804)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很好解答,也就兩方面,一是高順不願意降,而是曹操也不願意讓高順降。
先說高順不願意降這事。高順的實力和忠心都是夠夠的,但無奈跟錯了主子,雖說前期也是重兵在手打了不少漂亮的仗,但後來圍繞呂布的困擾越來越多,本來雙商堪憂的他變的更加糾結,所以他對高順的態度變成了知道其忠勇卻也不能很好使用之的地步。而郝萌造反高順親自去平叛,同樣參與叛亂的曹性居然供出了看似忠義的陳宮,可見呂布集團內部出了多大的問題。呂布兵敗高順被擒後,始終一言不發,而張遼選擇了投降,曹操也知道張遼的能力,自然願意留他。高順的沉默代表了一切,曹操也不用去“低三下四”的求他開口,縱使高順段位再高,這種無聲的抗議也不會為他留下一絲的活路。
第二方面,曹操真的會讓高順在自己的麾下效力嗎,這個可能性基本為零。曹操愛才世人皆知,並且他也很願意從行伍間提拔將軍,但高順身上有個很大的汙點,就是他的手下可是射瞎夏侯惇眼睛的人啊!夏侯惇損一目後就陷入了無盡的折磨之中,他不僅恨呂布,更恨高順所屬的部隊。而曹家與夏侯家可是帶有親戚關係,夏侯兄弟又是最先和曹操一起打天下的人,那曹操自然會特別考慮他們的心理狀態。
所以,當高順被擒時,夏侯惇或許真的想“生啖其肉”,《三國志》倒是沒記載這一段,這純粹是我的想法。那麼這樣一來答案也很直接了,就算曹操真的收了高順,也會為了夏侯惇的面子找理由將其處斬,至於選什麼理由這個就有的說了,最簡單的立個軍令狀打個敗仗回來不就砍了麼…
所以,高順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在曹營生存下去的,死對他來說其實是最好的選擇。呂布身邊武有高順,文有陳宮,二人皆被殺,其實也不算什麼遺憾。陳宮之死其實是他自己的選擇,本就反覆無常的他也知道自己是沒臉在曹營生存下去的,所以他只求曹操能照顧好自己的家人就好啦。
我一直在想呂布之所以身上的惡名不少,是不是因為他沒遇到一個真正能理解他並且能管控他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