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地吳用
-
2 # 讀書與作文
1. 準備一個學習計劃本
開啟本子,首先將重大事件標註出來。比如高考倒計時26天,期末考試時間,離你最近的一次考試等等。
當然,這個本子最重要的功能是當你不想學習的時候,把自己的學習計劃一步步寫出來,拆解當前的問題。
例如,你正在強化英語學習,其實內心是拒絕的。然後用學習計劃本拆解這個問題,今晚我要做幾篇完型填空、明晚我要做幾篇閱讀理解,週末我要做幾篇完型填空+閱讀理解。寫完之後,任務清晰,只要按照步驟來做,一週之後就會看到自己的成果。但是如果每天都拖延,翻開本子就會有深深的自責。也算是一種自虐式督促。
2. 想盡辦法完成一個目標
還用上邊學習英語的事情舉例,在做題過程中,總會遇到不認識的單詞或片語,就很想都整理出來並儘可能記住這些單詞。這樣做沒什麼不對,但有可能會使得你完成一件事情的成本變高,從而很難做完或做之前就牴觸、不想做。與其這樣,不如認真做題,併兼顧效率。這樣當你看到自己做了更多的題,會有動力繼續堅持下去。只要堅持下去,熟能生巧。成績肯定會好起來。
3. 整齊的書桌
把書桌收拾得井井有條,這樣每當你要學習的時候,你都有個好的環境,好的心情。
4. 適當運動
如果心情不好,或者實在學不下去的時候,就出去走走,跑幾圈,出出汗,不要吝嗇這個時間,因為運動後的你,會非常舒服,而且精力充沛。
5. 別熬夜
早睡早起這種話,如果上過高中的人是不會講出來的。只能儘量做到別太晚睡吧,因為如果睡得特別晚,第二天早上眼睛和頭還是會累的,所以越忙、越累的時候,越要保證睡眠,保證休息,因為磨刀不誤砍柴工。
6. 鼓勵自己
給自己一個小標語,或者小錄音,或者醒目的地方一個鼓勵加油的小卡片。每天晚上或者每週末找出獎勵自己,看電影或逛街或吃飯或K歌或看小說等。一定要會休息,張弛有度,但別過,讓自己收不住心。
7. 做人要把格局放大一點
開心、大氣,只有不為生活瑣事所煩,不斤斤計較,才會在學習的時候不胡思亂想,專心學習。
-
3 # 孟之媛
不努力的人生,永遠活在底層,不學習的後果,永遠不會優秀。
不想學習的時候,就去醫院、去養老院、去建築工地看看。相信你看到沒有一技之長,包括那些年老體邁,沒錢治病的悲催場景,一定會有所感受。最好的勵志,就是去感受悲催的生活,去體驗沒錢的囧境。那個時候,你才會發自內心地努力拼搏。畢竟,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人的一生,只能靠自己。
激發學習的動力,必須靠自我意識的覺醒,而不是活生生的逼迫。只有自己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心甘情願的努力學習。
待學習的意識覺醒之後,制定一份學習計劃,準備學什麼,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學完之後有什麼打算,準備實現什麼,最終目標又是什麼?
很多人想學習都沒機會,甚至沒條件。趁著年輕,趁著健康,趁著有機會,趕緊學習吧,人生不會重頭再來,珍惜當下,努力學習,不然後悔都沒機會……
-
4 # 隨風奔跑的王同學
不想學習的原因大致有三個
1.無論是否學習,有一種學習對生活影響不大的假象。但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階梯式收穫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積累期,要堅持。
2.日常工作繁忙,空閒的時候休閒的慾望更加強烈。
3.給自己一個學不好的自我設限假設,自我排斥學習。
相應地,從這三個方面來行動1.列一張清單。
兩邊分別寫下學習和不學習的差別,自然而然地看到學習的變化。
2.將學習目標具象化。
具象化是指寫下學習目標和成功的美好畫面不斷在腦海裡迴響,而且這個美好是可以達到的,感覺唾手可及。這樣就會迫不及待地去學習。休閒的慾望就會降低。
3.加強資訊,及時給自己甜頭
完成一個小目標就自己一個獎勵。可以是想吃的美食、想買的美食、想去玩的地方等等,根據自己的喜好。這樣信心會逐漸積累。
回覆列表
曾用酒神和日神來比喻人類藝術活動的兩種方式。
一種是日神的“走向世界,追求成功”類的理性,一種是酒神的“走向內心,尋求超越”類的情感;而從學習上來看,由於中國特殊的教育環境,幾乎不可能有後者的閒情逸致。家長們送孩子們上學,除了超一線城市確實有一些讓孩子未來生活多姿多彩的需求之外,更多的群體認為孩子學習的目的是找一個好工作、拿到更好的薪水,簡而言之就是成功。
想想父母有真正關心過你學了多少東西嗎?一路走來,“過一本線沒有、能報211、985嗎、要不要試試公務員考試?聽說當律師錢很多,要不考過司法考試?你看,鄰居的孩子都出國讀常青藤了。。。”他們只關注成功本身,學習只是一種手段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要從學習本身體會到樂趣,也就是出世的樂趣,是根本不可能的。競爭環境太過激烈,尋求日神的競爭式快感成為華人學習的普遍選擇(市面上各種三天學會、教你成功的書籍大行其道就是一個側面體現),也就構成了以下“如何尋找學習之外的樂趣以及工具性(應試教育)學習的基本邏輯。”
畢竟,把成功當作一種目的,學習當作手段是一種再平常不過的事。對很多人而言,必須要衣食無憂,或者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成功者”,可能最終才能將學習本身當作一種目的。
學習的有效時間和你的時間都是有限的。
為了讓任何人都看得懂,我們簡化的一下概念:得到知識的純度=效率*時間
你的有效時間,一天有多少呢?答案是沒有多少,同時還被嚴重腐蝕。
而如果你一天用在學習上八小時不玩手機,就幾乎強過99%的人了。
這對於工作的人來說,幾乎等於脫產;對於學校學生來說,評價相當於自律性極強。
而一些基礎知識要到熟練,沒有500小時是想都不要想。
比如,考過日語N2,天資比較好的500小時左右是要的,如果笨一點,800小時沒有問題。
而這800小時,絕對不包括你上課的時候玩手機、自習的時候刷知乎的時間。
那麼別人每日8小時花三個月就能考過的N2,你可能就要花個2年3年。加之帶來的心情不好,那就是永遠都不會去考。
所謂荒廢青春,就是指這樣一天的有效時間投入低到不能再低的做法。
可能你會說,誰誰誰也每天玩遊戲啊,誰誰誰各種玩也能考年段第一,透過巨難的考試啊。
首先,這種人畢竟是少數——我見過的學霸,大部分都是有效學習時間和普通人相比巨長的學習成癮者;其次,人家可能一天都在玩,但是有效的學習時長還是碾壓大部分支離破碎的“片段”時間學習者。
至於智商的因素,我是不相信的。很多人之所以相信智商決定論,是自己根本未曾努力過而已,而相信了智商有差別的人,也不過是在頂尖領域頂尖學校的1%而已——也就是說,對於剩下的99%來說,操心智商無助於解決問題。也許你只是失去了學習的正向反饋和方法不對、不成體系、有效時間不多而已。
更深一層。很多人其實放棄學習知識的原因是——認為知識是可以隨時取得的。
學生時代老師上課講得一大堆聽不懂,不如不聽玩手機看漫畫,等下課時自己再自學算了。實際的情況是上課不懂下課也不願意學;甚至於上課一分鐘能聽懂的東西,下課一小時未必能學會。
這就是知識相對論的含義:
雖然現在網路上充斥著知識,給人一種知識可以隨取隨用的假象,然而事實卻遠非如此——重要的並非是知識本身,而是充分地消化吸收知識所要付出的時間。
時間很重要,而這些消化吸收知識的最好時期,恰恰被很多人所忽略了,所以我們進入下一個章節。
真正的知識沒有積累到一關,就打不了下一關(注重關鍵節點)。
只要是上過中國義務教育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體驗,在幾門科目中,總有自己落後的一門。舉個例子,這門科目很可能是數學。
而究竟數學是怎麼落後的呢?我們仔細想那個具體的時間節點:也許是那天數學課上因為太困睡了,也許是某天上課突然覺得數學沒有那麼重要,也許是請假了幾天沒來上課。
而重點在於,接下來完全跟不上了!由於缺了某節課,你將無法接下去學習——然而你卻不知道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最終歸因到自己的智商問題——這或許是讓你最後悔的智商問題。
事實上,很多人以為的知識學習都是這樣的:
你一直積累A點,原地打轉,然後就能達到你想要的P點。
然而現實中,只要有一點門檻的知識都是體系化的。所謂體系化的意思是,你學習的路徑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
要達到C點,首先你必須學會B,要達到E點,你必須先達到D。你根本無法給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孩子講什麼叫微積分,你甚至無法給一個只學過九九乘法表的小學生演算二位數乘除,更不用說分數加減乘除了。
就算那個小學生懂得微積分(也就是那個P點)而被稱為神童,他也是打通了從A至P的所有關鍵知識節點而掌握的。
而絕對不是直接從A到P的。如果一個人沒有B的概念,就好比他連二位數加減乘除的概念都沒有,他怎麼會微積分呢?
這就是知識的體系化的意義。
而這也是上一章所講的知識相對論的原因——因為斷檔了關鍵位置的知識,導致整座知識大廈都是搖搖欲墜的。而補充掉關鍵知識,如果學校的教學任務還是要推進的話,意味著你要在補缺和學新的知識中折返跑。
意味著別人學D的時候,你在補B,還要鞏固C,最後學習D。
這就是為什麼在義務教育的應試階段,很多人如此懼怕數學的原因。因為你錯過了關鍵節點,套用文藝的說話來說...
那天天很藍,風在吹,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