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郭G

    小時候沒怎麼被要求過。唯一要求的就是不要“吧唧嘴”。

    小的時候最早吃飯沒有“吧唧嘴”的壞毛病。也不知道是看了什麼電視。還是受了什麼的影響?有一段的時間吃飯的時候總喜歡“吧唧嘴”。大人說過好幾次。但好像自己感覺不吧唧嘴吃飯不香似的。還時不時的吧唧一下。有一次看電視西遊記豬八戒吃飯嘴就是吧唧吧唧的。我哥說看你在“吧唧嘴”吃飯,你就是豬變的。

    從那以後我吃飯再也不“吧唧嘴”了。現在也告誡我的兒子。吃飯不準“吧唧嘴”,在“吧唧嘴”的話你就是豬變的。呵呵

  • 2 # 又蒜又菜又多餘

    記憶最深刻的一次有關飯桌吃飯的是有關於與我去世的大伯。00年初期作為普通的農村家庭,我家比較清貧,物質比較匱乏,好久才能喝一次肉湯,吃一次餃子,這個故事是有關於我去世的大伯。

    在一個端午節前後爸爸媽媽在家裡包了很多餃子,煮熟了以後就讓我和弟弟端了三碗給爺爺奶奶和大伯(那會大伯離婚了家裡只有他一人)平時大伯是最喜歡吃餃子的,因為一個人生活吃方面都比較差,但是那天大伯既然要把他的餃子給爺爺吃,爺爺當時覺得大伯真的孝順自己生活都過得不好還惦記著給爺爺吃。大約吃完餃子過了4.5天大伯一大清早就倒在了一個廁所旁邊,縱使我抱著大伯使勁喊,掐人中都沒有用,大伯再也沒有起來,後來才知道那段時間大伯心臟不舒服那天是準備去醫院看病的,可是還沒走出村子就再也起不來了。爺爺和奶奶白髮人送黑髮人哭得傷心流淚。在大伯走後爺爺說難怪那天的餃子要留給他吃,可能是有預感自己時日無多,做了最後一件孝順的事。大伯一生命苦勞累,沒有享到一點福。願來生做一個自由人,不用再受苦受累。

  • 3 # 一一的美食

    我家飯桌上也是有規矩的,需要講修養的,小時候一次吃飯無意中吧唧了一下嘴,就被我媽說了,以後再也不敢。總結我家的規矩就是以下四點:

    一忌"供筷"。把筷子插立在碗裡的飯上或盤子裡的菜上,像在供桌上焚香,非常不吉利。

    二忌"擊盞敲忠"。用筷子敲飯桌上的盤子碗。

    三忌吃飯咀嚼吧唧。即吃飯時不能發出很大的聲音,如咀嚼東西時無意地發出″吧唧吧唧"聲,會影響別人吃飯的胃口,非常不雅。

    四忌翻菜或夾別人面前的菜。翻菜就是用筷子翻盤裡的菜,淨挑自己喜歡吃的菜吃,不文明,影響別人吃飯的胃口,夾別人面前的菜也同樣是沒修養的。

    這些都是我家飯桌上不允許的行為。

  • 4 # 滄瀾意

    父母只是普通的工薪階層,但是我從小就家教甚嚴。比如飯桌上的規矩,食不言寢不語,夾菜不許翻來揀去,夾哪個吃哪個;端飯菜不許從別人頭頂上過,以防別人突然站起;飯桌上不許摳鼻子挖眼睛之類;打噴嚏要背過身,不能對著一桌子飯菜;禮讓長輩,把好的飯菜留給長輩;不用自己的筷子給別人夾菜,應該用公筷;飯菜儘量吃完,不能浪費糧食,吃不完用保鮮膜封好放冰箱,下一頓吃。即使我的家庭很普通,但是良好的家教讓我有教養,舉手抬足可見素質。父母身上藏著孩子的未來,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的範本。你想讓你的孩子怎麼樣,首先你應該是怎麼樣的。言傳身教,孩子會是另一個你。

  • 5 # 掃地聲

    春風依醉回答。

    優良的家風讓人受用一生,飯桌上的禮儀十分重要,不僅能體現一個人的素養,甚至能預見他達到的高度。

    吃飯時間是家人在一起最集中的時間,也是親人交流、溝通,對孩子教育的最好時機。

    祖父上過私塾,他在日常生活中很講規矩,達到嚴苛的程度。

    飯桌上的規矩就更多了,小時候是不理解的,甚至有些恨祖父,現在卻受益匪淺。

    一、笑不言,飯不語。吃飯時不說話,防止飯粒進呼吸道,噎住。

    二、不許用筷子敲打桌子和碗碟,這樣極不禮貌。

    三、吃多少飯就盛多少,不能浪費,不能吃獨食,不讓別人吃。

    四、不能拿筷子亂翻菜,更不許只挑肉不吃青菜。

    五、不夾別人那一側的菜,只能夾自己跟的。

    六、吃菜禮讓長輩、客人、比自己小的。

    七、沒有吃完飯,不能亂跑,否則會把餐具收走。

    八、不能磨唧飯,吃起來沒完沒了。

    九、筷子必須擺放整起,不能亂放。

    十、家人的飯菜一樣,數量也一樣,除非生病或三歲以下會額外照顧。

    十一、不得挑飯、剩飯,否則下頓這樣的飯也沒有。

    十二、周未和假期男孩子收拾碗筷搬到廚房,擦桌子、掃地,女孩刷碗。

    吃飯前祖父總是說:“不求兒孫顯達,不圖子孫富貴,只希望你們懂禮儀、知進退,做個平凡好人。”

    我們是快樂健康的普通人,也謝祖父的規矩。

  • 6 # 金貴緣若童

    小時,家裡沒什麼規矩,我和弟弟就像兩棵小樹想怎麼長就怎麼長。飯桌上,聽到最多的話就是,不能剩飯,剩飯了長大要找麻子的對像。然後,我就一樂,指著弟弟說:“你找個大麻子吧。哈哈”爸媽也跟著樂。我們家的氣氛總是很融合。

    第一次知道什麼是規矩的時候,是姥爺來我家小住。吃飯的時候,爸媽端上來了菜,我和弟弟就像往長一樣,跑到桌子邊上等著。這時,姥爺把媽媽叫過來,訓斥說:“看看,你家的孩子,讓你慣的沒邊兒。大人沒上桌,他倆怎麼就上來了?一點規矩都沒有。”媽媽才趕緊的招乎我們下來。這是我人生以來第一次聽到的“規矩”兩個字。

    但是,這件事讓四歲的弟弟氣不過。他趁人不注意的時候,把姥爺的鞋子裡倒滿了涼水。姥爺一般是在床上躺著的,就在他剛起來要穿鞋子的時候,弟弟又把剩下的半瓢涼水直接倒進了姥爺的後脖子裡。把姥爺氣的直罵:“這bi lang小子,太壞。”穿上靯子就要回家,結果鞋子裡面也是一下子的水。這回,把姥爺氣的直蹦。我身在門後面笑的不行,並且看見老爸也是憋不住地在偷笑。第二天,姥爺就回家了,走的時候,還放下一句話,說再也不來了。

    姥爺家的規矩就多。他們家每次吃飯的時候,都是姥爺先吃,他吃完了舅舅們吃,舅舅們吃完了再剩下的才是姨吃,最後一個吃飯的總是姥姥。為此,老媽總是為姥姥氣不平,但這麼多年留下來的規矩,老媽也不敢說什麼。只是行為裡,總是經常地違反一下姥爺的規矩。老媽是家裡最小的女孩兒,一般都是跟著舅舅們吃。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儘管那些姨們都很不服氣,但誰也不敢說什麼。吃飯的時候,不準說話,更不準看見髒東西。記得老媽說過,有一次在姥爺吃飯的時候,我尿了。姥爺看見了,當時桌子一推就不吃了。老媽在家的時候,真的很調皮,就姥爺那脾氣,也就她還敢挑戰幾分,餘下的姊妹,就包括我最小的舅舅,見了姥爺也是闆闆正正地站著的。而姥爺的規矩也真是特別的多。剛說的只是吃飯,包括站立行臥,都有規矩。家裡的孩子,一般不在他身邊待著,都有自己的藉口躲出去。只有老媽氣著他還哄著他。所以,姥爺對老媽也是格外的慣著。

    所以,老媽生在那樣的家庭不是不懂規矩,只是有了自己的家以後,老媽把那些規矩都忘了。但即使是這樣,我和弟弟也都沒長成壞孩子。而老媽在我們的成長中,也不斷地教給我們,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什麼事該怎麼做。只是這些都不是規矩,而是指明燈。讓我和弟弟的成長不僅有了方向,而且更為溫暖。

  • 7 # 淺夏偷走初心

    小時候被批評教育過的故事,尤其是家教故事,特別容易影響成長後的行為習慣。

    小時候我爸經常給我說吃飯的時候不準用筷子敲碗,更不準在桌上的餐盤裡翻來翻去!我那時候小,不懂事,也聽不進他的話。有次翻菜,就被我爸瞪了,我還得意,接著翻,結果他就爆炸了!直接把筷子往餐桌上一拍!“啪!”嚇都給我嚇死!我一下就哭了!我爸還罵我“你哭什麼!沒教過你不準翻盤子?!我脾氣算好的了!要是你爺爺看見一桌子菜全掀了!還吃什麼吃!”我給嚇得哭了半天,我媽都不敢哄

    我家飯桌上還有好多規矩,什麼不準直接用公共餐勺喝湯啦,不準換碗吃飯啦,不準一邊吃飯一邊說話啦,不準用筷子指人啦,不準把筷子插飯碗中間啦……太多了!家教嚴其實挺好的,尤其是去拜訪別人家的時候,別人會覺得你是個很有禮貌的人,會讓別人留下好印象的~

  • 8 # 雲河影視

    說起飯桌上的規矩,華人還是比較講究的,這些規矩用兩個字可歸納為—禮儀。個人禮儀是個人儀表,言談,行為舉止的綜合體現,是個人性格,品質,情趣,素養,生活習慣的外在表現。在社交禮儀中,你每個細微的肢體語言都向周圍的人洩露著你的資訊:身世背景,家教,性格,喜好,人品等等,或許你並不在意,但這些個人資料已經被身邊的人盡收眼底。俗話說坐有坐相,吃有吃相,如今這些老規矩懂的人越來越少,很多家庭都不在意這些,特別是對於小孩子,大多家長更多的只是關注孩子的營養,而忽略了對孩子的記憶培養。

    小時候,我們家的家教還是比較嚴的,吃飯也有很多規矩。比如,有客人來了桌子坐不下,小孩子就不能上桌了,只能夾點菜去一邊吃。老年人必須坐主位,其他人按輩份依次而坐。人沒有到齊不能先動筷子,必須由最年長者先動筷子。吃飯時不能用筷子翻菜,不能吧唧嘴,不能把手放在桌子下面等,要是犯了一條準得挨筷子頭。記得我爸那會兒每天晚上要喝酒,我跟我哥每天就輪流去買花生給他下酒,去買花生的可以分到5顆,沒去的分4顆,但是可以選大小。雖然這算不上傳統的禮儀,但是也算一個家庭的規矩吧。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而精神生活卻在不斷下降。中國的傳統禮儀已經被很多人遺忘,包括我們這一代人,能記住的也不多了。最應該感到焦慮的是我們的下一代,在我們自己都把這些傳統拋棄的時候,又如何去教育他們?孔子曾經說過“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警示世人,學禮則品節詳明,而德性堅定,故能立。禮教恭儉莊敬,比乃立身之本。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不學禮,無以立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一般幾點睡?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