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在溝通中遇到的幾乎所有問題,在本質上都可以歸結為三個因素。
第一,雙方並沒有真正理解彼此的意思。
看似在進行激烈的爭論,其實兩個人的理解根本不在同一個維度上;
各持己見的兩人都試圖說服對方,到最後才發現他們所的意見其實是一致的;
這類的問題,在大多數人的日常溝通中其實是相當普遍的存在。我們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世上最起碼有一半以上的溝通、都是這種並沒有理解彼此真正意思的無效溝通。
無法理解彼此的意思,一方面是因為語言本身只是人們用來交流的工具,所以不同的人對於同一個詞語的含義,和對詞語所對應的現實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或是至少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的。
另一方面在於不同的人的表述方式、不同的語境,對於人的情緒的影響、人們潛意識中對於一些情景或特定詞語的獨特感受等,這些都會潛移默化、不知不覺的令溝通雙方對於彼此所闡述的內容的理解產生偏差。
其實仔細想想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大多數人都能夠意識到不理解彼此的意思而進行的所謂的“交流”是多麼的荒誕且無意義,但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將相互“理解”作為溝通的基礎,並且在溝通的過程中會務必確保一切的交流都是在“理解”的前提之下。
我們必須意識到,“理解”是溝通的【絕對】的前提,只有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的溝通才有意義。
所以現在我們就可以得出的一條結論就是:對於在溝通中自始至終都不願意先真正理解了你的意思再做迴應的人,我們應該及時停止和這種人溝通以免浪費時間。
第二,立場之爭。
我想你肯定遇到過這種情況:你的本意是好的,你也壓根就沒想過要和對方吵架,並且你們兩個的意見也並不相左,或者你只是在談論不同的東西罷了。
但是隨著你們的溝通你會發現,你們兩個竟然在“爭吵”。
你們都感覺有一種莫名其妙的隱隱約約的憤怒,你們都想證明些什麼,也許你們在表達著風馬牛不相及的觀點,但不管對方給予你怎樣的迴應都令你覺得他好像是在否定你。
這種情況的真正的原因是在於,絕大多數的人,但凡是在與人溝通時,在一開始就會不由自主的、或是無意識之中就已經“選擇”了一個【立場】。
立場的存在令我們變得“無法溝通”。
因為選擇了自身的立場就意味著你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選擇了要“維護”你自己的尊嚴、選擇、觀念、與看法。
當你要透過分毫不讓的來維護一個被你固化的“自我”時,這就意味著你是根本就不會接受任何別人的看法和建議的。
在這個時候,你所需要的是,別人必須要對你有著百分之一百的服從與認同才行。
而當你選擇了一個立場的時候,對方往往也會不由自主的被你“推到”他自身的立場中。
這時,兩個各執立場的人只會相互割裂和抗拒的越來越嚴重。
當你選擇立場的一開始之時,溝通就已經不可能存在了。
第三,不知道自己溝通的目的是什麼。
溝通分兩種。
一種是感性的溝通,一種是理性的溝通。
感性的溝通是為了交流和表達情感,獲得情緒層面上的共鳴與親密。
在一開始不明確自己的目的的溝通,在本質上都是在浪費時間。
抱著“可能”能夠從對方那裡獲得什麼的心態卻在和對方進行著漫無目的、隨機式的交流,這很明顯是這個人在偷懶和異想天開。
目的明確的溝通不僅能夠節省彼此的時間,提升溝通的效率,而且它會時刻在你們溝通的過程中給予一個明確的指向,當出現毫無必要的爭執、誤解時不會令你們將方向帶偏甚至是陷入無厘頭的辯論之中。
“辯論”是毫無意義的事情。
因為辯論是摻雜著偷換概念,以偏概全,利用人的心理漏洞等各種方式試圖去“說服”對方。
也就是說,對“辯論”的雙方而言,事實的真相併不重要,他們所在乎的只是如何從口頭上令對方啞口無言,從邏輯上證明對方錯了,在心理上證明自己比對方強。
對於心智成熟的人而言,他連一分一秒都不會浪費在“辯論”上。因為只有那些幼稚的人才熱衷於透過辯論來獲得一些自欺欺人的自我感覺。
瞭解了這三點,那麼我們只需要針對每一點進行對症下藥,則自然可以從最根本的層面上來逐漸的解決我們溝通中的問題。
我們首先來認清溝通的本質,溝通的本質是由兩個要素相輔相成:資訊的傳遞,與情感的互動。
這兩個因素既相互交織,又互為過程與目的。
只要有資訊的傳遞,就必然會在某種程度上與對方產生情感上的互動;想與對方產生情感上的互動,也必須要以資訊的傳遞為介質。
第一,確保雙方的確是真正的理解了對方的意思。
這個理解並不僅僅是詞語的含義上的理解,還包括雙方對於同一個詞語所隱含在的語境、潛臺詞、和傾向性的理解。
比如:小麗向她的男朋友小張說了她的一個朋友身上有一些很優秀的品質。
在小張的理解來看,小麗說這些可能是在暗示他不如小麗的那個朋友,或是在暗示小麗對他的一些品質的不滿。
但實際上小麗僅僅只是在當時忽然想到了那件事隨口一說而已,並沒有什麼深意。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會不可避免的造成雙方的誤解,而且兩個人也可能會礙於面子或是覺得說出自己潛在的理解和想法會比較羞恥,所以就只能悶悶不樂的壓抑自己的憤怒,或是兩個人會莫名其妙的吵起來。
實際上對於在溝通中要先理解對方的意思有兩個很簡單的小方法。
第一,對於傾聽者而言,在耐心的聽講述者講完之後,再將對於講述者所要表達的內容從自己所理解的角度再向對方複述一遍。
這樣你們就能夠發現彼此理解的偏差在哪裡,從而在真正的“溝通”前就將誤解消除。
第二,對於講述者而言,首先是要在講述的過程中要儘可能的描述“客觀事實”,儘量少的使用模稜兩可、指向不明的詞彙。
最重要的是在講完了之後,講述者要問一句:“我還有哪裡沒講清楚嗎?”
在這裡大多數人常犯的錯誤是,他們會問:“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那麼這樣一來,一是帶有著一種隱晦的攻擊性和在無形中將對方“推開”了一些,二是問這句話實質上你是給對方預設了一個“他應該明白你的意思”的暗示,這會無形中給對方增加一定的心理壓力,或是礙於面子覺得說自己沒明白會比較跌份從而假裝明白了實則迴避問題。
第二,放下立場。
如果不想陷入立場之爭,有兩個最基本的溝通原則你需要牢牢記住。
首先,在溝通中要保持尊重事實,要儘可能的、只是去闡述事實,而且,要避免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
心理成熟度高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他們很少會被別人的語言刺傷或激怒,他們在和別人的溝通中總能最大限度的保持客觀與理性、就事論事。
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點就是:當一個人能學會在和別人的溝通中尊重事實、就事論事時,他幾乎馬上就能夠不會再感到被對方攻擊、被刺傷、被激怒。
因為我們在溝通中產生的一切情緒,在本質上其實都不是來自於對方對我們的刺激,而是源於我們自身的“幻想”。
理解了這一點,將會對你的與人溝通大有裨益。
其次,每次當你試圖反駁對方的時候,一定要馬上讓自己冷靜下來,抑制住表達的衝動。
你要去想一想對方“為什麼”會這樣認為,而不是馬上就想著“怎樣”去辯倒對方,怎樣證明對方的錯誤。
無論在你看來多麼愚蠢、多麼無知的觀點,而對方卻會如此堅定的那樣去認為,一定會是有他自身的原因。
當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時,說不定你會意識到原來對方之所以這樣認為的確是有他自己的道理,你也能夠去理解對方的想法和感受,而不再試圖去改變或說服他了。
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非黑即白,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想法和觀點這是再正常不過了。
而且,在溝通中爭出的對錯,往往除了只能帶給你一點可憐的自我認同外並不能給予你絲毫的益處,甚至這反而會另一個原本和你親近的人遠離你。
放棄讓別人認同你的想法,放棄試圖去改變別人,抱著理解對方的態度去欣賞而不是去說服,僅僅是學會這一點就能夠令你在你的圈子中有一個很好的聲名。
第三,明確目的。
在你和這個人開口說話之前你就一定要搞清楚,你是想和他增進情感的、你是想來解決問題的、你是和他溝通具體的工作開展的、還是你就是為了來諷刺和傷害這個人。
“有效溝通”的最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目的明確,不知道和這個人聊天是為了什麼,只話趕話的順著閒扯下去,這對雙方而言都是時間的浪費。
你知道你是希望和女友和好,所以在和吵架後對你生氣的女友你會針對她的脾氣秉性去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不管她如何吵鬧和抗拒你你都能夠堅定不移的一一化解,而不是再次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和她吵起來;
你很清楚這個朋友對於你而言絲毫不重要,你對他也毫不在乎,與他的溝通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浪費你的時間,所以當他給你發訊息來時,你根本就不會考慮是否要為了面子上過得去而回復他一下而是直接無視;
你知道這個朋友對你而言只是個酒肉朋友,他也不值得你信任,所以不管在表面上你們看起來如何合拍,不管酒場上話說的多麼好聽,你永遠都不會和這個人說任何隱私的話。
明確溝通的目的不僅僅是你要知道你想透過這次溝通達到怎樣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一個溝通開始之前要有判斷出一個溝通有沒有進行的必要、並對於那些無效的溝通直接放棄的勇氣。
在該放棄的時候放棄溝通,其實是一種更為成熟的智慧。
總而言之,按照這整體的三種方法去重新審視和調整你對“溝通”的理解,這將會令你真正成為一個“會”溝通的人。
以上。
其它回答推薦:
為什麼「道理都懂,然而執行力差」的現象如此普遍?
童年陰影真的會相隨一生嗎?
認為「只有我完美了,別人才會喜歡我」的想法有什麼錯誤,該怎麼解決?
-
人們在溝通中遇到的幾乎所有問題,在本質上都可以歸結為三個因素。
第一,雙方並沒有真正理解彼此的意思。
看似在進行激烈的爭論,其實兩個人的理解根本不在同一個維度上;
各持己見的兩人都試圖說服對方,到最後才發現他們所的意見其實是一致的;
這類的問題,在大多數人的日常溝通中其實是相當普遍的存在。我們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世上最起碼有一半以上的溝通、都是這種並沒有理解彼此真正意思的無效溝通。
無法理解彼此的意思,一方面是因為語言本身只是人們用來交流的工具,所以不同的人對於同一個詞語的含義,和對詞語所對應的現實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或是至少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的。
另一方面在於不同的人的表述方式、不同的語境,對於人的情緒的影響、人們潛意識中對於一些情景或特定詞語的獨特感受等,這些都會潛移默化、不知不覺的令溝通雙方對於彼此所闡述的內容的理解產生偏差。
其實仔細想想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大多數人都能夠意識到不理解彼此的意思而進行的所謂的“交流”是多麼的荒誕且無意義,但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將相互“理解”作為溝通的基礎,並且在溝通的過程中會務必確保一切的交流都是在“理解”的前提之下。
我們必須意識到,“理解”是溝通的【絕對】的前提,只有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的溝通才有意義。
所以現在我們就可以得出的一條結論就是:對於在溝通中自始至終都不願意先真正理解了你的意思再做迴應的人,我們應該及時停止和這種人溝通以免浪費時間。
第二,立場之爭。
我想你肯定遇到過這種情況:你的本意是好的,你也壓根就沒想過要和對方吵架,並且你們兩個的意見也並不相左,或者你只是在談論不同的東西罷了。
但是隨著你們的溝通你會發現,你們兩個竟然在“爭吵”。
你們都感覺有一種莫名其妙的隱隱約約的憤怒,你們都想證明些什麼,也許你們在表達著風馬牛不相及的觀點,但不管對方給予你怎樣的迴應都令你覺得他好像是在否定你。
這種情況的真正的原因是在於,絕大多數的人,但凡是在與人溝通時,在一開始就會不由自主的、或是無意識之中就已經“選擇”了一個【立場】。
立場的存在令我們變得“無法溝通”。
因為選擇了自身的立場就意味著你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選擇了要“維護”你自己的尊嚴、選擇、觀念、與看法。
當你要透過分毫不讓的來維護一個被你固化的“自我”時,這就意味著你是根本就不會接受任何別人的看法和建議的。
在這個時候,你所需要的是,別人必須要對你有著百分之一百的服從與認同才行。
而當你選擇了一個立場的時候,對方往往也會不由自主的被你“推到”他自身的立場中。
這時,兩個各執立場的人只會相互割裂和抗拒的越來越嚴重。
當你選擇立場的一開始之時,溝通就已經不可能存在了。
第三,不知道自己溝通的目的是什麼。
溝通分兩種。
一種是感性的溝通,一種是理性的溝通。
感性的溝通是為了交流和表達情感,獲得情緒層面上的共鳴與親密。
在一開始不明確自己的目的的溝通,在本質上都是在浪費時間。
抱著“可能”能夠從對方那裡獲得什麼的心態卻在和對方進行著漫無目的、隨機式的交流,這很明顯是這個人在偷懶和異想天開。
目的明確的溝通不僅能夠節省彼此的時間,提升溝通的效率,而且它會時刻在你們溝通的過程中給予一個明確的指向,當出現毫無必要的爭執、誤解時不會令你們將方向帶偏甚至是陷入無厘頭的辯論之中。
“辯論”是毫無意義的事情。
因為辯論是摻雜著偷換概念,以偏概全,利用人的心理漏洞等各種方式試圖去“說服”對方。
也就是說,對“辯論”的雙方而言,事實的真相併不重要,他們所在乎的只是如何從口頭上令對方啞口無言,從邏輯上證明對方錯了,在心理上證明自己比對方強。
對於心智成熟的人而言,他連一分一秒都不會浪費在“辯論”上。因為只有那些幼稚的人才熱衷於透過辯論來獲得一些自欺欺人的自我感覺。
瞭解了這三點,那麼我們只需要針對每一點進行對症下藥,則自然可以從最根本的層面上來逐漸的解決我們溝通中的問題。
我們首先來認清溝通的本質,溝通的本質是由兩個要素相輔相成:資訊的傳遞,與情感的互動。
這兩個因素既相互交織,又互為過程與目的。
只要有資訊的傳遞,就必然會在某種程度上與對方產生情感上的互動;想與對方產生情感上的互動,也必須要以資訊的傳遞為介質。
第一,確保雙方的確是真正的理解了對方的意思。
這個理解並不僅僅是詞語的含義上的理解,還包括雙方對於同一個詞語所隱含在的語境、潛臺詞、和傾向性的理解。
比如:小麗向她的男朋友小張說了她的一個朋友身上有一些很優秀的品質。
在小張的理解來看,小麗說這些可能是在暗示他不如小麗的那個朋友,或是在暗示小麗對他的一些品質的不滿。
但實際上小麗僅僅只是在當時忽然想到了那件事隨口一說而已,並沒有什麼深意。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會不可避免的造成雙方的誤解,而且兩個人也可能會礙於面子或是覺得說出自己潛在的理解和想法會比較羞恥,所以就只能悶悶不樂的壓抑自己的憤怒,或是兩個人會莫名其妙的吵起來。
實際上對於在溝通中要先理解對方的意思有兩個很簡單的小方法。
第一,對於傾聽者而言,在耐心的聽講述者講完之後,再將對於講述者所要表達的內容從自己所理解的角度再向對方複述一遍。
這樣你們就能夠發現彼此理解的偏差在哪裡,從而在真正的“溝通”前就將誤解消除。
第二,對於講述者而言,首先是要在講述的過程中要儘可能的描述“客觀事實”,儘量少的使用模稜兩可、指向不明的詞彙。
最重要的是在講完了之後,講述者要問一句:“我還有哪裡沒講清楚嗎?”
在這裡大多數人常犯的錯誤是,他們會問:“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那麼這樣一來,一是帶有著一種隱晦的攻擊性和在無形中將對方“推開”了一些,二是問這句話實質上你是給對方預設了一個“他應該明白你的意思”的暗示,這會無形中給對方增加一定的心理壓力,或是礙於面子覺得說自己沒明白會比較跌份從而假裝明白了實則迴避問題。
第二,放下立場。
如果不想陷入立場之爭,有兩個最基本的溝通原則你需要牢牢記住。
首先,在溝通中要保持尊重事實,要儘可能的、只是去闡述事實,而且,要避免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
心理成熟度高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他們很少會被別人的語言刺傷或激怒,他們在和別人的溝通中總能最大限度的保持客觀與理性、就事論事。
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點就是:當一個人能學會在和別人的溝通中尊重事實、就事論事時,他幾乎馬上就能夠不會再感到被對方攻擊、被刺傷、被激怒。
因為我們在溝通中產生的一切情緒,在本質上其實都不是來自於對方對我們的刺激,而是源於我們自身的“幻想”。
理解了這一點,將會對你的與人溝通大有裨益。
其次,每次當你試圖反駁對方的時候,一定要馬上讓自己冷靜下來,抑制住表達的衝動。
你要去想一想對方“為什麼”會這樣認為,而不是馬上就想著“怎樣”去辯倒對方,怎樣證明對方的錯誤。
無論在你看來多麼愚蠢、多麼無知的觀點,而對方卻會如此堅定的那樣去認為,一定會是有他自身的原因。
當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時,說不定你會意識到原來對方之所以這樣認為的確是有他自己的道理,你也能夠去理解對方的想法和感受,而不再試圖去改變或說服他了。
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非黑即白,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想法和觀點這是再正常不過了。
而且,在溝通中爭出的對錯,往往除了只能帶給你一點可憐的自我認同外並不能給予你絲毫的益處,甚至這反而會另一個原本和你親近的人遠離你。
放棄讓別人認同你的想法,放棄試圖去改變別人,抱著理解對方的態度去欣賞而不是去說服,僅僅是學會這一點就能夠令你在你的圈子中有一個很好的聲名。
第三,明確目的。
在你和這個人開口說話之前你就一定要搞清楚,你是想和他增進情感的、你是想來解決問題的、你是和他溝通具體的工作開展的、還是你就是為了來諷刺和傷害這個人。
“有效溝通”的最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目的明確,不知道和這個人聊天是為了什麼,只話趕話的順著閒扯下去,這對雙方而言都是時間的浪費。
你知道你是希望和女友和好,所以在和吵架後對你生氣的女友你會針對她的脾氣秉性去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不管她如何吵鬧和抗拒你你都能夠堅定不移的一一化解,而不是再次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和她吵起來;
你很清楚這個朋友對於你而言絲毫不重要,你對他也毫不在乎,與他的溝通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浪費你的時間,所以當他給你發訊息來時,你根本就不會考慮是否要為了面子上過得去而回復他一下而是直接無視;
你知道這個朋友對你而言只是個酒肉朋友,他也不值得你信任,所以不管在表面上你們看起來如何合拍,不管酒場上話說的多麼好聽,你永遠都不會和這個人說任何隱私的話。
明確溝通的目的不僅僅是你要知道你想透過這次溝通達到怎樣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一個溝通開始之前要有判斷出一個溝通有沒有進行的必要、並對於那些無效的溝通直接放棄的勇氣。
在該放棄的時候放棄溝通,其實是一種更為成熟的智慧。
總而言之,按照這整體的三種方法去重新審視和調整你對“溝通”的理解,這將會令你真正成為一個“會”溝通的人。
以上。
其它回答推薦:
為什麼「道理都懂,然而執行力差」的現象如此普遍?
童年陰影真的會相隨一生嗎?
認為「只有我完美了,別人才會喜歡我」的想法有什麼錯誤,該怎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