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掉眼淚的太陽

      認知論最早是由美國的心理學家艾利斯提出的。通俗地講,認知論的核心思想是:人的情緒是由人的認知方式決定的。模式是:  A(外部刺激)→B(評價方式)→C(情緒)  由此可見,人的情緒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形成的,而有一個過渡的過程,也就是人們評價事物的方式。也就是說,面對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看問題的方式不同,就會造成完全不同的情緒反應。  比如,同樣面對失戀,有的人會痛不欲生,甚至選擇自殺,有的人難過幾天就釋懷了。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差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們在意識、潛意識層面對愛情的看法是不同的,有的人認為愛情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有的人卻將愛情視為一場遊戲。  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到,一個人對愛情的看法不同會造成完全不同的情緒反應,因此,要想調整自己的情緒,就需要從意識層面到潛意識層面調整自己的認知。這時需要注意一點,意識層面的認知比較容易調整,潛意識層面則不然。譬如在失戀後,很多人覺得可以接受,但仍然覺得非常難受,就是因為在潛意識層面沒有及時調整過來。  【案例】  同一事件的兩種反應  高速公路汽車追尾造成交通堵塞,結果導致兩個人沒能及時趕到飛機場,錯過  了自己的航班。  這兩個人對這件事的情緒反應截然相反。一個人非常懊惱,心想:如果我能早  點出發,不就能趕上飛機了嗎?另一個人卻喜滋滋的,心想:幸虧我出發得晚,否則那些追尾相撞的車子裡,可能就有我的車了!  面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法差異是非常大的,這就是認知論的力量。  二、學習“認知論”改變自我情緒  1.多說“我氣死我了”  由於每個人對待同一件事的看法不同,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生氣不是由外部刺激形成的,反而與自己的觀念有著莫大的關係。因此,與“你氣死我了”相比,“我氣死我了”更加準確。概括為四句話就是:  我生氣主要是我的觀念引起的,  我生氣主要不是外部環境引起的,  我以後一定要少說“你氣死我了”,  我知道主要是“我自己氣死我了”。  想要隨時隨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不妨把這四句話列印三份,床頭貼一份,衛生間貼一份,辦公桌貼一份,看到後就默唸一次,空閒的時候默默體會,這樣堅持半年,個人情緒就會有很大的改觀。如果能夠把這樣的觀念匯入企業文化裡,員工之間的扯皮現象就會空前減少,團隊精神則會大幅增強。  2.尋找積極的一面  員工在工作中受到領導批評後,有的人氣到晚上失眠,有的人卻反應很淡,這都與個體的認知有關。這時應該如何調節心態和情緒呢?  人們的反應不同,是因為對批評的看法不同,因此這時人們應該想:  首先,批評是一種變相的激勵,能夠促使人們進步;  其次,批評意味著工作的安全性,因為領導如果想要開除一名員工,就不會大費周章、浪費時間去批評他;  再次,對於幹部而言,“批評多”是受重用的特徵,正所謂“多做多錯”,做的事越多、管理的範圍越大就越容易受到批評;  最後,直截了當的批評說明關係親近,批評越多的人往往越受到領導的信任、重用和親近。  因此,受到批評並非絕對是壞事。  3.認識到認知與客觀因素的關係  人的認知也會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從而改變一個人的情緒。比如,某專門為企業高層管理者開辦的學習班採用了幼兒化的管理方法,上課的地點在幼兒園,設施都是兒童的規模,上課要舉手、要唱兒歌,放學後要家長來接。因為孩子的創新能力普遍比成人強,在受到兒童化的除錯之後,四五十歲的管理者的創新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很多平時無法解決的問題都得以解決,工作壓力得以緩解,情緒也更加良好了。這個班級最終達到了提高創新和解決情緒壓力的目的。  三、認知論的六大衍生理論  認知論的衍生理論有六個,分別是:對錯程度論、社會標籤論、視角大小論、攀比論、風險放大論、他人評價重視程度論。  1.對錯程度論  對錯程度論的定義  對錯程度論,即對錯觀念清楚程度越高,人就越痛苦。凡事都要講究對錯的人往往活得十分痛苦,對錯觀程度低(即思維彈性更高)的人則更幸福。  心理學的經典論述是:人與人之間的事情只有大是大非,沒有小是小非,小事情沒有約定俗成的對錯標準。工作中講對錯是可以的,但是把工作中的對錯觀任意擴大到私人領域,或者人際交往的領域,就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痛苦。  對錯程度論的核心  對錯程度論的核心要點是:一個人想要生活幸福,就要降低自己的對錯觀念。  比如,在日常生活當中,夫妻吵架是很常見的事情,而幸福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吵架過程中“熱衷於講道理”的程度。有的人喜歡在吵架中講道理,熱水瓶放在哪裡要講道理,裝修刷什麼顏色的漆要講道理,甚至到哪裡旅遊、坐什麼車也要講道理,這樣的人往往最痛苦。而能夠讚許對方的決定的人,則往往比較幸福。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大事的對錯觀也在發生變化。譬如,在五十年前,是否忠於毛主席是一個非常大的對錯問題,每個人吃飯前都要高呼“毛主席萬歲”,現在如果有人這樣做,就會受到別人異樣的目光洗禮了。再例如,原來人們都認同計劃經濟的優越性,現在如果再主張全面恢復計劃經濟,就會貽笑大方了。  由此可見,歷史上所謂的“大是大非問題”的標準都在發生著劇烈的變化,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在生活和人際交往中提高自己的思維彈性、降低自己的對錯觀,這樣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對錯程度容易偏高的人群  部分理工科背景的人員。部分理工科背景的人的對錯觀程度往往容易偏高,因為這些人搞學術研究的時候必須得出準確答案,對事物的判斷永遠是非對即錯,一旦他們把這個觀念擴充套件到私人生活中,就可能導致很嚴重的後果。  部分財務背景的人員。他們容易把財務工作觀念擴充套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對錯觀程度偏高。例如,財務人員總是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個流程都細化到每分每秒,譬如幾點到幾點吃西餐,幾點到幾點看歌劇,一個月以後要去幹什麼??不允許出現絲毫誤差。這種強烈的對錯觀往往會招致愛人的反感,影響婚姻質量。  部分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備受父母和長輩的寵愛,因此有些人習慣了獲得,在與人交往時特別愛講道理,任何事情都要分清對錯,導致戀愛時分手率高,工作時跳槽率也高。  操作方法  降低對錯觀。說到底,部分工作中對錯程度高是正確的,但把這種對錯觀氾濫到生活裡就不妥了。因此必須牢記:人與人之間的事情只有大是大非,沒有小是小非,小事情沒有約定成俗的對錯標準,只有降低自己的對錯觀,才能改善自己的心理狀態。  消除“執意追求公平”的負面思維。公平是很主觀的東西,世界上沒有脫離人的主觀存在的客觀公平,也根本不存在人人認可的公平。因此,追求公平是一種很荒謬的想法,意味著和自己做對。如果一個人總是覺得他人對自己不公平,想要追求真正的公平,則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2.社會標籤論  社會標籤論的定義  社會透過一個人的親朋好友、同學、鄰居、電視、電臺、報刊、雜誌,無時無刻不在給個體貼標籤,這些“標籤”指的是一個人生活狀態的好壞,個體為了迎合這些社會標籤,就會產生心理扭曲、人格扭曲,進而形成痛苦的心態。  潛移默化的廣告  社會給人貼標籤時有一種人們無法察覺的途徑,就是廣告,但廣告貼的往往是一種負面標籤。為了把產品賣出去,絕大多數廠家在廣告都會製造一種高於生活實際的、虛假的生活模式,力圖暗示每一個看到廣告的人:你目前的生活狀態很糟糕,只有買了我的產品,你的生活才會步入正軌。  例如,在一個售價為十幾萬、二十萬的中檔車的廣告中,一名30歲左右的年輕白領架著斯文的金邊眼鏡,開著一輛價值十七八萬的轎車在沙漠邊緣飛馳而過,之後由旁白報出這款中檔車的品牌,暗示觀眾:如果你已經二十七八歲,如果你是一位白領精英,如果你還沒有這樣一輛車,你就是過著不正常的生活。  於是觀眾們就產生了痛苦。也許在看這條廣告之前,沒有座駕的白領會因為攀比而感到難受,但由於沒有受到如此強烈的暗示,難受沒有達到非常高的程度。然而看到這條廣告之後,很多20多歲還沒有車或只有價值10萬左右檔次的車的人就會覺得抑鬱、痛苦。  對女人而言,時尚類雜誌引發的問題更為明顯。據統計表明,連續一年堅持每天閱讀時尚類雜誌超過一小時的女孩子,得抑鬱症的比例是正常人群的好幾倍。說到底,時尚雜誌傳遞和塑造的是一種典型的跟實際生活脫鉤的虛假生活方式,這種看似簡單的社會標籤,實際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社會標籤是痛苦之源  即使是研究管理心理學出身的人,也很容易掉進社會標籤的陷阱。  【案例】  私家車的變遷史  鞠強年輕時曾在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當老師,那時他還沒有私家車。  隨著知名度增大、社會地位提高,周圍不少人都對他說:“鞠老師,你怎麼能沒有私家車呢?像你這樣的人,怎麼也得有私家車吧!”由於周圍輿論的鼓勵,鞠強便去挑選了一輛黑色的普桑,這時上海財經大學還沒有別的私家車,別人都覺得鞠老師生活得很幸福。  過了若干年,購買私家車的人漸漸多了起來,鞠強的普桑就不乍眼了,這時周  圍人又說:“你怎麼能坐這種車呢,一輛普桑而已?怎麼也得弄個別克吧!”於是鞠強又把普桑賣了,花30萬買了一輛黑色的別克,別人又覺得鞠老師生活得很幸福。  又過了若干年,周圍又有人說:“鞠老師,你怎麼能坐別克呢,像你這樣的人,  怎麼也得坐奧迪A6!”於是鞠強又花60萬買了一輛奧迪A6。過不多久,人們又來勸他換賓士。鞠強想:再過幾年,會不會有人讓自己換一架直升飛機呢?  案例中鞠強的購車過程就是典型的被社會標籤牽著跑的例子。事實上,許多人都在為社會標籤而活,因社會標籤而忙碌,管理階層的人更是如此。例如,有人買了一輛老式賓士,這兩車外形很好看,但駕駛座的位置很矮,坐進去很不舒服,但考慮到能夠吸引很多人的目光,這個人就拼命地彎下腰開車,最終患上了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這個人就是在為社會標籤而活,一旦陷入這些標籤裡,事實上就是在追求虛無飄渺的東西,因此我們要深刻理解到社會標籤是痛苦之源,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各類非必需品廣告,減少內心糾結程度,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更加穩定。  3.視角大小論  視角大小論的定義  視角的大小會影響人的情緒,視角越大,痛苦越少,視角越小,痛苦越多。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視角非常小的時候,生活中的任何小事都會變成大事;一個人的視角足夠大的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玩塔羅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