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豎
-
2 # 尋根拜祖
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是戰國有名的歷史典故。為了救趙國,信陵君偷來兵符,企圖私自調兵救趙。不料大將晉鄙懷疑兵符來路不正,拒絕交出兵權,被信陵君的隨從朱亥錘殺。信陵君奪取兵權後,發兵趙國,解了趙國危難。為了別國,偷兵符,殺自家大將,信陵君此舉很像“賣國求榮”之輩,事實真的那麼簡單嗎?
一、“竊符救趙”的歷史背景信陵君魏無忌,是魏安僖王的異母弟弟,戰國四大公子之一。戰國四公子,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和信陵君,都以養客數千,為人高義而聞名於世。不過說實話,四公子中,除了信陵君,其他三位多少有點名不副實。
秦趙長平之戰後,趙國四十萬大軍被坑殺,秦國乘勝追擊,兵圍邯鄲,準備一舉拿下趙國都城,徹底滅趙。
趙國精銳盡失,首都被圍,眼看面臨亡國之險。平原君急忙派人向魏王求救,他同時給魏王和信陵君去信,向魏王求兵的理由是唇亡齒寒,趙國一旦被滅,魏國失去一個友軍,將成為秦國的下一個目標;向信陵君求救的理由更簡單,你是我的小舅子,不能對你姐姐見死不救吧?本來你就是“高義”之人。
魏王一聽有道理,加之信陵君的建議,立刻派大將晉鄙將兵十萬救趙。晉鄙剛走到邊境,魏王又來了一道命令:駐兵待命!不走了。原來,魏王受到了秦王的威脅:你敢出兵,我就調轉槍口乾你!
趙國危在旦夕,魏國十萬大軍隔岸觀火,平原君趙勝心急如焚,他寫信責備信陵君見死不救。其實,這哪是信陵君能左右的事,魏王對他這個賢名在外的弟弟,忌憚得要死,信陵君調幾個士卒幫他搬家都調不動,別說十萬大軍了。
但,信陵君深知,救趙國不光是為了趙國,戰國七雄,秦國一家獨大,早就有吞併六國的野心,他們六國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合縱是唯一的出路。
合縱最大的軟肋就是心不齊,各國各打各的小算盤,往往被秦國“連橫”了。但很顯然,一旦趙國被滅,離秦國最近的魏國首當其衝是受害者。平原君拿私人親情求信陵君,實在是太小看了信陵君的高度。
在門客侯贏的幫助下,信陵君上演了竊符、殺將、奪權、救趙的歷史壯舉,一舉解決了秦滅趙的危機,讓秦國的統一腳步不得不暫時放慢。
二、“救趙”的價值與“殺將”的代價信陵君救趙,對魏國來說意義重大,如果秦國順利滅掉趙國,就意味著秦國對魏國形成半包圍,下一步滅魏,將輕而易舉。
正是這個原因,魏王才同意發救兵,連楚國也意識到趙國滅亡,對他們的影響將是巨大的,都跟著發兵救趙了,何況魏國這個近鄰!
駐兵邊境,實在是魏王在“遠憂”和“近患”之間難以抉擇,說白了就是要眼前利益還是長遠利益,被嚇怕了!信陵君幫他做了決斷,雖然有點讓魏王失體面,但結果告訴他:秦國有時候就是個紙老虎,關鍵看你敢不敢下拳頭!
“殺將”雖說有點遺憾,但為了“救趙”就必須走這步棋,否則節外生枝,結果可不是弄著玩的。
也就是說,“救趙”是戰略,“殺將”是戰術,戰略和戰術發生了一點衝突,那麼犧牲戰術,滿足戰略,是必然的選擇!
三、私利還是公利有人可能認為,“救趙”是為別國,或者說為了信陵君的姐姐,滿足的是“私利”,“殺將”實實在在殺的是自家人,損的是“公利”。
其實,這件事不能以今天的國家概念,看待戰國的國家。古人的“天下”才是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古人的“國家”就是指諸侯國。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經常會出現“朝秦暮楚”的事,人們也從來不認為這種人是“賣國賊”。
實際上,孔子給儒家弟子指出的人生目標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平臺下”才是最高目標。
所以,不能以現代的國家概念,看待信陵君的“救趙”與“殺將”。
綜上,信陵君竊符斬將,救趙國,既是符合本國長遠利益的行為,又是扶弱鋤強的高義行為!
-
3 # 歷史摘要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春秋時代的“國”只是封地的意思,只有周王朝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信陵君那個例子,其實我們可以等同於民國時代軍閥清除異己,屬於單個割據軍閥的內部矛盾。
竊符救趙,發生在周赧王57年,即公元前258年,當時屬戰國末期,秦國吞併六國日亟,戰爭進行得頻繁而激烈。公元前260年,在長平之戰中,秦國大破趙軍,坑殺趙降卒40萬。秦又乘勝進圍趙國首都邯鄲,企圖一舉滅趙,再進一步吞併韓、魏、楚、燕、齊等國,完成統一中國的計劃。當時的形勢十分緊張,特別是趙國首都被圍甚急,諸侯都被秦國的兵威所懾,不敢援助。魏國是趙國的近鄰,又是姻親之國,所以趙國只得向魏國求援。就魏國來說,唇亡齒寒,救鄰即自救,存趙就是存魏,趙亡魏也將隨之滅亡。信陵君認識了這一點,才不惜冒險犯難,竊符救趙,抗擊秦兵;終於,信陵君挫敗了敵人的圖謀,保障了兩國的安全。
春秋時代的諸侯國之間是相互獨立的,雖然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名義上的宗主周天子,但是隨著周天子的權勢日漸衰微,已經沒有諸侯國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
孔子稱這個時代是“禮崩樂壞”的時代,就是建立在分封制基礎之上的用來維繫這種等級制度的禮樂制已經崩潰。在這個時代,諸侯國之間連年征戰,再也沒有什麼道義可講,只要是能夠幫助自己的國家掙得利益的行為,都可以不擇手段的去做。我覺得這也是個道德崩塌的時代。
但是總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的眼界和境界決定了他們一定是和當時的普通人所想的不一樣,他們不僅僅著眼於自己眼前的利益,那些眼前的利益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就算秦國以詭詐的陰謀和野蠻的武力統一了全國,但不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崩潰了麼。
信陵君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是不符合那個時代的普遍的價值取向的。但是他依然堅持做他認為對的事,依然讓如姬竊符,依然毫不猶豫地殺死了只知道執行死命令的晉鄙。而成功地化解了一場可能導致兩國滅亡的危機。
從實際效果上,公子是拖延了強秦統一天下20年。春秋戰國的貴族封建制到制的大轉型。貴族的行為可以參考權利的遊戲裡面。
也許很多時候,人們總是在做一些“別人認為對的事情”,但卻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件事是不是自己認為對的事。
我覺得這既是我所理解的“高義”吧。 至於春秋時期的國家觀念,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當然不是獨立的主權國家,他們都有一個共主就是周天子。周朝滅亡以後形成地方割據政權,秦國滅六國那也是統一戰爭。
信陵君的高義包含為了信義,拋家捨命,視死如歸的國際主義人道精神,這種人文情懷和英雄氣度,更深入人心.
-
4 # 若愚若呆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幾方面來看。首先從大局觀來看的話,信陵君救趙國的做法是非常有遠見的。當時的秦國已經遠遠強大於七雄中的任何一個國家,無需考慮“義”的部分,救趙國就等於救自己的國家。想要對抗秦國必須大家聯合起來,否則就只能等著秦國各個擊破,一塊塊把他們全吃掉,而事實歷史已經證明秦國就是這樣乾的。
其次從整個人類的角度來看,侵略一方總是不義的,被侵略一方總是值得同情的。如果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蘇聯有人不顧斯大林的命令,帶領國家最強的軍隊來幫助中國,難道這個人不能被稱為“高義”嗎?有人說戰國時期整個中國是一個國家,個諸侯國屬於軍閥混戰,這是不對的。春秋時期還有“周天子”一說,但戰國時期確確實實是分裂成許多個國家了,情況大概類似於一戰前的歐洲。
最後可以討論一下何為“國家”。我認為國家是種規則,是一種讓人類更容易生存下去的規則,在這個規則里人們只要各行其是就好了,不需要考慮到生存要素的各個方面。就如流水線裡,每個工人都只需要關注自己的這一環節,就能讓產品順利的生產出來。所以國家這個概念總是讓人忽略個體的“小我”,總是讓人覺得應該犧牲了小部分的個體成就大部分個體組成的“國家”。但這是錯誤的,如果國家不能保證某一個體生存下去,那這個個體何必要參與到這種規則中來?回到信陵君這個問題,不是因為他先國家後個人才得到稱頌,相反正是由於他超脫了國家的概念而得到了稱頌。 -
5 # 劉忙觀點
試著回答這個問題,不足之處,還請指教。
你說的是戰國末年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
故事的原文大家可以去看《史記•魏公子列傳》。故事大概是這樣的,長平之戰後,趙國實力大衰,秦國圍困了趙國首都邯鄲,趙王向魏國求救。魏王一開始派了十萬大軍救援,但卻被秦王嚇唬住了:我滅了趙國,下一個就是你。於是按兵不動,作觀望狀。
信陵君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於是在隱士侯贏的指導下,偷取了魏王的調兵符,並派力士朱亥殺死了前方大將晉鄙,調動軍隊聯合趙軍和楚軍擊潰了秦軍,收復了大片領土。
關於信陵君竊符救趙,歷史山有兩派觀點:
一是明人唐順之的《信陵君救趙論》,說他無視魏王的權力,有背臣道。
二是荀子的《臣道》,說信陵君是拂臣,就是敢抗拒君王的命令,竊取君王的權力,最終使社稷免於危難。說他是社稷之臣、國君之寶。
我個人傾向於第二種看法:臣道的根本,是從道不從君,社稷大於帝王。
戰國四君子,司馬遷單獨給信陵君立傳,劉邦一生也很崇拜信陵君,每當回家鄉,總要祭祀信陵君。
對於拂臣,近現代還出現過,就是張學良,時當國家危亡,他能做出那樣的舉動,著實讓人佩服。
當然,二人的下場不同,信陵君在趙國客居了十幾年得以自保,而張學良被軟禁了一輩子。不管如何,他門於社稷和民族,也配得上英雄二字了。
回覆列表
歷史上有過一則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這是信陵君在歷史上大放異彩的一筆。
戰國時有四大公子,分別是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 、趙國的平原君趙勝 、楚國的春申君黃歇 、齊國的孟嘗君田文。
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嫠王的異母兄弟,他為人仁厚並禮賢下士,在戰國四公子中排名首位。
信陵君魏無忌處於魏國走向衰落之時,魏國自馬陵慘敗後,國勢衰落,江河日下,而秦國則日漸強大,成為當時的小霸王,但信陵君面對強秦的侵擾與逼迫,曾兩度擊敗秦軍,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的危亡。而其中一次就是著名的信陵君竊符救趙。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軍包圍趙國首都邯鄲。趙國的平原君多次向信陵君發出求救書信,希望魏國能求助趙國,秦國要拿下趙國,隨後必定再攻打魏國,於公必須要幫助趙國解圍,於私來說, 信陵君的姐姐是趙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見死不救是說不過去的。信陵君也看到這個形勢的危急,就多次勸說魏釐王出兵救趙,但都沒有結果。最後沒有辦法,信陵君就想自己親自率領門客家丁進去求趙,但那無疑以卵擊石,根本起不到作用。在此時,門客侯嬴向信陵君獻計讓魏王寵妃如姬偷出魏王的兵符,調動大將晉鄙的軍權,可以向北援救趙國,向西打退秦軍。
後來,果然如計取得了兵符,但大將晉鄙非常懷疑,這時與信陵君同去的屠夫朱亥用四十斤的鐵錘將其擊斃,然後,信陵君就掌握了兵權,調動軍隊攻擊秦軍,與趙國內外夾擊,大敗秦軍,保全了趙國。
在這個過程中,信陵君不得已殺了大將晉鄙,而取得兵符。至於晉鄙死的確實有點冤枉,他可以說對魏王是很忠誠的,懷疑信陵君兵符來源不是王授的,而這一行為阻礙了信陵君的計劃,朱亥將其擊殺。但竊符救趙來說,信陵君在大義面前還是表現了剛硬的一面,成大事者不拘不節,可惜晉鄙成了冤死之人。
縱觀歷史的發展,秦國當時已成為戰國諸國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他的目標就是消滅諸侯國實現大一統,這個已成為不可擋之勢,信陵君竊符救趙可以說是遲滯了秦國統一的時間表,使秦國統一的程序向後又推了若干年,但歷史滾滾,終改不了統一的車輪。然而,信陵君竊符救趙一事,成就了魏無忌千古的美名,也留下一段精彩紛呈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