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850863772100

    多爾袞是清世祖福臨(即順治帝)的叔父,又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異母弟,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幼子。

    努爾哈赤共生十六子。長子褚英早死,皇太極是第八子,多爾袞則為第十四子。皇太極系皇后葉赫那拉氏所生,多爾袞與其兄阿濟格(第十二子)為大妃烏拉納拉氏所生。

    多爾袞比褚英小三十二歲,比皇太極小二十歲,比阿濟格小七歲,比同母弟多鐸大兩歲。

    多爾袞幼年時便深為其父鍾愛,封為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以初次從徵察哈爾多羅特部有功,賜號墨爾根代青(滿語聰明之意)。是年十六歲。

    此後數次率軍入侵明境內山西、河北、山東等地,又征伐察哈爾、北韓,並攻打大淩河、錦州、松山等地,為皇太極所器,逐漸躍居於後金軍主帥之列。天聰五年執掌吏部,崇德元年(1636年)封為和碩睿親王。是年二十四歲。

    崇德八年皇太極突然病故。因儲嗣未定,皇位爭奪戰一觸即發。多爾袞與豪格(皇太極長子)爭奪激烈,雙方劍拔弩張,相持不下。在力量對比不利於自身的形勢下,多爾袞提議擁立皇太極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為帝,由多爾袞與濟爾哈朗共同輔政。福臨年長之後當即歸政。這一折衷方案為雙方接受,危機得以緩解。

    順治元年(1644年)正月,濟爾哈朗宣佈今後凡有政事先啟奏多爾袞,從此多爾袞集大權於一身,其地位越過濟爾哈朗。濟爾哈朗系努爾哈赤養子,名分不如其弟,拱手相讓亦在情理之中。

    三月十六日,清軍錦州守將艾度禮獲悉明寧遠軍民棄城南撤、遷徙山海關的情況,當即上報。清廷聞報,通令全國“修整軍器,儲糧秣馬,俟四月初大舉進討”。

    四月九日順治帝授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率師徵明。此時清廷並不知道關內局勢發生重大變化,故多爾袞自盛京(今遼寧瀋陽)啟程一路西行,十三日抵達遼河時方才得知李自成佔據京師的片斷訊息。多爾袞徵詢了洪承疇的意見後,繼續西行仍不南下,則是因為山海關其時由吳三桂把守,而山海關被清軍視為不可逾越的障礙。

    四月十五日,多爾袞在翁後(今遼寧阜新)遇見吳三桂派來借兵的使者楊坤、郭雲龍。當他們把吳的求助信件交給多爾袞後,“九王(即多爾袞)欲探其言之虛實,遣其妻弟拜然與漢將一人偕往山海關,漢將一人則方留在營中”。當日多爾袞改變行軍路線,次日行至西拉塔拉,始回覆吳三桂道:“向欲與明修好,屢行致書,若今日則不復出此,唯有底定國家,與民休息而已。予聞流賊攻陷京師,明主慘亡,不勝髮指。用是率仁義之師,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滅此賊,出民水火。及伯(即吳三桂)遣使致書,深為喜悅,遂統兵前進。”

    由此可知,直到此時多爾袞方才確切瞭解北京發生的事態,從而改換出師之旗號,由“伐明”變為“滅賊”,攘奪大明江山的虎狼之眾,頓成出民水火的仁義之師。一夜之間奉命大將軍變成違命大將軍。換了別人就是欺君之罪。如此這般的決策只有多爾袞敢作敢為。因為此時的多爾袞大權獨攬,實乃皇帝的化身。

    與此同時,多爾袞還做了兩個決定,一是派人返回盛京搬運紅衣大炮,一是派人前往山海關打探,並命令所部放緩行軍速度。

    五天以後,即四月二十日,以龜速行進的清軍抵達連山(今遼寧錦西)。次日清晨李自成到達山海關。

    也是在二十日,多爾袞收到了吳三桂又一封求助信。這封信比前一封語氣更誠懇急迫,甚至求多爾袞率兵趕來山海關。

    多爾袞急發馳行,“一行皆未及打火(即開飯)矣。達夜疾馳,人馬飢渴,黃塵張天,夜色如漆,人莫開眼,咫尺不辨……一晝夜之間行二百里矣。”

    二十二日清軍前鋒趕至山海關城外,駐兵歡喜嶺,高張旗幟以待。吳三桂從城上望見,急呼數騎,突圍出外城,馳入清營見多爾袞。這時吳三桂一部力屈投降,多爾袞聞訊,即揮師入關。

    時大順軍與吳三桂軍在關城西郊的石河西岸酣戰正急。多爾袞率三萬騎兵居中進行正面衝擊,英王阿濟格、豫王多鐸各率萬騎從左右兩翼包抄大順軍後隊,三路鐵騎風馳電掣齊向大順軍撲來。

    “自成按轡岡上,見有騎兵出三桂旁突陣而入者,自成麾後軍益進。或曰:彼騎兵非關寧兵,必滿洲兵也,宜避之。騎兵銳甚,所至莫當。自成策馬走,諸賊畏令嚴,未敢退。忽塵開,見辮而甲者,鹹驚呼曰:滿兵來矣!”(《庭聞錄》)

    清軍五萬騎參戰,使大順軍的數量優勢轉化為劣勢。大順軍既沒有清軍參戰的精神準備,也沒有臨敵應變的後備兵力。於是,在清軍與吳三桂軍的聯合進攻下,李自成統率的大順軍很快潰不成軍。石河之戰以大順軍的慘敗而告結束,李自成率餘部撤回北京。

    李自成撤出北京城的第四天,即五月初三日,多爾袞統率的清軍便開進北京。清廷特為崇禎帝發喪,追贈廟號為懷宗。

    多爾袞一到北京便宣稱“各衙門官員俱照舊錄用”,其後又大力招納降臣,起用和優待明朝舊臣。五月起用罷歸原籍的大學士馮銓,任命為內弘文院大學士。六月授洪承疇內秘書院大學士。八月召用明大學士謝陞為建極殿大學士。降清較早的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以及吳三桂皆受封王爵。清廷還分派大批降臣去各地擔任巡撫、招撫、鎮將等職,充實地方政權機構。

    於是,大批明朝降臣紛紛進入新朝部院卿寺和地方官行列。

    十月初,多爾袞奉請順治帝福臨迂都北京,“定鼎燕京”,“即皇帝位”,“仍用大清國號,順治紀元,率由初制”,從而正式宣佈對中國開始實行統治。多爾袞竟不勞而獲,垂手得到了大明江山,進而入主中國。

    有意思的是,多爾袞生於壬子年(1612年),與吳三桂同歲,比王永吉小十二歲,比楊嗣昌小二十四歲,四人皆屬鼠。

    多爾袞因而權勢日增,位尊功高,“刑政拜除,大小國事,九王專掌之”。甲申年十月加封為叔父攝政王,後又自稱皇父攝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攝政王行之”,成為入關之初滿清王朝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多爾袞入朝時諸臣皆跪。又將本應貯於大內的信符貯於自己府中,代天攝政,“賞罰等於朝廷”。他的親信也狐假虎威,對順治帝輕蔑無禮。一次福臨去攝政王府,侍衛“懼有叵測,急歸挾弓矢追從,密為防衛”。順治四年多爾袞以體有風疾,跪拜不便為由,對順治帝不再行跪拜禮。

    清軍入山海關後,李自成軍退回陜西,張獻忠駐軍四川。明臣史可法、馬士英等擁立福王朱由崧於南京。多爾袞先以重兵追擊李自成於陜西、湖北,覆命豪格入四川攻張獻忠。次年多爾袞派兵下江南,渡長江,破南京,朱由崧出走蕪湖,弘光帝僅在位一年而亡。

    順治三年,朱由崧被害於北京,清軍攻入浙江,六月破紹興,南明魯王遁走入海。八月清軍入福建,破延平、汀州,唐王被執。隨後清軍相繼入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多爾袞攝政期間,除雲貴等地尚有南明桂王政權及農民軍餘部,海上有鄭成功抗清活動外,清軍已佔有全國大半地區,為清朝建立全國政權打下初步基礎。

    順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爾袞以“身體欠安,居家煩悶”而出獵邊外。十二月初九突然死亡於喀喇河屯(今河北灤平東),年僅三十九歲。與李自成(1606-1645)相同,比張獻忠(1606-1646)少活一歲。

    多爾袞從十七歲起就隨皇太極出征。皇太極稱帝后,多爾袞幾乎每年都領兵作戰,且多為大戰惡仗,均沒有記載,說他的健康有問題。

    順治四年多爾袞稱“體有風疾”,多半是不向順治帝行跪拜禮的藉口。所謂“風疾”即風溼性關節炎,是滿人的一種常見病,並非致命的疾患。

    多爾袞臨死前一年,姜瓖據大同叛清,他還率師親征。

    多爾袞死亡當年,他還處理過幾件軍政大事和個人私事,說明其健康狀況並無異常。如正月納豪格福晉為妃。五月與北韓送來的福晉成婚。雖說軍政勞務及沉溺女色,有可能損害他的健康,卻不致於導致突然死亡,而臨死前毫無徵兆。

    十一月“出邊狩獵”也說明他的健康狀況並無大礙。從京城到喀喇河屯兩地直線距離160公里,繞道遵化也不過300公里,而多爾袞一行足足走了23天,途中批覽文牘、下令恩賞,並沒有什麼勞神煩心的軍政大事。十一月十三日從北京出發,十二月初七到達喀喇河屯,因病留在此地休息。初九日“戌時皇父攝政王猝薨”。

    關於多爾袞的死因,官方的記載含糊不清。談遷《北遊錄》的記載較具體:

    “初,攝政王膝創,塗以涼膏。太醫傅胤祖謂其非宜。是日圍獵值一虎,須尊者射而眾從之。時王創甚,勉發三矢,度不自支。退詔英王語後事,外莫得聞也。英王即遣三百騎馳入京。大學士剛林知其意,立策馬行,日夜馳七百里,先入京閉九門,遍告宗王、固山等為備。俄三百騎至,皆裹甲,盡收誅之。英王未知也。尋至,被幽。辛卯十月四日死。”

    在這場宮廷政變中,多爾袞黨羽英王阿濟格、大學士剛林以及譚泰、何洛會、祁充格等人先後被處死。剛林雖反戈一擊有功,亦難辭其咎。

    現存檔案《皇父攝政王外出圍獵日記》記載了隨行人員的名單,鄭親王濟爾哈朗名列首位。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同為輔政大臣,但多爾袞名列其先。多爾袞率軍入關後便極力排斥濟爾哈朗,“專擅威權”,“目無鄭親王”。順治四年二月,“不令鄭親王預政”。五年三月,又羅織.濟爾哈朗十餘條罪狀,予以貶黜,並命他為定遠大將軍率軍出征。

    最早聯名揭發多爾袞罪狀的,主要也是以濟爾哈朗為首的隨行人員。多爾袞死後不久,隨行人員中有幾個受到緣由不明的封賞,如封多尼為和碩信親王,封滿達海為和碩巽親王等。

    多爾袞死後,福臨宣佈親政。親政後所作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清除多爾袞的殘餘勢力。順治八年二月,釋出詔書列訴多爾袞十四條“謀篡”罪狀,稱其“逆謀果真,神人共憤”,將多爾袞母子及妻所得封典悉行追奪,並平毀墓葬。與此同時,還清除了一大批多爾袞的親信,起用了被多爾袞貶黜的大臣,又將多爾袞領有的正白旗收歸皇帝所有。

    順治九年正月,福臨解除了濟爾哈朗輔政大臣的職銜。諭內三院曰:“以後一應奏章悉聽朕覽,不必啟和碩鄭親王”,將軍政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隨後又賜金寶加封其為叔和碩鄭親王,以示寬慰。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以詔諭方式為多爾袞平反昭雪,充分肯定他在開國時的功績,“復還睿親王封號,追諡曰忠,配享太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談一談《李衛公問對》中李靖的核心軍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