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拐點
-
2 # 歷史淘沙
題主會這麼問也可以理解,因為有很多人對長平之戰中趙括的表現有相同的看法。如果我是趙國很瞭解趙括的大臣,我會勸趙王儘早啟用趙括。為什麼會這麼做,我們先來看一下長平之戰,單從軍事角度來分析一下長平之戰。長平之戰的起因是:南韓同意本來割讓給秦國的上黨之地太守違背韓王命令,將上黨之地獻給趙國,趙王派兵接收了上黨,這下秦趙之戰就不可避免了。秦國發動60萬兵力舉國來攻上黨之後,趙國也進行了戰爭動員,出兵40萬守上黨。前期趙國的軍事將領是廉頗,面對秦國的虎狼之師,利用趙軍的地理優勢,開始進行小規模進攻,但是頻繁失利,說明秦軍戰鬥力是很強的,於是被迫收縮兵力,跟秦軍打防禦戰。隨著時間的推移,秦軍逐漸攻佔了不少的據點,地理優勢上漸漸和趙軍不相上下,但是趙軍有地理優勢,秦軍每奪取一個據點也會付出很大的代價。這時兩軍已經進入了戰爭相持階段,雙方按既定的計劃都不太可能有太大的成就,但是這時有一個因素對趙軍很不利,那就是後勤補給跟不上,而秦軍的糧草確很充足,這當然跟秦強趙弱的國力直接相關。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趙國啟用主張速戰速決的趙括擔任趙軍統帥,想盡快解決這場戰爭,從戰爭的泥潭中出來,因為趙軍實在是消耗不起了,可是此時的戰爭形式已經不適合速戰速決了,不能不說趙括的軍事能力還是欠缺,看不透戰爭的形式,於是就出現了我們知道的長平之戰的悲慘結局,趙括也被扣上了紙上談兵的帽子。但是我們回過頭了在分析一下,長平之戰在最好的情況下,能有什麼樣的結局?那就是從戰爭一開始就使用趙括主動出擊,利用秦軍尚未準備充分,分散作戰時,趙軍利用強大的騎兵部隊(這裡交代一下,趙國實行胡服騎射之後,擯棄了落後的戰車步兵方陣,建立了大規模的騎兵部隊,騎兵隊伍居於七國之首,而秦軍的虎狼之師步兵是主力),對秦軍穿插衝鋒,利用騎兵機動性強的優勢,打亂秦軍部署,使其步兵部隊不能發揮出最大戰鬥力。這樣最好的結果是將秦軍擊潰,即使不能大規模殲滅秦軍主力,也能守住上黨地區,而形成對趙國有利的“以勝講和”的局面。最差的結果就是秦軍抵擋住騎兵的衝鋒,並開始組織反攻,這樣趙軍也可以利用騎兵機動性強的優勢,掩護趙軍脫離戰場,撤出上黨地區,雖然徒勞無獲,但是保住了趙軍的主力,也不會讓秦軍長平之戰後直撲趙國首都邯鄲。反觀如果趙國一直使用廉頗擔任統帥,會出現什麼樣的結局那?隨著糧草的耗盡,廉頗會採取什麼樣的措施。依著廉頗的作戰風格,坐以待斃(趙軍已無援軍來救)和主動出擊都不是他的選擇,唯一的辦法就是撤出上黨地區,可是秦趙兩軍已經形成了犬牙交錯得態勢,趙軍想全身而退是不可能了,即使撤退也勢必會損失慘重。所以這就是文章開頭的觀點,如果我是瞭解趙括的趙國大臣,我會勸趙王一開始就啟用趙括作為軍事統帥。
-
3 # 牧漁子
要勸說趙王不用趙括,首選要搞清楚趙王為什麼要用趙括,對症下藥才能提高成功率。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
趙國換下廉頗而換上趙括的深層原因1、首先秦趙兩國國力對比,趙國明顯處於劣勢。論土地、經濟、人口,秦國要明顯強於趙國。特別是秦軍拿下巴蜀這個大糧倉後,成為秦國對外擴張的大後方。
2、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經濟發展迅速,軍隊戰鬥力提升很快,內政外交正處於如日中天的時期。反觀趙國,經歷了沙丘宮變,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在離宮,國內政治、軍隊的格局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遠不及秦國政局穩定,一心發展。
3、長平之戰前期,秦趙軍隊從上黨之爭到丹河對峙,兩國幾乎傾盡國力,都想打贏這場決定國運前途的戰役。前後已經持續近三年的時間。這三年,兩國都已經不堪重負,就看誰先堅持不住。
4、趙孝成王很清楚地知道,如果不能速戰速決,拖下去最先垮掉的一定是趙國。但廉頗的思路和他不一樣,一直堅守不出。這個才是換掉廉頗的主要原因。至於說什麼反間計的記載,明顯是低估了趙孝成王的智商,其實反映的就是國君對菱角分明的廉頗有意見罷了。但趙國國內還有可以和秦軍對壘的將領嗎?廉頗下馬後,誰還那麼不知好歹?但趙括就不一樣,名將之後,家族地位顯赫,少年英才,什麼都不怕?其實,能供趙王選擇的將領非常有限。沒有敢去,趙括年輕氣盛,要搶頭功。就這麼著,他就成為了那個倒黴催。
戰爭結果,我們都知道了,要是徹底讓趙王信服不能這麼幹,估計你得找本兒人教版的歷史課本去跟他講一節長平之戰。所以,勸說趙王,成功率並不高。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從這兩個方面入手,讓趙王改變主意,估計還有點希望。
一、勸說趙王聯合楚國抗衡強秦對趙國來說,最好的辦法不是用趙括替代廉頗。趙孝成王之所以這麼幹,屬於實在沒招了。如果你有高招,可以解這長平之圍,趙王估計也不想這麼幹。既然趙國以一國之力無法抗衡強秦,那麼我們看一下誰可以幫忙。魏國、齊國、燕國不和秦國接壤,對秦國構不成多大影響。南韓基本上被秦國虐怕了,當年伊闕之戰,被白起團滅24萬韓魏聯軍,否則也不會獻出上黨和秦國求和。這四個國家基本不用考慮聯盟的事兒,即使聯盟,國力有限也幫不上大忙。但楚國則不一樣,這個國家都是直接面臨秦軍威脅又和秦國又世仇的國家,重點是除了秦,楚國最為強大。
但楚國憑什麼就要幫趙國呢?當時楚考烈王及其信任的春申君黃歇還都正在忙於控制楚國的大權,因為政局不穩,楚國不敢貿然出兵。但對於新繼任的楚國國君來說,也真是一個收攏權力的好機會。如果趙國使團帶著和氏璧,花費重金遊說楚國權臣和楚王,換取楚國出兵威脅關中平原,秦昭襄王絕對不敢繼續往長平派兵,說不定受南北加擊的南韓也會倒戈。長平的壓力減輕之後,趙孝成王也就不一定會那麼快換下廉頗了。
二、勸說趙王,讓趙括去做廉頗的副將也許是最大公約數趙孝成王即位之後,需要樹立自己的威信,並培養自己的死黨,這也合乎情理。其實,趙括的母親都反對趙括領兵長平,而趙孝成王卻堅持,其中必有緣故。原來,在趙孝成王心裡,廉頗是他父親趙惠文王的臣子。一朝天子一朝臣,廉頗的脾性,沒有藺相如的智商還真HOLD不住,趙孝成王早就對他既敬又怕,如果不是國君身份,恐怕廉頗都不正眼瞧一下他。所以,長平之戰趙國堅持不住了,再加上廉頗就是不執行趙孝成王的想法。這是,趙王不是認為廉頗不行,也不是認為廉頗要叛變,而是害怕廉頗不為所用,才決心換上親信,年青一代的趙括。
如果,勸說趙王,保留廉頗的主將之位,讓趙括以趙王特使的身份到長平前線,一方面帶領隊伍去助廉頗一臂之力,一方面監督廉頗,估計廉頗也沒有話說,畢竟這麼長時間不能退敵,國君派使者來督辦一下還是很正常的。再說了,趙括在前線,時刻都有可能替代廉頗成為主將。廉頗估計也要拼盡全力,不敢有半點鬆懈。對趙孝成王就可以這麼說:“趙括此去,一方面可以瞭解前線的戰況,即便日後作為主將和秦軍對壘,也不生疏;一方面可以警示廉頗,你的備胎貯備好了,你看著辦!”
不過呢!說什麼都沒有用了,長平之戰趙括成為了千古笑柄,趙國國力銳減,再無實力抗衡強秦。勸說趙孝成王不用趙括,就得尊重他想用趙括的心,還要合縱諸侯,給出具體讓他信服的解決方案。
-
4 # 盤達說
無需勸阻趙王,因為長平之戰,是趙國敗不是趙括敗,換不換廉頗都一樣。無非廉頗緩敗,敗則整個趙國崩潰。趙括速敗,敗了趙國尚有一戰之力爾。
所以如果真實瞭解趙括的人,不會等到廉頗數戰不利,趙國國力消耗一空,秦軍陣勢已成不利於速戰之時再勸趙王,因為那個時候就是孫武復生,吳起再世也救不了趙國了。
應該在秦軍初出之時便委派趙括為將領,一戰擊潰秦軍。甚至,如果真的瞭解趙括的為人,應該在秦趙尚未進行大戰之前,給趙括在軍中謀個職位,讓他透過小型戰鬥磨練一下。如果真的瞭解實際情況,更應該勸說趙王做好間諜工作,別最後丟給趙括一個任誰都無回天之力的爛攤子的時候,還讓他掌握第一手的錯誤情報,誤判對手。
綜上,廉頗初戰則損兵折將,再戰則連失數地,完全失去主動性,隨後堅守不出,令秦軍得以鞏固既得之地,地利與趙軍同,更極大的消耗了趙國國力與主動性,趙國兵敗之首罪也。而趙國雖然經過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但是變法不徹底,國家根本制度上輸於秦國,整體國家實力上更輸於秦國,則是戰敗根本原因,與趙括沒什麼關係。
趙括出戰是因為受限於趙國國力已經拖不下去了只能出戰,是趙王要他出戰;趙括攻擊秦國營壁不得成功是因為廉頗給了秦國鞏固根據地的時間;趙括被圍不得出是因為秦王悉發國內十五以上男丁助戰。儘管如此,趙括仍透過高超的指揮才能給秦軍以重大殺傷實在已經非常難得,希望大家不要人云亦云,對著一個背了兩千多年鍋的人以中傷了。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情景模擬題。如果我是趙國的大臣,我會說:
大王,趙小將軍少年英物,自幼曉暢軍事,確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原本趙小將軍任軍隊主帥臣下我是不敢有絲毫的異議。只是,此時誠處於我趙國危急存亡之時。作為大王您的臣下,我個人的擔憂不得不向您陳述。如果我說的有道理,那麼也許對於中國此戰有所裨益,盡到了我為臣的職守。如果說的沒有道理,也成就了大王與我君臣相和的佳話。 大王請聽我一言。自武靈王施以”胡服騎射“後,中國軍事實力大漲。此時中國帶甲之士愈百萬。其中驕兵悍將不計其數。廉老將軍年事已高,作戰求穩,缺乏退敵的能力。但是,其統兵多年眾將心悅誠服。但是,趙小將軍年齡偏低,大王知道其有才幹。可是那些兵將不知道。怕趙小將軍到了前線也無法正常指揮這些軍人。
此外,秦兵勢大我怕臨陣換帥,造成前線軍心浮動,恐對於戰局不利。再加上我聽說趙小將軍是馬服君之子,可謂是將門虎子。但是趙小將軍出生貴族,長期居住在國都邯鄲,從未受過軍旅之苦。我只恐他在軍營中無法適應,講究邯鄲的生活。讓其他的將士產生“思鄉之情”。
請讓我為大王謀劃,大王想要啟用趙小將軍是看重他的軍事謀略才能以及精力旺盛的優勢。所以與其讓他擔任主帥造成不可知的情況。不如,賜予符節擔任副帥。這樣既可以發揮其的軍事才能,又有廉老將軍坐鎮壓制諸將。必能保證我軍此戰大破秦軍,保全我趙國社稷,成全我們臣子忠君愛國之心。望大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