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歷史之後,您會發現,被毀壞的圓明園,它不但是滿清的痛;而且,它還是很多後來的、華人的餘痛。
歷史,已經成為昨日的痕跡了。
李世民曾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可是,面對昨日的痕跡,很多人並不去看興替,而是痛恨、謾罵、發洩負面的情緒……然後,對當下麻木不仁,對未來毫無思慮……
就簡單拿清朝來說:滿清已經覆亡百年有餘了,但是,時至今日,還有很多人在痛恨、憎惡清廷;還有很多人在詛咒、謾罵滿清統治者。可是,依著邏輯,仔細想一想,清朝的時候,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入侵,最直接、最嚴重的受害者,不就是清廷、不就是滿清統治者嗎?道理很簡單,滿清治下,江山社稷都是他們的,他們當然受害最深了。基於對清廷及其統治者的痛恨,按說,早期那些排滿的人士、那些所謂反封建的人士,他們在面對西方列強對清廷的入侵、破壞時,應該高興才是啊。但事實是,他們並沒有高興。不但他們高興不起來,就連他們之後,進入新體制、進入新時代對清廷仇視的大多數人,在面對那一段被侵略的歷史時,都還時時有隱痛鬱積在胸中,久久無法釋懷。
為什麼會這麼複雜,這麼矛盾呢?
其實,這一切,正好說明了以下道理:
從小歷史來看,無論大家對清朝懷了怎樣的態度,對清朝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懷了怎樣的情感,都無法否認,清朝就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也無法割裂清朝在中國歷史中的銜接作用。
從大歷史來看,無論是怎樣的統治,在歷史的長河中,它都只是或長或短的一節,貶斥,減少不了它存在的年限;粉飾,也增加不了它生命的厚度。
從情感的角度來說,在歷史的長河中,政權都是在不斷更迭的。人們愛自己的國家,愛的不是任何特定的統治與政權。人們愛自己的國家,愛的是生他們、養他們的土地上綿延不絕的文化,愛的是其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
對滿清的歷史,可以這麼簡單理解。
對清朝以前及清朝以後的社會,也可以照此簡單理解。
這裡,就來說一說清朝時期,關於圓明園的事情。
本文出自清人陳康祺的筆記《郎潛紀聞初筆》中的《沈侍御諫罷重修圓明園》一節。
圓明園的舊址,原本是明朝皇親國戚徐偉(生平不詳)的別墅。
到了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時期,這裡的名字還是暢春園。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雍正帝沒有繼位登基之前,康熙帝下令,在暢春園中開闢土地、建築室屋,作為雍正讀書的處所。一切辦妥之後,康熙帝親自賜名,命此園為“圓明”。
這就是圓明園的簡要由來。
從雍正帝之後,就不再有暢春園這一稱呼了。
圓明園距離平則門二十華里。
平則門,也就是後來的阜成門。
阜成門位於京師西城區中部,元代時,這裡是大都城平則門的所在地;到了明、清兩代,這裡是京師內城的九門之一。由於這裡是明、清兩代自門頭溝運煤進城的重要通道,所以,這個門還有“煤門”的稱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阜成門及內城的城牆不斷被拆除,最終因建設施工,阜成門等老城就蕩然無存了。
清朝的皇帝,避暑或者外出巡幸,每一年之中,都會在圓明園之中停駐。這一年之中,皇帝停駐所有時間,累加起來,也有好幾個月。這在清朝,是很常見的事。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咸豐庚申(即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農曆庚申年),西方的英、法兩國,組成侵華聯軍,大舉入侵。他們從天津大沽口進攻,逼至北京。於是,咸豐帝倉皇出逃,京師的亭臺苑囿,被聯軍荼毒破壞,大好的皇家園林,在兵火之中,化作了灰燼。
咸豐帝倉皇出逃的第二年(公元1861年),他就在熱河駕崩。
自清兵入關之後,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基業,京師不能駐守;萬人之上的皇帝,出逃到熱河之後,死在了外面。不知道,這是一種悲哀,還是一個諷刺?
想一想,咸豐帝要是知道幾代祖先的基業、幾代經營的皇家園林已經被西方軍隊破壞、焚燒,他的心,應該會深深地傷痛吧!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即位時,年僅六歲,國家大政基本上都是由兩宮(孝貞慈安皇太后、孝欽慈禧皇太后)操持。
兩宮皇太后主政時期,也曾有滿洲的御史上疏,建議修復被西方侵略者破壞的圓明園。但是,兩宮皇太后並沒有採納這位御史的奏摺,而且,在接到這位御史的上疏之後,清廷還下旨,嚴厲地對這一建議進行了斥責。
到了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同治帝時年十七歲。本年農曆九月十五,同治帝大婚。
大婚,意味著成人。
成人,意味著就可以親政。
這一年,廣東有一個人,名叫李光照。
李光照這個人,很有頭腦,他對榮華富貴有自己的想法和計劃。
在瞅中機會之後,李光照向內務府呈請,說是自己可以無償提供花草樹木,作為個人捐獻,用作重修澱園(圓明園)之用。
話說,同治帝很是孝順,對重修圓明園的想法非常感動。
也有人說,此時,同治帝心中,其實是有他自己的小算盤的:重修圓明園,同治帝就是要擺脫兩宮的束縛,想把兩宮皇太后移走。
當日,同治帝同意重修圓明園,他的對外說辭是:
他自己常常想著,兩宮皇太后聽政理國,非常辛苦。但是,京師雖大,現在卻沒有什麼可以讓兩位皇太后悠遊、娛樂、休閒、歇息的地方。所以,他就答應了李光照向內務府提出的呈請,許可重修圓明園。
這樣的說辭,看起來當然很孝順。
沒有毛病!
可是李光照的實際情況怎麼樣呢?
其實,李光照就是一個窮人家裡的子弟。
雖然家貧,但是,李光照很懂得鑽營。因此,李光照有主政者寵信的身邊人作為他的護身符。然後,李光照藉著自己所依傍的後臺人物,遊歷了川、楚、江、浙等主要的木材產區。遊歷之中,李光照拉大旗做幌子,說自己是受了某某衙門的差遣、說自己與某某人關係親密,還說自己要為重修圓明園籌集花草樹木。然後,他到處勒索,騙財騙物,中飽私囊,大大地賺了好多銀子。
李光照的行為,最後還是被朝廷察覺。他的奸謀詭計被識破之後,最終被按照律令進行了懲處。這樣一來,也使得民間少了一些借虎皮進行為非作歹騷擾。
話說,當時,有人提議重修復興圓明園的事情之後,朝廷內外,都有些錯愕。
雖然驚愕,但是,敢於直言進諫,觸犯天聽的人,還是寥寥無幾。
最初,就連都察院都沒有聲音。
很快,都察院的御史沈桐甫(淮)率先上書力爭,認為重修圓明園一事不可行。
同治帝對沈桐甫的上書力爭異常憤怒,並立刻安排,要求召見他。
在召見之中,同治帝對沈桐甫講了大孝養志的內涵。
關於大孝養志,順便簡單看看古人是怎麼說的:
漢代桓寬《鹽鐵論·孝養》:
“故上孝養志,其次養色,其次養體。”
宋代蘇軾《賜正議大夫同知樞密院安燾乞外郡不許批答》之一:
“夫榮親莫大於功名,養志不專於甘旨。”
清代陳夢雷《抒哀賦》:
“體養志以娛親兮,駕言返於故閭。”
同治帝講完大孝養志的一席話之後,沈桐甫一時還難以應對。
寫文章、寫奏摺是一回事,應變、應答是另外一回事。
沈桐甫平常就不善言辭,等同治帝講完大道理之後,他半天都說不出話來。
緩了緩神,面對皇帝盛怒之下的場面,沈桐甫十分膽怯、小心謹慎地回答到:
“重修圓明園一事,在孝道上來說,是無可非議的。但是,這個時候重修,時機不對;重修過程中,可能還會靡費甚多;如果真是這樣,肯定會對皇上的聖德有所掛累。”
沈桐甫退朝之後,他就去拜訪過筆記作者陳康祺。
陳康祺就沈桐甫上書力爭重修圓明園一事,說了自己的看法:
“皇上是聖明的!年丈最好再補寫一份奏摺。奏摺的語氣盡量平緩一些,把重修圓明園的利害講清楚。這樣,或許可以改變皇上的心意。”
陳康祺接著說是:
“您可以這樣著筆:天子是要用整個天下來供養的,但凡可以博得皇太后歡心的事,都是大孝。這樣的事情,怎麼可能需要去顧惜錢財呢?但是,圓明園被毀壞,並不是因為天災,而是兵禍。現今的天下,時事非常艱難,國家的仇敵還沒有離開皇上的土地,這個時候,這種狀況,即便是國庫充盈,也不應該突然就動議重修圓明園之事。更何況,國家財力並不寬裕。”
陳康祺還說:
“重修圓明園,皇上的起心動念,原本就是為了兩宮皇太后能夠頤養天年。但是,臣下擔心的是,圓明園重新修成之後,兩宮皇太后入住其中,睹物思人,想起先帝出狩熱河,京師被外國軍隊荼毒,皇家園林付之一炬,先帝駕崩在外,反倒會心中傷痛,愀然不樂!”
陳康祺又說:
“既然皇上有重修圓明園的念頭,皇上有孝親的情懷,那麼,皇上更應該自強不息,時時刻刻以繼承先祖、先皇的遺志、以治理好國政為信念。這樣,才可以仰慰文宗皇帝(咸豐)的在天之靈、才可以寬慰兩宮皇太后的厚望之心。這樣的話,對於孝道的發揚廣大,才是最有意義的。”
最後,陳康祺說是:
“如果按照這個思路來寫奏摺,皇上一定會有所感悟!”
沈桐甫對於筆記作者陳康祺的建議,他認為非常有道理,也非常得體;他還打算,第二天就起草修訂上書的摺子,第三天就正式上書。
隨後,就有侍御遊百川袖存奏摺,在朝會的時候,當廷諫諍,阻修圓明園。
朝堂之上,遊百川直言爭辯,一口氣講了數百字,聲音響亮、語氣軒昂,其氣勢似乎都可以把大殿上的瓦片震落。
當時,同治帝並沒有馬上就收回成命。
對於遊百川的憨厚剛直,敢於直接冒犯龍顏,同治帝也沒有當廷譴責。
結果,重修圓明園一事,最終還是作罷。
筆記作者陳康祺感嘆道:
這般明君賢臣的事情,真可謂是大清的盛景啊!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學過歷史之後,您會發現,被毀壞的圓明園,它不但是滿清的痛;而且,它還是很多後來的、華人的餘痛。
歷史,已經成為昨日的痕跡了。
李世民曾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可是,面對昨日的痕跡,很多人並不去看興替,而是痛恨、謾罵、發洩負面的情緒……然後,對當下麻木不仁,對未來毫無思慮……
就簡單拿清朝來說:滿清已經覆亡百年有餘了,但是,時至今日,還有很多人在痛恨、憎惡清廷;還有很多人在詛咒、謾罵滿清統治者。可是,依著邏輯,仔細想一想,清朝的時候,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入侵,最直接、最嚴重的受害者,不就是清廷、不就是滿清統治者嗎?道理很簡單,滿清治下,江山社稷都是他們的,他們當然受害最深了。基於對清廷及其統治者的痛恨,按說,早期那些排滿的人士、那些所謂反封建的人士,他們在面對西方列強對清廷的入侵、破壞時,應該高興才是啊。但事實是,他們並沒有高興。不但他們高興不起來,就連他們之後,進入新體制、進入新時代對清廷仇視的大多數人,在面對那一段被侵略的歷史時,都還時時有隱痛鬱積在胸中,久久無法釋懷。
為什麼會這麼複雜,這麼矛盾呢?
其實,這一切,正好說明了以下道理:
從小歷史來看,無論大家對清朝懷了怎樣的態度,對清朝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懷了怎樣的情感,都無法否認,清朝就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也無法割裂清朝在中國歷史中的銜接作用。
從大歷史來看,無論是怎樣的統治,在歷史的長河中,它都只是或長或短的一節,貶斥,減少不了它存在的年限;粉飾,也增加不了它生命的厚度。
從情感的角度來說,在歷史的長河中,政權都是在不斷更迭的。人們愛自己的國家,愛的不是任何特定的統治與政權。人們愛自己的國家,愛的是生他們、養他們的土地上綿延不絕的文化,愛的是其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
對滿清的歷史,可以這麼簡單理解。
對清朝以前及清朝以後的社會,也可以照此簡單理解。
這裡,就來說一說清朝時期,關於圓明園的事情。
本文出自清人陳康祺的筆記《郎潛紀聞初筆》中的《沈侍御諫罷重修圓明園》一節。
圓明園的舊址,原本是明朝皇親國戚徐偉(生平不詳)的別墅。
到了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時期,這裡的名字還是暢春園。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雍正帝沒有繼位登基之前,康熙帝下令,在暢春園中開闢土地、建築室屋,作為雍正讀書的處所。一切辦妥之後,康熙帝親自賜名,命此園為“圓明”。
這就是圓明園的簡要由來。
從雍正帝之後,就不再有暢春園這一稱呼了。
圓明園距離平則門二十華里。
平則門,也就是後來的阜成門。
阜成門位於京師西城區中部,元代時,這裡是大都城平則門的所在地;到了明、清兩代,這裡是京師內城的九門之一。由於這裡是明、清兩代自門頭溝運煤進城的重要通道,所以,這個門還有“煤門”的稱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阜成門及內城的城牆不斷被拆除,最終因建設施工,阜成門等老城就蕩然無存了。
清朝的皇帝,避暑或者外出巡幸,每一年之中,都會在圓明園之中停駐。這一年之中,皇帝停駐所有時間,累加起來,也有好幾個月。這在清朝,是很常見的事。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咸豐庚申(即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農曆庚申年),西方的英、法兩國,組成侵華聯軍,大舉入侵。他們從天津大沽口進攻,逼至北京。於是,咸豐帝倉皇出逃,京師的亭臺苑囿,被聯軍荼毒破壞,大好的皇家園林,在兵火之中,化作了灰燼。
咸豐帝倉皇出逃的第二年(公元1861年),他就在熱河駕崩。
自清兵入關之後,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基業,京師不能駐守;萬人之上的皇帝,出逃到熱河之後,死在了外面。不知道,這是一種悲哀,還是一個諷刺?
想一想,咸豐帝要是知道幾代祖先的基業、幾代經營的皇家園林已經被西方軍隊破壞、焚燒,他的心,應該會深深地傷痛吧!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即位時,年僅六歲,國家大政基本上都是由兩宮(孝貞慈安皇太后、孝欽慈禧皇太后)操持。
兩宮皇太后主政時期,也曾有滿洲的御史上疏,建議修復被西方侵略者破壞的圓明園。但是,兩宮皇太后並沒有採納這位御史的奏摺,而且,在接到這位御史的上疏之後,清廷還下旨,嚴厲地對這一建議進行了斥責。
到了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同治帝時年十七歲。本年農曆九月十五,同治帝大婚。
大婚,意味著成人。
成人,意味著就可以親政。
這一年,廣東有一個人,名叫李光照。
李光照這個人,很有頭腦,他對榮華富貴有自己的想法和計劃。
在瞅中機會之後,李光照向內務府呈請,說是自己可以無償提供花草樹木,作為個人捐獻,用作重修澱園(圓明園)之用。
話說,同治帝很是孝順,對重修圓明園的想法非常感動。
也有人說,此時,同治帝心中,其實是有他自己的小算盤的:重修圓明園,同治帝就是要擺脫兩宮的束縛,想把兩宮皇太后移走。
當日,同治帝同意重修圓明園,他的對外說辭是:
他自己常常想著,兩宮皇太后聽政理國,非常辛苦。但是,京師雖大,現在卻沒有什麼可以讓兩位皇太后悠遊、娛樂、休閒、歇息的地方。所以,他就答應了李光照向內務府提出的呈請,許可重修圓明園。
這樣的說辭,看起來當然很孝順。
沒有毛病!
可是李光照的實際情況怎麼樣呢?
其實,李光照就是一個窮人家裡的子弟。
雖然家貧,但是,李光照很懂得鑽營。因此,李光照有主政者寵信的身邊人作為他的護身符。然後,李光照藉著自己所依傍的後臺人物,遊歷了川、楚、江、浙等主要的木材產區。遊歷之中,李光照拉大旗做幌子,說自己是受了某某衙門的差遣、說自己與某某人關係親密,還說自己要為重修圓明園籌集花草樹木。然後,他到處勒索,騙財騙物,中飽私囊,大大地賺了好多銀子。
李光照的行為,最後還是被朝廷察覺。他的奸謀詭計被識破之後,最終被按照律令進行了懲處。這樣一來,也使得民間少了一些借虎皮進行為非作歹騷擾。
話說,當時,有人提議重修復興圓明園的事情之後,朝廷內外,都有些錯愕。
雖然驚愕,但是,敢於直言進諫,觸犯天聽的人,還是寥寥無幾。
最初,就連都察院都沒有聲音。
很快,都察院的御史沈桐甫(淮)率先上書力爭,認為重修圓明園一事不可行。
同治帝對沈桐甫的上書力爭異常憤怒,並立刻安排,要求召見他。
在召見之中,同治帝對沈桐甫講了大孝養志的內涵。
關於大孝養志,順便簡單看看古人是怎麼說的:
漢代桓寬《鹽鐵論·孝養》:
“故上孝養志,其次養色,其次養體。”
宋代蘇軾《賜正議大夫同知樞密院安燾乞外郡不許批答》之一:
“夫榮親莫大於功名,養志不專於甘旨。”
清代陳夢雷《抒哀賦》:
“體養志以娛親兮,駕言返於故閭。”
同治帝講完大孝養志的一席話之後,沈桐甫一時還難以應對。
寫文章、寫奏摺是一回事,應變、應答是另外一回事。
沈桐甫平常就不善言辭,等同治帝講完大道理之後,他半天都說不出話來。
緩了緩神,面對皇帝盛怒之下的場面,沈桐甫十分膽怯、小心謹慎地回答到:
“重修圓明園一事,在孝道上來說,是無可非議的。但是,這個時候重修,時機不對;重修過程中,可能還會靡費甚多;如果真是這樣,肯定會對皇上的聖德有所掛累。”
沈桐甫退朝之後,他就去拜訪過筆記作者陳康祺。
陳康祺就沈桐甫上書力爭重修圓明園一事,說了自己的看法:
“皇上是聖明的!年丈最好再補寫一份奏摺。奏摺的語氣盡量平緩一些,把重修圓明園的利害講清楚。這樣,或許可以改變皇上的心意。”
陳康祺接著說是:
“您可以這樣著筆:天子是要用整個天下來供養的,但凡可以博得皇太后歡心的事,都是大孝。這樣的事情,怎麼可能需要去顧惜錢財呢?但是,圓明園被毀壞,並不是因為天災,而是兵禍。現今的天下,時事非常艱難,國家的仇敵還沒有離開皇上的土地,這個時候,這種狀況,即便是國庫充盈,也不應該突然就動議重修圓明園之事。更何況,國家財力並不寬裕。”
陳康祺還說:
“重修圓明園,皇上的起心動念,原本就是為了兩宮皇太后能夠頤養天年。但是,臣下擔心的是,圓明園重新修成之後,兩宮皇太后入住其中,睹物思人,想起先帝出狩熱河,京師被外國軍隊荼毒,皇家園林付之一炬,先帝駕崩在外,反倒會心中傷痛,愀然不樂!”
陳康祺又說:
“既然皇上有重修圓明園的念頭,皇上有孝親的情懷,那麼,皇上更應該自強不息,時時刻刻以繼承先祖、先皇的遺志、以治理好國政為信念。這樣,才可以仰慰文宗皇帝(咸豐)的在天之靈、才可以寬慰兩宮皇太后的厚望之心。這樣的話,對於孝道的發揚廣大,才是最有意義的。”
最後,陳康祺說是:
“如果按照這個思路來寫奏摺,皇上一定會有所感悟!”
沈桐甫對於筆記作者陳康祺的建議,他認為非常有道理,也非常得體;他還打算,第二天就起草修訂上書的摺子,第三天就正式上書。
隨後,就有侍御遊百川袖存奏摺,在朝會的時候,當廷諫諍,阻修圓明園。
朝堂之上,遊百川直言爭辯,一口氣講了數百字,聲音響亮、語氣軒昂,其氣勢似乎都可以把大殿上的瓦片震落。
當時,同治帝並沒有馬上就收回成命。
對於遊百川的憨厚剛直,敢於直接冒犯龍顏,同治帝也沒有當廷譴責。
結果,重修圓明園一事,最終還是作罷。
筆記作者陳康祺感嘆道:
這般明君賢臣的事情,真可謂是大清的盛景啊!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