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強地理課堂教學
當今世界,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人類正在重新審視自己以往所走過的歷程,總結過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資源和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而高速發展經濟所帶來的嚴重教訓,努力探索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這就給地理學科的改革提出的富有挑戰性的新課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對於地理學科來說,必須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探究意識,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念,這是時代賦予地理教育的使命。那麼,地理教師應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必須從改革課堂教學結構入手。
首先,在教學程序中要組織好一堂課的開端。良好的開頭,有利於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講:“中東地處三洲五海之地”時,先講一段歷史故事:1956年7月埃及總統納賽爾宣佈將英、法資本的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這一行動嚴重打擊了英、法在中東的權益,英法決定進行武裝干涉,並與以色列採取聯合軍事行動。同年11月,英法聯軍進駐蘇伊士運河區。這時美、蘇同時向英、法提出嚴厲警告,並揚言要對英、法實行制裁,英、法只好屈服,被迫撤離埃及領土。”故事講完後提問:這段材料中涉及到了幾個國家?他們共同關注的是那個地區?請從地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為什麼埃及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就打擊了這些國家在中東的權益?這樣一來,學生討論熱烈,既讓學生自己解決了一些問題,又引出了“中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東是長期的熱點地區”的課題,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將學生吸引到課堂上來。因此,教師若能組織好一堂課的開端,就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感到驚奇、刺激、疑惑,產生“逼人期待”的教學魅力,就能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心境,會不知不覺地把注意力轉移到吸引他們的事物上來,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要設法讓學生主動參與,這有利於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慧。在課堂作業及活動,設計一些學生能自己動手動腦完成而且又能開發智力的作業及活動。要有的放矢,力求使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全體學生參加討論、思考。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讓學生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共同完成任務,從而獲得交際的樂趣。這樣,既讓學生得到充分鍛鍊的機會,又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滿堂灌的現象,學生在課堂上情緒放鬆自然,在樂意的、心情愉快的情況下主動地進行學習,自由地探索知識,消化吸收知識,使學生不感到疲倦,覺得時間過得飛快,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再次,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從地圖中獲取資訊,發現問題。這有利於培養學生觀察力,空間想象力和地理思維能力。如讀“巴西地形圖”時,先讓學生在圖中找到赤道和南迴歸線,然後提問:巴西領土絕大部分處於什麼帶?這樣的地理位置對氣候、河流流量、植被有何影響?這樣就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學生不僅從圖中獲取大量資訊,而且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再如:讀“世界氣溫分佈圖”,讓學生比較南、北半球的氣溫曲線,哪個半球的氣溫的曲線比較平直?哪個半球的氣溫曲線比較曲折?這個問題學生看圖後很容易解決,當學生解決問題後,自然會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時教師抓住學生的求知慾望對其原因進行講解。這不但極大地改善了地理課堂結構,避免了因“滿堂灌”所帶來的學生注意力渙散和轉移等問題,而且使地理教學過程呈現一種有張有弛、有節奏的課堂結構美。將學生引入地理知識的“殿堂”,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直接興趣。
二、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必須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學生
教學活動要面向全體學生,教學目標的設定要有彈性,要為每一個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有些教師怕耽誤時間,往往不願找那些基礎差、反應慢的學生回答問題。日積月累。這些學生失去了很多自我表現的機會,失去了自信心,也就逐漸養成了消極、被動的學習態度。整個課堂教學活動只是幾個成績好的學生在與教師進行,甚至有時還會出現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沒能將全班學生調動起來,試想,這樣能使學生對原本就有些枯燥的地理知識產生學習興趣嗎?沒有興趣,怎麼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因此,教學目標與課堂活動、作業的設定要有彈性,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要讓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全班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並經過努力都能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真正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這是維持和增強學習動機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有了學習動機,才談得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另外,課堂教學的效率如何,效果怎樣,常常同課堂氣氛有著密切關聯。傳統課堂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權威”,整堂課從頭到尾都是教師在講而學生在聽,有時教師提出問題後整個教室鴉雀無聲。試想,這樣的教學怎能提高效率呢?因此,教師應當確立正確的教學觀和師生觀,要看到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應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是師生共同參與的“群言堂”。允許學生就教學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鼓勵學生好奇多思,不滿足於現成的結論,提出和保留不同的意見,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合作態度;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以積極地引導為主,以消極的限制為輔;對違反課堂紀律的行為和其他一些偶發事件要善於處理。儘量避免當堂激化矛盾的做法,防止師生間的直接衝突;教學評價應體現鼓勵性的原則,使用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充分肯定他們的每一點進步,使他們不斷增強自信心,形成積極地自我觀念,走出自我評價的誤區。教師如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有助於形成一個交流充分,配合默契,討論熱烈,輕鬆愉快的理想的課堂氣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必須從樹立教師良好形象做起。
教師的教育魅力,首先源於他做人的楷模。教師的自身形象對於學生的發展具有強烈的外在的示範性與內在的感染性。良好的形象,規範的行為,才能對學生起到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作用,才能有助於學生良好人格的培養與形成。作為一名地理教師,上課時應力求教態美,教具美,以此表達地理學科特有的自然美、和諧統一的韻律美、節奏美。
首先,教師要儀表端莊、舉止大方,不俗不膩。教師儀容打扮貴在清朗大方、嚴肅典雅,既不保守迂舊,也不要一味地趕時髦,追求海外奇裝怪服。教師在儀容舉止、穿著打扮上要給學生以美的正確薰陶,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都要莊重,不能輕浮粗俗,因為教師的儀表對學生是一種無聲的,但是一種有形的教育。
其次,教師要有良好的語言素養。語言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形式,是教師傳遞知識,影響學生的重要手段。教師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科學的、準確的講解,所費口舌不多,卻可以收到“一語破的,一語解惑,一語啟智,一語激情”之效。有的教師學術水平不低,教案寫得很好,但講課效果並不佳,究其原因往往是由於沒有在語言上下功夫。因此,教師的語言應當清楚明白,準確生動,有感染力和說服力;要避免語法上的錯誤,邏輯上的混亂,表述上的囉嗦重複,缺乏連貫,口齒不清或其他的語病;教師的語言要求要濃烈的感情色彩,聲調抑揚頓挫,疏密相間,聲音甜美可親。教師若做到上述幾點,也就具備了良好的語言素養,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必備條件。
再次,作為文化知識傳授者的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教師必須具備比較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較深厚的專業知識,以及教育科學的基礎理論,這是教師的最佳知識結構。馬卡連柯說:“學生可以原諒老師的嚴厲、刻板,但是不能原諒老師的不學無術。”老師的才氣將直接決定你在學生心目中的信任度,影響力以及信仰仰度。因此,地理教師應具備較深的文學修養,具有多方面的愛好和才能,多才多藝,文藝、體育、音樂、繪畫樣樣都會點,或有所特長,就能參加學生的各種課外活動,和學生打成一片。這樣的教師會獲得廣大學生的尊敬和熱愛,從而喜歡你所交的學科,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催化劑。
四、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還有藉助於現代化教學媒體,最佳化教學手段
隨著時代的,資訊科技已越來越多地滲透到各個領域,以現代化科技手段來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也是勢在必行。由於地理學科有許多內容必須進行直觀現象的演示,誠然,多媒體已經在地理教學中展示了其優勢:它不僅由“教科書——黑板與粉筆——地圖”的教學手段格局、變為“教科書——電化視聽工具——地圖”的格局;而且由只能表現地理事物靜態形體特徵的圖面與實體,變成了地理事物的動態發展,聲、像結合的視聽教具。如筆者在講日本多火山地震時,播放了一段火山地震的光碟,這樣一來既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視角、聽覺,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學生引入一個嶄新的教學環境,又可以在瞬間展示大量的資料,豐富的內容,五彩的顏色,吸引學生的“眼球”,擴大了學生的視野,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本來比較枯燥的地理知識學起來不再乏味,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形成無意記憶,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並且對地理課產生期待。因此合理、恰當地利用多媒體技術,找準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手段的最佳結合點,使多媒體更好的為教學服務。
總之,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為培養有“地理頭腦”的、懂生活、具備人文素質的、服務於社會的新型人才,課堂教學方式的轉型和教師角色的轉變已迫在眉睫,因此我們每一個教師必須與時俱進。當然,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不可能有現成的,千篇一律的公式,但也不是高深莫測的,只要我們立足於課堂教學並從教育觀念,教育方法,綜合素質各個層面完成調整和質的昇華,重新構建面向未來教育的發展型角色,就能與時代對教育的期望共呼吸,就能與教育對教師的要求相契合。
如何加強地理課堂教學
當今世界,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人類正在重新審視自己以往所走過的歷程,總結過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資源和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而高速發展經濟所帶來的嚴重教訓,努力探索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這就給地理學科的改革提出的富有挑戰性的新課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對於地理學科來說,必須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探究意識,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念,這是時代賦予地理教育的使命。那麼,地理教師應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必須從改革課堂教學結構入手。
首先,在教學程序中要組織好一堂課的開端。良好的開頭,有利於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講:“中東地處三洲五海之地”時,先講一段歷史故事:1956年7月埃及總統納賽爾宣佈將英、法資本的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這一行動嚴重打擊了英、法在中東的權益,英法決定進行武裝干涉,並與以色列採取聯合軍事行動。同年11月,英法聯軍進駐蘇伊士運河區。這時美、蘇同時向英、法提出嚴厲警告,並揚言要對英、法實行制裁,英、法只好屈服,被迫撤離埃及領土。”故事講完後提問:這段材料中涉及到了幾個國家?他們共同關注的是那個地區?請從地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為什麼埃及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就打擊了這些國家在中東的權益?這樣一來,學生討論熱烈,既讓學生自己解決了一些問題,又引出了“中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東是長期的熱點地區”的課題,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將學生吸引到課堂上來。因此,教師若能組織好一堂課的開端,就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感到驚奇、刺激、疑惑,產生“逼人期待”的教學魅力,就能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心境,會不知不覺地把注意力轉移到吸引他們的事物上來,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要設法讓學生主動參與,這有利於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慧。在課堂作業及活動,設計一些學生能自己動手動腦完成而且又能開發智力的作業及活動。要有的放矢,力求使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全體學生參加討論、思考。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讓學生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共同完成任務,從而獲得交際的樂趣。這樣,既讓學生得到充分鍛鍊的機會,又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滿堂灌的現象,學生在課堂上情緒放鬆自然,在樂意的、心情愉快的情況下主動地進行學習,自由地探索知識,消化吸收知識,使學生不感到疲倦,覺得時間過得飛快,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再次,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從地圖中獲取資訊,發現問題。這有利於培養學生觀察力,空間想象力和地理思維能力。如讀“巴西地形圖”時,先讓學生在圖中找到赤道和南迴歸線,然後提問:巴西領土絕大部分處於什麼帶?這樣的地理位置對氣候、河流流量、植被有何影響?這樣就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學生不僅從圖中獲取大量資訊,而且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再如:讀“世界氣溫分佈圖”,讓學生比較南、北半球的氣溫曲線,哪個半球的氣溫的曲線比較平直?哪個半球的氣溫曲線比較曲折?這個問題學生看圖後很容易解決,當學生解決問題後,自然會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時教師抓住學生的求知慾望對其原因進行講解。這不但極大地改善了地理課堂結構,避免了因“滿堂灌”所帶來的學生注意力渙散和轉移等問題,而且使地理教學過程呈現一種有張有弛、有節奏的課堂結構美。將學生引入地理知識的“殿堂”,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直接興趣。
二、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必須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學生
教學活動要面向全體學生,教學目標的設定要有彈性,要為每一個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有些教師怕耽誤時間,往往不願找那些基礎差、反應慢的學生回答問題。日積月累。這些學生失去了很多自我表現的機會,失去了自信心,也就逐漸養成了消極、被動的學習態度。整個課堂教學活動只是幾個成績好的學生在與教師進行,甚至有時還會出現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沒能將全班學生調動起來,試想,這樣能使學生對原本就有些枯燥的地理知識產生學習興趣嗎?沒有興趣,怎麼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因此,教學目標與課堂活動、作業的設定要有彈性,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要讓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全班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並經過努力都能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真正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這是維持和增強學習動機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有了學習動機,才談得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另外,課堂教學的效率如何,效果怎樣,常常同課堂氣氛有著密切關聯。傳統課堂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權威”,整堂課從頭到尾都是教師在講而學生在聽,有時教師提出問題後整個教室鴉雀無聲。試想,這樣的教學怎能提高效率呢?因此,教師應當確立正確的教學觀和師生觀,要看到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應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是師生共同參與的“群言堂”。允許學生就教學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鼓勵學生好奇多思,不滿足於現成的結論,提出和保留不同的意見,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合作態度;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以積極地引導為主,以消極的限制為輔;對違反課堂紀律的行為和其他一些偶發事件要善於處理。儘量避免當堂激化矛盾的做法,防止師生間的直接衝突;教學評價應體現鼓勵性的原則,使用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充分肯定他們的每一點進步,使他們不斷增強自信心,形成積極地自我觀念,走出自我評價的誤區。教師如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有助於形成一個交流充分,配合默契,討論熱烈,輕鬆愉快的理想的課堂氣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必須從樹立教師良好形象做起。
教師的教育魅力,首先源於他做人的楷模。教師的自身形象對於學生的發展具有強烈的外在的示範性與內在的感染性。良好的形象,規範的行為,才能對學生起到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作用,才能有助於學生良好人格的培養與形成。作為一名地理教師,上課時應力求教態美,教具美,以此表達地理學科特有的自然美、和諧統一的韻律美、節奏美。
首先,教師要儀表端莊、舉止大方,不俗不膩。教師儀容打扮貴在清朗大方、嚴肅典雅,既不保守迂舊,也不要一味地趕時髦,追求海外奇裝怪服。教師在儀容舉止、穿著打扮上要給學生以美的正確薰陶,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都要莊重,不能輕浮粗俗,因為教師的儀表對學生是一種無聲的,但是一種有形的教育。
其次,教師要有良好的語言素養。語言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形式,是教師傳遞知識,影響學生的重要手段。教師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科學的、準確的講解,所費口舌不多,卻可以收到“一語破的,一語解惑,一語啟智,一語激情”之效。有的教師學術水平不低,教案寫得很好,但講課效果並不佳,究其原因往往是由於沒有在語言上下功夫。因此,教師的語言應當清楚明白,準確生動,有感染力和說服力;要避免語法上的錯誤,邏輯上的混亂,表述上的囉嗦重複,缺乏連貫,口齒不清或其他的語病;教師的語言要求要濃烈的感情色彩,聲調抑揚頓挫,疏密相間,聲音甜美可親。教師若做到上述幾點,也就具備了良好的語言素養,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必備條件。
再次,作為文化知識傳授者的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教師必須具備比較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較深厚的專業知識,以及教育科學的基礎理論,這是教師的最佳知識結構。馬卡連柯說:“學生可以原諒老師的嚴厲、刻板,但是不能原諒老師的不學無術。”老師的才氣將直接決定你在學生心目中的信任度,影響力以及信仰仰度。因此,地理教師應具備較深的文學修養,具有多方面的愛好和才能,多才多藝,文藝、體育、音樂、繪畫樣樣都會點,或有所特長,就能參加學生的各種課外活動,和學生打成一片。這樣的教師會獲得廣大學生的尊敬和熱愛,從而喜歡你所交的學科,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催化劑。
四、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還有藉助於現代化教學媒體,最佳化教學手段
隨著時代的,資訊科技已越來越多地滲透到各個領域,以現代化科技手段來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也是勢在必行。由於地理學科有許多內容必須進行直觀現象的演示,誠然,多媒體已經在地理教學中展示了其優勢:它不僅由“教科書——黑板與粉筆——地圖”的教學手段格局、變為“教科書——電化視聽工具——地圖”的格局;而且由只能表現地理事物靜態形體特徵的圖面與實體,變成了地理事物的動態發展,聲、像結合的視聽教具。如筆者在講日本多火山地震時,播放了一段火山地震的光碟,這樣一來既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視角、聽覺,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學生引入一個嶄新的教學環境,又可以在瞬間展示大量的資料,豐富的內容,五彩的顏色,吸引學生的“眼球”,擴大了學生的視野,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本來比較枯燥的地理知識學起來不再乏味,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形成無意記憶,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並且對地理課產生期待。因此合理、恰當地利用多媒體技術,找準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手段的最佳結合點,使多媒體更好的為教學服務。
總之,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為培養有“地理頭腦”的、懂生活、具備人文素質的、服務於社會的新型人才,課堂教學方式的轉型和教師角色的轉變已迫在眉睫,因此我們每一個教師必須與時俱進。當然,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不可能有現成的,千篇一律的公式,但也不是高深莫測的,只要我們立足於課堂教學並從教育觀念,教育方法,綜合素質各個層面完成調整和質的昇華,重新構建面向未來教育的發展型角色,就能與時代對教育的期望共呼吸,就能與教育對教師的要求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