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可樂土豆

    原因如下:

    ①對先帝劉備,後主劉禪兩代皇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明知劉禪昏庸無能,但感念先帝三顧茅廬之恩,仍然忠心耿耿,竭力盡忠

    ②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既有治國安邦之能,又擅行伍列陣之法,三國第一奇人是也。

  • 2 # JeM天

    評價一個人,先要全面認識這個人 歷史概況: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範。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撫養長大,後因徐州之亂,避亂荊州,潛心向學,淡泊明志。後受劉備三顧之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蜀漢建立,拜為丞相。劉備伐吳失敗,受託孤於永安,輔佐幼主,外聯東吳,內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強魏。為完成統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先後五次進攻魏國,在治國、治軍等方面發揮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造損益連弩、木牛流馬,與名將司馬懿、張郃等交鋒,屢操勝算,最後一次北伐時採取分兵屯田之策,與司馬懿大軍相持百餘日,但不幸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歲,諡曰忠武侯。其“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敬仰和懷念。

    歷史評價: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陳壽)

    批駁派:諸葛亮難以入圍千古名相之列 諸葛亮是千古名相似乎是歷史定論。其實,諸葛亮只能算是一個千古忠臣,並非千古名相;而史書中說諸葛亮是一個千古名相,這就有待於商討了。因為諸葛亮就是不能識大體、棄細務,凡事必親躬,說明身邊人才貧乏;有良才而不用,以庸才而誤事,沒有識人之明;統兵無功導致幾次伐魏失敗,這乃是為官為相之忌。但諸葛亮對蜀漢忠心不二,真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說諸葛亮只能說是忠臣,而非千古名相。

    論人品:諸葛亮如何施計清除李嚴的 據三國志和有關史料記載,凡不被諸葛亮信任、恃才狂放,倚武倨傲者,都在排擠,打壓之列,除上述三人,還有李嚴,魏延、楊儀、劉琰等人,難怪蜀漢無人才。

    諸葛亮擔任蜀漢丞相,匤扶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千百年來被人們敬仰和懷念,甚至被譽為“千古良相”。然而人無完人,儘管諸葛亮曾重視人才,發現、培養和提拔了蔣琬、費禕、姜維等文臣武將,但也壓制、埋沒以至迫害了一些棟樑之才。

    論智慧:遠不及郭嘉有才 說郭嘉“謀功為高”是可以的,對諸葛亮卻不能這樣說。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幾乎劉備所有的政治、軍事活動,都有諸葛亮的出謀畫策,所有的戰役都離不開諸葛亮的參謀。他智計多端,料事如神,劉備無不言聽計從。關、張之輩開始是嫉妒、吃醋,後來就變成服服帖帖地接受領導了。但我們查閱史書,在劉備的有生之年,諸葛亮在軍事上多是靠邊站的,對劉備並沒有起到郭嘉對曹操那樣的作用。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到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去見孫權,促成了孫劉聯盟的形成,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以後就跟隨在周瑜水軍的後面,回到了劉備的駐地樊口(今湖北鄂州西北)。《三國演義》上所寫的那些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等情節,都是小說家之言,並不是史實。火燒戰船是周瑜和黃蓋謀劃的,並沒有諸葛亮參與謀劃。

    論治國:事必躬親,不善授權 赤壁戰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只是暫時的平衡。荊州丟失,關羽喪命,劉備傾全國之兵,怒伐東吳,全軍覆沒,病死白帝城。諸葛亮受託輔少主,開始執政,也只西南一隅,且南中反叛,國內動盪,矛盾加劇,面臨“民窮兵疲”的困境。諸葛亮此時真可謂“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諸葛亮勵精圖治,對內修生養息,名法治國,平定叛亂;對外與吳國冰釋前嫌,重修舊好,使蜀國國力漸漸回覆,應該說諸葛亮出師二十幾年,對蜀漢政權的維持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功不可沒。但由於其自負專斷的心態,過於謹小慎微和保守的性格,無論是用賢納諫、南征平叛,還是揮師北伐等,都曾犯有嚴重的領導錯誤,特別是蜀漢後期沒有把國家重點放在與民休息、發展生產、政治改革、精簡機構、用賢致治,導致統治集團日益腐敗、社會動盪、矛盾加劇,從而加速了蜀漢的滅亡,當然蜀漢最先滅亡不是諸葛亮個人所願意看到的,但諸葛亮負有不可推卸領導責任。

    論用才:忽視培養接班人導致蜀漢政權的死亡 為何諸葛亮親手培養的接班人會導致如此局面?究其原因,在於諸葛亮的集權心理。諸葛亮執掌蜀漢軍政大權,“事無鉅細,亮皆專之”,最終積勞成疾,病死軍中。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形象已成為後世稱頌的楷模。然而,過多地掌握權力卻導致自己的下屬無法得到鍛鍊的機會。蔣琬、費禕在諸葛亮在世之時,更多的角色是後勤和參謀,而軍事接班人姜維更是未曾獨立帶兵打過仗。對權力的過分熱衷使諸葛亮“事必親恭”,而“事必親恭”反映出的是諸葛亮舉輕若重。“諸葛一生惟謹慎”,這不僅表現在用兵上,更表現在對軍政事務的處理上,不僅蜀漢的一切政治、軍事以及外交事務,諸葛亮都要親自過問,甚至“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便是最好的說明。如此狀況下,其培養出的接班人得不到充分的鍛鍊,能力必然存在缺陷,他們執掌的蜀漢政權於三國之中最早滅亡也就不足為奇了。

    擁立派:專家們,求您放諸葛亮一馬吧! 在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群中,兩套系統從來涇渭分明,諸葛亮的真實面孔不曾模糊過。在沒有讀史風氣,不免把傳說和信史混為一談的民間,人們的確願意把諸葛亮當作神機妙算的先知和戰無不勝的天才,但稍有社會閱歷、懂得人世艱辛的人其實都明白:誰也不可能坐在屋裡派發錦囊就包打天下,世界上沒有這麼輕易的事。只是作為一種私心崇拜的偶像、一種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境界、一種唾沫橫飛的談資,人們願意半推半就地接受、傳播、書寫他的神奇故事。與此類似的帶有神話色彩的人物還有:忠勇義氣的關二爺,算無遺策的劉伯溫,等等。

    無才?沒有你們說的那麼不堪! 先從政治預見說起,諸葛亮的《隆中對》足可以證實他有天才般的政治預見。而政治預見能了,蕭何不及。他不但知道誰是自己最合適的君主,更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形勢,各方優勢,從而做出了後面長達半個世紀的戰略預見。試問古今如此者有幾人?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為劉備集團的發展步驟一步步地進行剖析,隆中對不但是一張藍圖,更是一個操作性很強的計劃。如何三分天下,如何統一,皆可照隆中對之策而行。劉備時期,一旦劉備出去征伐,諸葛亮便在內部處理政務。糧草軍需政務悉數交給諸葛亮處理,足見劉備對待諸葛亮的政治能力是十分的肯定的。

    無料?並非奇謀為短,而是力不從心 “亮之為人,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這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蜀漢丞相諸葛亮作的評價,諸葛亮戎馬一生,是非功過又豈是這短短16個字能概括的!正是因為有了這位史學巨匠的胡言亂判,以致後來才有人敢穿鑿附會說孔明:“用兵保守,窮兵黷武”。妄言:孔明用兵過於保守,只知徐圖緩進,不知用兵出奇,假使採用了魏延的建議,蜀漢的“問鼎中原,匡復漢室”的宏願是很有可能實現的!筆者愚鈍不敢苟同:世人是對當時的局勢沒有看清,才會這樣理解的(包括陳壽)。

    無略?諸葛亮為什麼一生堅持北伐 很多人認為諸葛亮治國,治理內政是一個好手,但對外戰略,特別是北伐,其諸多舉措常常被人杯葛。普遍認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受到質疑的,太過求穩的結果就是軍事上的保守,這叫諸葛一身唯謹慎。一個突出的例子是魏延曾經在北伐時候提出過的一個觀點,即著名的子午谷奇謀。這一謀略在當時和後世都引起了廣大軍事愛好者的爭論。客觀的說,在蜀國總體綜合國力落後於魏國的情況下,又是勞師遠征,軍事上的用奇冒險應該說是一種被迫的選擇。但是諸葛亮卻堅決否決了任何冒險,繼續著看似徒勞無功的北伐。這當然會引起大家的詬病了。

    無用?看《三國演義》成書之前諸葛亮在軍事史上的地位 近年來很流行一個說法,就是諸葛亮只長於內政,軍事才能不怎麼樣,甚至是一無是處,個人對這種說法很感到驚訝,因為據我所知,歷代都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有很高的評價,而且歷代推崇諸葛亮軍事才能的,往往都是真正的帶兵將軍和軍事家,並不是文人在替他捧場,怎麼現在流行起說諸葛亮軍事才能不行的論調來了呢?甚至說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演義吹噓出來的?現在的人,為何不考慮諸葛亮當時面臨的具體情形,不考慮蜀漢曹魏兵力兵種的巨大差距,不考慮在種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下諸葛亮仍然能以弱擊強,就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大家貶損?不過這些帽子一頂一頂去辯駁太麻煩,因為倒亮的總有層出不窮的新論調,所以就讓我們看看演義出現之前,職業軍事統帥和官方方面是怎樣評論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地位的吧。

    第三方說話:華人的諸葛亮,是一個被綁架的人物 歷代帝王綁架諸葛亮,諸葛亮便成了忠君的代表。帝王們巧妙掩蓋了一個事實:諸葛亮把持了蜀漢朝政,把後主劉禪當作了傀儡。

    歷代文人綁架諸葛亮,諸葛亮便成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楷模。文人們忽略了一個事實:諸葛亮一生頗多不順,而且一直都是在賠本賺吆喝。

    普通百姓綁架諸葛亮,諸葛亮便成了用兵如神的大軍事家。百姓們總不能明白一個道理:諸葛亮之敗不在於天命,而在於孔明的智慧不足。

    總結陳詞:對諸葛亮既不要學術化也不要神化 其實諸葛亮在學術研究者眼裡,是一個研究物件,對其可以解剖,也可以說東道西,對與錯,僅是學術爭論,誰也無權干涉。學者們今天我駁駁你,明天你又駁駁我,總要研究些新東西來贏得讀者和自己的學生,不能說是譁眾取寵,也更不能捕風捉影。學術研究需要深究,也需要不斷的進行質疑,更要大膽設想,還要自己敢說也敢幹,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去吸引學者或者對此有好感的群眾。治學需要嚴謹,要嚴謹就要不斷進行研究,要敢於對古人提出懷疑,提出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要不就沒有進步,也沒有學術成果。但諸葛亮畢竟是一個歷史人物,歷史人物就需要學者的研究和考究,否則社會就不可能進步,歷史只能會重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即鹿無虞”的解釋?